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的实验报告-带传动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一 带传动性能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转矩、转速、转速差的测量方法,熟悉其操作步骤。
3、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
4、了解改变预紧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1、测试带传动转速n 1、n 2和扭矩T 1、T 2。
2、计算输入功率P 1、输出功率P 2、滑动率ε、效率η。
3、绘制滑动率曲线ε—P 2和效率曲线η—P 2。
三、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传动实验台是由机械部分、负载和测量系统三部分组成。
如图1-1所示。
1直流电机 2主动带轮 3、7力传感器 4轨道 5砝码 6灯泡8从动轮 9 直流发电机 10皮带 图1-1 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图1、机械部分带传动实验台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
主电机1是直流电动机,装在滑座上,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2,通过平带10带动从动轮8,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9的轴上,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接了八个灯泡,每个40瓦,作为发电机的负载。
砝码通过尼龙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预拉力。
随着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
当带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完全打滑。
2、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由转速测定装置和扭矩测量装置两部分组成。
(1)转速测定装置用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转动操纵面板上“调速”旋钮,即可实现无级调速,电动机无级调速范围为0~1500r/min ;两电机转速由光电测速装置测出,将转速传感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U ”形糟中,由此可获得转速信号,经电路处理即可得到主、从动轮上的转速n 1、n 2。
(2)扭矩测量装置电动机输出转矩1T (主动轮转矩)、和发电机输入转矩2T (从动轮转矩)采用平衡电机外壳(定子)的方法来测定。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并可绕转子的轴线摆动。
带传动设计实验报告1. 引言带传动是一种用于传递动力的重要机械元件,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带传动装置来加深对带传动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设计方案、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2. 设计方案2.1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个带传动装置,实现两个主工作轴的动力传递。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带轮、皮带、传动装置、电动机和测量工具等。
2.3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目标,确定传动比和传动方式。
2. 选择合适的带轮和皮带,确定传动轴的位置和布局。
3. 安装传动装置和电动机,并调整传动装置的位置和紧度。
4. 运行电动机,测试带传动的性能,如传递效率和传动功率。
3. 实验过程3.1 设计传动比和传动方式根据实验要求,本实验选择使用直线传动方式,并确定传动比为2:1,即带轮1转2圈时,带轮2转1圈。
3.2 选择带轮和皮带根据传动比和轴的转速要求,选择合适的带轮和皮带。
经过计算和比较,我们选择了带轮1的直径为20cm,带轮2的直径为10cm,并选择了适当的皮带。
3.3 安装传动装置和电动机在实验装置上安装和调整传动装置和电动机,确保传动装置和皮带的正常运转。
根据带传动的紧度要求,调节皮带的紧度。
3.4 测试传动性能运行电动机,测试带传动的性能。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传动轴的转速,并计算传递效率和传动功率。
4. 结果分析4.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带轮1的转速为1200rpm,带轮2的转速为600rpm。
根据传动比的设计,带轮2应该为带轮1转速的一半。
实验结果与设计值吻合,验证了传动装置的设计可行性。
4.2 计算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和测量值,计算得到传递效率为80%。
通过测量电动机的功率和传动装置的转速,计算得到传动功率为6kW。
5.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制作了一个带传动装置,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带传动装置具有较高的传递效率和传动功率,适用于许多实际应用场景。
带传动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以及它们与带传递的载荷之间的关系;2)测定弹性滑动率与所受的载荷和带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绘制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3)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工作原理与扭矩、转速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设备:PC-A 型、PC-B 型试验台(这里仅介绍PC-A 型试验台)PC-A 型:D 1=D 2(Α1=Α2) L 1=L 2=120MM (测力杆长度) K 1=K 2=0.217N/格 电动机功率355W 发电机负载0~305 W (40W 灯泡7只25W 灯泡1只)三、试验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由于弹性滑动率Ε之值与打滑现象的出现以及带传动的效率Η都与带传递的载荷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本试验台用灯泡作负载。
试验台由主机和测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 电机滑动底板2 砝码3 百分表4 测力杆及测力装置5 电动机及主动带轮6 平带7 光电测速装置8 发电机及从动带轮9 负载灯泡 10 负载开关 11 电源开关 12 调速开关1)主机1)主机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
主电机是装在滑座上的直流电动机,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通过平带带动从动轮,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的轴上。
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联了八个灯泡(即图1上的负载灯泡),作为带传动的加载装置。
砝码通过钢丝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初拉力。
开启灯泡以改变发电机的负载电阻,随着开启灯泡数量的增多,发电机的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相应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
当带所传递的载荷刚好达到带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圆周力时,传动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则带在带轮上完全打滑。
2)测量系统PC-A 型3 4 5 6 7 8 9测量系统由转速测定装置和电机的测扭矩装置两部分组成。
A.光电测速装置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轴上分别安装有一同步转盘,在转盘的同一半径上钻有一小孔,在小孔一侧固定有光电传感器,并使传感器的测头正对小孔。
实验四带传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2、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了解改变预拉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3、掌握转矩、转速基本测量方法,绘制带传动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二、实验主要内容1、转速测量主动电动机的转速(转/分)和从动发电机的转速(转/分)要能同时测出,其有效数字要达到4位数;2、转矩的测量电动机5和发电机7的定子都各用一对轴承和支架,支在在各自的底座上,都能绕其轴线摆动。
由于电动机或发电机的转子和定子间磁场的相互作用,其电磁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对电动机来说,它的转子带动传动带转动产生工作转矩,同时电磁力矩使机壳定子翻转。
对发电机来说,同样,它的转子被传动带驱动,而产生工作转矩,同时电磁力矩使机壳(定子)翻转。
电动机定子和发电机定子的翻转力矩方向两者是相反的。
我们要测出电动机定子的翻转力矩,也就是测出电动机转子的工作转矩。
发电机的情况也是如此。
三、实验步骤1、检查控制面板上的调速旋钮,并将其逆时针旋转到底,即电机转速为零的状态。
2、接通实验台电源,打开电源开关;3、调整张紧力,使F0=500,即50N;4、顺时针慢慢旋转调速旋钮,使电机转速由低到高,直到电机转速显示n1 1000转/分;5、加负载,打开一个灯泡,测试并记录这一工况下的T1、T2和n1、n2的值,同时仍保证n1 1000转/分;6、逐次增加负载,每次均打开一个灯泡,重复上次实验内容;7、改变张紧力的大小,观察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的变化。
四、实验报告1、已知条件(1)传动带类型:平型带,断面积为:3×30mm2;(2)初拉力F0=50N;(3)带张紧方式:自动张紧;(4)带轮直径:D1 =D2=125mm;(5)包角:1800。
2、数据记录表= N序号%123456789103、滑动系数及传动效率的数据处理1)滑动系数的计算本实验台i=12)传动效率的计算式中:主动轮,从动轮功率(kw)主动轮,从动轮转速(r/mm)主动轮,从动轮转矩(N-m)3)绘制滑动系数和传动效率曲线随着负载的改变,值都在改变,我们用改变负载的方法可获得一系列的,值,通过计算我们又可获得一系列的和(或)值,用这一系列数值可绘出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带传动实验实验一带传动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以及它们与带传递的载荷之间的关系。
2、测定弹性滑动率与所传递的载荷和带传效率之间的关系,绘制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3、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设计原理与扭矩、转速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由于弹性滑动率ε之值与打滑现象的出现,以及带传动的效率η都与带传递的载荷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本实验台用灯泡作负荷。
本实验台由主机和测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主机主机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
主电机是直流电动机装在滑座上,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通过平带带动从动轮,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的轴上,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接了八个灯泡,每个40瓦,作为带传动的加载装置,砝码通过钢丝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初拉力。
开启灯泡,以改变发电机的负载电阻,随着开启灯泡的增多,发电机的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
当带断传递的载荷刚好达到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安全打滑。
2、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由电转速测定装置和电机的测扭矩装置两部分组成。
A、光电测转速装置主动轮的扭矩下T1和从动轮的扭矩T2均通过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轴上分别安装一同步转盘,在转盘的同一半径上钻有一个小孔,在小孔一侧固定有光电传感器,并使传感器的测头已对小孔。
带轮转动时,就可在数码管上直接读出带轮的转迹。
B、扭矩测量装置主动轮的矩T1和从动轮的扭矩T2下均通过电动机外壳来测定。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并可绕与转子相重合的轴线摆动,当电动机启动和发电机负载后,由于定子磁场和转子磁场的相互作用,电动机的外壳将向转子旋转的同向倾倒,发电机的外壳将向转子旋转的反向倾倒,它们的倾倒力矩可分别通过固定在定子外壳上的测力计所测得的力矩来平衡。
即:主动轮上的扭矩T1 = Q1K1L1(N·mm)从动轮上的扭矩T2 = Q2K2L2(N·mm)式中Q1、Q2——测力计上百分表的读数K1、K2——测力计算定值L1、L2——测力计的力臂L1 =L2 =120mm从动轮的功率N2T1N2带传动的效率η= =主动轮的功率N1T2N1同学们只要测得不同负载下主动轮的转速N1和从动轮的转速N2以及主动轮的扭矩下T1和从动轮的扭矩下T2,就可算出在不同的有效拉力下的弹性滑动率ε以及效率η之值。
带传动滑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带传动滑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设备:带传动滑动试验台、带传动系统、加力传感器、计时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
实验原理:带传动是通过带传递力矩和运动的一种传动方式。
在带传动中,带与滑轮之间发生着滑动现象,故称为带传动滑动。
其传动方式依赖于摩擦力的转换和调节。
实验步骤:1. 将带传动系统安装到试验台上,并调整好带的松紧度。
2. 将加力传感器固定到实验台上的合适位置,并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
3. 将实验台的带传动系统启动,并通过计时器记录数据。
4. 在不同转速和不同负荷下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包括摩擦力、转速和时间等。
5. 完成实验后,导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表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随着负荷的增加,带传动滑动的摩擦力也随之增加。
这是由于负荷增加导致带与滑轮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摩擦力的产生。
2. 随着转速的增加,带传动滑动的摩擦力也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转速增加导致摩擦力的传递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摩擦力的产生。
3. 带传动滑动的时间与负载和转速呈正相关。
负载增加或转速增加都会导致带与滑轮之间滑动的时间增加。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结论,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来减少带传动滑动的摩擦力和时间:1. 适当增加带与滑轮之间的摩擦系数,可以通过优化带材质或涂覆摩擦剂来实现。
这样可以减少摩擦力的产生。
2. 优化带传动系统的设计,减少负荷对带的影响。
可以通过增加滑轮的直径或改变带的角度来减小负荷对带的作用。
3. 控制转速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转速。
可以通过调整动力系统的传动比例来实现。
结论:通过带传动滑动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带传动滑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减少带传动滑动的摩擦力和时间。
这对于优化带传动系统的设计和提高传动效率非常重要。
带传动实验报告带传动实验报告引言:带传动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收集,探究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对比不同参数下的传动效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带传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目的:1.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结构;2. 掌握带传动的传动比计算方法;3. 分析不同参数下的带传动性能特点。
实验器材:1. 实验台架:用于固定实验装置,保证实验的稳定性;2. 电动机:提供动力源,驱动带传动装置;3. 带传动装置:包括两个带轮和传动带,用于实现转速传递和力的传递;4. 载荷箱:用于调节传动装置的载荷,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实验台架固定在水平台面上,并安装电动机、带传动装置和载荷箱;2. 测量带传动装置的参数:测量带轮的直径和中心距,并记录下来;3. 设置不同的传动比:通过调整带轮的直径比例,设置不同的传动比;4. 测量带传动的转速:使用转速计分别测量电动机和从动轴的转速,并记录下来;5. 测量带传动的功率:使用功率计分别测量电动机和从动轴的功率,并记录下来;6. 调节载荷箱的负载:通过调节载荷箱的重量,模拟不同工作负载下的带传动性能;7.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传动比、效率等参数,并分析不同参数下的传动性能特点。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带传动的传动比与带轮的直径比例成正比关系,传动比越大,从动轴的转速越低;2. 带传动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动比、带轮摩擦系数、带轮直径等,需要综合考虑;3. 在相同传动比下,带传动的效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增加的载荷导致带轮和传动带之间的摩擦增加,能量损失增加;4. 带传动在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需要传递大扭矩和平稳传动的场合,其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带传动试验报告1. 介绍本次试验是针对带传动系统进行的,旨在测试其性能、可靠性和维护性。
带传动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试验的目的、试验装置、试验过程、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2. 试验目的带传动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评估其性能指标、确定其适用范围,并为进一步优化改进提供依据,本次试验的目的包括:2.1 确定传动比传动比是带传动系统中非常关键的参数,它决定了驱动轴和被驱动轴的转速比。
本次试验将通过测量驱动轴和被驱动轴的转速,计算得出实际传动比,并与理论传动比进行比较。
2.2 评估传动效率传动效率是带传动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它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损耗情况。
通过测量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以及转速,可以计算传动效率,并对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效率进行评估。
2.3 检验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带传动系统中的带条、轮毂、轴承等关键部件的寿命对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长时间运行试验,检测关键部件的工作状态,评估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试验装置本次试验采用的带传动系统装置包括驱动轴、被驱动轴、带条、轮毂、轴承等。
试验中使用的功率测量仪器包括转速计、功率计等。
4. 试验过程本次试验包括以下步骤:4.1 参数测量与设置在试验前,需要测量和设置以下参数:驱动轴和被驱动轴的转速、带条长度、轮毂直径等。
同时,还需进行带条的张紧以及轴承的润滑等操作。
4.2 传动比测量通过将转速计分别安装在驱动轴和被驱动轴上,测量它们的转速,并计算得出实际传动比。
同时,对理论传动比进行计算,并与实际传动比进行对比分析。
4.3 传动效率测试通过功率计测量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并记录驱动轴和被驱动轴的转速。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传动效率,并通过多次测试,评估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效率。
4.4 可靠性评估通过长时间运行试验,观察带条、轮毂和轴承等关键部件的工作状态,记录并分析其工作寿命。
实验四带传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2.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3.掌握改变初拉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4.绘制带传动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二、实验设备及原理图2-1 实验台结构简图1—从动直流电机2—从动带轮3—传动带4—主动带轮5—主动直流电机6—牵引绳7—滑轮8—砝码9—拉簧10—浮动支座11—固定支座12—底座13—拉力传感器实验台由机械装置、电子系统、操作控制等三部分组成。
(一) 机械装置1.主动部分包括50W直流电动机5(原动机)、其主轴上的主动带轮4及带的预紧力装置。
主动电机的机座设计成浮动结构(滚动滑槽),与牵引钢丝绳、定滑轮、砝码一起组成带传动初拉力形成机构,改变砝码大小,即可准确地确定带传动的初拉力F0 。
2.从动部分包括50W从动直流电机1(发电机)、和装在主轴上的从动带轮2 。
发电机的输出与负载部分相连,对于发电机,每按一下“加载”键,即在电枢回路上并上一个负载电阻,按数次使发电机负载逐步增加,电枢电流增大,随之电磁转矩也增大,即发电机负载逐步增加,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相当于机械加载。
3.两台电机均为悬挂支承,当传递载荷时,作用于电机定子上的力矩T1(主动电机力矩)、T2(从动电机力矩)迫使拉钩作用于拉力传感器13,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正比于T l、T2,因而可以作为测定T1、T2的原始讯号。
两台电机的转速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环形槽中,由此可获得必须的转速信号。
(二)电子系统图2-2 实验台电子系统框图(三)操作部分操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机台正面的面板上,面板的布置如图2—3所示。
载 荷 指 示主动轮转速送 数保 持清 零加 载从动轮转速主动轮转矩转速Ⅰ转矩Ⅰ转速Ⅱ转矩Ⅱ从动轮转矩调速电源图2—3 面板布置图在机台背面有微机RS-232接口、主动轮转矩I及从动轮转矩II调零旋钮等,其布置情况如图2—4所示。
图2—4 背面布置图1—电源插座2一主动力矩放大倍数调节3—接地端子4—从动调零电位器5—主动调零电位器6—RS-232接口三、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一)人工记录操作方法1.准备工作1)检查实验台,使各机件处于完好状态;2)将传动带装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3)加上砝码1,使产生所需初拉力F0;4)将电机调速旋钮逆时针方向转到底。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1. 带传动的概念和分类2. 带传动的优缺点3. 带传动的设计要点三、实验器材和方法1. 实验器材清单2. 实验步骤及方法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及图示分析2.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五、结论与建议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机械设计带传动的实践操作,掌握带传动的设计原理和步骤,了解带传动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提高机械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带传动的概念和分类带传动是将皮带或链条等柔性元件作为传递力量和运动轴承件,在两个或多个轮辗之间来回运转。
根据不同特点,带传动可分为三类:平面带式传动、凸形带式传动和链条式传动。
2. 带传动的优缺点(1)优点:①可靠性高:由于皮带具有弹性变形能力,因此可以吸收轴的不同位置产生的变形,减小了轴承负荷,从而提高了传动的可靠性。
②维修方便:皮带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弹性,易于安装和拆卸。
③噪音小:由于皮带传动时没有金属齿轮啮合时产生的撞击声,所以噪音比较小。
(2)缺点:①传动效率低:与直接啮合的金属齿轮相比,皮带传动效率较低。
②受环境影响大:皮带材料容易受到温度、湿度、油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老化或破裂。
3. 带传动的设计要点(1)选用适当的带式传动: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类型、规格和材料等参数进行设计。
(2)确定传动比:根据所需输出转速和输入转速,确定传动比,计算出中心距和带长。
(3)计算张力:根据负载大小、转矩大小、工作环境温度等因素计算张力,并选择适当张力值。
(4)设计轮辗尺寸:根据所选带式、传动比、中心距等参数,计算出轮辗的尺寸和带轮宽度。
(5)确定轴承:根据所选轮辗尺寸和工作转速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轴承。
三、实验器材和方法1. 实验器材清单①带传动实验台②皮带③电机④带轮⑤张力计⑥转速测量仪2. 实验步骤及方法(1)安装实验台:将实验台安装在平稳的工作台上,并调整好水平度。
(2)安装电机和带轮:将电机固定在实验台上,并通过皮带连接到带轮上。
带传动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是关于带传动的研究和分析。
带传动是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广泛的一种传动方式。
本实验从理论分析到现场测试,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实验目的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带传动的计算方法。
2.研究不同类型带传动的适用范围,分析带传动与其他传动方式的比较。
3.通过实际测试,验证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带传动是利用带子的弯曲刚度,将动力从发动机传到轮子上的一种传动方式。
因为带子弯曲刚度很小,因此带传动的传动效率较低,但是它有很多优点,例如传动平稳、噪音小、不会损伤轮胎、易于维修等。
在带传动中,带子受到张力的作用而实现传动,因此正确确定带张力是带传动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确保带张力适当时,带子与轮轴之间必须接触,并且带子必须与轮轴上的套筒相接触。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带传动的传动比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 = (T2/T1)*(Q2/Q1)其中,T1和T2是张力,Q1和Q2是转矩。
前者用公式T=KFTA计算,其中,KF为带传动系数;T为张力;A为受张力面的弧长;F为每单位宽度的带子受力。
后者用公式Q=nπTd/60计算,其中,n为发动机的转速;Td为输出轴的扭矩。
三、实验设备1.带传动试验台2.数字万用表3.磅秤4.滑动支撑5.带子6.调节杆7.定位槽8.润滑器四、实验步骤1.在试验台上安装带传动系统,将带子固定在后轮上,并将磅秤衡量输出轴的扭矩。
2.通过调节杆,调节主轴和后轮之间的距离,确保带子与轮轴上的套筒相接触。
3.用数字万用表检测主轴的转速,并将其记录下来。
4.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测试,包括不同的张力、不同的转速和不同的传动比。
5.通过测试数据计算传动比,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1.测试结果表明,带传动的传动比随着张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
2.当传动比增加时,输出轴的扭矩也随之增加。
3.与其他传动方式相比,带传动具有传动平稳、噪音小、易于修理等优点,但效率较低。
带传动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带传动系统的实验研究,探究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进一步了解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对带传动系统进行参数调节和性能测试,从而得出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结论。
首先,我们对实验所用的带传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带传动系统是
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其主要由带轮、传动带和张紧装置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带传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传动平稳、噪音小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带传动系统的参数调节和性能测试。
通过调节张紧装置的
张紧力和带轮的直径,我们观察到了带传动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带传动系统的转速、传动比和功率等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带传动系统的传动效果受到张紧
力和带轮直径的影响较大,适当的张紧力和合理的带轮直径能够提高带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带传动系统在传动比和功率传递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对带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分析,我们对带传动系统的性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本次实验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也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加深对带传动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带传动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
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带传动实验报告步骤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不同传动装置的原理、特点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传动装置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实验原理传动装置是将动力从原动机传递给工作机械的装置,它可以将动力的大小、方向和形式进行改变。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几种传动方式进行研究和实验:1. 齿轮传动:通过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可以实现不同转速和转向的转动。
2. 带传动:通过带子的摩擦传递动力,适用于中小功率传动。
3. 铰链传动:通过链条的链接传递动力,适用于长距离传动。
4. 蜗杆传动:通过蜗杆的啮合传递动力,适用于大功率传动和转向传动。
实验器材1. 齿轮传动实验装置2. 带传动实验装置3. 铰链传动实验装置4. 蜗杆传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 齿轮传动实验1. 准备齿轮传动实验装置,确保齿轮的啮合状态正确。
2. 将电动机连接到齿轮传动装置,通电并调整电机的转速。
3. 观察齿轮的转动情况,记录齿轮的转速比和转动方向。
4. 更换不同大小的齿轮,重复步骤2和3,继续观察和记录结果。
2. 带传动实验1. 准备带传动实验装置,确保带子的紧固状态良好。
2. 将电动机连接到带传动装置,通电并调整电机的转速。
3. 观察带子的摩擦传动情况,记录带子传动的力矩和转动方向。
4. 更换不同宽度和材质的带子,重复步骤2和3,继续观察和记录结果。
3. 铰链传动实验1. 准备铰链传动实验装置,确保链条的安装和润滑良好。
2. 将电动机连接到铰链传动装置,通电并调整电机的转速。
3. 观察链条的链接和传动情况,记录链条传动的力矩和转动方向。
4. 更换不同长度和强度的链条,重复步骤2和3,继续观察和记录结果。
4. 蜗杆传动实验1. 准备蜗杆传动实验装置,确保蜗杆和蜗轮的啮合状态良好。
2. 将电动机连接到蜗杆传动装置,通电并调整电机的转速。
3. 观察蜗杆和蜗轮的传动情况,记录传动的力矩和转动方向。
4. 更换不同蜗杆和蜗轮的参数,重复步骤2和3,继续观察和记录结果。
皮带传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皮带传动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的传动效率以及断裂强度等特性。
实验原理:皮带传动是利用带状物体的摩擦抵抗实现的一种动力传动方式。
在传动过程中,皮带经过张力的引导,将原动机的动力传输到被动设备上。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驱动电机、计时器、皮带、滑轮等组成。
实验操作步骤:
1.调整皮带张力至适当程度,使得传动过程中皮带不会滑动或翻转。
2.启动驱动电机,将动力传输至被动设备。
3.调节被动设备的负载,记录传动效率以及皮带是否出现滑动或翻转现象。
4.重复以上步骤,改变负载大小,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多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负载越大,传动效率越低,因为负载增大会降低皮带的张力,导致传动效率降低。
2.在皮带张力不足的情况下,皮带容易滑动或翻转,降低传动效率。
3.皮带断裂强度与宽度、厚度及材料强度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实验结论:皮带传动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传动效率会发生变化。
合理选择皮带材料、调节皮带张力和负载大小可以提高传动效率,而过高或过低的负载会降低传动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带以及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
带传动实验报告引言:带传动作为机械行业中常见的传动方式,在各种机械设备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带传动在不同条件下的传递效率、稳定性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带传动的原理和性能。
实验目的:1.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2. 探究不同类型带传动的传递效率;3. 研究带传动的负载特性;4. 掌握带传动的适用范围及工作条件的限制。
实验设备:1. 带传动装置;2. 不同类型的传动带;3. 动力测量仪器;4. 尺子、计时器等辅助工具。
实验步骤:1. 将不同类型的传动带固定在带传动装置上,并通过动力测量仪器提供动力;2. 采用尺子和计时器等辅助工具,测量并记录传动带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速度、扭矩等数据;3. 调整传动带的张紧程度,观察带传动的传力情况;4. 重复实验步骤2和3,记录所获得的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记录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带传动的传递效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传动带材料、长度比、张紧程度等。
在相同传动条件下,不同类型的传动带的传递效率存在差异。
通过实验,在相同负载条件下可得到不同类型传动带的传递效率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以便选择使用时更加合适的传动带。
2. 带传动在传递动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耗能现象。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传动带的摩擦热现象,这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额外考虑这一能量损失。
3. 带传动的适用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速度、负载等。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调整负载条件来观察带传动的工作特性。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带传动的最大负载极限,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负载条件选择适当的传动带。
4. 带传动的稳定性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负载条件下带传动的振动情况,以及带传动在负载突变时的响应。
这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带传动作为一种常见的传动方式,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我们加深了对带传动的理解,了解了它的传递效率、负载特性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带传动实训,使我对带传动的基本原理、结构、安装与调整、工作特性及维护保养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环境本次实训在机械工程系的带传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多种带传动装置、检测仪器和工具。
三、实训原理带传动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方式,它利用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
根据传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普通V带传动、同步带传动和多头带传动等。
四、实训过程1. 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实训前,实验室负责人进行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强调了实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实习过程的安全。
2. 带传动装置的识别与拆装(1)识别带传动装置:通过观察和了解,识别带传动装置的各个部件,如主动轮、从动轮、张紧轮、皮带等。
(2)拆装带传动装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带传动装置的拆装步骤,并亲自进行拆装操作。
3. 带传动装置的安装与调整(1)安装带传动装置:按照拆卸的相反顺序,将带传动装置安装到设备上。
(2)调整张紧力:根据设备要求,调整张紧轮的松紧程度,确保皮带与轮之间的摩擦力适当。
4. 带传动装置的工作特性测试(1)测试带传动装置的传动效率:通过测量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计算传动效率。
(2)测试带传动装置的承载能力: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对带传动装置进行承载试验,观察其工作情况。
5. 带传动装置的维护保养了解带传动装置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包括清洁、润滑、检查和更换等。
五、实训结果1. 成功拆装、安装带传动装置,掌握了拆装步骤和操作技巧。
2. 熟悉了带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了传动效率、承载能力等性能指标。
3. 掌握了带传动装置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六、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带传动的基本原理、结构、安装与调整、工作特性及维护保养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2. 实践操作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在实训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实验二 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机械的转矩、转速等机械参数的测量手段。
2.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和设计准则的理解。
3.通过对滑动曲线(ε —F 曲线)和效率曲线(η—F 曲线)的测定和分析,深刻认识带传动特性、承载能力、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带传动是靠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因此,带传动需以一定的预紧力F 0紧套在两个带轮上,使带与带轮的接触面上产生正压力。
工作时,由于带与轮面间的摩擦力作用,使带传动的紧边拉力F 1和松边拉力 F 2不等,两者之差F =F 1-F 2, 即为带的有效拉力,它等于带沿带轮的接触弧上摩擦力的总和F f 。
在一定条件下,摩擦力有一极限值,如果工作载荷超过极限值,带就在轮面上打滑,传动不能正常工作。
预紧力F 0愈大,带传动的传动能力愈大。
由于带是弹性体,受力不同时带的弹性变形不等。
紧边拉力大,相应的伸长变形量也大。
在主动轮上,当带从紧边转到松边时,拉力逐渐降低,带的弹性变形逐渐变小而回缩,带的运动滞后于带轮。
也就是说,带与带轮之间产生了相对滑动。
而在从动轮上,带从松边转到紧边时,带所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加,带的弹性变形量也随之增大,带微微向前伸长,带的运动超前于带轮。
带与带轮间同样也发生相对滑动。
这种由于带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带与带轮之间的滑动,称为弹性滑动。
这种弹性滑动在带传动中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是使从动带轮的圆周速度低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使传动比不准确,并引起带传动效率的降低以及带本身的磨损。
带传动中滑动的程度用滑动率表示,其表达式为
%100)1(1
122121⨯-=-=
n D n
D v v v ε (1) 式中 v 1、v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圆周速度,单位:m/s ;
n 1、n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转速,r/min ; D 1、D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直径,mm 。
如图2-1所示,带传动的滑动(曲线1)随着带的有效拉力F 的增大而增大,表示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滑动曲线。
当有效拉力F 小于临界点F '点时,滑动率与有效拉力F 成线性关系,带处于弹
性滑动工作状态;当有效拉力F 超过临界点F '点以后,滑动率急剧上升,带处于弹性滑动与打滑同时存在的工作状态。
当有效拉力等于F max 时,滑动率近于直线上升,带处于完全打滑的工作状态。
图中曲线2为带传动的效率曲线,即表示带传动效率η与有效拉力F 之间关系的曲线。
当有效拉力增加时,传动效率逐渐提高,当有效拉力F 超过临界点F '点以后,传动效率急剧下降。
带传动最合理的状态,应使有效拉力F 等于或稍小于临界点F ',这时带传动的效率最高,滑动率ε =1% ~ 2%,
并且还有余力负担短时间(如启动时)的过载。
三、实验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本实验的设备是PC —A 型带传动实验台。
该实验
1-滑动曲线 2-效率曲线 图2-1 带传动的滑动曲线和效率曲
台由主机和测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1. 主机
主机主要由两台直流电机组成,其中一台作为原动机,另一台则作为负载的发电机,原动机由直流调速电路供给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可实现无级调速。
主、从带轮分别装在原动机和发电机的转子轴上,实验用的平带套在两带轮上。
带传动的加载装置是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联了八个40瓦的灯泡作负载。
每按一下“加载”按键,即并上一个负载电阻(减小了总电阻),由于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P =V 2/R , 因此并联负载电阻后使得发电机负载增加,电枢电流增大,电磁转矩增大,即发电机的负载转矩的增大,实现了改变带传动输出转矩的作用,即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
当带传递的载荷刚好达到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完全打滑。
原动机装在滑动底板上,可沿底板滑动,与牵引钢丝绳、定滑轮和砝码2一起组成带传动的预紧力形成机构。
通过改变砝码的质量,使钢丝绳拉动滑动底板,即可设定带传动的预紧力。
2. 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由光电测速装置和电机的测扭矩装置组成。
(1) 转速的测定
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轴上分别安装一同步转盘,在转盘的同一半径上钻有一个小孔,在小孔一侧固定有光电传感器,并使传感器的测头正对小孔。
带轮转动时,就可在数码管上直接读出主动带轮转速n 1和从动轮转速n 2。
因带轮直径D 1=D 2,可以得出滑动率ε 的计算公式
%100)1(1211122121⨯-=-=-=n n
n n D n D v v v ε (2)
(2)扭矩及效率的测定
主动轮的扭矩T 1和从动轮的扭矩T 2均通过电机外壳来测定。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
并可绕与转子相重合的轴线摆动。
当电动机启动和发电机加上负载后,由于定子磁场和转了磁场的相互作用,电动机的外壳将向转子旋转的反向倾倒,发电机的外壳将向转子旋转 的同向倾倒,它们的倾倒力矩等于固定在定子外壳上的测力计所测得的力矩大小。
即: 主动轮上的扭矩: T 1 = Q 1 K 1L 1 (Nmm)
3 4 5 6 7 8 9
1 1
2 11
10
从动轮上的扭矩: T 2 = Q 2 K 2L 2 (Nmm)
式中 Q 1、 Q 2——测力计百分表上的读数;K 1、K 2——测力计标定值;
L 1、 L 2——测力计的力臂,L 1= L 2=120 mm 。
测得不同负载下主动轮的转速n 1和从动轮的转速n 2以及主动轮的转矩T 1和从动轮的转矩T 2后,带传动效率可由3式确定。
11221
2n T n T P P ==
η (3) 带传动的有效拉力可近似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1
12D T F = (4)
式中 P 1、P 2——为带传动的输入、输出功率;
T 1、T 2——为带传动的输入、输出转矩。
以有效拉力F 为横坐标,分别以不同载荷下的ε 和η之值为纵坐标,就可画出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如图2-1所示。
四、实验步骤
1.将调速旋钮逆时针旋到底,按下电源开关,实验台的指示灯亮,检查一下测力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则调整到平衡。
2.加砝码2.5 kg ,使带具有初拉力。
3.慢慢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调速按扭,使电机从开始运转逐渐加速到1000~1200转/分左右,并记录n 1 、n 2、Q 1、Q 2 一组数据。
4.打开一个灯泡(即加载),并再次记录一组n 1 、n 2、Q 1、Q 2数据,注意此时n 1和n 2之间的差值,即观察带的弹性滑动现象。
5.逐渐增加负载(即每次打开一个40瓦的灯泡),重复第4步,直到ε ≥3%左右,即带传动开始进入打滑区(n 2<n 1100转左右),把上述所得数据记在实验报告中的表内。
若再打开灯泡则n 1和n 2之差值迅速增大。
6.关上所有的灯泡,将调速旋钮逆时针旋到底,加砝码 3 kg ,重复(3)~(5)步,观察预紧力对带传动传动能力的影响以及滑动率ε 和效率η的变化。
7.完成实验报告,即计算相关数据并绘制弹性滑动和效率曲线。
五、实验报告整理和思考题
将上述实验结果,整理成实验报告并回答如下问题。
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有何区别?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会造成什么后果?
2.预紧力不同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如何变化?滑动率和效率曲线的变化如何? 3.若要避免带传动打滑,可采取什么措施?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姓名:班级:学号: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台参数
1.带轮半径D1=D2=120mm
2.测力杆长度L1=L2=120mm
3.测力计标定值K1=K2=0.24
4.预紧力(初拉力)F0=2.5~3Kg
四、实验数据与计算
五、问题
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有何区别?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会造成什么后果?
2.预紧力不同时,带传动的有效拉力如何变化?滑动率和效率曲线的变化如何?
3.若要避免带传动打滑,可采取什么措施?
六、绘制滑动率曲线ε—F、效率曲线η—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