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基本常识doc
- 格式:ppt
- 大小:140.01 KB
- 文档页数:91
公文基础常识一、公文分类(按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一)上行文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的行文。
如报告、请示。
(二)平行文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
如函。
(三)下行文上级机关向属下的机关行文。
如命令、决定、批复、通知、通告、通报。
二、15种公文文种(顺口溜:一命三通要报请批,二公二决当议函议)1.决议。
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2.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3.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该文种适用于:影响比较久远的事,时间跨度长,人、财、物牵涉较多。
4.命令。
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 1 —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该文种通常由国家或县级以上的行政机关发布。
5.公报。
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6.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7.通告。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特点:①告知范围区域性;②内容专业性。
#分类:①制约性通告。
例,《XX关于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②内容专业性。
《XX关于办理燃气复核业务的通告》8.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该文种行文方向最多。
9.通知。
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该文种适用频率最高。
#分类:①批转性通知。
例,《转发XX关于做好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通知》②发布性通知。
③知照指挥性通知。
例,《XX关于配合做好营商环境专项调研的通知》10.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 2 —知重要情况。
11.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不需要上级回复)#注意:请示属于呈阅性,不得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
12.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公文基本常识公文基本常识一、前言公文是政府机关、国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务活动时使用的正式文件。
公文具有法定性、约束性和证明性,对于机关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规范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介绍公文的基本常识,包括公文的定义、分类、要素、格式、语言规范等内容,以供参考使用。
二、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政府机关、国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和公务活动中产生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正式文件。
公文包括公告、通知、函、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决议等形式。
三、公文的分类1. 根据用途不同,公文可分为内部公文和外部公文。
内部公文主要用于机关内部沟通和协调工作,外部公文则用于与外部单位或者个人交流职务和权责。
2. 根据内容不同,公文可分为行政公文和业务公文。
行政公文主要与行政管理相关,业务公文则与具体业务活动相关。
四、公文的要素1. 发文单位:指发出公文的机关、部门或者单位的全称或者简称。
2. 文种:指公文的种类,如通知、决定、指示等。
3. 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
4. 正文:公文的主体部份,阐述具体内容。
5. 来文字号:表明公文的呈送、发文日期和编号。
6. 呈批:对公文进行审批或者请示的单位。
7. 抄送:将公文副本发送给相关单位或者个人。
8. 附件:公文中附带的资料、文件或者说明。
五、公文的格式1. 公文的纸张大小普通为A4纸(210mm×297mm)。
2. 公文的字体普通为宋体,字号为小四号(12pt)。
3. 公文的对齐方式普通采用分散对齐。
4. 公文的标题应居中罗列,字号较正文略大。
5. 公文的正文要求段落分明,适当缩进,首行空两格。
6. 公文的开头普通应写明发文单位、文件种类和标题。
7. 公文的结尾普通应标明发文单位、发文日期和文件编号。
六、公文的语言规范1. 公文的语言应准确、简炼、通顺,避免废话和冗长的修辞。
2. 公文的用词应规范、规范、准确,避免使用口语化、方言化和含糊不清的词汇。
公文基本常识公文基本常识1.概述公文是机关和组织机构用于传达决策、命令、通知等事务性文书的一种书面形式。
公文具有规范、严谨、正式的特点,是行政机关和组织机构进行内外部沟通和协调工作的重要工具。
本文档将介绍公文的基本常识,包括公文的定义、类型、结构以及撰写要求等内容。
2.公文类型2.1 命令: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文书,用于下达命令或规定事项的执行要求。
2.2 通知:用于向特定对象或广大群体传达信息、通知事项或政策文件。
2.3 决议:用于会议或者组织机构就某一事项进行决策并公开宣布结果。
2.4 请示:用于向上级提出请示、汇报或请求指示、授权等事项。
2.5 通告:用于公布重要事项、政策变化、规章制度等内容。
3.公文结构3.1 标题:包括机关名称、文件字号、文件标题等。
3.2 主题陈述:对公文的目的、背景等进行简要介绍。
3.3 正文:详细阐述公文的内容、要求、决定等。
3.4 结尾:总结公文的要点,并提出相关建议或措施。
3.5 签署:公文需要有相关负责人签署,以确保公文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4.公文撰写要求4.1 简洁明了:用简洁的语言清楚表达公文的内容,避免冗长和花哨的修辞。
4.2 准确规范: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3 层次分明:合理划分段落和标题,使公文的结构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4.4 科学布局:根据公文的内容和用途,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顺序和篇幅。
4.5 规范格式:采用规定的公文格式和版式,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
5.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5.2 公文写作指南:详细介绍公文的写作要求、规范和技巧。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公文:指机关和组织机构用于传达决策、命令、通知等事务性文书的一种书面形式。
6.2 命令: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文书,用于下达命令或规定事项的执行要求。
6.3 通知:用于向特定对象或广大群体传达信息、通知事项或政策文件。
6.4 决议:用于会议或组织机构就某一事项进行决策并公开宣布结果。
公文基本常识公文基本常识导言:公文是指由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所撰写的正式文件。
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和撰写公文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公文基本常识,希望能对大家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
一、公文的概念和分类1.1 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于内外部交流与组织调控的正式文书。
1.2 公文的分类公文按照用途和功能可分为:公报、公告、公函、公告、公告、公告、公告等。
二、公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1 公文的基本要素公文由各种基本要素组成,包括:标题、主送、抬头、、附件、署名和日期等。
2.2 公文的结构公文一般按照标题、和附件的顺序排列。
其中,标题精炼扼要地概括了公文的内容,是公文的主体部分,附件是对的补充说明或支持证据。
三、公文的写作原则和技巧3.1 公文的写作原则准确性原则:公文要求内容准确、清晰,避免使用模糊词语和歧义的表达方式。
正式性原则:公文要体现一定的正式性,符合规范和格式要求。
简洁性原则:公文要力求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啰嗦的表达方式。
性原则:公文结尾部分要有合适的,强调主要观点,给读者带来清晰的印象。
3.2 公文的写作技巧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词汇。
注意段落的分隔,使文章结构清晰易读。
遵循公文的格式要求,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方面。
应用适当的标点符号,使句子表达清晰有力。
四、公文的修改与校对4.1 公文的修改公文写作完成后,应进行修改,主要包括检查内容的完整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2 公文的校对校对是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道关卡,主要目的是检查公文的拼写、标点、格式等方面是否正确。
五、公文的存档和保管公文的存档和保管是确保公文长期保存和利用的重要环节。
在存档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分类、编号和归档等方面的事项。
六、公文写作的注意事项6.1 注意语言的规范在公文写作中,应遵循语言规范,注意使用正确的词汇、语法和标点符号等。
公文处理1.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2.殷墟甲骨刻词是最早的公文。
尚书是保存最早、最完整的文章总集。
3.公文写作是代机关立言。
4.公文的作者是机关、组织、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以个人名义发文,在个人名字前面都应冠以机关的名称和职务。
5.公文分类:根据来源: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
行文关系: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秘密程度: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公布文件。
6.公文有叙述、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规范性、公布性文件侧重于说明的方式。
工作报告、会议纪要侧重于叙述的方式。
调查报告则需同时兼用三种表达方式。
7.公文行文方式:逐级行文:直接对自己所属的上一级或下一级机关行文。
多级行文:向自己以上或以下的多个机关行文,无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
直达行文:上级领导直接把文件发到基层机关的行文。
公文的文面构成:(眉首、主体、版记)*眉首部分1、 公文份数序号一般6位,前面用0补齐。
绝密、机密应标明份数序号。
2、 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格式: 机密★长期、机密★ 按20年认定。
3、 秘密等级:绝密、机密、秘密。
(绝密、机密级的公文应当标明份数序号)。
4、 紧急公文:特急、急件。
紧急电报:特提、特急、加急、平急5、 发文机关标示(文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组成。
联合发文可以用主办机关名称,也可用联署机关名称。
6、 发文字号:国办发〔2005〕1号(括号要注意、序号不加0)。
一件公文只有一个发文字号,联合行文时只标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7、 签发人:上报的公文需标示签发人的姓名。
*主体部分1、 公文标题: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文种2、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
A、上级领导对下级发出的公文,其所属的下级机关都有负责贯彻执的责任。
下行公文一般有两个以上的主送机关。
B、下级机关向上级发出的请示报告等上行文,一般情况只有一个具体的主送机关。
C、直接向社会公布的公文主送机关可不写。
公文基本常识一、公文的基本要素公文是为了传达信息、规范行为、明确权责而制定的一种特殊文书。
它具有以下基本要素:⒈文种:公文分为不同的文种,包括公告、通知、批复、决定、指示等。
在书写公文时,要明确文种,以便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传达的信息。
⒉标题:公文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文中内容,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文件的主题,并做好文件的分类归档。
⒊发文机关:发文机关是指制定和发布公文的组织或机构,包括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发文机关应在文件中明确列出,以显示文件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⒋发文日期:公文的发文日期是指文件制定或发布的具体日期,应准确记录,以便在需要时确定文件的时效性和先后顺序。
⒌正文:公文的正文部分是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核心内容,要求行文清晰、准确。
正文应包括以下各部分:1) 引言或前言:引言部分对文件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使读者能够理解文件的起因和出台的目的。
2)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阐述、决策的原因和依据等。
主体部分应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3) 结论或建议:结论或建议部分是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总结和提出。
结论或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4) 结尾:结尾部分是对文件的总结和致辞,可以表达感谢、希望或期望等。
结尾应简短、精炼。
⒍签名:公文应有主要负责人签字或盖章,以确定公文的有效性和责任归属。
⒎附件:公文可以有附件,附件是对公文内容进行进一步说明和补充的材料。
附件的名称应简明扼要、内容具体。
二、公文的格式要求公文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格式要求:⒈字体:公文的字体应为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字号一般为小四号。
⒉格式:公文应为A4纸张,纸张要整洁无污点,并加盖发文机关公章。
⒊页面设置:公文的页面设置要求上下左右边距一致,一般为⑸4厘米。
⒋段落格式:公文的段落前应空一行,段前段后的行距一般为⑸倍。
⒌标题格式:公文的标题应居中,并使用加粗字体。
⒍行文格式:公文的正文一般为全文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
常用的公文种类有:一、决议。
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用“决议”。
二、决定。
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用“决定”。
三、公告。
向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用“公告”。
四、通告。
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用“通告”。
五、通知。
发布规章和行政措施,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用“通知”。
六、通报。
表扬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用“通报”。
七、报告。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
八、请示。
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
九、批复。
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用“批复”。
十、条例。
用于制定规范工作、活动和行为的规章制度,用“条例”。
十一、规定。
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用“规定”。
十二、意见。
对某一重要问题提出设想、建议和安排,用“意见”。
十三、函。
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函”。
十四、会议纪要。
记载、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用“会议纪要”。
公文格式第一条公文一般由眉首,正文、文尾三部分组成。
第二条公文眉首包括发文机关、发文字号、签发人、紧急程度、机密等级等内容,一般用横线与正文部分隔开。
一、发文机关(公文版头)用醒目、整齐、庄重字体套红印刷,置于眉首上部,居中。
二、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顺序号组成,置于发文机关之下、横线之上,居中。
三、向上级报送的重要文件,要标注签发人,置于发文字号的同行右端。
四、紧急文件分“急件”、“特急件”两种,标于眉首右上角。
五、秘密文件应准确标明“绝密”、“机密”、“秘密”,标于眉首右上角。
第三条正文部分一般包括标题、主送机关、内容、附件、落款、附注等。
一、标题置于眉首之下,主送机关之上,居中。
标题一般包括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公文种类,要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除发布和批转上级规章性文件外,标题一般,不加书名号,也不用其它标点符号。
公文基本常识公文基本常识一、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由机关、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发出,用于传达文件、意见、决策、通知等事项的正式文件。
公文具有权威性、正式性和约束力,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
二、公文的结构公文一般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署名和附件等部分。
1·标题:公文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文件内容,并突出重点。
标题应置于文件正文前,采用居中、加粗的方式呈现。
2·正文:公文的正文是最主要的内容部分,通常按照章节划分,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正文应采用宋体字体,字号一般为小四号。
3·落款:公文的落款是出文机关全称,包括单位名称、日期和文号。
落款应置于正文之后,左对齐呈现。
4·署名:公文的署名一般由文稿负责人签字,签字后需注明姓名和职务。
署名应置于落款之下,左对齐呈现。
5·附件:公文的附件是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文件、资料等内容。
附件应在公文正文结束之后明确注明,并按顺序列出。
三、公文的格式公文应注意以下格式要求:1·页面设置:纸张大小为A4,边距设置为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
2·字体和字号:正文使用宋体,字号一般为小四号。
标题和落款可以使用黑体,字号适当增大。
3·行距和段距:●正文行距设置为1·5倍,段前和段后距离设置为0·5行。
●标题和落款行距可以适当增大,使之与正文相比更加醒目。
4·对齐方式:●标题和落款采用居中对齐方式。
●正文采用两端对齐方式,确保左右边界对齐。
5·缩进和分段:●正文段落首行缩进为2个字符。
●不同的章节内容应分段,以增加段落间的空白。
四、常用的章节内容1·引言:简要介绍文件的缘由、目的和要求,可以包括文件的背景信息和重要性说明。
2·正文:根据文件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各个章节,以逻辑性和条理性为原则进行组织。
3·结论:对文件的要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决策或处理意见。
公文写作基本常识1、公文的基本含义: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党和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
它的这一基本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①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②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③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④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2、公文的特点: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公文不是谁都可以任意制发的,公文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②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公文可以代表机关发言,代表制发机关的法定权威。
③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公文的特定效用是指公文的现实效用,是公文制发机关的法定地位所赋予的。
④公文有规范的体式。
公文有规范的体式,这是公文同图书、情报资料、通讯报道以至于一般文章相区别的又一显著特点。
⑤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公文在形成过程中,要经过规定的程序逐层、逐级审核,并给制发机关最高领导或最高领导委托的领导签发后印发、执行。
3、机关公文的作用:机关公文的作用在于它是党和国家具体领导和管理政务,机关之间相互进行联系以及机关内部处理工作事务的一种工具。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领导与指导作用。
②行为规范作用。
③传递信息作用。
④公务联系作用。
⑤凭据记载作用。
4、我国现行党政机关公文的常用种类:任何事物都有自已的名称,公文作为实施管理的一种工具,也有自己的名称。
一份公文的名称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它是根据发文机关的权限、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文的具体目的和要求而确定的。
我国现行党委机关的常用公文主要有14种: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我国现行国家机关的常用公文主要有13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5、正式公包括的一般项目:党政机关公文一般由版头、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横隔线、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主题词、抄送机关和印制版记等16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公文第一节公文概述一、★什么是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其含义: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2)公文形成的条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4)公文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1、公文,或称文书、文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公文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公文的发展阶段:①恩格斯把文字应用文献记录,即文书工作的出现当作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商代后期: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西周:设立了专门管理文书的机构与起草文书的官吏;《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秦代出现的“书”、“奏”,是我国最早的上行文;汉代及稍后,又出现了章、表、疏、议、启等上行文,官府之间移书、关、刺、咨等平行文,另令、谕、制、教等下行文;1912年元月,临时政府规定公文分为:令、咨、呈、示、状五种。
③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为:金石、青铜、竹木、谦帛等直至东晋末年,太尉恒玄下令公文统一用纸。
三、文书、文件和公文1、文书:可以作为所有文件材料总称,既可指公务文书,也可以指私人文书,是一个整体概念。
—最早出现于西汉。
2、文件:—出现于清末。
广义上说:它同文书一样,既可指公务文件,也可指私人文件,有时也可以指文件材料的总称。
狭义上说:文主要是指机关、组织制成和发布的具有固定格式和文件版头的正式行文。
3、公文:是指各机单位为了办理公务而形成的文件材料。
—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4、在机关中三者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即公务文书。
第二节公文的特点与作用一、★公文的特点:1)有法定的作者 2)有法定的权威 3)有特定的效用 4)有规范的体式 5)有规定睥处理程序法定作者: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负担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常见错误①没有发文机关标识(非红头文件)②发文字号不规范③上行文(请示、报告、意见)没有签发人④公文标题缺要素、用词不当⑤正文错别字、层次不当、字体字号不规范⑥附件格式不规范⑦日期格式不规范⑧抄送不规范(乱抄报、抄送领导个人、内部抄送)⑨版记要素不全、多余新旧公文区别: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全新的首次统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标准。
②在“文种”方面,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13个文种基础上,增加了党委的“决议”和“公报”两个文种,共15个文种。
③在“格式”方面,取消了主题词;行政公文也要署发文机关名称。
④在公文拟制方面,要求“重要公文”由主要负责人签发。
⑤在行文规则方面,增加“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民意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⑥在公文管理方面,增加发文立户的规定。
公文要素部分:抄送机关: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公文如有抄送,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左空一字标识“抄送”,后标全角冒号;抄送机关间用逗号隔开,回行时与冒号后的抄送机关对齐;在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后标句号。
印发机关和印发时间: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
设在公文末页最后一行。
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印发机关左空一字,印发时间右空一字。
印发时间以公文付印的日期为准,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页码:页码就是公文页数顺序号。
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编排在版心下边缘之下,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一字线距版心下边缘7mm。
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左空一字。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总数有13种,16种格式;党内公文14种17种格式。
9种相同,共18种。
党内的14种公文:决定;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指示;公报;条例;规定;决议。
行政机关13种公文:决定;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公告;通告;议案;命令。
公文处理程序流程:、收文→办文→制文→发文→立卷归档。
公文基本常识一、什么是公文?公文是指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发出,目的在于传达命令、通告、决策、决议、议定、公示、报告、请示、批复等内容的正式文件。
公文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是组织内部和外部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公文的基本要素1. 标题:公文的标题应简明扼要,能够准确概括公文内容,形式上一般采用大字号加粗居中显示。
2. 发文机关:公文必须明确发文机关的名称、级别及其,以确保发文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4. :公文的是公文核心部分,应该清晰明确地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要求和决策。
5. 签发人:公文必须有相应级别的签发人签署,一般在发文机关名称的正下方。
6. 盖章:公文必须加盖发文机关的公章,以确保公文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7. :公文的是对公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可以包括相关法规、政策文件等的引用或解释。
三、公文的基本结构公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标题:公文的标题应该突出公文的主题和要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2. 前言:公文的前言部分可以包括发文目的、背景、重要性等内容的介绍,以便读者对公文内容有所了解。
3. :公文的是核心部分,应该明确公文的要求、决策或通知内容,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4. 附件:公文附件是对的补充,可以包括相关的统计数据、调查报告、决策依据等,以支持公文内容的有效传达。
四、公文的撰写要点1. 规范性:公文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的要求,语言规范、格式正确、内容准确。
2. 简明扼要:公文应该用简练明了的文字表达,避免使用长句和生僻词汇,确保读者易于理解。
3. 结构严谨:公文应该按照标题、前言、、附件的顺序组织,内部内容之间应该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4. 层次分明:公文的应该遵循在前言中所阐述的要求、决策或通知的逻辑层次,以便读者能够清晰理解。
5. 细节准确: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日期、地质等必须准确无误,以确保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6. 美观整洁:公文的排版应该整齐清晰,字迹工整,格式规范,以提高阅读体验和专业形象。
公文基本常识以下是 6 条关于“公文基本常识”的内容:1. 你知道吗,公文的格式就像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得整整齐齐!比如通知,那可是有特定要求的。
就像你参加重要活动,总不能随便穿吧?公文的标题要醒目,就像给它戴上一顶合适的帽子,清楚地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事儿。
然后内容呢,得条理清晰,把事情说明白,不能含含糊糊的呀。
这难道不重要吗?2. 公文的语言啊,那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行的。
它要准确无误,就像走钢丝不能有一丝偏差!比如说报告,用词必须精准,不能有歧义。
难道能像咱们平时聊天那样随便说吗?“准确”这两个字在公文里可是超级重要的,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带来大麻烦呢,你说是不是?3. 嘿呀,公文的行文规则就跟交通规则一样!一辆车在路上要遵守规则才能安全行驶,公文也是如此啊。
比如不能越级行文,这就好比你不能直接跳过中间步骤去做后面的事。
你想啊,如果都不按规则来,那不就乱套了吗?所以说,得好好遵守行文规则呀,这多关键呐!4. 公文的种类可不少,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花园!命令、决定、通告等等。
每种都有它独特的用处和特点。
好比决定是个果断的决策大师,通告就是个广而告之的大喇叭。
你想想,要是用错了种类,那不就好比在错误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多不合适呀,是不是得搞清楚它们呀?5. 哇哦,公文的办理过程那可真是个精细活!从起草到印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就像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得小心翼翼。
你看起草,得字斟句酌吧;审核,得严格把关吧。
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儿呀,难道不是得认真对待吗?6. 哎呀呀,公文的印章可不是随便盖的哟!它就像给公文盖个权威的戳儿。
比如在一些重要文件上,印章就是一种保证。
没有合适的印章,就像一件物品没有了身份证明。
你说印章重要不重要呢?可不能小瞧了它哦!我的观点结论是:公文基本常识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才能把公文处理得妥妥当当。
1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指挥性公文、规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
从公文内容处理要求分类,一是参阅性公文,二是承办性公文。
2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
3通知是现行公文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公文,主要用于下行,有时还可用于平行
的请示被动制发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批复的内容需针对请示事项予以明确答复,不涉及其他问题
14函的行文,要求简洁明快,语言质朴.函没有固定的行文方向,即可上行,平行,也可以下行,尤其注意来往机关的取权范围与隶属关系,用语分寸必须得当,语气一般恳切平和.函
的正文结构,由函请(复)缘由,函请(复)事项,与尾语组成.
15上报的公文标识签发人姓名,平行排列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1字,签发人姓名居右空1字;“签发人”用3号仿宋体字,后标全角冒号,冒号后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
16写一份公文的主题词,先要归属范畴,一般就用到类别词;找到类别词后,还要看这个公文具体说的是什么工作,一般就用到类属词;主题词最后一个一定是文种词的,比如通知、意见、报告等等。
文种词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比如公文的标题,都是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