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航天科技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49 KB
- 文档页数:4
2012年7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uly2012 第14期总第26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4T o tal N o.264图书情报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程趁娜(新乡医学院图书馆,河南新乡 453003) 摘 要:介绍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的哲学基础、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对国内知识发现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医学及其他领域提供有用的知识发现工具。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非相关文献知识;ARROWSM IT H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090—02 一门学科是否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是这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是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成熟与否的标志。
1983年,乔好勤在《图书馆学通讯》发表了《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拉开了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序幕。
该文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三层次说”: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
哲学方法,对各个学科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主要有辩证法、认识论等,是方法论中的最高层次;一般方法,是将各个学科中研究方法的共性提炼出来而形成的对于任一学科的研究都适用的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专门方法,是学科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图书情报学的专门方法主要有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信息计量法、网络信息计量法等。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及其意义。
1 概述1.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198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Don R.Sw anson教授创立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这无疑为图书情报界带来了一丝曙光,Sw anson的这种方法不仅为图书情报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现工具,而且为图书情报界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统计学方法在航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航天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统计学作为一门数理科学,也在航天技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揭示航天技术相关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航天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决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统计学在航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一、航天任务可行性分析与预测在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统计学方法可以用来对航天任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预测。
以往的航天任务数据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样本,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任务成功率、失效率、故障概率等相关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科学家进行任务预测和可行性评估,从而为航天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不断积累和分析航天数据,可以进一步完善统计模型,提高航天任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航天数据采集与处理在航天技术研究中,统计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航天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航天任务涉及的数据类型较多,包括温度、压力、加速度等多种参数的时序数据。
统计学可以提供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方案,例如采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采集到的航天数据,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建立数据模型、处理异常值和噪声,提取出有效信息。
统计学方法还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趋势。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改进航天技术、提高任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航天可靠性与风险评估航天工程的可靠性评估是保证航天任务成功的重要环节。
统计学方法可以用来对航天工程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建立可靠性模型,对航天系统的各种组件进行故障概率分析,可以评估整个航天系统的可靠性水平。
同时,统计学方法还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估航天任务可能面临的风险,为航天工程提供决策支持。
四、航天科研数据分析航天科研数据的分析是航天技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统计学方法可以用来对航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例如,通过统计学方法,可以对火箭发动机推力、推进剂消耗等数据进行分析,为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方向和方法。
大数据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大数据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技术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大数据技术也开始逐渐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为航空航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航空航天领域与大数据技术航空航天领域作为人类社会中较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飞行安全、机载系统、机场运营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监管与优化。
航空航天领域中所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包括飞机的飞行数据、气象数据、航空管制数据、机场运行数据等,而这些数据都是被大数据技术所需要的。
通过处理这些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发掘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为航空航天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大数据技术在航空安全领域中的应用1.飞行数据分析航空安全是航空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大数据技术可以借助飞行参数监视系统采集的飞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飞机的动态航迹、气象数据、仪表板警告信息等,通过数据建模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航路飞行数据、起降数据和故障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评估,实现对飞行安全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2.机载设备状态预测机载设备的可靠性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而传统的维修检测方法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这就存在着效率低下、误报率高等问题。
借助大数据处理及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预测机载设备的故障情况,及早处理,对飞行安全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三、大数据技术在民航运营领域中的应用1.航班时刻表调整气象、航路、机型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航班时刻表。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识别与分析,可以对航空公司的航班时刻表进行优化、提高航班的准点率,降低延误率。
2.机场安检效率提升机场安检是航空旅行中必经的程序,安检效率也直接影响着旅客的体验。
大数据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安检效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的安检过程,有效减少旅客等待时间,提升整个安检过程的效率。
关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航天科技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关键词:知识发现非相关文献航天科技情报情报研究应用研究论文摘要:概述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以及国内外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方法的发现流程以及开发人机交互系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及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异同点,人工模拟了用该方法发现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知识发现过程,验证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可行性,揭示了规模应用的努力方向。
1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对于航天情报研究的重要意义作为科技情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既有与其他专业情报研究相同的一面,也有其保密性强、难以从公开渠道获取等特点。
一直以来,航天情报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分析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情报研究方法,因此检索前沿技术发展动向时,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无法为科研决策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持。
1986年,Don.R.Swanson在研究时偶然发现以雷诺病生理改变作为中间词,可将以鱼油和雷诺病为主题词检索到的两组原本无联系的文献联系起来,得出鱼油有助于雷诺病的治疗的结论。
于是Swanson认为,对于两组非相关文献A和C,可以通过某中间词或中间文献B建立起二者的关联,上述发现A、C关联的过程称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
1997年,Swanson在描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提出了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2001年被Weeber 正式命名)。
在科学假设的形成阶段主要采用开放式方法,以感兴趣的主题C为初始点,发现中间集合B,通过中间集合B与文献集合A 之间的关系,确定C与A之间的关联。
在科学假设验证阶段主要采用闭合式方法,从C、A两端同时开始进行检索,产生相互交叉的词汇集合B。
这种知识发现方法的诞生,不仅对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可有效解决一般检索方法无法发现有价值文献的问题,为航天情报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的文献综述任课老师:官建生专业:09行政管理专科班组员:陈晓娟、张杏芳、莫慧芳学号:***********、***********、***********摘要: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
引言航空航天技术使人类文明进人三维时代。
航空是大气层内的飞行活动,航天是穿越大气层的飞行活动。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1、国内文献检索范围1.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 2006-2010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 2006-2010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06-2010 2、中文检索词、检索式航空航天、航天研究3、3.检索步骤、检索结果3.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题名】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快速俯仰运动建模研究【作者】陈星高正红【机构】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刊名】航空计算技术.2010(3).--【ISSN号】1671-654X【C N 号】61-1276/TP【馆藏号】90843X【关键词】过失速机动快速俯仰运动状态空间法气动力模型【分类号】V211.4【文摘】通过对过失速机动运动规律和气动力特性进行简要分析,说明了过失速机动气动力建模思路;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了快速俯仰运动气动力模型,并对模型的输出方程进行了分析和简化;验证结果表明,气动力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
[2]【题名】飞机结构腐蚀损伤分布及失效规律研究【作者】杨凯[1] 金平[2] 范存智[3]【机构】[1]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研究生队[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航空机械系[3]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刊名】航空计算技术.2010(3).--【ISSN号】1671-654X【C N 号】61-1276/TP【馆藏号】90843X【关键词】腐蚀深度统计分析三参数Weibull分布失效规律【分类号】V267【文摘】针对现役飞机结构腐蚀损伤,选取正态分布、Gumbel第一型极值分布、Logistic分布、双参数Weibull分布以及三参数Weibull分布进行统计特征研究。
数据可视化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愈发凸显。
航空航天领域作为现代科技的先锋,也对数据的处理和可视化有着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数据可视化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数据的重要性数据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任何一次飞行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飞行器的状态信息、传感器数据、航迹数据等。
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航空航天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意义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解读数据。
在航空航天领域,数据可视化技术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1. 帮助分析和决策航空航天活动中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作出一系列决策。
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数据以图表、雷达图等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决策者更清晰地了解当前情况和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2. 提高安全性和效率航空航天领域对安全性和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工程师可以实时监测飞行器状态、交通流量等信息,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数据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提升工作效率,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快地找到关键信息,减少人为错误和失误。
三、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实际应用1. 航班运行监控航班运行监控是航空公司和航空管制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航班的状态、位置、高度等信息,同时将各个航班的数据进行综合呈现,帮助管制人员更好地进行航空管制决策。
2. 机械故障诊断飞行器的机械故障往往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传感器数据、状态信息等进行整合,形成故障诊断的图形化界面,帮助工程师迅速准确地找到故障点,并采取相应的维修和保养措施。
3. 飞行模拟和培训飞行模拟和培训是培养飞行员技能的重要手段。
将大量的飞行数据进行可视化,可以帮助飞行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飞行器的操作特点和特殊场景下的应对策略。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自建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国防科技情报工作根据国防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为管理层进行宏观决策,针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装备科技发展提供服务,在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新时期新阶段,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必须做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针对提升核心工业能力,促进装备信息化,推动改革管理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帮助解决本国或本领域发展中的问题,真正发挥情报研究的支撑作用。
本研究在介绍当前国防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趋势及需求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角度提出国防科技情报智能信息融合分析与可视化集成分析框架,引入卜朝燕、马雪梅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许哲平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胡良元、王海南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大数据环境下国防科技情报智能分析与知识发现实践情报智能分析与知识发现手段,初步建立“主题发现—图谱可视化”的国防科技情报分析系统,促进更多情报资源的整合与增值服务,形成全局性、系统性认知,初步完成国防科技情报多源异构信息融合、图谱可视化展示、情报及知识发现等阶段性实践工作。
一、国防科技情报工作发展趋势及需求当前,大数据在国防科技情报中的应用研究呈现出由单一领域向全领域的转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综合利用多种新型数据源、广泛融入多种先进技术,并结合多模式应用场景,使情报研究呈现智能化趋势。
国防工业出版社设计的“国防科技大数据知识服务运营平台”,对全球国防科技文献情报资源进行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组织,提供融知识发现、情报分析、专家智库、数字发行与按需出版于一体的综合知识服务;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推出的“国防科技大数据智能情报平台”,通过自动采集和跟踪网络上的科技数据,构建关于热点技术、相关人员机构的知识图谱。
面对数字科研环境形成和科技情报工作范式的演进,国防科技情报工作正成为一种基于海量数据的知识发现与智能分析活动。
与航空有关的参考文献航空是现代工业与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飞行器在天空中快速、安全地到达远离我们的地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飞行器的需求不断增长,航空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介绍与航空有关的参考文献,从历史、发展、技术、管理和环境等不同方面来探讨航空的研究领域和前沿动态。
一、航空历史航空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对飞行的渴望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传说和神话。
但是真正的现代航空起源于20世纪初的飞机发明。
从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到现代喷气飞机的问世,航空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与航空历史相关的参考文献:1.《航空史》(作者:彼得·P.斯潘塞,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本书详细介绍了航空史的发展,包括了从最初的热气球和飞艇到近代的喷气式飞机和宇宙飞船的演进。
作者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图片为支撑,生动地描述了飞行器的发明、改进和使用过程,便于读者全面认识航空史的发展轨迹。
2. 《百科全书:航空史》(作者:W·J·谢帕德,出版社:阿米维图书出版公司)本书为百科全书类型,涵盖了航空领域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航空史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介绍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描绘了航空的技术和应用场景。
作者对航空史的研究深入浅出,论述较为全面,是学习航空史的参考资料。
二、航空发展航空技术是航空业的基石,航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改进推动了航空业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莱特兄弟和空客工业公司,到21世纪的空中客车集团和波音公司,航空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以下是与航空发展有关的参考文献:1. 《航空史上的飞跃》(作者:伯爵卡尔·皮卡尔,出版社:波尔图出版社)著名的瑞士航空科学家和探险家伯爵卡尔·皮卡尔在本书中分享了他对航空技术发展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作者运用科学发现、实验和飞行探险来阐述他对飞行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创新的信仰,为读者提供了现代航空业的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
关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航天科技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关键词:知识发现非相关文献航天科技情报情报研究应用研究论文摘要:概述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以及国内外应用现状,总结了该方法的发现流程以及开发人机交互系统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及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异同点,人工模拟了用该方法发现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的知识发现过程,验证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的可行性,揭示了规模应用的努力方向。
1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对于航天情报研究的重要意义作为科技情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既有与其他专业情报研究相同的一面,也有其保密性强、难以从公开渠道获取等特点。
一直以来,航天情报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分析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情报研究方法,因此检索前沿技术发展动向时,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无法为科研决策提供有效的情报支持。
1986年,Don.R.Swanson在研究时偶然发现以雷诺病生理改变作为中间词,可将以鱼油和雷诺病为主题词检索到的两组原本无联系的文献联系起来,得出鱼油有助于雷诺病的治疗的结论。
于是Swanson认为,对于两组非相关文献A和C,可以通过某中间词或中间文献B建立起二者的关联,上述发现A、C关联的过程称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
1997年,Swanson在描述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提出了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2001年被Weeber正式命名)。
在科学假设的形成阶段主要采用开放式方法,以感兴趣的主题C为初始点,发现中间集合B,通过中间集合B与文献集合A之间的关系,确定C 与A之间的关联。
在科学假设验证阶段主要采用闭合式方法,从C、A两端同时开始进行检索,产生相互交叉的词汇集合B。
这种知识发现方法的诞生,不仅对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可有效解决一般检索方法无法发现有价值文献的问题,为航天情报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Swanson提出的非相关文献概念相比,本文中的非相关文献概念有所扩展,是指文献之间不彼此引用、没有被共引且也不共引其他文献…、不能用主题检索等常规检索方法同时被检索出来的彼此间相对独立的文献。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则是指以揭示隐含于非相关文献中的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发觉的知识片段的逻辑联系,从而提出知识假设,以便专业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为目的的情报研究过程。
2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现状及发展Swanson提出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后,很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得该方法在其他学科的移植应用成为可能。
1993年,Z.Chen在Swanso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合分散在文献内部知识片断间逻辑关联的方法,为建立不同专业领域间的知识关联开辟了新途径。
1996年,M.D.Gordon 创建了基于短语的词频统计方法,并建立起中介文献的概念,将非相关文献的发现应用扩展至学科和领域之间,拓展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应用的广度。
航天情报领域与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密切相关,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跨学科、跨领域性使其可以用于发现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之间的隐含逻辑联系。
Swanson本人也尝试将该分析方法向数据库移植,1999年专门针对医学数据库Medline 设计了人机交互检索系统Arrowsmith,用于自动检索联系两组非相关医学文献的中间文献。
Arrowsmith系统除可以模拟整个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外,还提供了生物医学文本挖掘工具列表和以作者为入口的检索模块等8个模块,提高了实现过程的效率,使该方法在某些学科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2001年,Weeber提出了基于“概念”的非相关文献发现方法,并开发出专门用于MetaMap的基于概念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DAD系统J。
同年,M.D.Cordon和Lindsay 研究了该方法在万维网中的应用,积累了网络应用经验。
Kostof研究小组将Swanson理论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决策服务领域中,使其更具实践价值。
2001-2003年间,P.Srinivasan等也开展了对开放知识发现过程的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医学图书馆的J.Stegmann等开始尝试用共词聚类分析来模拟知识发现的过程,寻找从来源文献到目标文献的路径和规律。
2001-2005年问Hristovski等将该方法用于遗传学领域]。
2006年,Swanson以Medline为目标数据库,在回顾其以往基于非相关文献发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获取文献B的准确度的问题,认为根据特定主题事先获取文献A和C时应该优先考虑使用标题字段和MeSH主题词表术语。
在方法改进的同时,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可以用于Biosis,Embase,Scisearch,Intemetdatabases等数据库中,但仍限于生物医学领域。
直到1999年K.A.Cort将其用于Wilson人文数据库隐含知识关联的挖掘,利用该方法揭示了此前从未被人文领域知晓的现代诗人R.Fomt同古希腊哲学家Cameades之间的思想关联,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领域得到实质性拓展。
国内对Swanson情报学方法及Arrowsmith软件的介绍始于2000年,多数文献是对Swanson方法的评价、简介和相关性算法改进,实践方面限于网络版的Arrowsmith的利用和设计中文系统重现Swanson知识发现过程,也有文献探讨了该方法向中医药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和数据集构建等问题。
目前,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方法已经成为国内情报界研究的热点,先后有20余篇文献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种种改进使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日趋成熟和完善,为该方法用于航天科技情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3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应用于航天科技情报领域可行性分析3.1领域比较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人文领域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
因此,将该方法用于航天领域有其可能性。
与医学领域相比,航天领域有以下异同(见表1)。
相似点:有特定的检索需求;有独立的情报研究机构和情报研究人员;有比较完善的主题词表;有相对完善、独立的数据库;有专业词典。
不同点:没有开展过类似的研究;没有一体化的语言系统;没有专门的人机交互系统;保密要求,不能及时获取全部文献;政治原因,人工处理,消除文献间联系。
3.2发现流程及关键技术分析分析Swanson知识发现方法的原理和Arrowsmith系统工作原理,可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流程分为5个步骤(见图2)。
第一步:主题确定。
即确定初始检索词,依据何种主题词表选取初始检索词;是否对文献类型进行限定;确定初始文献集选取范围等。
第二步:发现中间词集。
具体包括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性判定、过滤修剪、确定非相关性几个方面。
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是建立通用语言知识库和专业语言知识库,用于自动抽词、分词。
相关性判定可依据词共现、概念共现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中间词,此部分算法的改进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过滤修剪有很多方法,如停用词表过滤、语义网络过滤、词频过滤、日期过滤、排序过滤、人工过滤,等等,确定非相关性可利用引文分析法。
第三步:找出关联词集。
与发现中间词集方法类似。
第四步:验证关联。
利用闭合式知识发现原理进行验证。
第五步:判定过程结束。
可通过设定阈值、统计参数限定或发现不到新概念作为结束发现过程的标志。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是航天领域应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其原理与技术是相同的,如果建立起相应的语义映射机制,设计算法,在航天领域应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情报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4可行性验证为了验证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人工模拟验证了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飞行器隐身方面的知识发现过程。
·背景: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开始研究新型飞行器隐身技术,到80年代左右取得一定进展。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了相应研究,研究成果处于保密。
假定1995年左右,希望通过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数据库选取:鉴于技术的保密性,航天领域专用数据库中难以检索到有价值的文献。
因此选取IEE出版的INSPEC数据库进行检索。
该数据库收录了包括物理、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3500余种期刊,1500余种会议记录以及大量图书、报告、学位论文的摘要和索引。
·检索平台:THOMSONISI公司的Webof Knowledge平台。
·检索时间段:1967-1994年。
·初始主题词(C):StealthMaterial(隐身材料)。
·检索方式:主题检索、通用检索。
主题确定过程:初始考虑StealthMaterial、StealthCover(隐身涂层)、StealthCoat(隐身层)、StelathTechnology(隐身技术)4个主题词,考虑到与检索需求最为接近选取StealthMaterila作为主题词。
检索结果有14篇文章。
发现中间词集过程:上述14篇文章的受控标引词共计50个。
进行概念聚类后按照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剔除无意义中间词后的结果见表2。
进一步修剪并确定非相关性:根据隐身技术原理,TemperatureControl原理确实可应用于隐身(如红外隐身)但属于已知技术,故可在筛选中间词时剔除。
而Antennas和RadarCross —sections出现频率极高,经判定与隐身技术具有相关性属于相关文献,故中间词集可确定为M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和SuperconductingDevices。
考虑到Magnetohydrod)namic 和SuperconductingDevices本身可作为隐身技术,其原理在于降低运动阻力,降低噪声,从而减小被发现的概率,继续检索意义不大,故终止以两个词为出发点的知识发现过程。
最终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词作为中间词集。
找出关联词集过程:考虑到ElectromagneticWaveAb.soprtion含义的宽泛性和人工模拟的可行性(进行主题检索得到7928篇文章),此处人为缩小检索范围,仅将文献集检索范围限定在标题上,检索到文章79篇,重复中间词集发现过程,得到受控主题词227个,剔除与Elec.tromagneticWaveAbsorption相关的词,利用词性修剪,剔除非名词及非名词短语,利用领域修剪,剔除生物等非相关领域名词,并进行概念聚类后得到19个关联词,将阈值设定为2,按出现频率排序后结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