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_0
- 格式:doc
- 大小:25.24 KB
- 文档页数:5
[早期周作人文艺思想的审美文化透析] 周作人简介关键词:周作人文艺思想审美文化摘要: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涨落,周作人完成了他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文学观念的转变。
他肯定了文学创作中人的情感、自由的重要性。
同时,他并不放弃传统儒家的理性和节制精神,兼顾理性、情感、自由三者的结合。
在美学思想上,周作人强调阴柔美、优美,认为“美”即是“真”,即是“自由”。
在人生态度上,他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即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感受生活。
一、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艺术而艺术”1918年周作人在《平民的文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他指出“文学上原有两种分类”:“纯艺术派”和“人生的艺术派”,认为文学应该是“研究平民生活――人的生活――的文学”,作家应该是“先知或引路的人”,他反对“以美为主的纯艺术派”文学“造成纯粹艺术品为艺术惟一之目的”,反对“一种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游戏的文学”{1}。
在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宣言中他再次强调了以人生作为文学的目的,这些充分说明周作人初入文坛时的文学观主要是将文学作为研究人生问题、呼唤平民觉醒的工具。
然而,周作人“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从一开始就有折中、调和的色彩。
总之,他认为“文艺应当通过了著者的情思,与人生的接触。
换一句话说,便是著者应当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他对于人生的情思,使读者能得艺术的享受与人生的解释”{2}。
另外,周作人始终不忘个体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谈到文艺的本源时,他说:“就文艺起源上论他(文学)的本质,我想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的表现。
”{3}谈到文学批评时,他不仅主张“印象的鉴赏”的“诗人的”批评和“文艺上的宽容”,还肯定了情感的抒发离不开个性的解放和身心的自由。
谈到传统文学流派时,他说:“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做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他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
名词解释1、新文体:梁启超把自己流亡日本时期所写的政论文章称为“新文体”。
这些文字具有空前的开拓创新精神、思想新颖。
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纵笔所至不检束,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文法,然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鼓动力量。
这种报章体语言是文言向现代白话的一种过渡,对五四新文学的语言产生较大影响。
2、文学研究会:五四时期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蒋百里、孙伏园等人。
《小说月报》为其重要发表园地,又创办《文学》旬刊、《诗》月刊。
该社团倡导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把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作为表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较广的一个新文学社团。
3、创造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人。
发表园地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和《创造日》。
艺术上注意吸收西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创造社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强调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该派强调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较有特色、较有影响的新文学社团。
4、语丝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4年11 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人。
创办《语丝》周刊。
该社团重视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逐渐形成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及、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5、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
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陈源(西滢)、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他们在理论上强调艺术美的至高无上,提倡纯粹的艺术,形式上乐意戴着脚镣跳舞。
其创作具有章法谨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意象新颖,意境深邃的特点。
该派既吸取祖国传统诗词的营养,又借鉴外国诗的技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
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
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
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
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
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一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
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
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
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
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
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
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
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
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
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
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
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美文”何谓?作者:黄金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美文”一词,乃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等学者为提倡白话语体散文写作而提出的概念。
本文从“美”字出发,归纳了现代汉语言散文的三种形式美:声律美、色彩美、传统美,并以余光中、高尔泰的散文作品为例,分别讨论了这三种美感范式的特点和技巧。
关键词:美文;声律美;色彩美;传统美;余光中;高尔泰作者简介:黄金菊(1982-),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3一、玲如振玉——散文声律美汉字乃单音节文字,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使得近体诗和曲子词的声律规则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声律美。
现代汉语普通话虽说不再保留古代汉语的发音,但是亦有四声之分,音节高下不同,发音时形成不同的音调。
除此之外,汉语言词汇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单位语素的构成字数并不确定,有时候,一个语素是单字词,有时候一个语素又是双声词或者四字词,甚至,含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语素,既可以找到单字词,又可以用双声词来替换。
鉴于现代汉语的以上两个特点,白话散文虽说不限制字句的字数、不讲究押韵或者限制声韵,但是,如果作家在创作散文时留意汉字音节以低昂结合,并安排不同字数的语素以错落行文、疾徐有致,文章便会在这种匠心安排之下律动如曲,使读者在朗读、甚至默读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出文章的声律美。
当代散文作品中,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颇能体现出这种声律美。
他在文集《余光中集》的自序《炼石补天蔚晚霞》中言:“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仗。
”可见,他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是着意追求文章音乐感的,他的散文作品,如《鬼雨》、《逍遥游》、《听听那冷雨》中呈现出的独特的回环往复之音乐美,并非巧合偶然,实乃作者努力追求。
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学术论文。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文学观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周作人的生平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文学创作历程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包括其对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性、文学与艺术等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通过对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此过程中,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分析深入、观点明确。
二、周作人的文学观念周作人的文学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的深刻理解之上。
他倡导一种“人的文学”,强调文学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
他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认为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以审美和人文关怀为核心。
在周作人看来,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
他提倡“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观,主张文学应独立于政治、道德等其他社会因素之外,以自身的审美价值为依归。
周作人也非常注重文学的形式和技巧。
他提倡简洁、质朴的文风,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实验精神,鼓励作家在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探索和尝试。
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坚持文学的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这些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
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周作人散文风格概说首先注明一个问题:标题的概说指的是大概的说一说,是看了名家点评之后的大概总结,以及自己在读过其散文后的一点见解,本人学识浅薄,总不敢以大家之口吻对其进行概说,只能是大概说说而已!此该说不同于文学理论教程的概说。
一、有关周作人周作人,出生于1885年,1967年去世。
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有过文学艺术上的辉煌,在现代散文创作的园圃中,其散文独树一帜,留下了一段永恒的烙印。
周作人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故乡的老宅和三味书屋有他童年的身影和回忆,家庭和环境的熏陶,以及它丰富的人间阅历,给了他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
其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在现代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散文流派,时至今日仍可见到其延续的影响。
二、周作人散文风格特点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两大类型。
相应的,也就出现了“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
每种风格各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
这两种风格,通过周作人的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来:“我从前曾经说过,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鲁迅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一)、浮躁凌厉浮躁凌厉这种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
这类散文注重了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
这也恰是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许多评论家,往往是以满腔的热情,激愤的言辞,写出慷慨淋漓的话语,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
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字里行间充满着评判和感慨。
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的酣畅淋漓又亦庄亦谐。
在讽刺军阀暴政中,利用了“幽默与反讽”的写作方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
是一种极其含蓄却又极为辛辣的讽刺方法。
另外,他在针砭“病态社会”和愚昧国民性的时候,也在含蓄的“绅士”中又不缺尖酸泼辣的一面。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的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评论家,他的美文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一书中。
这本书是周作人于1923年发表的,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也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社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追求人的完美。
周作人认为,人是有智慧和道德的动物,应该追求道德的完美,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正直、公正和有爱心,不仅要注重自我完善,也要关心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倡导民主思想。
周作人主张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官僚主义,主张人人平等、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他认为,民主社会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3.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周作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智慧和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提倡实践教育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4.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周作人主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认为,中西文化有着各自的优点,互相借鉴会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周作人的这些美文主张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追求人的完美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尊重他人的权益,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
其次,民主思想的倡导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主社会能够实现人民的权益,保障个体的自由,促进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我们应该注重民主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更加突出。
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国家素质和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注重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及其意义周作人(1898-1973),原名吴笛,字梦笛,号东溪,江苏苏州人。
他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语言大师”和“东方福尔摩斯”。
他的美文主张以清新、简洁、真挚的笔调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的美文主张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提倡用简洁、真实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追求自然、真实与人情味。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思想性、感染力和引导力,要着力于生活的细节,让读者从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他的美文主张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他强调真实。
周作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细微之处,运用真实、自然的语言来表达。
他以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人物和场景,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真挚热爱,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其次,他强调情感。
周作人注重对人情的描绘,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进行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
他的作品中经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此外,他强调思想性。
周作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要有情感的表达,还应该有思想深度。
他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引起读者的深思。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示。
最后,他强调语言的力量。
周作人认为语言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工具,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他倡导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让作品更易读、更易懂。
他自己的作品就充分展示了他对语言运用的独特功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总之,周作人的美文主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通过真实、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以及精准、生动的语言,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
周作人“美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提要】周作人的关于“美文”的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
他所说的“美文”开始近似于西方的Essay,后来又接近于晚明小品。
但他就是在这种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借鉴、模仿、创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也是经典的“美文”思想的。
【关键词】周作人;美文;现代散文;个人主义。
Abstract:There is a productive and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e beautiful essay of Zhou Zuoren. His beautiful essay is similar to the western essay first, then the essay of Ming dynasty. But his unique and classic essay thought did has been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mixing the western thought and Chinese thought ,linking the past andtoday ,learning,imitation and creation.Key words:Zhou zuoren;Beautiful essay; Modern essay; Individualism.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产生与发展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
新诗、话剧与现代小说在开始时就有理论倡导和自觉的文体尝试。
而现代散文虽然早就有人进行不自觉地创作,但只是到了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后,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
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中的思想,如王统照、胡梦华等。
创作上,在周作人影响下,也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如王统照、傅斯年、俞平伯、钟敬文等。
因此,中国现代散文,不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创作上看,都开始于周作人之手,又成熟于周作人之手。
一关于周作人的“美文”概念的具体涵义,大部分研究者都根据《美文》的内容认为,周作人所说的“美文”是指叙事抒情散文,而不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
如佘树森、钱理群、王得后、马良春等人。
但也有人认为周作人的“美文”既包括“记述的、艺术的” 散文,也包括“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如曹毓生等。
但笔者认为这两种对周作人“美文”概念的理解都有偏颇之处。
它们都机械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当成是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概念。
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去理解周作人的散文思想,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说的“美文”的具体涵义到底指什么。
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个从早期的“浮躁凌厉”到后期的“冲淡平和”的发展过程;其关于“美文”这个概念的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
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
这些“随感录”式的文章,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富有情调。
其中以《新青年》“随感录”作者群成就最大,影响最大。
这其中主要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周作人当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写了不少类似的文章。
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这批文章视为现代散文的第一批成果,但当时的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创作这批散文时,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后来周作人在回忆这个时期自己写的文章时也说:“但是白话文自身的生长却还很有限,而且也还没有独立的这种品类,虽然在《新青年》等杂志上所谓随感录的小文字已经很多。
八年三月我在《每周评论》上登过一篇小文,题目《祖先崇拜》……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能说的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1】由此可见,周作人在这个时期即没有从理论上思考过“美文”问题,创作时也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但散文创作的兴起,对理论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文学散文进行文体确认。
周作人提出“美文”概念之前,已出现一些符合他的“美文”思想要求的散文,但没有引起理论界的注意。
1921年1月,《小说月报》上又发表了冰心的散文《笑》,产生了很大影响。
各个学校竞相将其选为课文。
同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美文》一文。
这篇文章标志着周作人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散文的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
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开始进入文体自觉时期。
紧接着的一批作家的创作,特别是周作人自己的一批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开始走向成熟。
周作人在《美文》一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
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
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着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2】因此,在这里,周作人所说的“美文”就是指外国的Essay。
虽然他接着又说“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这只是对比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Essay,也就是什么是他所说的“美文”。
因此,周作人最初的“美文”理论,实际上就是对西方“Essay”概念、特点、写法的译介,对其性质特征进行初步的描述。
并没有明确界定“美文”的文体性质。
但“美文”概念的提出,为新文学初期所要确立的新的文学规范体系,作出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二周作人的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五四”时期那种叛逆躁动的时代气氛下的产物。
“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现代文学时,在迫切偏激的心态下往往对中国古典散文的优秀艺术传统缺乏客观、正确的评价,并给予全盘否定。
对西方的文学经验也来不及充分消化和吸收,只是一味地接受、评介和传播。
因此,周作人写《美文》的目的就是向中国文学界介绍西方的“Essay”文体,并号召大家进行“美文”创作,以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散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作人的散文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并系统起来,成熟起来。
1923年,他在《文艺批评杂话》一文中说:“我认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对于某作品的印象与鉴赏……而且写得好时也可以成为一篇美文,别有一种价值……因为讲到底批评原来也是创作之一种。
”在这里,他开始认识到了“批评的,学术性的”文章也可以写成美文。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还写到:《美文》发表后,“《晨报》第七版不久改成副刊,是中国日报副刊的起首老店……影响于文坛者颇大,因为每日出版,适宜于发表杂感短文……写文章的人自然多起来了。
以后美文的名称虽然未曾通行,事实上这种文章却渐渐发达,很有自成一部门的可能。
”显而易见,周作人在这里所说的“杂感短文”,或即指“批评的,学术性的”一类散文,或至少包括了“批评的,学术性的”散文在内。
显然,在周作人看来,它们也属于“美文”范畴了。
基于对“美文”的重新认识,周作人当然不再把“美文”仅仅等同于西方的“Essay”了。
1926年,周作人在为俞平伯重刊《陶庵梦忆》所作的序中,有一段关于现代散文的新意见,是他由早期号召新文学家“模范”外国的“Essay”转向复古明清“名士派”散文小品的开端:“我常这样想,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程途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进展。
在理学与古文没有全盛的时候,抒情的散文也已得到相当的长发,不过在学士大夫眼中的情趣几乎一致。
思想是固然难免有若干距离,但如明人所表示的对于礼法的反动则又很有现代气息了。
”周作人的这种思想转变,是他对文学及现代散文本质进一步认识的结果。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是以激烈的反传统身份出现的。
他们全盘否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道载”文学。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也导致了相当明显的负面效果。
而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中对自身弊端较早警觉的一位学者。
他反对新文化运动者在摧毁旧偶像的同时又树立“新权威”,反对在否定“载道”文学的同时又提倡“遵命”文学。
他指出:“遵命文学害处之在己者是做了之后头脑就麻痹了,再不会想自己的意思,写自己的文章。
害处之在于人者是压迫异己,使人家的思想文章不得自由表现。
无古今新旧,遵命之害一也,科举的文诗为害已久,今岂可使其复兴。
”为此,他重新寻找现代散文的精神源头,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重点推崇具有批判反抗精神的晚明小品。
他在《〈杂拌儿〉跋》中说:“现代的文学——现在是就散文说——与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怪的,虽然并没有去模仿,或者也还很少有人去读明文,又因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很有欧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
”1926年,他在给俞平伯的一封信中又说:“现在的小文与宋明诸人之作在文字上固然有点不同,但风致实是一致,或者又加了一点西洋影响,便也有一种新气息而已。
”他的这些思想与他在“五四”时期的一些文学主张,在内容、旨趣、精神上大相径庭。
周作人为什么重新为现代散文寻找精神源头呢?这也是基于他对文学及散文文体本质的进一步认识。
他说:“文学是不革命,然而原来是反抗的,这在明朝小品文是如此,在现代的新散文亦是如此。
”在周作人眼里,唐宋两朝虽然也有人作过些流露性情的散文,但那只是游戏之作,未成气候。
到了作正经文章,即关乎自己的地位前途的文章时,便只能写那种规矩整饰,仪态庄严的“载道”文章了。
然而到了明代,归有光、李贽,特别是公安三袁,敢于藐视古文“载道”的传统,提出一系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新口号,以抒情的态度随意为文。
他们之后,钟惺、谭元春等竞陵派人物继起,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从而把周作人本人极力欣赏、推崇的个人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倍受周作人赞赏。
到了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
表面上,周作人似乎是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思想,解构了自己以前的理论。
其实,这正是他对自己的“美文”理论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结果。
其实,周作人此时并没有完全否定现代散文所受到的西方影响,而且,贯穿于晚明小品中的个性主义精神与他“五四”时期的思想也是相通的。
三到了30年代,周作人在写《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时,全面系统地谈了自己对现代散文的理解。
在谈到现代散文的精神源头和其受到的影响时,他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小品文两者所合成。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恰当地表达了他对现代散文源流上的认识,在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所得到的新的全面的认识。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坚决反对文以“载道”的思想。
他说:“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
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文艺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了一种坛上的说教。
”「7」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