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_他者_与主体的责任_列维纳斯_他者_理论的伦理诉求_孙庆斌
- 格式:pdf
- 大小:205.96 KB
- 文档页数:6
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学论意义柴楠【摘要】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主体性教学交往和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超越,它一改以往的交往范式的知识论特征,而将交往的伦理性置于首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教学交往范式的结构性转型。
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依据,对他者负责的交往,这里的责任是自我对他者的道德承诺。
自我在责任的承诺中、并在责任的践行中表达着对他者的尊重、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并构建出异于分配范式的教学正义。
%The‐other‐teaching is the transcendent paradigm of subjectivity‐teaching and inter‐subjectivity‐teaching . The newly‐born teaching paradigm chang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 putting communication ethics in the first place , thus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c ommunication . The‐other‐teaching bases on Levinas' Other Theory and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ther . The responsibility here is the moral commitment from ego to the other . The ego expresses its respect during the commitment and practice ,and it transcends itself and constructs teaching justice ,which differs from distribution paradigm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6页(P111-116)【关键词】列维纳斯;教学交往;他者;责任;不对称性【作者】柴楠【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教学交往经历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两种不同的范式,然而,主体性范式中主体的自我中心性、支配性和占有性,以及在交往过程的知识论特征使其不可避免的被主体间性交往范式所取代。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对教师德育的启示□薛兆玲【内容摘要】他者是西方伦理学的重要命题,表达了现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度推崇。
列维纳斯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与他者的关系,论述了他者的异质性对“我”的存在意义,建构了正义、责任、自治等为基本内核的他者伦理思想。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范式,可以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分析教师德育的现实困境,从与他者面对面、回应他者、与他者相遇等方面推进教师德育建设。
【关键词】他者伦理;教师德育建设;主体性【作者简介】薛兆玲(1973 ),女,广东惠州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理应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趋美的智者。
宋代大儒张载就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无疑道出了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即教师应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恪守教书育人的“大道”。
同样,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纳维斯也提出以正义、责任、自治等为基本内核的他者伦理思想,为当代师德教育提供了哲学依据。
一、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的主要内容20世纪以来,教育伦理学开始从道德立场审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把关注中心从“教以道德”转向“道德地教”,其中,列维纳斯就提出了他律的、本真性的、逃离存在的他者伦理,推动了现代伦理思想的发展。
(一)绝对他者的非对称性。
他者伦理认为,每个理论都必然会存在一个“他者”,这种“他者”具有主体间性的伦理本质,这种主体间性并非海德格尔的“共同此在”,而是主体与绝对他者的非对称关系。
正如列维纳斯所说,“对同者的质疑不可能在同者的自我中心的自发性内部发生……他的不能被还原成我、我的思想和我的财产”。
显然,他者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只有以他者的视角质疑同者,才能达到知识之核心本质[1]。
破出存在的责任———列维纳斯的责任伦理思想探析王玉静【摘要】逃离存在是列维纳斯终其一生钻研的主题。
在思想成熟的晚期,他虽然不再用本体论的语言论述如何“逃离存在”,但却通过阐述为他者的责任而成功地为“破出存在”开辟了伦理言说的路径。
本文通过分析责任和“说”“善”“切近”“感受性”及“替代”的关系,分别从责任的言说结构,责任的伦理意涵,责任的具体形式,以及责任的最终目的四个方面考察列维纳斯的责任伦理思想,以期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还原“责任”这一概念在列维纳斯思想中的统领性地位。
【关键词】列维纳斯;责任;说;善;切近;感受性;替代中图分类号:B565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5-0078-08作者简介:王玉静,山西晋城人,哲学博士,(广州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责任伦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19BZX12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列维纳斯责任伦理思想研究”(2023GZGJ115)一、问题之源起:破出存在的责任?列维纳斯以其毕生的心血逃离存在的同一和暴力,这从他早期著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可窥得端倪,如他在这本书的前言提到:“引领一个存在者趋向善的过程……是一个摆脱存在以及描述它的范畴的过程,是一种出越。
”①到《总体与无限》时,这种逃离更加显明。
他认为将本体论置于伦理学之前,就是将一种“知”的关系置于伦理的关系之前。
存在在存在者之前,是存在对存在者的宰制,是一种对他者的同一化。
在列维纳斯看来,哲学中的第一关系是伦理关系,而不是事前预设的非人格的存在。
如果说他在《总体与无限》中还用的是本体论的语言来试图越出存在,那么在晚期的重要著作《他者的人文主义》(Humanismedel autrehomme)和《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Autrementqu êtreouau-delàdel essence)(下文简称《另外于是》)中,他用的则是伦理的语言,抽丝剥茧地为超越存在进行论证。
主体与他者的相遇作者:鲍彬彬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列维纳斯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这基于他自身所处的历史事实。
在历史事实之下,他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观提出了质疑,将多年来被忽略的他者位置提升了起来。
在对他者的关怀中,通过他者之“脸”的分析模式,建构了对他者完全负责的伦理主体,并在主体与他者的辩争中明确了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关键词:主体;他者;伦理;责任;脸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55-01当代法国哲学界列维纳斯在伦理学的语境下讨论主体问题。
他认为伦理学的实质是伦理形而上学,它不是讨论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关心形而上的伦理问题。
如他所言:“我的任务不是去建构伦理学,我只是努力去发现伦理的意义。
”而主体也是在对伦理意义的探求中建构起来的。
对于主体而言,首先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是伦理的人?”。
列维纳斯认为从方法论上来看,对“我”的回答不能只局限于主体自身,而应关联着他者对我的考察。
要从他者的视角来看的话,必须引入我他主体间的关系。
列维纳斯进一步降低了主体的位置,把主体看作一种屈从于他者的受苦的、自虐的主体,献身于他者的主体。
因此,我之所以成为伦理的人是因为我不得不如此,我是被选择的,是他者命令我,让我成为一个伦理的人。
本文将对列维纳斯伦理学思想进行探索,结合其所处的历史事实了解到问题意识。
论述伦理主体的诞生,并对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做一定的阐释。
一、主体的伦理学语境列维纳斯对主体的研究是建立在其伦理学的语境之上,他对伦理学中他者与自我关系的思考来源于在历史事实中获取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下所产生的伦理思考和传统的伦理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列维纳斯而言,伦理学所追求的是一般伦理关系的本质,所关注的是一种原初的或者基本的伦理事务,这种伦理事务源自于自我与他者的遭遇。
列维纳斯对其伦理学的语境中主体的建构和其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分不开的。
主体、他者与正义:激进思潮中的列维纳斯初论
王恒
【期刊名称】《学海》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列维纳斯与阿多诺在思想上都对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尤其是其核心概念"主体"持颠覆态度.不同的是以阿多诺为其代表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更多地关注现实历史,而列维纳斯则更为关注被传统存在论思维所压抑的差异性层面的形而上解放.这个层面有助于解决激进左派的深层的理论悖结,并构成了现实政治解放斗争中常常是隐含着的背面.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王恒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 [J], 孙庆斌
2.列维纳斯他者视阈中的伦理主体 [J], 李荣
3.正义、责任、教育——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对大学教师的启示 [J], 李岩
4.现代主体性教育反思与重建——基于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分析 [J], 杨红梅
5.对他者责任就是善:列维纳斯的公平正义论 [J], 岳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言说到责任:勒维纳斯面向他者的语言观
谷若峥
【期刊名称】《世纪桥》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近代西方哲学史以来,关于语言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重要问题,尤其是法国诸多哲学家对哲学语言学的探讨系统而深刻,出现了例如梅洛·庞蒂、勒维纳斯、列维·斯特劳斯、德里达等著名哲学家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本文主要探讨勒维纳斯的语言观,目的就在于通过梳理勒维纳斯对于语言哲学的论述,阐明所说与言说,言说与责任,他者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层的挖掘勒维纳斯语言观的深层含义,为研究勒维纳斯其他哲学理论提供更坚实有力的分析参考.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谷若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 [J], 顾红亮
2.无法消解的主体及其责任——勒维纳斯他者理论中的责任主体问题 [J], 孙庆斌
3.勒维纳斯他者观"悖论性"分析 [J], 车凤成
4.勒维纳斯"他者观"浅析 [J], 车凤成
5.从“所说”到“言说”——勒维纳斯语言观的他者之维 [J], 吴兴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孙庆斌内容提要 他者问题是西方现代哲学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最早源于现象学走出唯我论立场的构想,其后在心理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中得以进一步彰显。
列维纳斯指出了他者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中的同一性命运,在批判的立场上提出了伦理优先的原则立场,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哲学的重要论题———主体性问题。
借助于对他者问题的精致分析,列维纳斯将为他者的精神赋予人,建构了为他者负责的主体。
关键词 他者 自我 伦理 德国哲学家托尼逊在《他人》一书中指出,他人问题是20世纪第一哲学的主题。
的确,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化领域有一个强音符为各方所关注,这就是“他者”问题。
他者问题最早源于现象学的构想,后来在心理学、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中进一步丰富深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指出,精神病患者通过向分析者的言说来疏通自己已经“患病”的心路,分析者处于不在场的状态提供给病人一个无人的情境,让被意识压抑的无意识来言说,这个不在场的分析者就是拉康所说的言说结构中的另外一个认知者,也就是他者,“通过他者,你可以被听到,也可以被认知”①。
英美分析哲学在关于言说的阐释中也涉及他者问题,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他人之心的认知问题,也就是我们怎样知道除我们自己之外存在着具有思想、感情和其他心理属性的人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者福柯通过批判反思现代性而揭示了理性的各种他者的命运,不管是他人的他性还是文化的他性,都表现为对趋同化倾向的突破,并且力主向多样化、异质性开放。
循着福柯的权力谱系学,赛义德揭露了近现代西方知识体系在西方帝国主义者使非西方世界从属于自己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帮凶作用,西方世界使用西方中心论的权力话语制造出一个从属性的他者———东方世界。
综观西方现代语境下的他者话语,一个基本的趋势就是对被各种权力中心所边缘化的他者的同情与张扬,列维纳斯是其中走的更远的一个。
列维纳斯继承现象学的传统,指出了他者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中的同一性命运,在批判本体论哲学之际建构了形上伦理学,其最终指向的还是哲学的重要论题———主体性问题,列维纳斯通过他者阐明了为他者负责是主体应具有的伦理精神。
“他者”与“非同一性”列维纳斯的理论建树离不开师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求学经历,现象学中的他人思想(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主要指向是“自我”意识的可能性问63题,与“自我”相对照的是“他我”,这个“他我”后来演化为现象学的“他人”)是其理论的奠基之处。
在现象学中,他人问题最早开始于胡塞尔思考的他人意识如何呈现的问题,后来逐渐发展为海德格尔的自我与他人如何共在,以及梅洛·庞蒂的他人的此在在世问题和身心关系问题,德里达“他者”的耳朵和听觉问题。
胡塞尔曾说:“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隐秘的憧憬”②,这正反映了现象学对当代哲学研究所做的突出贡献。
列维纳斯恰恰是吸取了现象学的他人思想成就了自己的他者理论。
当然也正如列维纳斯所讲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在先于哲学的经验之上建立起来的”③一样,他的亲身经历从另一方面成就了他者理论。
他从不讳言他的哲学思想与其“希伯来”思想的一致之处,那就是他对犹太精神的体认,对邻人、对他者强烈的伦理观照;同时,作为与20世纪同时代的人,他亲身见证了20世纪重大的悲剧性事件,这种以不同名义出现的极权主义在他看来就是同一性哲学在政治领域对“他者”暴政的体现。
列维纳斯以“他者”为核心的伦理学其实就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经历的痛苦事实的表述与反思。
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列维纳斯展开了他者理论。
“非同一性”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智者派提到的差异性思想,柏拉图著作中的“一”与“多”之间的辩证关系中的“多”也就是差异性。
黑格尔就十分重视差异性,强调“同中有异”,但他更注重的则是“一致性和谐和性”,所以,黑格尔哲学仍然属于“同一哲学”的范围。
强调“非同一性”也即“差异性”最为彻底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在其《否定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阐述了非同一性思想。
当代法国哲学思潮所倡导的尊重“差异”的传统更为直接地影响着列维纳斯,列维纳斯注意到法国哲学自19世纪以来在社会和宗教思想中出现这种异质性理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承认和尊重差异,这个世界才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世界前景才能越来越美好。
可以说,列维纳斯对他者“非同一性”的追寻离不开法国近现代哲学的差异性传统。
列维纳斯借助于“面对面”(face to face)关系的分析阐释了他者的“非同一性”。
面貌(face)是列维纳斯的一个重要概念,面貌表现的是整个一个人,是指代他者的一种隐喻。
面貌不仅仅是指我们所看到的他人的表情,而特别是那不可见的东西。
因为面貌的不可见性与非同一性,面貌不能成为认识的根据,也不是被看见的形象,它是一种外在的无限,是他者的全部,我与他者的面对面关系即是我与他人的真实关系。
一方面,在面对面关系中,面貌的意义只属于他者自己,你就是你,纯粹的你,“他人用以表现自己的方式超出了`我之中的他人'的观念,我称之为面貌。
这种方式不在于把我注视的他人显示为主题,也不在于去陈列构成形象的特性总体。
他人的面貌随时摧毁并摆脱他给我们留下的可塑的形象(image plas-tique)”④。
列维纳斯要强调的是,他者的面貌是独特的,是不能为我所左右的,是不属于我只属于他的,因此也就是不能为我所同一的。
另一方面,列维纳斯指出了面貌的“非同一性”。
面貌是一种高度,是我无法达到的至高无上的高度,是我与他者的差别所在,也是他者的差异性所在。
他者是完全相异于我的,他者在我的世界之外,是在我之外的另一个(other)。
首先,“非同一性”的他者是非经验性的。
列维纳斯指出“面貌”具有“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双重性。
关于“可见性”,比较好理解,通过注视呈现给我们的眼、鼻、额等经验形象。
列维纳斯对面貌的形而上学分析强调的却是“面貌”的“不可见性”,列维纳斯说:“面貌不能被还原为鼻、眼、额、颏等。
”⑤它更多地包含那些超越经验层面的不可见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在这个世界上,而存在于整体之外。
面貌不能被视觉也不能被触觉所把握,“这一切的发生,表现为它不能被看到也不能被触及,因为在看与触的感知中,我的同一性成为我的一个内容”⑥。
其次,“非同一性”的他者是不可认识的。
“面貌”是他者的非实体化的出场(Disincarnate pres-ence),也就是说,“面貌”不呈现为我们的对象,因此,它不是一种视觉、不是表象、它不是知识的对象。
列维纳斯的意思是说,面貌是不能被还原到知觉中,更不可能被认识论所把握,因此,同样这张面貌是不可被同一占有,也不可被认识主体所642009.4客体化。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见他人之“面貌”后,却不能把“面貌”当作认知的对象,面貌拒绝被认知。
因为在一切知识、认识和理解中,总带有抓取、包容、吞噬、占有、把某物变成我的等因素,即总体化的因素。
再次,“非同一性”的他者是无限的。
列维纳斯通过对笛卡尔“自我”、“有限”与“无限”的分析,指出了“无限性不是沉思的对象,与思考它的思想是不相称的。
无限性的观念是一种思想,在每一个环节上思想都超过对它的思想”⑦。
列维纳斯借用了笛卡尔对于无限者观念分析的形式结构来说明他者的面貌,他者的面貌是不可包容的,他者不能包容在我关于他的观念之中,他者的面貌永远超过我对它形成的观念,由此不仅使他者摆脱了整体性的束缚,走向无限,而且也把我带到外在性的无限中,使我最终摆脱了总体性存在的缠绕,逃避整体性之深渊,走向无限超越。
总之,他者不能被我所同一,也无法被我规划。
但是列维纳斯注意到,这个不可同一的他者在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之中失去了“非同一性”,被彻底地同化了。
因此,他要对同一他者的本体论进行批判并明确伦理学的首要性。
从本体论走向伦理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本体论就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⑧的东西。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康德的物自体学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等等。
在《总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把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的西方哲学都称之为“同一”或“本体论”的哲学。
“同一性”起源于一个经院哲学晚期的拉丁词Identitas,其意为不因时间的流变性所改变的“同一”(the sa me)和不为空间的多重性所改变的“一”(the one)。
对于“同一性”而言,不存在差异性的“他者”,“同一性”的这个特点迎合了本体论哲学的兴奋点,共同营造起哲学的同一性主旋律。
其结果正如列维纳斯所说,那就是“西方哲学最为经常的是一种本体论:通过中介或中项的介入把他者还原为同一以保证存在的包融性”⑨,列维纳斯认为这种同一性的传统一直在继续着,即使到了近代,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他们所代表的哲学强调的都是“同一性”。
列维纳斯勾画并批判了这个同一性哲学为“消化性的哲学”⑩、存在的“坩埚”、炼丹术、对他者进行转变的场所。
把西方哲学的历史概括为本体论“同一性”哲学的历史,是列维纳斯的常识性判断,也是他批判哲学奠基性的一步。
其实对本体论的批判早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即已开始,由费尔巴哈经尼采再经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一直都在进行着本体论的解构与重构工作。
胡塞尔认为欧洲的科学和文化已经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必须重新为科学和人类文化寻找新的基础,他的现象学批判针对的就是传统同一性的本体论哲学所造成的唯我论后果。
海德格尔认为本体论没有进入到生活之中,漠视人的生活世界,本体论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方式遮蔽了存在的本真意义。
因此,要走出西方哲学所面临的困难,就必须从克服本体论做起,只有摆脱了本体论对思维的限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西方哲学的危机。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批判是以黑格尔为对象展开的,“只要我们对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有所了解,那么,我们会毫不迟疑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仅是、而且主要是对本体论的批判”1,他们把黑格尔的本体论哲学形容为“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哲学体系”。
“实证主义”哲学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经验的严格检验,不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都是没有意义的,“本体”的问题不能通过经验加以验证,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
德里达把历史上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形象地比喻为:“哲学自身一直在宣告或实现它自己的终结……是一种奇妙的葬礼时刻。
”12在列维纳斯看来,西方文化的危机,西方社会对金钱的追求,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中所体现的那种单一的权力意志都是希腊逻各斯在现实社会中的投射,从总的根源上看是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危机,即本体论所造成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的危机。
列维纳斯在更深层意义上指出了本体论哲学传统将导致一种消灭他者的强力和非65为“他者”与主体的责任: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伦理诉求正义的哲学———“本体论是一种权力哲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