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1527727344-27页PPT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27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2007年05月25日 22:39凤凰网财经【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0条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1985年之前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阶段。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体制性问题造成电力供应严重短缺。
二是1985年至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存在着政企合一和垂直一体化垄断两大问题。
三是1997年至2000年,以解决政企合一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演变成垂直一体化垄断的问题。
从这一改革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化、政企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集中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矛盾。
四是从2002年4月开始。
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下简称“5号文”),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
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
“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为此,原国家电力公司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十二家涉及电力改革的相关企业和单位正式成立。
此次同时挂牌的十二家电改单位,包括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和南方二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
五大发电集团为华能集团、华电集团、龙源集团、电力投资集团和大唐集团,四大辅业集团为水电规划设计院和电力规划设计院两个设计单位,以及葛洲坝[1.16%资金研报]集团和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二个施工单位。
南方电网公司由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和广东五省电网组合而成。
国家电网公司下设华北(含山东)、东北(含内蒙古东部)、华东(含福建)、华中(含四川、重庆)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
30年中国电力的回顾和展望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作者:中电联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在取得辉煌成就和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需要在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效率、促进环境友好、稳步推进改革等方面继续迈出新步伐。
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证明,电力事业蓬勃发展,既要遵循和把握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又必须遵循和把握电力工业自身特有的规律,要继续保持稳定有序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大创新力度,更加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保证电力的安全、稳定和充足供应,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包括电价改革在内的电力体制改革,优化电源结构,加快电网建设,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
展望未来,我国电力工业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实施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必须建立并完善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电力供应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力保证。
一、电力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应超前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将继续保持旺盛的态势,电力需要适度超前发展。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1978-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但我国经济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发展的必要性和潜力很大,在今后一二十年内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1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需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消费量的水平。
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引导下,我国已具备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条件。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2007年05月25日22:39凤凰网财经【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0条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1985年之前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阶段。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体制性问题造成电力供应严重短缺。
二是1985年至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存在着政企合一和垂直一体化垄断两大问题。
三是1997年至2000年,以解决政企合一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演变成垂直一体化垄断的问题。
从这一改革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化、政企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集中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矛盾。
四是从2002年4月开始。
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下简称“5号文”),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
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
“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为此,原国家电力公司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十二家涉及电力改革的相关企业和单位正式成立。
此次同时挂牌的十二家电改单位,包括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和南方二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
五大发电集团为华能集团、华电集团、龙源集团、电力投资集团和大唐集团,四大辅业集团为水电规划设计院和电力规划设计院两个设计单位,以及葛洲坝[1.16%?资金?研报]集团和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二个施工单位。
南方电网公司由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和广东五省电网组合而成。
国家电网公司下设华北(含山东)、东北(含内蒙古东部)、华东(含福建)、华中(含四川、重庆)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2007年05月25日22:39凤凰网财经【??】?【】?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1985年之前政企合一国家独家垄断经营阶段。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体制性问题造成电力供应严重短缺。
二是1985年至1997年,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问题,实行了发电市场的部分开放,以鼓励社会投资。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是存在着政企合一和垂直一体化垄断两大问题。
三是1997年至2000年,以解决政企合一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同时将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移交到经济综合部门。
这一时期的突出矛盾演变成垂直一体化垄断的问题。
从这一改革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发现,改革的主线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化、政企关系的逐步确立,以及集中解决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出矛盾。
四是从2002年4月开始。
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下简称“5号文”),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
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
“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为此,原国家电力公司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
2002年12月29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十二家涉及电力改革的相关企业和单位正式成立。
此次同时挂牌的十二家电改单位,包括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和南方二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
五大发电集团为华能集团、华电集团、龙源集团、电力投资集团和大唐集团,四大辅业集团为水电规划设计院和电力规划设计院两个设计单位,以及[%??]集团和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二个施工单位。
南方电网公司由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和广东五省电网组合而成。
国家电网公司下设华北(含山东)、东北(含内蒙古东部)、华东(含福建)、华中(含四川、重庆)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
新成立的五大发电集团资产占内地电力资产总额%。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伴随着国家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电价改革也走过了三十年不平凡的历程。
回首历史和往事,在看到成绩和问题的同时,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也可以更好的展望未来。
价格与财务监管部副主任黄少中同志回顾和展望电价问题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电价改革回顾与展望——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价格与财务监管部 黄少中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3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说,一部电力改革和发展史,就是一部电价改革和变迁史。
30年来,中国电力改革和发展潮起潮落,从投资体制改革到管理体制改革,从电力短缺到电力过剩,电价一直就是一个不能绕过的关键点,甚至于有时候,它就是电力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标志”,电价不动就意味着电力改革和发展踌躇不前,电价改革和变化就带来了电力工业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而,回顾30年电价改革的不平凡历程,梳理电价改革的桩桩大事,成绩和问题一目了然,或许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观察中国电力改革和发展,电价就像是一把手术刀,通过它的解剖,能让人们拨开纷繁,直击要害, 或许能形成更好的改革思路。
一、三十年电价改革回顾(一)电价改革沿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体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潮迅速袭卷大江南北,人们压抑的精神如同脱缰之马奋蹄狂奔。
这种激情旋即反映到经济领域,各种前所未有“惊人之举”让决策层既看到了“市场”的活力,又感到了“陈规”的制约。
于是,改革成了一个阶段的流行语,对于电价而言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与计划经济时代的诸多价格政策一样,改革开放前的电价也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是:定价权限高度集中,电价体系长期统一,电价水平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后,这种电价政策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于是,对原来目录电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局部调整被端上前台。
到1985年以前,国家取消了改革开放前工业用电的一些优惠电价,扭转了建国以来关内地区电价只降不升的局面;调整了东北地区用电价格,使其与华北地区电价水平拉齐;对1976年制定的《力率调整电费办法》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明确了功率因数的考核标准,改变了奖惩幅度,扩大了实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