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乾隆时期的皇家造园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
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思想一、皇家园林概述(一)概念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
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因此,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二)皇家园林的发展过程1.殷商时期由于殷商甲骨文中存在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因此人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
据周朝史料《周礼》记载,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2.秦汉时期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汉时期出现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以规模气势恢宏见长。
在此时期,苑中苑兴起,面积宏大的园林丰富而不至广泛。
最富中国园林特色的叠山理水手法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后续发展的基础。
“苑”与囿相通,“古谓之囿,汉谓之苑”。
秦汉时期的宫苑是一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是古代“囿”的继承和发展。
宫苑一般在圈定的广大区域内聚土为山、辟灵沼水池,池中堆石积土成岛,并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供皇帝行猎游乐。
宫苑中宫室建筑占重要地位,宫室建筑的布局多以地形错落变化,宫室之间有辇道相通,曲折迂回。
3.魏晋时期在此时期,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而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已有用石叠山的做法;理水与园林小品的雕刻物相结合,建筑的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建筑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
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旅游文化知识:皇家园林游——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在世界园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颐和园、圆明园、圆明园,这些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外游客争相游览的景点。
皇家园林汲取自大自然的灵感,以人工构造的方式营造出了优美的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沉醉其中。
一、颐和园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是中国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风景最优美的皇家园林之一。
颐和园曾是清朝皇帝乾隆时期的行宫,占地达290公顷,其中湖泊占了四分之三。
颐和园融合了南北园林的特点,以“山水秀丽、名胜古迹、怡情养性”为主题,营造出了诸如万寿山、昆明湖、乐寿堂等景观,做到了“如画、似诗”的美学效果。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以重山、铺绿、结水、设亭、竖额、倒影、错落有致为特色,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典范。
二、圆明园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郊,与颐和园毗邻,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建于1709年,历经乾隆、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
圆明园以“中西合璧、奇趣盎然”为特点,巧妙地将中国园林和西式园林有机融合。
园中多处仿照欧洲宫殿建筑和雕塑,如罗马水柱、凯旋门等。
圆明园的三大特色是:一是造境独特,有如童话仙境;二是建筑雕塑精美,充满神秘幽默的艺术气息;三是丰富多彩的景观和花木,让游人目不暇接。
三、颐和园中国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它们无论在造园手法、园林点缀、庭院风貌、规划布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
最著名的苏州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山塘街等等。
留园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寓意“一生中要留下一块园林”,建成于明朝时期,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设计最为优美的园林之一。
留园采取的是“不露全貌,强调曲线”的建筑设计风格,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有独特的水槽、凉亭、假山和花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园林欣赏之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
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
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
一、皇家园林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中国皇家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著名的是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二、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2、园址选择自由;3、建筑富丽;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5、全面吸收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三、例子:(北海、圆明园、颐和园)(一)、北海:1、历史上北京城出现的第一座皇家园林。
2、这座园林的建造最初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在大海中有三座仙山,生长着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获得这种仙丹就成了历代帝王的一个梦想。
历代帝王在自己的皇宫内大兴土木,建造想象中的仙山,把飘渺的幻境变成了想象中的现实。
北海园林就是帝王们打造的一座神仙宫苑。
3、一千年前,辽代的皇帝开始在这片水域挖湖造岛,当时一共修了三座岛屿,分别代表着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其中琼华岛的面积最大,它是蓬莱仙岛的化身。
4、公元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下令以北海为中心,重新规划建设了元代的都城。
从此,以北海为中心的北京城建设格局就一直延续至今。
5、主要园林景区:1)琼华岛:①白塔:这是一座藏式佛塔,用砖石材料建成,塔的高度近六米,塔顶上的佛龛里,放着两颗舍利。
洁白的塔身,代表着造塔者内心对佛的虔诚。
这座塔是356年前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下令建造的,顺治皇帝希望这座白塔能够保佑大清朝国泰民安。
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园林风景如画,别具风格,历史悠久,是东方园林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而中国园林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呢?中国园林最早的形态是殷商时期的“囿”,这也是最早的皇家园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园林式一直在发展并完善着的,从最古老的“囿”到后来恢弘的皇家园林,再到苏州园林这样钟灵毓秀的私家园林,最后是如诗如画的山水写意园林,正是一个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自然的演变的过程。
而后无疑问,这造园技巧上也是一步步的完善着得。
要赏析中国的园林艺术,以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
从园林的造园特色角度来说:中国园林艺术家造园时是本着因地制宜,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而又融于自然的思想的。
由于东方与西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审美角度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外园林美的各有自己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通过与西方园林艺术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容易走进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中国园林。
首先,中国园林侧重和谐之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园林之间的和谐,而我们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也尽量的去维持自然的原样,不去破坏自然整体的美感,因地制宜。
西方园林在建造上一般比较偏爱于各种各样规则的几何图形,放在一起摆出一种严谨而又规则的园林,就像法国的凡尔赛宫,各个角落都是规则而又严谨的,跟中国园林完全不是一种感受。
另外,中国园林千变万化,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园林,每到一处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造园者的七巧心思,八面玲珑,中国的园林中就单看建筑一种就有亭、台、楼、阁、榭、廊、坊等的区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给人永远的新鲜感,消除了视觉疲劳。
甚至有些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构造,小园包含在大园中,千变万化,让人捉摸不透又不自觉的被他吸引。
最后,中国美学,首重意境,中国园林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能够激发人写出优美的文章,同样也能融入景致中组成优美的风景。
而中国的园林艺术中的这些感情,与文人墨客是分不开的。
拿江南私家园林来说,江南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而文人墨客一直比较追求个人感情的。
中国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造园手法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园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5.6万平方米。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乾隆皇帝为逃避北京炎热的夏季建造的皇家山庄。
几代清朝皇帝在这里定居避暑,形成了一座园林式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以其汲取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精华,并融合了北方民间园林风格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造园风格。
其园林布局以陵山、水景为主,山水相连,建筑巧妙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又采用了诸多园林技法以增强园林的景观艺术效果。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造园手法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自然景观的善用承德避暑山庄位于太行山山区,山岭起伏,地势险峻,山势起伏、涧谷幽深。
这种地理条件对园林的建造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园林设计者善于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在保持自然状态的前提下,增强了园林的景观效果。
山石嶙峋,形态各异,构成了一个立体型的园林空间,为园林增添了许多自然之美,使游客在游览园林的时候,有一种自然之感。
二、水景的巧妙利用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在水景的设计上很有特色,利用了山间、梯田、湖泊、溪流等自然条件,形成了一个众多的水景组成的总体造景。
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园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景色更加的丰富。
三、山势与建筑的和谐融合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与自然景观十分和谐,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
建筑与山势相协调,与湖水相呼应,建筑以借景的手法将自然之美与人造之美相融合,使景象更加独特优美。
四、季节景观的用意营造承德避暑山庄四季景观各有千秋,春季多树败花红梅开放,夏秋时节绿树成荫,秋季满园红、黄、紫的灿烂景象,冬季雪地银装素裹、冰雪奇景。
利用不同季节的植物及景观,加强了整个园林的季节性特点,使人们在游览时可以感受到季节的变迁。
同时,也增强了园林景观的丰富性,使游客感到五色斑斓,美不胜收。
总之,承德避暑山庄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卓越的园林艺术成就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众多精华所在,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造园技艺。
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每个朝代几乎都有皇家园林的设置。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尽管大多是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也要在营造如画的风景的同时显示皇家的气派。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土地营造园林供一己享用,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可比,一般少则几百公顷,大的幅员几百里,气势宏伟,包罗万象。
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证的皇家园林是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代帝王殷纣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其后著名的宫苑有秦和汉的上林苑、汉的甘泉苑、魏晋时期的华林苑、隋的洛阳西苑、唐的长安禁苑、宋的艮岳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海上神山求仙药未果,便在上林苑中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
继秦始皇之后,迷信神仙方术的汉武帝又在上林苑中的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并在太液池内堆筑了三个岛屿,象征神话传说中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池中的三山使原本空旷的水面产生了深远而变化无穷的效果和丰富的景观层次,尤其在烟雨迷蒙或雾气弥漫的时候,更有仙山神岛虚无缥缈、超凡出世之感。
“一池三山”的造园艺术手法对皇家园林的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成为皇家园林造景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艮岳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宋徽宗赵佶(1101-1125年在位)。
为了经营此园,他甚至命专人广事搜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石进贡,这就是殚费民力的“花石纲”,北宋王朝的覆亡与此都不无关系。
中国现存皇家宫苑都是清代创建或改建的。
清代皇家园林在有山有水的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由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相结合的明显特点。
有代表性的是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颐和园。
避暑山庄——“移天缩地在君怀”清初,康熙皇帝为增强与蒙古地区的联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及为了避暑的需要,在承德修建了行宫——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它不仅是一座消夏的园林,也是塞外的一个政治中心。
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原名“圆明花园”,是清朝皇帝乾隆在北京西郊所建的一个皇家园林。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园艺术最精湛的皇家宫廷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下面是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包括三个主要区域:前苑、后苑和万春园。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原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具有浓郁的汉风和西洋建筑元素。
圆明园共有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数千座,其中包括宫殿、殿堂、楼阁、亭台、桥梁、塔墙等。
园内有数百个湖泊、池塘、渠道、瀑布和喷泉,其水系是园林中的重要特色。
园内植物品种繁多,有3000多种树木和花卉。
其中以一片占地40公顷的“蓝色琉璃瓦”海棠林最为著名。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焚毁了圆明园。
至今,园内仅存少量的建筑遗址和残壁,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
圆明园曾经是清朝皇家的游乐场和狩猎场,同时也是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圆明园动态保护规划”,规划了圆明园未来15年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013年第2期现代园艺1缘起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瑰宝。
历经1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融艺术于精髓,江南园林已成为园林艺术中的精品。
乾隆时期,皇家园林亦发展到了高峰期,不仅大量修筑宫苑,宫苑中更是出现了许多江南园林的影子。
喜爱游山玩水的乾隆帝6次南巡,足迹遍及江南各地。
每到一处,凡是他所喜爱的园林,皆命随行画师摹绘为粉本并“携图以归”,作为京城建园的蓝本和参考。
惠山园便因此而来。
寄畅园是无锡惠山东侧的一处自然山水园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是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的典范。
从凤谷行窝开始到乾隆年间,寄畅园经过了几次大的休整和发展,造园艺术达到顶峰。
南巡经过寄畅园时,乾隆命人将寄畅园画下来,回到京城后便在万寿山东麓寻得可借山色引湖水的基址,仿寄畅园建造了惠山园。
于是也就有了这对园林姐妹。
一个是屹立历史几百年不倒的江南私家园林,一个是皇家园林中的园中园,虽因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差异有所遗憾,但已是精彩万分。
本文试图从借景的角度入手,梳理寄畅园与惠山园的渊源。
2乾隆年间的寄畅园与惠山园地形与环境是园林选址与规划的依据,古人造园选址主张“得景随形”,“相地”作为园林兴造之首,又以山林地为最胜,好的地形与环境不仅利于造园,更能为园林添景,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中有大池,宽广可0.67hm 2,旁多古木,后倚一墩”[1]是对寄畅园前身凤谷行窝的描述,大体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寄畅园隐于惠山东麓,头毛峰巍然立于寄畅园东侧,东面是体量较小的锡山。
寄畅园中的案墩及其上的古树竖向高20余m ,苍翠的古木与惠山相呼应,仿佛是惠山连绵山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因为中间隔着二泉书院等众多建筑院落,建筑沿山势缓缓而下,顺势而成,因山造园,相融一体,到寄畅园案墩处突然出现起伏的山丘,宛若是截惠山一脉置于园内,可谓精彩绝伦。
寄畅园作为有别于其它江南园林的山林地古典园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它向西依靠惠山,向东借景锡山,加上园内中倚一墩,再引天下第二泉泉水入园,可以说是达到了真山真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