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36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在刑事司法领域,心理学的应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证人、受害者的心理评估,能够为案件的侦破、审判和罪犯的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案例。
一、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犯罪行为和受害者特征等信息,来推断犯罪者可能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行为模式的技术。
在著名的“BTK 杀手”案件中,警方通过对凶手作案手法、选择的受害者类型以及留下的信件等线索进行分析,描绘出了凶手可能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
这为最终锁定嫌疑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BTK 杀手在 1974 年至 1991 年间,多次作案并向警方挑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他的作案方式,发现他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表现欲,且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障碍。
这些心理画像的特征帮助警方缩小了排查范围,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二、证人心理评估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证言对于案件的审理至关重要。
然而,证人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证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心理学可以通过对证人的记忆、感知和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件中,一名证人声称看到了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
但通过心理测试发现,证人在案发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记忆可能受到了情绪的干扰。
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和引导,帮助证人更准确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而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言。
三、罪犯心理评估与改造对于已经被定罪的罪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对于改造和预防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监狱中,会采用心理评估工具来评估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比如,对于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罪犯,心理学家会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治疗和教育,一些罪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犯罪心理画像经典案例浅析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最后终于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给犯罪人进行心理画像这一形式被国人熟知是因为1990年代影片《沉默的羔羊》的放映,它不仅包括对未知对象的塑形,还包括逮捕他们的技巧、相关案件的评判以及辨认出罪犯后的审讯和检举策略。
案例一发生于1978年美国,22岁的瓦林太太在准备外出倒拉圾时,在自家客厅被歹徒攻击,瓦林太太穿着一件类似汗衫的宽松上衣及一件内裤,案发后,上衣、胸罩及内裤已褪下,腹部被狠狠地连戮数刀,从门前一直到卧室留下许多掐扎的痕迹,现场外还发现了两颗子弹以及被害人的血被掺入酪乳的瓶子中,歹徒一饮而尽。
歹徒分文未取,现场侦察测不出凶手的犯罪动机。
心理分析官针对这一犯罪现场对犯罪嫌疑人作如下的描述:白人,男性、年龄介于25-27之间,消瘦、外貌看似营养不良,本人生活懒散、邋塌,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个性孤僻,不喜欢与同性及异性朋友交往,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居在家,大约是高中或大专的辍学生,犯罪人一定住在被害人的附近,案发后犯罪人可能是步行回家,凶手很可能会连续作案。
心理分析官之所以这样下结论有其心理学依据,因为犯罪人在行凶时,没有刻意地消除那些暴露自己身份的线索。
而且这种特定的行凶手段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凶手的这种偏执的妄想大都产生于19岁,并且还有10年左右的“孕育期”。
认为凶手年龄在30岁以下是因为附近尚未发现过类似的事件,认为凶手之所以消瘦是因为大抵患有精神病的人,吃饭、睡觉不好,造成营养不良,并且他们大都不注重个人的卫生和仪表的整洁。
他们往往独居。
由于疾病原因他们很少可能进大专院校读。
案例二现场一个看起来过去一定是间可爱温馨的屋子,由于暴力所致呈现一片狼籍的十几张现场照片的分析。
毁压着的油画,砸料的名贵饰物。
从客厅、厨房至卧室一直到浴室处,到处散落着壁饰,家具、油画、衣服、花瓶……在墙上,家具上其他大件物品也看到“狗屎蛋”,“吹喇叭”……等不雅字迹。
警方循心理画像抓获疑犯东方网6月24日消息:5月1日晚8时许,在(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草房村306路车站南侧的小树林里,一位下班回家的年轻女子被人强暴并惨遭杀害。
而在此之前,附近曾发生过数起强奸抢劫伤害案,从犯罪者的作案手法等情况看,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
刑警根据现场情况,草拟出一幅作案者的心理画像:嫌犯在夜间以单身女性为目标,先用石头从背后突然袭击被害者头部,然后拖进树林里抢劫并进行性侵犯,说明他很可能长期独居生活,性格孤僻;作案地点多选择在附近偏僻地点进行,时间一般在下班后的晚上,很可能是在附近工地施工的工人所为。
两个星期内,刑警对附近工地的2万名工人进行了逐一排查,一个最接近警方心理画像的名叫马冰雪的建筑工人,成为重要嫌疑目标。
马冰雪周边的工友反映,马冰雪经常在收工后一个人出去遛弯儿,深夜才回,最近曾向工友们炫耀过他的新手机。
5月14日,警方在位于通州的施工队宿舍将马冰雪抓获,并起获了被害人的手机等物品。
马冰雪交代,5月1日晚9时他将正在等车的被害人张某拖进小树林后施暴并杀害。
此前,他还分别在常营、通州等地多次抢劫强奸单身女性。
马冰雪告诉民警:“如果没被抓,我还会继续干下去。
”马冰雪的经历印证了警方的心理画像分析,他家里很穷,从小性格孤僻,现在已39岁,还从未交过女朋友。
专家访谈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犯罪心理画像,也被称做行为分析或犯罪人心理分析等,与真正画像不同,主要指犯罪心理学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本人的经验等描绘出犯罪实施人的特征,被外界称为“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是否真的如此神奇?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犯罪心理分析专家顾红梅。
“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作案人在现场留下的是物质痕迹,但是反映出的是心理痕迹。
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构建出犯罪分子的大致特征。
”顾红梅告诉记者,在案件侦破中直接或间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案件实施者的大致心理、行为轨迹情况,都可算是犯罪心理分析或者是心理分析的一部分,但在十几年前我国并没有这种专业的术语,也没有上升到学科研究的高度。
犯罪心理画像分析案情简介:案发时间为2004年1月5日晚11点左右,案发地点为一个郊区养鸡厂的门房内,被害人董全,系男性,养鸡厂看门职工。
养鸡厂坐北朝南,南邻一条水泥路,水泥路南侧有一处机井,再往南是一个灰坝场,养鸡厂西侧有一个废旧厂房;养鸡厂有东西两个门,内有两个空养鸡房和一个养鸡房,案发现场在西门门房内,东门门上有明显的蹬踏痕迹,西门门房前空地上有明显厮打的痕迹,门房的门锁被破坏;被害人头朝东,倾斜的躺在屋内沙发上,怀抱着沙发的坐垫,屋内低柜、地上、床右侧低柜、床上都有被翻动的痕迹,里间冰箱被打开;被害人外套、羊毛衫都有被锐器刺穿的痕迹,并有明显血迹,被害人尸体右眉毛部、右脸颊部、左颈部、嘴部有明显伤痕并有出血现象,右胸心脏处、左肋部、左腹部有锐器伤,被害人尸体背部有明显紫红色大片状尸斑,致命伤为右胸心脏处的锐器伤,刺破心脏而使心脏破裂导致被害人死亡。
犯罪重建报告:2004年1月5日晚上11点左右,犯罪嫌疑人自水泥路路过被害人所在的养鸡厂,看到养鸡厂门房内未开灯,以为无人,便从养鸡场东门攀门而入,绕至西门门房处将门踹开,准备实施盗窃,此时被害人正巡查养鸡厂,听闻门房处有响动,便至西门门房处查看,发现犯罪嫌疑人并与犯罪嫌疑人在西门与门房之间的空地处发生厮打,致使被害人嘴部和脸部受伤出血,因犯罪嫌疑人有锐器,被害人被犯罪嫌疑人控制后拖进门房内沙发上,由于门房内有灯光,被害人认出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怕事情暴露,便用左手扼住被害人的颈部,右手持锐器捅向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恐被害人不死,向其的左腹部、肋部和右胸心脏部位猛捅4、5下,被害人因被犯罪嫌疑人捅伤后痛苦万分,便随手拽出沙发坐垫捂住受伤部位,但终因锐器刺破心脏而死亡,犯罪嫌疑人杀死被害人后,在屋内翻找财物后慌忙逃窜。
1、本案案发时间为晚上11点左右。
被害人衣着较为整齐(见图22),说明还未睡觉;被害人背部、臀部形成了紫红色大片状尸斑,应为扩散期尸斑(见图39),说明死后12—24小时左右;侦查人员到达案发现场(见图16、17),根据阳光照射角度可推测出应该是早晨8点至10点之间;综上所述,本案案发时间应为晚上11点左右。
李玫瑾犯罪心理学家所谓犯罪心理画像,就是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点等的分析,对其形成心理和形象的描述。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然而,在中国的警察序列里,并没有独立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学院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很少。
李玫瑾开启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女,生于1958年。
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三级警督。
2002年,李玫瑾开始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的工作。
那时,种种骇人听闻的案件正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马加爵案、杨新海案、黄勇案、邱兴华案??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李玫瑾常常会出现在媒体上,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分析这些罪犯。
听起来如同侦探小说,她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人性的了解,仅仅从案情就判断出嫌疑人的个性、动机。
随着名声日响,很多地方遇到棘手、难破的案件,也会找她来帮忙分析,这几年里,她越来越多地接触实案,也开始参与侦查分析和定案以后罪犯的访谈。
追究变态杀手的心理、作案动机,和他们人性日益泯灭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良心与自身行为的拷问。
李玫瑾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拷问者。
杨树明和李玫瑾已经打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心理战。
李玫瑾带去的调查问卷,三个小时他只回答了三分之一,而别的犯人一个小时就全部答完了。
中午吃饭时,李玫瑾忽然问杨树明:“你知道你是怎么被抓的么?”他说,不知道。
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她。
杨树明平时喜欢看中央电视台12套,最爱看的是警察破案,也从那里知道了许多侦查方法。
他说,警察派岗哨,他都能看得出来。
所以自己怎么被抓捕的,对他来说真是一个谜。
李玫瑾问,那你听说过心理画像么?他很茫然地看着她。
来不及解释来龙去脉,她只讲了一个细节。
刑警支队的刑警做案件分析的时候,曾经问过李玫瑾一个问题:十几个被害人中,有一起受害人被碎尸了,为什么单单是这起呢?李玫瑾的回答是:“这女人的样子一定是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挥之不去。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通过对犯罪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犯罪心理画像案例来具体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
经过警方调查,发
现凶手是受害者的前男友。
通过对凶手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犯罪心理画像。
首先,凶手具有控制欲。
在与受害者交往期间,凶手对受害者展现出强烈的控
制欲望,试图控制受害者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然而,当受害者试图摆脱他的控制时,凶手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次,凶手具有攻击性。
在与受害者发生矛盾时,凶手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攻
击性,他无法接受受害者的反抗和挑战,因此选择了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矛盾。
这种攻击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在面对问题时无法理性思考,而是选择了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此外,凶手还具有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与受害者分手后,凶手表现出极度的自
卑感和依赖性,他无法接受失去受害者的事实,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自卑感和依赖性使得他无法正确处理失恋的情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一犯罪心理画像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者的心理
特征和行为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还可以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BrentE。
Turvey,M 。
S。
当我们没被要求使用智慧时,我们就必须要聚集智慧;否则当智慧使用的时间来到时才聚集智慧,收获的时间早就错过了。
---格罗斯(Gross):《犯罪心理学》(1968,p。
4)对实施犯罪的行为人进行个性特征推断的过程通常就被称为“犯罪心理画像”。
进行犯罪心理画像的专业人士有很多种,包括侦查人员、行为学家、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物证专家。
他们参与到未被侦破的刑事案件当中,并提供一些侦查线索及确认犯罪嫌疑人身份等。
从这个方面看来,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犯罪心理画像被认为有助于缩小犯罪嫌疑人范围、串并案件以及在某些悬案中提供一些侦查线索和方法。
①犯罪心理画像也被一些人称为“行为画像”、“犯罪现场画像”、“犯罪人格画像”、“作案人画像”、“心理画像”等,此外还有些称谓并不常用,最近常用的一种称谓叫“犯罪侦查分析”。
目前,在进行画像的方法中存在着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地方,加之画像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因而在涉及画像过程的各种技术中,这些称谓常有前后不一致和张冠李戴的现象。
就我而言,我愿意使用通常的称谓---犯罪心理画像。
但是,在我们开始描述和了解这种独特的犯罪心理画像方法及本书中所出现的一些概念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其历史。
了解历史有助于让我们了解我们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
历史能让我们回顾过去,评估进步与挫折,揭示我们对此评价观念的广度和深度,能让我们知道我们过去如何,将来又怎样。
通常人们认为某段历史只有在事件或一系列事件之后的若干年后所记录下来的史料才是真实准确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些历史学家保持公正性和客观性,或许才能让历史学家摆脱因阿谀奉承而不得不歪曲历史的压力。
现实生活说明即使在最详实的记录中也永远不会得到事实真相,因为即使付出了种种努力,任何人也是不可能将信息提供者的主观判断与事实真相完全分离开。
历史学家爱德沃德·切尼(Edward Cheney)曾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警告(Cheney,1988):读者所查阅到的任何资料都是由历史学家解释过的。
李玫瑾,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所有的犯罪都来自于诡秘的内心作为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经常会看到这幅场景:犯罪现场留下了一地碎片,有的地方被打乱,有的地方残缺不全,有的地方经过伪装。
罪犯越来越了解和使用反侦查技术,令办案人员束手无策。
面对这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玫瑾开始研究,如何从犯罪作案心理入手,破解整个案件。
即根据现场碎片分析出作案人的年龄、身高、体形、背景和动机,用文字给犯罪人“画”一幅像。
几年磨一剑,李玫瑾渐渐掌握了罪犯的心理活动规律。
她认为所有的犯罪都来自内心的结。
比如两人之间对谈几个小时,最终会在彼此脑海中留下一幅画面,这幅画叫“心像”,它以没有时间的方式存在,日后无论何时再想起这个人,它就浮现眼前。
一些“心像”会形成心结。
譬如一个杀了继母的孩子,他说他脑中关于继母的一个印象挥之不去,那就是他在学校犯了错,继母知道了,告诉了父亲,让他挨了一顿打,从此继母“阴损”的形象被定格,成为他心里的结,在日后的相处中愈发尖锐。
2003年,杨新海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流窜作案共计22起,杀了67个人。
他凶狠狡猾,总在后半夜作案,所到之处没有活口和物证,也没有目击者。
当地警方一筹莫展,便向李玫瑾求助。
听完案情介绍,李玫瑾展开分析:凶手动辄杀人全家,不留活口,一定是没有什么家庭观,亲情淡漠,应该是很早就与家庭隔绝;下手那么凶残,一定有犯罪前科;现场不留痕迹,说明他有反侦察经验,一定制造过类似案件并被处理过;而与家庭隔绝、有犯罪前科和积累犯罪经验的过程至少需要10年以上,若以17岁为离家出走的平均值,他应该在30岁以上;他惯用锤子将人在睡梦中砸死,可以从床的高度推算出他的身高……李玫瑾推断出杨新海的形象信息,一步步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范围缩小,最终排查出来。
后来事实证明,杨新海的真实情况亦与她所言不差。
发生在2004年的云南马加爵案,让李玫瑾声名鹊起,也备受争议。
关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当时说法很多,人们一致认为他因为贫穷而杀死自己的四名室友。
马加爵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蒋明倬“我为死去的大学生感到遗憾,也很为马加爵感到遗憾。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
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却不能到现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现在苦于无法见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没有办法得到”。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的缺席在某种程度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这种遗憾不仅是研究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有遗憾的分析”三天内连杀四人,自己却声称是因为别人说他打牌作弊而起;杀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学,有人说马加爵丧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是个疯子。
上大学从家里拿了6000元钱,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没有去上课,但还是没有向家里再要一分钱,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对马加爵充满同情。
马加爵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个变态的杀手还是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按照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绪型犯罪。
”李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
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
马加爵就是第二种。
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林森浩犯罪⼼理形成与矫正林森浩犯罪⼼理形成与矫正2013 年 4 ⽉ 16 ⽇,上海复旦⼤学 2010 级硕⼠研究⽣黄洋同学因急性肝损伤经抢救⽆效去世。
警⽅调查后,在其寝室饮⽔机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N- ⼆甲基亚硝胺。
当年“朱令案”中的下毒物质“铊”,在发现后若能及时服⽤解毒物质可⽴即解毒,⽽N- ⼆甲基亚硝胺⼀经服⽤,哪怕及时检测出并施以治疗,也会造成肝损伤的不可逆后果。
2013 年 4 ⽉ 16 ⽇上午,上海警⽅证实,中毒研究⽣同寝室的林森浩有重⼤作案嫌疑,已被刑事拘留,舆论⼀⽚哗然。
2014年2⽉18⽇,上海市第⼆中级⼈民法院⼀审以故意杀⼈罪判处林森浩死刑。
后⼆审维持原判,林森浩于2015年12⽉11⽇被依法执⾏死刑,终年29岁。
“林森浩案”⾄此尘埃落定。
在传统观点中,犯罪⼈⼀般都有着“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底层”、“不良嗜好”、“⽆所事事”等消极标签。
如果让⼈们画⼀幅⼼⽬中犯罪⼈的肖像,也绝不会是西装⾰履⽂质彬彬、五官端正英俊潇洒的样⼦。
当然在这⾥并不是肯定“天⽣犯罪⼈”的观点,毕竟⼀个⼈的长相⽓质与后天环境影响关系颇深。
⼈类的好奇⼼是亘古不变的,当预想与现实出现反差,追问就显得更加迫不及待。
这种迫不及待中还含有⼀些困惑与迷茫:马加爵、药家鑫、⾄今悬⽽未决的“朱令案”,现在⼜出现了⼀个“林森浩”,现代的这些“精英”们是怎么了?难道真的像⼀个笑话说的那样,所谓的精英,就是经过不断的过滤挑选,最后剩下的那⼀些“⼈渣”吗?到底是怎样的⼼理,让他们⾛上了这条不归路?⼀个有责任能⼒的⼈实施的犯罪⾏为,必然以犯罪⼼理为前提。
⽽犯罪⼼理的⽣成⼜以满⾜需要为基础。
最常见的分类标准为⼆分法:即⽣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物性需要(⼜叫⽣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命和延续种族的⼀些需要。
例如饮⾷、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等的需要。
此类需要为⼈与动物所共有,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表现形式和满⾜⽅式要受到⼈类社会⽂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