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在鼠科动物心脏病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4.45 KB
- 文档页数:4
小鼠心梗模型成功的标准一、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在模型制作成功后,小鼠应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症状。
这可以通过一系列诊断指标来确定,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
1. 心电图:心肌梗死会导致心电图出现特定的异常波形,如ST段抬高、T波倒置等。
如果模型小鼠的心电图表现与人类心肌梗死相似,那么可以认为模型是成功的。
2.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在心肌梗死模型中,超声心动图通常显示心脏扩大、心肌变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等。
3. 心肌酶谱: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
心肌梗死会导致这些酶的活性升高,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
二、模型制作过程中,小鼠死亡或存活率应符合预期在制作模型的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小鼠的死亡或存活情况。
如果死亡或存活率与预期不符,那么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模型的制作方法或实验条件。
三、存活小鼠应出现心肌收缩功能下降,以判断梗死面积及心肌功能受损程度在成功的模型中,存活的小鼠应该出现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
这可以通过药物负荷试验或超声心动图等手段来评估。
药物负荷试验通常使用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来刺激心脏收缩,并观察小鼠的反应。
超声心动图则可以直接测量心脏的收缩功能。
四、模型应具有可重复性,即多次制作模型后结果应一致为了证明模型的可靠性,应该多次制作模型并进行评估。
如果每次制作模型后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可重复的。
这有助于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重复验证。
综上所述,小鼠心梗模型的成功的标准包括: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异常;模型制作过程中,小鼠死亡或存活率应符合预期;存活小鼠应出现心肌收缩功能下降,以判断梗死面积及心肌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模型应具有可重复性,即多次制作模型后结果应一致。
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模型的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心肌梗死及相关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工具。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检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张莹莹;闫媛媛;史海宏【摘要】目的:探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检查中的意义,阐明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对鉴定大鼠心肌梗死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25只,采用缺血预处理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对2组大鼠进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心肌缺血后大鼠超声心动图变化,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脏组织形态表现,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建模前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环向应变(CS)、心脏前间隔CS峰值、前壁CS峰值、前侧壁CS峰值、收缩期CS峰值和前壁径向应变(RS)均明显降低(P<0.05),前壁标准化到达CS峰值时间(TTP)明显增加(P<0.05).Masson染色,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组织无异常改变,未见梗死灶;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率为(4.52±1.41)%,均位于心脏前壁,为小面积的心肌细胞病变.结论:由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RS和T T P可确定心肌梗死及其附近区域,可定量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部位.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心肌梗死及确定梗死面积.【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5)004【总页数】6页(P882-886,后插3)【关键词】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心脏组织形态;大鼠【作者】张莹莹;闫媛媛;史海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06;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06;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河南郑州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心肌梗死是一类由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最终导致猝死(急性)和心肌重塑(慢性)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
SD大鼠3种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心功能比较钟泽;罗秀英;刘桂林;许朝阳【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ardiac chang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3 rat heart failure models. Methods 90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Heart failure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tail vein injection of Adriamycin (group A, n=20), abdominal aorta deligation (group B, n=20) or gastric gavage of thyroxine (group C, n=20). Echocardiography,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myocardial histology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n=30). Results In group A, left ventricle enlarg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decreased and plasma BNP began to rise at 4 weeks, the ventricular wal thinned during 8~12 weeks. Both in group B and C, the ventricular wal thickened at 4 week, left ventricle enlarged and LVEF decreased with BNP being increased during8~12 weeks. LVEF increased in group B and was not changed in group C at 4 weeks. After 20 weeks, global cardiac enlargement developed, LVFS and LVEF decreased and BN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l three group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Conclusion Echocardiography, BNP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may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cardiac morphology,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tissues at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3 different rat heart failure models.%目的:评价制备3种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过程中大鼠心脏变化特点。
5种小动物心脏的比较组织学研究小动物心脏是小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承担着输送血液、维持生命活力的重要功能。
通过对小动物心脏的比较组织学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动物心脏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发育特点,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5种不同小动物心脏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老鼠心脏的组织学研究老鼠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实验模型,其心脏组织学结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老鼠心脏主要由心肌组织、心脏瓣膜组织和心包组织组成。
心肌组织呈横纹肌纤维结构,由心肌细胞和间质组成。
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肌纤维,能够快速地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瓣膜组织由心脏瓣膜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能够有效地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防止血液倒流。
心包组织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织构成,能够提供支撑和营养,保护心脏免受外部损伤。
小鼠是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心脏组织学结构与老鼠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鼠心脏的心肌细胞排列更加整齐,肌纤维更加丰富,心脏瓣膜组织更加坚实,心包组织更加柔软。
小鼠心脏的血管组织更加发达,血管壁更加坚固,血液循环更加畅通。
这些特点使得小鼠具有更强的心脏泵血功能和更高的耐受力,适应了其需要不断奔跑和捕食的生活方式。
通过以上对5种不同小动物心脏组织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在心肌组织、心脏瓣膜组织、心包组织和血管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与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有关,又与其遗传背景和生物进化过程有关。
在开展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小动物心脏的组织学特点,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风险。
动物超声诊断实验报告动物超声诊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超声波技术对动物进行诊断,了解其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超声波是一种高频机械波,其频率一般在2~20 MHz之间。
超声波在区域内传播时,会与生物组织的各种声阻抗不同部分产生不同的反射、透射和散射。
超声波通过控制器和传感器发出,并通过接收器接收回弹的声波信号,再通过系统处理后形成图像。
实验仪器:超声诊断仪、动物模型实验步骤:1. 准备动物模型,如猫、狗、小鼠等。
2. 设置超声诊断仪的扫描深度、频率等参数,根据不同动物的体型和需求进行调整。
3. 将传感器涂上超声波导泪膏,并将其放置在动物模型的待检查部位上。
4. 开始扫描,观察超声波在动物模型内的反射和透射情况。
5. 根据超声波图像,分析动物模型内部的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使用超声诊断仪对狗进行了腹部扫描。
通过观察超声波图像,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狗的肝脏、胆囊、胃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在肝脏图像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条状的反射信号,初步判断为肝脏内的血管。
这些图像和信号对于了解狗的内部器官结构非常有帮助。
我们还对小鼠模型进行了心脏扫描。
通过超声波图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鼠的心脏大小、心腔运动和血液流动情况。
通过比较不同心腔内血液的流速和方向,我们还能初步判断小鼠心脏的功能状态。
实验结论:超声波技术在动物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对于动物的诊断、疾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超声波诊断仪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可靠,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和不同体型的动物。
实验中我们对狗和小鼠进行了扫描,获得了清晰的超声波图像。
但由于实验样本较少,我们对不同动物模型的诊断和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未来,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动物模型上开展超声诊断实验,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价值。
小鼠心梗模型的建立与无创评价刘建;范慧敏;汪进益;张治国;曹浩;兰琴;史乾;唐光亮;刘中民【摘要】目的建立小鼠的心肌梗死模型,提高动物存活率,并使用心脏超声进行无创心功能评价.方法昆明雄性小鼠20只,气管插管后由左侧第4肋间进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前1 d和术后1 d、1周分别使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收缩末直径、舒张末直径、缩短分数和射血分数,并于术后第8天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过程中早期死亡率10%(2/20),术后1周内死亡率15%(3/20),经过超声评价,造模成功率为75%(15/20).小鼠心功能明显下降,射血分数由手术前的(92.1±3.45)%下降到术后1周的(49.8±14.20)%,缩短分数由手术前的(61.4±2.85)%下降到(26.1±9.01)%;心室明显扩大,左室收缩末直径由(13.9±1.98)μm扩大到(36.5±7.37)μm,舒张末直径由(35.9±3.12)μm扩大到(48.9±6.05)μm.病理学检查见明显瘢痕形成.结论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了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可以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这一模型.【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0(018)003【总页数】4页(P196-198, 后插3)【关键词】小鼠;模型;动物;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作者】刘建;范慧敏;汪进益;张治国;曹浩;兰琴;史乾;唐光亮;刘中民【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1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常见病,人们通过制作动物模型,为研究人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展新疗法提供基础。
小鼠心脏功能评估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多种方法对小鼠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小鼠心脏状况。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脏形态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其心脏功能。
本研究对于了解小鼠心脏功能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1.引言心脏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泵血功能保证全身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
心脏功能评估是研究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小鼠作为常用的实验动物,其心脏功能评估对于研究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给小鼠注射麻醉剂,并经过气管插管,将小鼠连接到呼吸机上。
利用超声心动图系统(VisualSonics)对小鼠心脏进行评测,包括心率、心内径、心肌收缩力等指标。
3.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心率平均为460±10次/分钟,心率的稳定性良好。
心内径的测量结果显示,左心室内径为3.5±0.2mm,右心室内径为1.8±0.1mm,与正常水平相符。
心肌收缩力的评估结果显示,小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6±0.1,心肌收缩功能良好。
4.讨论心率是心脏功能评估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本实验测得的小鼠心率与正常范围内相符,显示其心脏功能正常。
心内径是评估心室大小和壁厚度的指标,左心室内径和右心室内径的测量结果与正常范围相符,说明小鼠心脏结构正常。
心肌收缩力是评估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本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心肌收缩力良好,能有效泵送血液。
5.结论通过多种方法对小鼠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小鼠心脏的状况。
本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心率、心内径和心肌收缩力能够准确反映其心脏功能。
对小鼠心脏功能的评估对于研究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究小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心脏病发展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2. Liu Y, et al. Assessment of heart function in mouse models of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
实验小鼠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张焕; 范占明; 马晓海【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02-104,108)【关键词】小鼠; 心脏磁共振成像; 技术【作者】张焕; 范占明; 马晓海【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CMR提供无创、高分辨率的关于心脏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和活性的信息,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的地应用于临床。
同时,利用MR对小型实验动物,特别是小鼠进行心脏成像也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应用研究,特别是转基因(transgenic)小鼠和基因敲除(knockout)小鼠可以用来进行心脏疾病的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1]。
但目前常规手段,包括超声心动图、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导管介入测量等都存在较明显的不足,这就更为小鼠CMR成像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尽管如此,小鼠由于自身体积较小,其心脏体积大约是正常成人的1/2000,而心率则在每分钟600次以上,这对磁共振扫描仪、线圈、成像序列、图像后处理分析以及动物麻醉、监测等各个方面要求较高,为小鼠CMR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研究机遇。
1 磁共振扫描设备通常,小鼠CMR研究多在高场MR扫描设备开展,应用高场MR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和空间分辨率,以及合理的扫描时间。
目前国外研究最常用的是4.7T和7T。
利用4.7T CMR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小鼠模型进行成像,可以用来描述高低不同水平多巴胺含量对心功能的影响[2]。
研究表明,平面空间分辨率接近于0.1×0.1mm2的7T电影CMR可以有效地用来评价小鼠的右心室功能[3]。
然而,大于7T的高场小鼠CMR研究同样不少见。
利用9.4TCMR将心脏功能成像与压缩敏感相结合,在对正常小鼠及慢性心肌梗死小鼠模型的研究中,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扫描时间,而且验证了此项技术在评价实验小鼠左心室功能参数等方面的应用[4]。
关于心脏病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引言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因此研究心脏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一直是科学界的关注焦点。
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在心脏病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关于心脏病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创建方法自然发病模型自然发病模型是指利用小鼠天然患有心脏病的特点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符合真实的疾病发展过程,但由于小鼠心脏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变异性。
基因突变模型基因突变模型是通过改变小鼠心脏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功能来创建疾病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模拟特定疾病的发生机制,但由于基因突变的复杂性,模型的创建和验证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手术诱导模型手术诱导模型是通过手术操作来引起小鼠心脏病的发生。
常见的手术方法有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模型等。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但手术操作对小鼠的伤害较大,且操作复杂。
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应用病理机制研究通过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应用,可以深入研究心脏病的病理机制,揭示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分子和细胞变化。
药物研发心脏病小鼠模型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病相关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观察小鼠的心脏功能、病理指标和生存率等指标,可以评估新药物在临床应用前的效果和副作用。
治疗方法探索心脏病小鼠模型还可以用于探索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恢复或改善病变基因的功能,或者通过干细胞移植等方法修复受损的心肌。
结论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创建和应用在心脏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模型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等技术的进步,心脏病小鼠模型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心脏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