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犯罪心理画像经典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37
真是神奇:通过“犯罪心理画像”不见凶手却知凶手事通过“犯罪心理画像”不见凶手却知凶手事——刘峰不用见到凶手本人,只根据他的作案手段、所用凶器等信息,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凶手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状况等,您相信如此神奇的事情吗?事实上这就是刑侦科学中被称之为“犯罪心理画像”的尖端技术。
在江城,心理学教授刘峰因从事这项研究,而被市民侧目相看。
“怎么,你认识她?”2002年今年春节刚过,刘峰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来电称:一名女高中生杀死了外婆……刘峰听完对方陈述后问道:“这女孩是不是和外婆住在一起?”“嗯,是的。
”“她长得像她母亲,偏胖,个头不高!”“对。
”“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不喜欢交朋友,皮肤较白,脸上没有青春痘……”“啊!怎么,你认识她?”对方打断了刘峰的话。
“我不认识她。
如果和我说的一样的话,那她可能精神上存在问题!”之后,刘峰赶至凶杀现场。
现场是二室一厅的公寓房,外婆的尸体在床下。
老太太很瘦,头部被钝器猛烈打击,颅骨裂伤。
家里一切摆设照常,没有打斗痕迹,解剖亦未发现异常。
负责此案的民警介绍:死者周春梅,68岁。
凶手正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外孙女,女儿、女婿长年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回家几次。
老人脾气不太好,爱唠叨。
案发当日,女孩正在家做作业,听见外婆又唠叨起来,便顺手拿起一把锤子,照其后脑砸了下去……这时,刘峰更加确定女孩的精神上有问题。
根据他的报告,警方随后将女孩送到精神病管制医院鉴定,结论很快出来:女孩患有青春期间歇性精神分裂症。
这是刘峰无数心理画像案例中最为普通的一例。
画像准确率有多高9月22日,记者走进武汉市公安局办公大楼,见到被称之为心理画像“奇人”的刘峰。
刘峰50多岁,高高的个头,走路不紧不慢,一张平和的脸透出儒雅的气质。
在他的名片上,有这样一行字:刘峰,湖北省公安学院心理学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
整张名片只字未提“心理画像”。
事实上,刘峰最擅长的正是“心理画像”。
二十年前,他就成功地给“杀人狂魔”张明高作过文字画像。
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有哪些案例在刑事司法领域,心理学的应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证人、受害者的心理评估,能够为案件的侦破、审判和罪犯的改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在刑事司法中的应用案例。
一、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犯罪行为和受害者特征等信息,来推断犯罪者可能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行为模式的技术。
在著名的“BTK 杀手”案件中,警方通过对凶手作案手法、选择的受害者类型以及留下的信件等线索进行分析,描绘出了凶手可能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
这为最终锁定嫌疑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BTK 杀手在 1974 年至 1991 年间,多次作案并向警方挑衅。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他的作案方式,发现他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表现欲,且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障碍。
这些心理画像的特征帮助警方缩小了排查范围,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二、证人心理评估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的证言对于案件的审理至关重要。
然而,证人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证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心理学可以通过对证人的记忆、感知和情绪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判断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件中,一名证人声称看到了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
但通过心理测试发现,证人在案发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其记忆可能受到了情绪的干扰。
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和引导,帮助证人更准确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从而为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言。
三、罪犯心理评估与改造对于已经被定罪的罪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对于改造和预防再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些监狱中,会采用心理评估工具来评估罪犯的人格特征、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比如,对于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罪犯,心理学家会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治疗和教育,一些罪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降低再次犯罪的风险。
犯罪心理画像经典案例浅析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20世纪70年代他们成立了行为科学部,最后终于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给犯罪人进行心理画像这一形式被国人熟知是因为1990年代影片《沉默的羔羊》的放映,它不仅包括对未知对象的塑形,还包括逮捕他们的技巧、相关案件的评判以及辨认出罪犯后的审讯和检举策略。
案例一发生于1978年美国,22岁的瓦林太太在准备外出倒拉圾时,在自家客厅被歹徒攻击,瓦林太太穿着一件类似汗衫的宽松上衣及一件内裤,案发后,上衣、胸罩及内裤已褪下,腹部被狠狠地连戮数刀,从门前一直到卧室留下许多掐扎的痕迹,现场外还发现了两颗子弹以及被害人的血被掺入酪乳的瓶子中,歹徒一饮而尽。
歹徒分文未取,现场侦察测不出凶手的犯罪动机。
心理分析官针对这一犯罪现场对犯罪嫌疑人作如下的描述:白人,男性、年龄介于25-27之间,消瘦、外貌看似营养不良,本人生活懒散、邋塌,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个性孤僻,不喜欢与同性及异性朋友交往,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居在家,大约是高中或大专的辍学生,犯罪人一定住在被害人的附近,案发后犯罪人可能是步行回家,凶手很可能会连续作案。
心理分析官之所以这样下结论有其心理学依据,因为犯罪人在行凶时,没有刻意地消除那些暴露自己身份的线索。
而且这种特定的行凶手段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凶手的这种偏执的妄想大都产生于19岁,并且还有10年左右的“孕育期”。
认为凶手年龄在30岁以下是因为附近尚未发现过类似的事件,认为凶手之所以消瘦是因为大抵患有精神病的人,吃饭、睡觉不好,造成营养不良,并且他们大都不注重个人的卫生和仪表的整洁。
他们往往独居。
由于疾病原因他们很少可能进大专院校读。
案例二现场一个看起来过去一定是间可爱温馨的屋子,由于暴力所致呈现一片狼籍的十几张现场照片的分析。
毁压着的油画,砸料的名贵饰物。
从客厅、厨房至卧室一直到浴室处,到处散落着壁饰,家具、油画、衣服、花瓶……在墙上,家具上其他大件物品也看到“狗屎蛋”,“吹喇叭”……等不雅字迹。
警方循心理画像抓获疑犯东方网6月24日消息:5月1日晚8时许,在(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草房村306路车站南侧的小树林里,一位下班回家的年轻女子被人强暴并惨遭杀害。
而在此之前,附近曾发生过数起强奸抢劫伤害案,从犯罪者的作案手法等情况看,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
刑警根据现场情况,草拟出一幅作案者的心理画像:嫌犯在夜间以单身女性为目标,先用石头从背后突然袭击被害者头部,然后拖进树林里抢劫并进行性侵犯,说明他很可能长期独居生活,性格孤僻;作案地点多选择在附近偏僻地点进行,时间一般在下班后的晚上,很可能是在附近工地施工的工人所为。
两个星期内,刑警对附近工地的2万名工人进行了逐一排查,一个最接近警方心理画像的名叫马冰雪的建筑工人,成为重要嫌疑目标。
马冰雪周边的工友反映,马冰雪经常在收工后一个人出去遛弯儿,深夜才回,最近曾向工友们炫耀过他的新手机。
5月14日,警方在位于通州的施工队宿舍将马冰雪抓获,并起获了被害人的手机等物品。
马冰雪交代,5月1日晚9时他将正在等车的被害人张某拖进小树林后施暴并杀害。
此前,他还分别在常营、通州等地多次抢劫强奸单身女性。
马冰雪告诉民警:“如果没被抓,我还会继续干下去。
”马冰雪的经历印证了警方的心理画像分析,他家里很穷,从小性格孤僻,现在已39岁,还从未交过女朋友。
专家访谈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犯罪心理画像,也被称做行为分析或犯罪人心理分析等,与真正画像不同,主要指犯罪心理学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本人的经验等描绘出犯罪实施人的特征,被外界称为“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是否真的如此神奇?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犯罪心理分析专家顾红梅。
“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作案人在现场留下的是物质痕迹,但是反映出的是心理痕迹。
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构建出犯罪分子的大致特征。
”顾红梅告诉记者,在案件侦破中直接或间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案件实施者的大致心理、行为轨迹情况,都可算是犯罪心理分析或者是心理分析的一部分,但在十几年前我国并没有这种专业的术语,也没有上升到学科研究的高度。
犯罪心理画像分析案情简介:案发时间为2004年1月5日晚11点左右,案发地点为一个郊区养鸡厂的门房内,被害人董全,系男性,养鸡厂看门职工。
养鸡厂坐北朝南,南邻一条水泥路,水泥路南侧有一处机井,再往南是一个灰坝场,养鸡厂西侧有一个废旧厂房;养鸡厂有东西两个门,内有两个空养鸡房和一个养鸡房,案发现场在西门门房内,东门门上有明显的蹬踏痕迹,西门门房前空地上有明显厮打的痕迹,门房的门锁被破坏;被害人头朝东,倾斜的躺在屋内沙发上,怀抱着沙发的坐垫,屋内低柜、地上、床右侧低柜、床上都有被翻动的痕迹,里间冰箱被打开;被害人外套、羊毛衫都有被锐器刺穿的痕迹,并有明显血迹,被害人尸体右眉毛部、右脸颊部、左颈部、嘴部有明显伤痕并有出血现象,右胸心脏处、左肋部、左腹部有锐器伤,被害人尸体背部有明显紫红色大片状尸斑,致命伤为右胸心脏处的锐器伤,刺破心脏而使心脏破裂导致被害人死亡。
犯罪重建报告:2004年1月5日晚上11点左右,犯罪嫌疑人自水泥路路过被害人所在的养鸡厂,看到养鸡厂门房内未开灯,以为无人,便从养鸡场东门攀门而入,绕至西门门房处将门踹开,准备实施盗窃,此时被害人正巡查养鸡厂,听闻门房处有响动,便至西门门房处查看,发现犯罪嫌疑人并与犯罪嫌疑人在西门与门房之间的空地处发生厮打,致使被害人嘴部和脸部受伤出血,因犯罪嫌疑人有锐器,被害人被犯罪嫌疑人控制后拖进门房内沙发上,由于门房内有灯光,被害人认出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怕事情暴露,便用左手扼住被害人的颈部,右手持锐器捅向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恐被害人不死,向其的左腹部、肋部和右胸心脏部位猛捅4、5下,被害人因被犯罪嫌疑人捅伤后痛苦万分,便随手拽出沙发坐垫捂住受伤部位,但终因锐器刺破心脏而死亡,犯罪嫌疑人杀死被害人后,在屋内翻找财物后慌忙逃窜。
1、本案案发时间为晚上11点左右。
被害人衣着较为整齐(见图22),说明还未睡觉;被害人背部、臀部形成了紫红色大片状尸斑,应为扩散期尸斑(见图39),说明死后12—24小时左右;侦查人员到达案发现场(见图16、17),根据阳光照射角度可推测出应该是早晨8点至10点之间;综上所述,本案案发时间应为晚上11点左右。
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研究案例2006年1月4日,历城区发生了一起强奸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刘昌成(男,30岁,淄博桓台县新城镇邢庙村人,小学文化)借来济索要工钱之际窜至历城区王舍人镇纸房村附近将该地一拾垃圾的妇女(现年56岁)强奸并杀害。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出击,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后经周密部署,将犯罪嫌疑人刘昌成抓获归案。
从案发到犯罪嫌疑人刘昌成归案仅仅经过34小时。
此案,是进入06年后济南市发生的第一起杀人案,也是我局成功侦破的强奸杀人犯罪的一起典型案例。
经了解,犯罪嫌疑人刘昌成曾先后强奸60岁以上老年妇女5人,有抢劫前科,偷盗成性,并两次被判刑入狱。
为深入了解犯罪嫌疑人心理,揭示其案发前后的心态变化和其多次强奸犯罪的心理成因,及时总结经验,为今后侦破此类案件提供依据和借鉴,支队抽调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
经多次提审刘昌成,查阅相关案卷,并走访了刘的近亲属、乡亲及其工友、老板等20余人,获取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心理测试和综合分析,对刘昌成的犯罪心理有了较为客观真实的刻画剖析。
一、刘昌成犯罪行为特征分析经测试,刘昌成心理健康指数为2.2/5,有轻微的心理障碍。
主要特征表现为:内向、内心孤独烦躁、无名的愤恨、经常会有情绪化的发泄行为。
刘昌成多次强奸老年妇女是其犯罪的一个重要识别标志[①],是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特定人格的外在表露。
识别标志是每个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持久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
刘昌成在犯罪现场遗留下作案工具,重新安置了尸体,对已经处于不清醒状态的“尸体”进行性行为,在作案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交通工具等种种迹象表明,刘昌成属于无组织力杀人犯罪,即他在杀人前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计划,在实施犯罪期间行动也表现出杂乱无章。
这种人一般智商不会高,一般低于100[②];经济环境一般;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未使用交通工具本身表明了他的活动范围有限;选择中老年妇女往往意味着其家庭残缺、心理异常;现场遗留下作案工具、重新安置了尸体、对已经处于不清醒状态的“尸体”进行性行为表明此人身体并不强壮,感到自己笨拙或自卑。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通过对犯罪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犯罪心理画像案例来具体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
经过警方调查,发
现凶手是受害者的前男友。
通过对凶手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犯罪心理画像。
首先,凶手具有控制欲。
在与受害者交往期间,凶手对受害者展现出强烈的控
制欲望,试图控制受害者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然而,当受害者试图摆脱他的控制时,凶手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次,凶手具有攻击性。
在与受害者发生矛盾时,凶手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攻
击性,他无法接受受害者的反抗和挑战,因此选择了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矛盾。
这种攻击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在面对问题时无法理性思考,而是选择了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此外,凶手还具有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与受害者分手后,凶手表现出极度的自
卑感和依赖性,他无法接受失去受害者的事实,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自卑感和依赖性使得他无法正确处理失恋的情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一犯罪心理画像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者的心理
特征和行为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还可以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李玫瑾,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所有的犯罪都来自于诡秘的内心作为中国公安大学的教授,李玫瑾经常会看到这幅场景:犯罪现场留下了一地碎片,有的地方被打乱,有的地方残缺不全,有的地方经过伪装。
罪犯越来越了解和使用反侦查技术,令办案人员束手无策。
面对这个难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玫瑾开始研究,如何从犯罪作案心理入手,破解整个案件。
即根据现场碎片分析出作案人的年龄、身高、体形、背景和动机,用文字给犯罪人“画”一幅像。
几年磨一剑,李玫瑾渐渐掌握了罪犯的心理活动规律。
她认为所有的犯罪都来自内心的结。
比如两人之间对谈几个小时,最终会在彼此脑海中留下一幅画面,这幅画叫“心像”,它以没有时间的方式存在,日后无论何时再想起这个人,它就浮现眼前。
一些“心像”会形成心结。
譬如一个杀了继母的孩子,他说他脑中关于继母的一个印象挥之不去,那就是他在学校犯了错,继母知道了,告诉了父亲,让他挨了一顿打,从此继母“阴损”的形象被定格,成为他心里的结,在日后的相处中愈发尖锐。
2003年,杨新海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流窜作案共计22起,杀了67个人。
他凶狠狡猾,总在后半夜作案,所到之处没有活口和物证,也没有目击者。
当地警方一筹莫展,便向李玫瑾求助。
听完案情介绍,李玫瑾展开分析:凶手动辄杀人全家,不留活口,一定是没有什么家庭观,亲情淡漠,应该是很早就与家庭隔绝;下手那么凶残,一定有犯罪前科;现场不留痕迹,说明他有反侦察经验,一定制造过类似案件并被处理过;而与家庭隔绝、有犯罪前科和积累犯罪经验的过程至少需要10年以上,若以17岁为离家出走的平均值,他应该在30岁以上;他惯用锤子将人在睡梦中砸死,可以从床的高度推算出他的身高……李玫瑾推断出杨新海的形象信息,一步步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范围缩小,最终排查出来。
后来事实证明,杨新海的真实情况亦与她所言不差。
发生在2004年的云南马加爵案,让李玫瑾声名鹊起,也备受争议。
关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当时说法很多,人们一致认为他因为贫穷而杀死自己的四名室友。
马加爵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马加爵"心理画像"蒋明倬“我为死去的大学生感到遗憾,也很为马加爵感到遗憾。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评论。
身为犯罪心理学专家却不能到现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现在苦于无法见到他,很多重要的第一手信息没有办法得到”。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家的缺席在某种程度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这种遗憾不仅是研究意义上的,更是社会意义上的。
“有遗憾的分析”三天内连杀四人,自己却声称是因为别人说他打牌作弊而起;杀死的是自己朝夕相伴四年的同学,有人说马加爵丧心病狂,根本不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是个疯子。
上大学从家里拿了6000元钱,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而没有去上课,但还是没有向家里再要一分钱,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因而有非常多的人对马加爵充满同情。
马加爵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是个变态的杀手还是个有着正常情感的人?“按照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情绪型犯罪。
”李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
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
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
马加爵就是第二种。
这种类型有四个特点,一是心理活动的发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因为一个事件,他所说的因为打牌只是一个导火线,背后一定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类特点是,这类犯罪有一个预谋过程,不同于激情型的犯罪,他这类犯罪都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不会杀错,也不会“滥杀无辜”;第三,这类犯罪不会自动停止,因为预谋时间很长,所以犯罪的时候就一定会做到底;第四,这个类型犯罪人行为都非常狠毒。
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的心理活动、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学科,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被广泛研究和讨论,下面将介绍一些犯罪心理学经典案例。
1. 达赖安娜·施利尔案。
达赖安娜·施利尔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连环杀手之一,她在13岁时就开始犯罪,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研究发现,施利尔在童年时期遭受了严重的虐待和忽视,这导致她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创伤,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冷血残忍的杀人犯。
这一案例表明了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犯罪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泰德·邦迪案。
泰德·邦迪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在美国多个州制造了大量惨无人道的杀戮。
研究发现,邦迪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虐待动物和烧毁物品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警示信号。
邦迪的案例揭示了童年时期的行为异常往往是犯罪行为的前兆,对于早期干预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安德烈·钦尼科夫案。
安德烈·钦尼科夫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在莫斯科地区杀害了至少52人。
钦尼科夫的案例引起了犯罪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他的心理分析发现,他具有严重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和责任感,这使得他能够冷酷无情地进行连环杀人。
钦尼科夫的案例揭示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动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罪犯,还可以为犯罪预防和心理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建立更安全、更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案例
有关“犯罪心理学”的案例如下:
1.案件描述:
犯罪嫌疑人名叫孔某,男性,25岁,身高190厘米,体型壮硕。
他被指控在一个月内连续杀害了5个人,手段残忍,且没有明显的动机。
2.心理分析:
孔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复杂,父母离异,他从小就缺乏关爱和安全感。
这种成长环境可能导致他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缺乏正确的认知。
在成年后,孔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表现出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在犯罪过程中,孔某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变态特征,如缺乏同理心、冷漠无情、享受犯罪过程等。
这些特征表明他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3.结论:
孔某的犯罪行为可能是由于他的心理变态特征和精神障碍所导致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犯罪嫌疑人,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治疗,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资源,以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案例案例一:王某持刀抢劫2018年某天,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有一名男子在夜间在某个小区内持刀抢劫。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被害人出现多处伤痕,经过紧急处理后无大碍,但抢劫犯成功逃脱。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侦破,警方最终查明了案件的真相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王某。
经过对嫌疑人王某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综合各种证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王某心理抵触王某从小家境贫困,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常常感到挫折和生活的艰难,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亲人和朋友对他的不断打压和轻视,进一步削弱了他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这种情况下,王某的心理逐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内心不平衡,导致他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了厌恶和敌意。
这种情绪的累积进一步加重了他的不良倾向,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易于迷失自我和产生犯罪行为。
二、某种刺激触发了王某的犯罪本能由于经济困难和个人心理问题,王某逐渐踏上了不归路。
在某个晚上,他看到一些自己心仪的东西被放在某栋小区门口,由于路上没人,王某便忍不住想去捡一把。
但恰好这时候,一个房间的灯突然亮起,王某虽然感到了惊恐,但出于一种内心的渴望和刺激,他抽出随身携带的刀来,将一名孤身在家的女主人伤害并占为己有。
三、自卫和逃避本能导致了王某的逃脱在进行犯罪时,王某极为机智,迅速反应并决定逃脱现场。
受到自卫和逃避的本能驱使,他拿到女主人在桌上留下的现金后,顺利逃离了现场。
由此可见,在进行犯罪行为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聚焦于本能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可以深入探讨犯罪者的思维模式、人格特征以及环境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以及为公安机关提供更精准的侦察线索和依据。
希望大家认真借鉴和思考,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