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实验指标动态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92.80 KB
- 文档页数:3
乙型肝炎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每年它大约带走120万人的生命,在重组乙肝疫苗问世以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可怕,因为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发区域,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
据有关资料报道,肝炎检测阳性的患者已经达到1.89亿,而应就诊未就诊人数(携带者)将近4亿,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
随着实验室检查方法进展,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
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用HBsAg采用的免疫沉淀法作为临床检测,开创了我国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
先后采用了琼脂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法来检测HBsAg、HBsAb和HBeAg、HBeAb,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都较差。
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逐渐被一系列方法取代,这些方法的出现,对于检测乙型肝炎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包括间接血凝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等,使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1]。
在ELISA方法出现之前,在表面抗原检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反向被动血凝用表面抗体致敏O型红细胞,将病人血清连续二倍稀释与其反应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凝集现象判断表面抗原滴度。
此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可对表面抗原作相对定量,但操作繁复是其缺点。
2 酶联免疫试验( ELISA)由于反向被动血凝本身存在很大的缺陷,到20世纪70年代盛树力等开始将双抗体夹心法为代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介绍至国内,其发展迅速,很快覆盖了医学检验的诸多领域。
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分析目的:以拉米夫定为对照,观察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9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分别使用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和48周后对患者的肝功能变化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进行检测,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在疗程的第24周和第48周,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和HBV-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V-DNA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具有较好疗效,且显著优于拉米夫定,但两组间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标签: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慢性乙肝(CHB)是一类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的病症,病毒的持续复制及免疫功能的紊乱是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主要采取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其中的关键步骤是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断或延缓病程[1]。
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此次试验对二者治疗CHB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4例,女18例;年龄22~64岁,平均(40.9±8.2)岁。
所选患者患病情况均符合文献[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失代偿性肝病;(2)合并有丙型或者丁型肝炎病毒或HIV感染;(3)中性粒细胞计数0.05),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每日口服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0.5 mg,1次/d;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天津)有限公司]100 mg,1次/d。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作者:张国栋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取α干扰素治疗和核苷类似物治疗,全部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48周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探究血清HBeAg定量动态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48周临床疗效,α-干扰素治疗组完全应答13例,部分应答25例,无应答7例;核苷类似物治疗组完全应答15例,部分应答29例,无应答9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α干扰素治疗和核苷类似物治疗48周后,治疗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后,治疗应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动态定量;治疗应答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分成两组α干扰素治疗组和核苷类似物治疗组。
α干扰素治疗组45例,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17~49岁,平均年龄29.3岁;核苷类似物治组53例,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16~47岁,平均年龄31.2岁。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参考《实用科学》中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重要器官和血液、内分泌系统病变者,妊娠期妇女,临床治疗期间不遵医行为者,并且血清HBeAg呈阳性,抗HBe阴性,ALT大于正常值[3]。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α干扰素治疗组:口服α-干扰素,舌下含服,1片/d(200IU),含在口里使其逐渐溶化,将溶化的药片含在口里需4~5min,使身体充分吸收,之后将垂液吞下。
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USP7IL-6TNF-a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且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清USP7IL-6TNF-a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对于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患者的治疗过程、动态变化和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患者的治疗过程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通常包括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支持治疗以及并发症的治疗等。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主要药物包括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肝功能支持治疗可以通过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损伤,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并发症的治疗则主要是针对乙型肝炎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肝硬化、肝癌等。
二、血清USP7IL-6TNF-a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清中的USP7IL-6TNF-a水平会发生一系列的动态变化。
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初始阶段,血清中的USP7IL-6TNF-a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这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的增强所致。
随着治疗的进行,随着病情的缓解,血清中的USP7IL-6TNF-a水平也会逐渐下降。
而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或者治疗不及时的患者,血清中的USP7IL-6TNF-a水平则可能会持续升高,导致炎症反应的持续性增强,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血清USP7IL-6TNF-a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对血清中USP7IL-6TNF-a的监测和研究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存率。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血清USP7IL-6TNF-a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
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相关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60例慢性乙肝患者且给予心理问题疏导、乙肝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干扰素、甘草酸二胺及拉米夫定等药物治疗,同时对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进行观察,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结果60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8.33%、无效率达11.67%,且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方能提高临床疗效、较大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乙肝;治疗;效果;观察大量临床资料显示[1]近年来我国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且已经成为乙肝大国,例如我国乙肝患者已愈3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已于1.2亿;由于慢性乙肝具有起病隐匿、迁延难愈、复发率高等特点,所以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一旦该病治疗不及时或是不得当,慢性乙肝极易发展为肝硬化致使患者死亡,所以作者本次对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的患者共计60例且均为首次发病,同时对具有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其他类型肝炎者、肝肾功能存在严重损伤者、3个月内服用过抗病毒药物、类固醇药物及免疫增强或抑制药物者、妊娠和哺乳期者。
60例研究对象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0~58岁,平均(42.00±1.0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00±0.50)年。
同时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方法由专人负责对60例慢性乙肝患者姓名、性别、病程、伴随疾病、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和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等项目进行观察、数据记录、整理、统计,最后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1.3 治疗方法本次治疗采取慢性乙肝知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药物治疗(例如营养支持、稳定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治疗等,可给予阿托莫兰1.2 g、肌苷、辅酶A、ATP,甘草酸二胺150 mg、3次/d,干扰素300万U隔日一次或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等综合性治疗方法。
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肝功能监测原则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较高的发病率。
乙肝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并达到病毒抗原消失和抗体产生,最终实现肝炎病毒的彻底清除。
在乙肝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将重点探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肝功能监测原则。
1. 乙型肝炎的肝功能监测指标在乙肝治疗中,常用的肝功能监测指标有肝酶、血清转氨酶、胆红素、肝脏合成功能指标(如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肝脏损害的程度和肝功能的变化,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了解乙肝患者的病情变化。
2. 肝功能监测的时间点和频率在乙肝治疗中,肝功能监测的时间点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治疗初期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通常每2-4周进行一次监测。
随着治疗的进行,肝功能稳定后可以逐渐延长监测的时间间隔,一般可调整为每3-6个月进行一次监测。
3. 肝功能监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肝功能监测与乙肝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改善与病毒学应答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肝功能指标的恢复可以提示病毒抑制效果的增强,而肝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则可能意味着病毒抑制效果不佳或出现了治疗不良反应。
因此,在监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时,需要将其与治疗效果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
4. 肝功能监测中的并发症在乙肝治疗中,肝功能监测不仅需要关注肝脏功能的变化,还需注意可能出现的治疗并发症。
一些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肝炎加重等情况。
因此,在监测肝功能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5. 肝功能监测的临床意义与实用性肝功能监测在乙肝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性。
通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和判断病情的进展,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此外,肝功能监测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稳定性,预测预后,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