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17.43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刘烨摘要: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研究目前还刚刚处在起步阶段。
本文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理论依据及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一些浅显的思考,目的让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刑事案件应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Criminal Profiling)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门技术,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逐渐成为美、英等发达国家刑事侦查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刑事侦察和司法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许多看过电影《沉默的羔羊》的人,对于片中女主角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将隐藏的变态杀手从茫茫人海中找出的情节并不陌生。
这就是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美、英等西方国家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已比较普遍,在美国犯罪心理画像的结论已于1989年开始在系列杀人案件审理过程中用为证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于1979年在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先后设立了行为科学组和调查支援科,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画像。
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许多有经验的刑侦人员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其实是自觉或不自觉运用了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有多种称谓,如犯罪画像或心理画像(Criminal or psychology profiling)、犯罪人画像(Offender profiling)、犯罪人格评估(Crimin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以及犯罪现场画像(Crime scene profiling)等。
”[1]我国关注、研究犯罪心理画像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英文名称及对英文名称所指代的意义的理解,将这项心理技术翻译为犯罪心理画像。
他们认为犯罪展现了犯罪人的行为,通过研究犯罪行为可以推测犯罪人的性状。
大数据时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局限及提升对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刑事侦查和犯罪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种技术应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时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局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局限性1. 数据获取困难问题虽然大数据时代充斥着海量的数据,但获取与犯罪心理相关的数据并不容易。
在一些特定的犯罪心理测试中,需要收集到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这可能会给测试对象造成困扰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数据质量和真实性问题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繁杂,其中也存在大量的噪音数据和虚假信息。
若在犯罪心理测试中使用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将会导致测试结果的失真和不准确。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受讯时可能会提供虚假的信息,加剧了数据的不真实性。
3. 数据分析和解读问题对于大数据时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需要借助复杂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来解读数据。
然而,由于算法的限制和数据的复杂性,导致结果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这给犯罪心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带来了挑战。
二、提升大数据时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对策1. 加强数据获取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在获取数据时,应遵守法律法规,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采用合法的渠道和手段获取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同时,应加强数据的验证和校准,排除虚假信息和噪音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2. 结合多源数据,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在进行犯罪心理测试时,应综合利用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尽可能地获取全面而具体的信息。
可以结合个人档案资料、社交媒体数据、生物特征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通过数据整合和挖掘,提高数据利用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强化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大数据时代为犯罪心理测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如何应用和分析这些数据,仍然依赖于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
因此,应加强相关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和可解释性,进一步提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水平。
对犯罪心理画像几点模糊认识的辨析对犯罪心理画像模糊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辨析。
①对犯罪心理环境的模糊认识。
影响犯罪人的心理环境有个体的
遗传因素、家庭的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的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这些
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心理环境,会影响犯罪人的行为,因此,对犯罪
心理环境的模糊认识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使我们难以准确把握犯罪心理。
②对犯罪心理机制的模糊认识。
犯罪心理机制中,物化机制、心
理激励机制以及情绪控制机制都存在,各机制之间是关联而不是独立,其相互作用造成犯罪者行为的复杂性,所以,对犯罪心理机制的模糊
认识也会影响我们的辨析。
③对犯罪心理表征的模糊认识。
犯罪心理表征是针对某一犯罪行
为的心理表征,是对犯罪心理机制的一种进一步整理,它能更好地揭
示犯罪心理的特点,但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很难准确将犯
罪行为的心理表征进一步揭示出来,也就会影响我们对犯罪心理的辨析。
综上所述,对犯罪心理画像模糊认识可以从对犯罪心理环境的模
糊认识、对犯罪心理机制的模糊认识以及对犯罪心理表征的模糊认识
三个方面去辨析。
通过这样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犯罪心理,
更好地实现个体人格的发展,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的难点与对策作者:闫文波刘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6期摘要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反映作案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的客观依据,但心理痕迹具有人身依附性和抽象性,这给痕迹追溯和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如何克服痕迹追溯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分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痕迹追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客观上体现了作案人的心理活动与意识,它具有可知、简洁、客观、人身特定、相对稳定、抽象特殊等特征。
通过掌握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资料,获取作案人的个性特征、犯罪经历、动机、行为以及无意识心理痕迹等特点,将为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一、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的难点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是指从心理上推导罪犯作案动机及行为的过程,一般可以通过现场遗留的有形物质痕迹或有关人员的回忆、叙述而再现出来的罪犯特有心理特征及典型独特思维现象。
根据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破汇总的作用不同,通常可分为根本义、狭义与广义三种类型。
根本义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停留在罪犯作案结束后的原始痕迹,可通过现场残留物被害人或证人的举证进行心理追溯。
狭义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现场物化心理痕迹,以遗留在现场的物质载体为主,也指罪犯作案后的怪异行为和异常心理反应。
广义的犯罪心理痕迹一般时间跨度较长,证据收集难度较大,通常包括筹备、预备、实施及作案后的心理反应及异常行为,可通过较为严密的侦查讯问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来进行追溯。
由于心理痕迹的人身依附性和抽象性强,侦破难度大,主要难点表现在:(一)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追溯的制约因素多,侦破难度大通常情况下,罪犯作案过程中,自己对其行为后果会进行反复掂量,同时对其作案后痕迹的毁灭事先会进行缜密计划,以及对其作案后逃离现场路线及方案都要进行反复推敲,甚至会去事先踩点等,而根据人的心理及其行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犯罪行为是受限于总的行为动机和相关环境制约。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践中的应用作者:杨清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近几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在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亦引起我国犯罪心理学界和侦查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由于犯罪心理画像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其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应用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才能提供新的侦查思路和方法,为打击、防控犯罪提供帮助。
本文将就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内涵和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这一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践有关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
道格拉斯等人认为“是建立在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人格和行为特征的辨识。
”考普森提出,“犯罪心理画像是一种根据对犯罪现场、被害人和其他可用证据的细节评估试图推测描绘未知的犯罪人的侦查方法”。
我国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的形式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
”笔者以为,犯罪心理画像是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目标犯罪心理画像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及社会性特征(如种族、年龄、职业、宗教、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和心理特征(兴趣、智商、性格、气质、心理健康等),确定侦查范围,及早破获案件。
第二,从犯罪现场提取犯罪人的“行为证据”(如犯罪惯技、犯罪标记等),为串并案件和犯罪现场重建提供心理学依据。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审讯中的应用(全文) 彭琨(198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1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心理学的原理,针对犯罪嫌疑人异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通过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各方面的特点,从而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成员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
近几年,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渐渐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刑事侦查手段。
1.1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产生。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兴起是侦查领域里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也许,自从有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天起,心理学就一直被类侦查人员或侦查人员应用于他们所遇到的各种与刑事侦查有关的工作中。
但无论如何,由于这类侦查手段未广泛应用,这还不被认为是一种专门的刑事侦查技术的手段。
但是,有人试图将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知识应用于司法方面得益于犯罪心理学、行为科学、犯罪学等这类学科的慢慢兴起,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也由此产生。
1.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定义。
通俗的来讲,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进行心理分析,是全面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并涉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寻找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破案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有人将其定义为“建立在其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行为和人格特征”。
这一定义不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结果入手定义了犯罪心理画像,强调了犯罪心理画像的任务在于辨认犯罪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而且还指出了犯罪分析――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基础。
1.3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中国的出现。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专门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部门正式成立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果。
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州立联邦机构和执法机构大都设立了这样的心理画像的部门。
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执法部门也设有专门的画像部门,有专门从事心理画像工作的工作人员。
我省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贵州省司法警官学校苏敏将心理矫治运用于罪犯改造领域,可谓监狱改造手段和改造方法的创新。
我省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且仅限于零星的个案分析,没有普遍性。
真正的罪犯心里矫治工作是近几年的事。
由于起步晚,可对比性研究条件差,这就决定了我省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必然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及时正确分析我省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现状、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落实“首要标准”和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罪犯心理矫治的现状(一)、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单一在现有国情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罪犯心理矫治的主体只能是监狱人民警察。
虽然在一些发达省(区),已逐步将社会力量引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弥补了监狱矫治力量的不足,但也只是局部的工作尝试,未形成气候。
我省也不例外。
这就导致罪犯心理矫治主体的单一性和相关矛盾的产生。
一是由于监狱人民警察的职业角色,必然导致他们与罪犯之间的根本对立,罪犯在服刑期间,本身对监狱警察就充满了戒备心理和对立情绪,如果让监狱警察充当心理矫治的角色,罪犯很难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讲出来,也不愿从监狱警察这个“矫治师”那里寻求什么情绪安慰和心理帮助,影响心理矫治基础的形成。
二是监狱警察心理矫治的专业水平不高,还很难适应罪犯心理矫治工作。
自2009年开始,省监狱管理局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派了部分年轻干警到省外学习心理咨询相关理论知识,有的还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这对推动我省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是,从整体上看,“罪犯”这个群体是庞大的,而矫治人员这个主体至少在目前是十分渺小和微不足道的,特别是矫治主体多半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水准,就难以很好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三是即使我们的监狱警察对心理矫治熟知一二,但由于缺少心理病理方面的知识,没有处方权,无法使用精神药物来治疗罪犯存在的心理异常或精神障碍,这就会影响矫治效果,实现不了心理矫治的目的;四是矫治力量薄弱单一,导致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更多的是力不从心,时时处于应付和形式状态。
浅析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逻辑过程摘要犯罪心理画像的过程如同其他逻辑推理过程,也存在着两种推理方式,其中一种呗称为归纳性推理,即通过比较、相关研究和统计分析进行归纳,如同经过临床而积累精神病症状的经验一样;另一种被称为演绎性推理,指基于物证和对特殊作案人的行为过程的调查结果进行推理的方法。
这对概念往往让人迷惑,把归纳性推理看作是演绎式推理。
本文通过对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涵义和阐述,进而提出两种犯罪画像方法的利弊与异同,对未来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与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能为归纳式画像与演绎式画像的区分提出新的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逻辑过程1888年,英国外科医生托马斯•邦德受警方的邀请对开膛手杰克系列杀人案件的最后一个受害人玛丽•凯莉进行解剖,之后根据自己的外科知识对嫌疑人进行进行了评估,提出了根据标志性行为分析犯罪者人格特征的观点,这使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至此,医生、精神病学家们利用犯罪心理画像协助警方破获了一系列的重大、疑难案件,八十年后,霍华德•特登在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第一次讲述他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这项技术终于成为了被世界所公认的一种侦查方法。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含义1.国外学者的定义:1对于如何定义犯罪心理学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不同的定义出自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所以这些定义也各有侧重。
(1)强调犯罪人格的定义。
道格拉斯等人将其定义为“建立在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上的个人主要人格和行为特征”的辨认。
这一定义主要强调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对象是犯罪者的人格,犯罪心理画像的任务在于指出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2)强调犯罪人的定义。
1992年,TREVI——欧共体国家之间对付犯罪的一个国际机构(TREVI是恐怖主义、激进运动、极端主义和国际暴力几个英文字的字头)将犯罪心理画像定义为“建立在案件特征分析基础上的描绘刑事案件的犯罪人的企图”此定义强调犯罪心理画像描述的犯罪人的整体特征,还提出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对象是案件特征。
【心理画像应用】犯罪嫌疑人心理画像技术应用思考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既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
心理画像技术是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既使是被假装、被破坏、用现代刑侦手段毫无认定价值的,甚至是似乎毫不起眼的细节,去寻找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学历等方面的特征,描绘犯罪人的家庭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特征的一种新的刑侦技术手段。
在美国联邦查局工作二十多年的约翰·道格拉斯,被称为心理描绘技术的先驱专家,他曾这样写道:“胡佛时期(约1970年以前)的联邦调查局只对事实感兴趣,任何人只要认为:凭借对案犯者人物特征的描述就可以逮着真凶,肯定会被认为是在玩弄巫术。
”当然30年后,当时对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侦领域中运用嗤嗤以鼻的人,他们的态度想必是大为改观了吧?一、心理画像技术的实用性一门新兴的科学,一种新颖的技术,它还不成熟时,人们难免对它产生疑虑,特别是用于刑侦的技术手段是来不得半点玩笑的,对足迹、指纹等痕迹的检验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是必须用科技手段进行实证的,因而人们对刚刚诞生的当时仍在襁褓之中的新生儿“轮廓描绘的艺术”,当然不会形成共识,但是这种被称之为艺术的手段是否在刑侦领域上派上用场呢?下面我们分如下两个运用心理画像手段的案例:案例一发生于1978年美国,22岁的瓦林太太在准备外出倒拉圾时,在自家客厅被歹徒攻击,瓦林太太穿着一件类似汗衫的宽松上衣及一件内裤,案发后,上衣、胸罩及内裤已褪下,腹部被狠狠地连戮数刀,从门前一直到卧室留下许多掐扎的痕迹,现场外还发现了两颗子弹以及被害人的血被掺入酪乳的瓶子中,歹徒一饮而尽。
歹徒分文未取,现场侦察测不出凶手的犯罪动机。
㊀ʌ公安理论与实务研究ɔ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王一冰ꎬ康㊀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ꎬ辽宁沈阳110035)㊀㊀ 摘㊀要 近年来ꎬ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多地获得了国内学者的关注ꎮ通过对过去30年来已发表的90篇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ꎬ深入了解我国在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研究状况ꎬ分析该方面研究的特点ꎬ探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ꎬ从而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ꎬ以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ꎮ㊀㊀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ꎻ研究进展ꎻ存在问题ꎻ建议㊀㊀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4DFX037) 及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犯罪心理画像本土化的困境及出路(项目编号:W201539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ꎮ㊀㊀ 作者简介 王一冰(1993 )ꎬ女(汉族)ꎬ辽宁沈阳人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犯罪学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ꎻ康杰(1968 )ꎬ男(满族)ꎬ辽宁铁岭人ꎬ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副主任㊁教授ꎬ教育学硕士ꎬ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ꎮ㊀㊀ 收稿日期 2017-09-15㊀㊀ 中图分类号 D631.2㊀ 文献标识码 A㊀ 文章编号 1009-1416(2017)06-015-05㊀㊀在总结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中ꎬ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主要且显而易见的缺点是几乎没有综合性研究能够确定这项研究是如何发展的ꎮ虽然犯罪心理画像领域内的研究数量和类型不允许其本身以这种方式被检验ꎬ但总结现存文献仍然对促进这一领域研究有价值ꎮ从研究的角度来看ꎬ这样的总结可以突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ꎬ从而确定对这一领域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ꎮ同时ꎬ总结可以降低不必要地复制或重复研究的可能性ꎬ即明确哪些研究已经获得足够的关注了ꎬ人们可以选择新的角度去研究ꎮ本文的目的是进行迄今为止(1988至2017年)的犯罪心理画像文献的初步统计分析ꎮ具体来说ꎬ本文将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ꎬ从而探讨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㊁研究特点等方面内容ꎬ基于这一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ꎬ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ꎬ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ꎮ㊀㊀一㊁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基本状况本文呈现了到2017年7月为止可以找到的犯罪心理画像方面已发表的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ꎮ更具体地说ꎬ笔者通过在CNKI网站上进行高级检索以确定使用关键词时能包括合适的选项:犯罪心理画像㊁犯罪侧写㊁罪犯侧写㊁犯罪剖绘㊁犯罪描述等ꎮ最后通过筛选掉人物传记及与犯罪心理画像主题无关的文章ꎬ列入本次统计的文章共90篇ꎮ(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把从1988年到2017年这30年分成每5年为一个时间间隔ꎬ来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ꎬ犯罪心理画像方面出版物数量的变化趋势ꎮ1988年被选为最开始的出发点ꎬ是因为1988年是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的文章最早被发表的年份ꎮ将这30年划分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去做出版物趋势的测试ꎬ是为了查明关于这一领域的兴趣是否在真正的增长ꎮ显然ꎬ从表格来看ꎬ图1显示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数量从2000年已经开始大幅增加ꎬ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达到了17篇ꎻ而2006年到2011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更是达到高峰44篇ꎬ仅2011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就达到12篇ꎻ而2012年开始ꎬ文章数量呈现下滑态势ꎬ2016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仅有4篇ꎮ图1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论文的数量㊀㊀(二)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成果发表的期刊㊁作者及其从属关系状况笔者统计了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发表的文章期刊和作者的频率ꎮ总共有52个独立的期刊杂志发表了这些文章ꎬ大多数期刊只发表过一篇文章ꎮ发表相关文章数量较多的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4篇)㊁湖北警官学院学报(5篇)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报(3篇)㊁犯罪研究(3篇)ꎮ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从属于三个机构:专业的公安院校或政法大学(共16所)㊁综合性大学(13所)㊁公安机关(10个)ꎮ此外ꎬ笔者还对该研究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统计ꎬ这样做是为了确定哪些学科为犯罪心理画像做出了大量的贡献ꎮ如果来自同一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撰写的文章占比例最大ꎬ那么便说明这一领域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贡献最大ꎮ这一分析的结果展示在表1ꎮ在从属关系方面ꎬ其他学科的学者(如犯罪学㊁侦查学㊁心理学㊁法学等)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贡献最大(占40%ꎬ文章数量为36)ꎻ由犯罪心理学学者发表的文章仅有10篇ꎬ占11 11%ꎻ而由硕士或博士在读生发表的文章数量排在第二位(文章数量23篇ꎬ占25 56%)ꎬ其中包括一部分硕士毕业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ꎮ表1㊀研究犯罪心理的文章作者其从属关系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作者的从属关系文章数量所占比例犯罪心理学学者1011.11%其他学科学者(犯罪学㊁侦查学㊁心理学等)3640.00%硕士/博士在读2325.56%公安机关在职人员1213.33%其他910.00%㊀㊀二㊁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㊀㊀(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在所涉及犯罪类型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在这90篇文章中ꎬ笔者对关注某一特定犯罪类型的文章也进行了统计研究ꎮ其所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以下五种:杀人(系列杀人㊁变态杀人)㊁计算机和网络犯罪㊁极端暴力犯罪㊁性犯罪和不明类型ꎮ从图2可以清楚看出ꎬ绝大多数的文章侧重于不明的犯罪类型(文章数量为79篇)ꎬ这些文章都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ꎬ从犯罪心理画像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ꎻ其次是杀人(占19.70%ꎬ文章数量为7篇)ꎻ计算机和网络犯罪(2篇)ꎻ极端暴力犯罪(1篇)ꎻ性犯罪(1篇)ꎮ图2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所涉及的犯罪类型统计㊀㊀(二)犯罪心理画像在研究主题方面呈现出的特点这90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研究主题:基本理论研究㊁侦查应用研究㊁国外研究与本土化研究㊁技术方法研究ꎮ图3显示了最主要的主题是基本理论研究(占27.78%ꎬ文章数量为25)和侦查应用的研究(占55.56%ꎬ文章数量为50)ꎮ图3㊀犯罪心理画像研究主题统计㊀㊀1.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研究总的来说就是对犯罪心理画像理论的基本阐释和论述:何为犯罪心理画像㊁其本质和内容是什么㊁其历史发展情况等方面ꎮ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指出ꎬ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㊁动机㊁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ꎬ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理特征群的描述[1]ꎮ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付有志教授则认为ꎬ犯罪心理画像指的是对刑事案件的行为证据进行心理分析㊁刻画犯罪人性状与特征的过程及其结果ꎮ也就是说ꎬ犯罪心理画像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ꎬ即心理分析的过程及其结果ꎮ付有志教授还指出ꎬ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指的是通过心理分析所描绘出的犯罪人性状和特征ꎬ具体包括:生物学性状㊁人口学性状㊁社会学性状㊁心理学性状㊁犯罪学性状[2]ꎮ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发展方面ꎬ学者张广宇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文学化㊁专门化㊁职业化和学科化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ꎬ提出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ꎬ必将越来越科学和规范[3]ꎮ作者郭瑞龙根据犯罪心理画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早期历史发展阶段㊁美国联邦调查局历史发展阶段㊁学院历史发展阶段和加拿大与荷兰的贡献四个阶段来进行阐述[4]ꎮ2.侦查应用研究关于侦查应用领域的研究文章数量最多ꎮ文章主要围绕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中如何应用㊁应用在哪些领域㊁对于具体犯罪类型的侦查应用以及是否有助于侦查实践等方面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康杰教授从侦查讯问的角度分析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ꎮ他提出ꎬ应该充分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侦查讯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ꎬ明确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ꎬ掌握在侦查讯问过程中运用犯罪心理画像的途径和方法[5]ꎮ作者张凯具体论述了犯罪心理画像在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ꎮ他指出ꎬ在杀人案件的侦查工作中ꎬ犯罪心理画像分为分析研究㊁犯罪评估㊁解读真凶㊁调查和逮捕5个步骤ꎬ重点刻画犯罪人个性心理㊁年龄㊁性别等个人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方面的内容[6]ꎮ作者曾晓海则是从心理学和侦查学相结合的角度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㊁原理㊁缺陷等问题重新进行梳理ꎬ从而帮助其在侦查工作中得到更好地运用[7]ꎮ3.国外研究与本土化研究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仅有6篇ꎮ作者张若龙对FBI犯罪心理画像进行了系统述评ꎮ他认为ꎬFBI的犯罪心理画像既不是万能的神话ꎬ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谬论ꎬ需要一分为二地对待[8]ꎮ学者付翠认为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ꎬ相关研究不足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ꎻ适用案件条件及作用存在误区ꎻ犯罪心理画像的具体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9]ꎮ作者刘杰认为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发展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ꎬ不可能一蹴而就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10]ꎮ4.技术方法研究浙江警察学院吕云平教授就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依据㊁逻辑形式和实践层次等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路线进行论述ꎮ他将犯罪心理画像的分析依据分为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痕迹ꎻ将犯罪心理画像的逻辑形式分为归纳式和演绎式两种[11]ꎮ作者张映雪在总结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时也提出ꎬ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ꎬ犯罪心理画像大致可分为归纳式和演绎式两种[12]ꎮ此外ꎬ为了探索研究的成熟性ꎬ我们检验了研究的作者是否采用统计学方法来获得结论ꎮ即检验作者是否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ꎮ遗憾的是ꎬ笔者总结的文章中包括任何形式的统计分析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ꎮ因此ꎬ在该领域的绝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对文献的非系统性评价或研究作者的观点ꎮ㊀㊀三㊁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㊀㊀本研究标志着迄今为止的犯罪心理画像文献的一个定量总结ꎮ退一步并思考一个领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ꎬ是产生知识建构的必要步骤ꎮ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总结分析ꎬ但研究结果还是发现了当前研究的一些问题ꎬ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道路ꎬ并且为推进这一领域提供了方向ꎮ(一)关注国外最新动态ꎬ帮助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走出困境从图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ꎬ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的文章数量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增长ꎬ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达到了17篇ꎬ而2006年到2011年这五年间ꎬ文章数量更是达到高峰44篇ꎬ仅2011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就达到12篇ꎻ而2012年开始ꎬ文章数量呈现下滑态势ꎬ2016年这一年的文章数量仅有4篇ꎮ我们不难发现ꎬ以犯罪心理画像为主题的文章撰写开始步入平缓期甚至可能是瓶颈期ꎮ笔者认为ꎬ国内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相关研究还是比较滞后ꎬ近年来甚至找不到新的研究重点ꎬ这要求我们应该与时俱进ꎬ多关注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ꎬ了解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的新进展ꎬ以推动我国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ꎮ(二)注重犯罪心理学人才培养ꎬ解决专业研究人才不足问题根据表1数据ꎬ我们发现ꎬ由其他学科的学者撰写的文章数量最多(36篇ꎬ占40%)ꎬ其中侦查学领域的学者的文章数量最多ꎮ可以看出ꎬ犯罪心理画像与侦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ꎬ且侦查学者注意到了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领域的作用ꎮ而由专业的犯罪心理学学者发表的文章则仅有10篇ꎬ占11.11%ꎮ这也启发了笔者:犯罪心理画像只有应用于实践ꎬ为侦查实践服务ꎬ才能创造价值ꎬ才能有成果得以总结ꎮ因此ꎬ我们应该更多地探索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中的应用ꎬ在侦查各个阶段的应用ꎬ并借鉴国外的先进成果ꎬ拓展犯罪心理画像更多的应用价值ꎮ同时ꎬ笔者认为ꎬ相比其他学科而言ꎬ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专业人才还很欠缺ꎬ远不能满足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需要ꎬ且能够应用和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ꎮ今后我国更应该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ꎬ为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ꎮ(三)拓展犯罪心理画像研究领域ꎬ充分发挥其作用研究遇到瓶颈ꎬ这与我们上文提及的文章涉及的犯罪类型和文章统计成熟性问题是密不可分的ꎮ如图2所示ꎬ笔者统计的这90篇文章中ꎬ指定某一犯罪类型而进行论述的文章有限ꎬ所研究的犯罪类型更是有限:杀人案件㊁计算机和网络犯罪㊁极端暴力犯罪㊁性犯罪以及不明犯罪类型ꎬ且不明犯罪类型占据绝大部分比例ꎮ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时ꎬ就所关注的罪行而言ꎬ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指定任何一种类型ꎬ事实上ꎬ大部分的文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从整体上来说与犯罪相关ꎬ但不是专注于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犯罪的特定类型ꎮ当犯罪的一种特定类型被集中关注时ꎬ这个类型最有可能是杀人ꎬ然后是连续杀人和强奸ꎮ这一发现很有意义ꎬ因为犯罪心理画像似乎是最常用于人际关系犯罪的这些类型ꎮ而笔者认为ꎬ等待我们去探索的犯罪类型还有很多ꎬ如盗窃㊁儿童犯罪等ꎬ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犯罪类型ꎬ而应该利用犯罪心理画像的优势为更多犯罪类型的侦查研究服务ꎮ就研究的主题而言ꎬ迄今为止发表的多数文章都是专注于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ꎬ犯罪心理画像如何进行ꎬ其什么时候有用的讨论性文章[13]ꎮ见图3可看出ꎬ55 56%的文章侧重于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中的应用ꎻ27 78%的文章侧重于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阐述ꎮ事实上ꎬ犯罪心理画像不仅仅应用于侦查领域ꎬ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犯罪预防㊁人质解救与谈判等领域ꎮ(四)改进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方法ꎬ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遗憾的是ꎬ尽管犯罪心理画像倍受关注和争议ꎬ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仍十分缺乏成熟性ꎮ例如ꎬ目前的分析结果表明ꎬ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绝大多数发表文章不存在任何统计分析ꎬ也就是说ꎬ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缺失严重ꎮ这也导致了对犯罪心理画像的争议颇多ꎬ因为没有学者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ꎮ针对这一领域研究ꎬ最主要的障碍是获得可靠和准确数据的机会ꎮ大多数研究者从第三方来源获得数据ꎬ如外文文献㊁报纸的报道㊁庭审笔录㊁警察数据库等诸如此类的数据[14]ꎮ这种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各种方式受到限制ꎮ例如ꎬ罪犯经常编造自己的犯罪行为ꎻ档案资料(如警方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ꎬ也很可能是存在问题的ꎮ理想地说ꎬ使得数据的每个单独来源相关的问题最少化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研究时ꎬ研究人员应尝试从各种渠道收集数据ꎮ毫无疑问ꎬ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ꎬ这也需要执法人员和学术界之间的紧密合作ꎮ笔者认为ꎬ我国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档案信息系统ꎬ在人员㊁条件㊁经费各方面允许的情况下ꎬ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ꎬ将对侦查工作㊁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乃至犯罪预防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ꎮ参考文献[1]李玫瑾.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ꎬ2007(04):1.[2]付有志.解码犯罪心理画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ꎬ2005(03):136-137.[3]张广宇ꎬ付有志.犯罪心理画像的演进[J].法制与社会ꎬ2015(04):247-250.[4]郭瑞龙ꎬ康杰ꎬ邢锦宏.犯罪心理画像历史发展评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ꎬ2006(06):53-56. [5]康杰ꎬ魏文旻.论犯罪心理画像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ꎬ2016(01):78-80.[6]张凯ꎬ马红平.犯罪心理画像在杀人案件侦查中的运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ꎬ2015(01):22-27. [7]曾晓海.犯罪心理画像的侦查学新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ꎬ2015(04):25-29.[8]张若龙.FBI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评述[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ꎬ2010(04):75-80.[9]付翠.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本土化应用的思考[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ꎬ2012(03):16-20. [10]刘杰.国外犯罪心理画像简述及其本土化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ꎬ2004(01):174-180.[11]吕云平.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路线[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08(02):60-65.[12]张映雪.浅析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09(04):133-135.[13]DowdenCꎬBennellCꎬBloomfieldS.AdvancesinOffenderProfiling:ASystematicReviewoftheProfilingLiter ̄aturePublishedOverthePastThreeDecades[J].JPoliceCrimPsychꎬ2007ꎬ(22):44-56.[14]GregoryN.Offenderprofiling:areviewofthelitera ̄ture[J].BrJofForensicPractꎬ2005ꎬ(07):29-34.ʌ责任编辑:王瑞红ɔResearchprogressofprofilingcriminalmindsinChinaWangYibingꎬKangJie(ChinaCriminalPoliceCollegeꎬShenyang110035ꎬ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ꎬmoreand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studyofprofilingcriminalmindsinChi ̄na.Throughthestatisticalanalysisofthe90articlesonprofilingcriminalmindsthathavebeenpublishedinthepast30yearsꎬget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researchstatusofprofilingcriminalmindsinChinaꎬ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theresearchonthisaspectandexploretheproblemsintheresearchprocessꎬtoputforwardtheprospectsforfutureresearchtopromotein-depthdevelopmentinthisresearcharea.Keywords:profilingcriminalmindsꎻresearchprogressꎻproblemsꎻsuggestions。
浅析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公安工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技术,是由专门测试人员和侦査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勘査,分析犯罪活动的特点、过程,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描绘后,运用综合编埋技术进行心理学实验,并通过多道心理测试仪,对被测人在测试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种刺潋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映进行描述记录,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项实验心理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应用科学技术设计而成,它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原理之上,在实践中大量的刑事案件侦查活动中显示出高度的准确性,对案件事实的侦査和证明发挥出明显作用。
虽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其在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性质以及效力尚未得到法律的明确认可。
由于我国法律尚无针对犯罪心理测试的定性或定位,未对测试结果的适用以及效力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在实践中,有的侦查机关把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作为侦查线索,以增强办案人员的信心,作为攻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证据”使用,或者根据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来判明赃款赃物、作案工具的去向,为侦查指明方向;有的侦查机关将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作为审查判断证据和识别犯罪嫌疑人口供真实性的一种手段,起到某种意义上的“证据补强”作用;有的办案单位甚至把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作为犯罪嫌疑人是否作案的鉴定结论使用。
总之,犯罪心理测试的结论在不同的案件以及侦破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和规范。
(二)测试操作规则和程序混乱,实施条件不统一。
目前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相关的业务操作规程,对于犯罪心理测试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以及测试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对测试结果的责任问题并无统一的规定。
在案件侦查中,实际测试部门在把握犯罪心理测试的实施条件上也并不一致,对于进行测试的最佳时机,理论可行时间,以及被测试对象的年龄、智力、体能、健康和精神状况等缺乏科学一致的理论研究支撑,对测试程序具体步骤、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
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文章以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论述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希望为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案例教学法前言:在全国警察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工作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有关公共安全人才的培养学科课程不断创新。
而犯罪心理学是培养公共安全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可以为人才心理预测与预防能力、心理询问能力、心理分析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
但是,在当前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
因此,分析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1 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概述犯罪心理学学科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个体犯罪原因、犯罪规律尤其是犯罪对策的学科,介于犯罪科学、心理科学之间,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法学专业基础课。
学科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对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根源与规律具有初步认知,主动参与犯罪预防与控制,同时了解不同情境中犯罪人犯罪心理状态、不同类型犯罪人犯罪心理状态,掌握矫治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方法[1]。
从学科教学内容来看,犯罪心理学学科主要包括心理现象、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原因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与行为的运行过程与机制、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犯罪心理的主体差异、犯罪心理的矫正、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犯罪类型理论、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动机的犯罪、犯罪心理预防等几个章节。
2 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传统犯罪心理学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知识本位课程观,多注重传授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忽略了犯罪心理学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征。
实践教学课时占比较低,具体教学时也未考虑岗位实践操作的准则、程序、规程、规范、方法与技巧,导致学科教学理论体系无法契合公共安全实践能力要求,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也存在较大偏差。
浅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在心理学领域,犯罪心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现阶段,我国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为犯罪心理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接下来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探讨了我国犯罪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问题;对策1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目前,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犯罪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在构建相关体系时存在一定的劣势。
主要包括:首先,我国比较具有系统性的犯罪心理学体系在构建时主要参考的是心灵学派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了浓厚的心理哲学的味道。
但是,体系中不太涉及行为主义的内容。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机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之后,认知心理学和心灵心理学开始走向融合。
但是,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并没有关注这一点。
也就是说,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是脱节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人员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在比较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上,很少能够接收到我国学者的重要言论。
第二,目前我国推行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方式限制了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在研究犯罪心理学时,我国学者比较重视思辨和定性研究,对于实证不是很重视,对于定量研究也是很重视。
第三,学科定位和国际主流是脱节的。
从学科定位的角度讲,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具有较为严重的边缘化特点,这使得该学科的地位不是十分的稳定。
现阶段,我国高校将犯罪心理学划分到了大法学专业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和犯罪心理学科有联系的主要是社会学等。
但是,从国际社会的角度讲,犯罪心理学主要和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理论的发展。
2 近30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最开始关注犯罪心理学的时间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我国虽然开始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陷入了停滞状态。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5 17:53:18 点击:0摘要! 犯罪心理画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其在警务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有助于推动这种手段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战应用问题对策我国学术界以犯罪心理画像为称谓的研究始于2004年。
这一称谓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
除一些公安及政法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之外,公安实战部门的一些人员也开始尝试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的有关人员。
在他们的推动和倡导之下,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于2007年3月9日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家专业性的犯罪心理画像社团组织在公安机关成立,也意味着公安实战部门开始注重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研究。
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推广,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调查法,针对基层人民警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年龄最大为48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为32.3岁;调查对象警龄最长为23年,最短为1年,平均警龄为9.5年;调查对象的警种以刑警为主,治安警察为辅。
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及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对犯罪心理画像缺乏足够的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目前,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侦查手段。
我国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已经超过10年。
然而,作为基层人民警察对于这种手段普遍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调查中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在你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培训之前是否听说过犯罪心理画像?”,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63.5%,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36.5%。
这说明在公安实战部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民警察竟然没有听说过犯罪心理画像。
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你对犯罪心理画像了解到什么程度?”,回答“非常了解”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比较了解”的调查对象占2.6%,回答“一知半解”的调查对象占35.7%,回答“不了解”的调查对象占61.7%。
这说明在基层人民警察队伍中几乎很难找到全面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人,比较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人也寥寥无几,仅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人对犯罪心理画像一知半解,而大多数人对犯罪心理画像处于不了解的状态。
1.2 对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状况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刑事犯罪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所留下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公安实战部门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谈谈你对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工作中重要性的看法”,回答“非常重要”的调查对象占22.6%,回答“比较重要”的调查对象占43.5%,回答“可有可无”的调查对象占30.4%,回答“不重要”的调查对象占3.5%。
可见,在公安实战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重要性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民警察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可有可无。
1.3 对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认识不清1956年,詹姆士·布鲁塞尔运用犯罪心理画像帮助警方成功破获“纽约炸弹狂”案件,使得犯罪心理画像在应用方面首次取得了成功。
可见,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最初体现为确定侦查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其不仅仅体现在侦查领域,而且拓展到犯罪预防领域。
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并未完全认识到。
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包括哪些?”,回答“有助于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的调查对象占86.96%,回答“有助于串并案件”的调查对象占94.78%,回答“有助于提高侦查讯问工作的效率”的调查对象占79.13%,回答“有助于预防犯罪”的调查对象占27.83%。
可见,在公安实战部门,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领域发挥作用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三分之一,而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 影响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公安实战的主要因素2.1 缺乏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犯罪心理画像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相关学者在翻译出版国外有关专著的同时,也撰写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著,发表了一些科研论文,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普及。
尽管如此,当前公安实战部门依然缺乏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
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渠道和途径是?”,回答“通过接受专业培训”的调查对象占11.30%,回答“通过书籍期刊”的调查对象占13.04%,回答“通过网络”的调查对象占45.22%,回答“通过电视”的调查对象占30.44%。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调查对象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观看相关的电视剧。
针对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中的“通过接受专业培训”,专门设计了相关调查问题“你是否曾经接受过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培训?”,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100%。
2.2 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存在质疑从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来看,其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以经验为主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外科医生托马斯·邦德,他在1888年参与了“肢解者杰克”案件中最后一个被害人的尸体解剖工作,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凶手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刻画;艺术阶段,1956年,詹姆士·布鲁塞尔运用犯罪心理画像帮助警方成功破获“纽约炸弹狂”案件,这是犯罪心理画像在应用方面首次取得了成功,也使得犯罪心理画像由经验上升到艺术层面;科学化边缘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美国FBI有关专家的研究使得犯罪心理画像达到科学化边缘;科学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一些犯罪学的理论家们开始运用犯罪学、统计学、犯罪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犯罪心理画像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使其真正走入科学化的轨道。
[1]参考犯罪心理画像这四个发展阶段设计了调查问题“你认为目前犯罪心理画像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回答“经验阶段”的调查对象占39.13%,回答“艺术阶段”的调查对象占3.48%,回答“科学化边缘阶段”的调查对象占45.22%,回答“科学化阶段”的调查对象占12.17%。
可见,在接受调查的人民警察中有近80%的人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科学性存在质疑。
2.3 尚未掌握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从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来看,其不仅仅包括犯罪人的心理特征,还包括与心理有关的其他特征。
对此,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的内容包括哪些?”,回答“犯罪人的生理状况”的调查对象占70.43%,回答“犯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对象占63.48,回答“犯罪人的心理状况”的调查对象占89.57%,回答“犯罪人犯罪方面的状况”的调查对象占70.43%,回答“犯罪人其他方面的状况”的调查对象占41.74%。
调查结果表明:在公安实战部门完全掌握犯罪心理画像内容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50%。
而对于犯罪心理画像步骤和方法掌握的情况更加让人难以置信。
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是否清楚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和方法?”,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100%。
调查结果表明:在公安实战部门掌握犯罪心理画像步骤和方法的人民警察寥寥无几。
这就导致了人民警察即便想运用犯罪心理画像,但是却无从下手。
3 推动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公安实战的对策3.1 正确认识犯罪心理画像这种辅助侦查手段首先,重视犯罪心理画像这种辅助侦查手段。
从国际范围来看,犯罪心理画像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
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描述技术在77%的案件得到了运用,在45%的案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7%的案件中帮助警察认定了犯罪人。
[1]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犯罪心理画像运用的情况还远远未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程度。
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应该对犯罪心理画像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其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其次,注重拓展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领域。
从犯罪心理画像的起源来看,其产生于刑事案件发生后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于犯罪嫌疑人相关特征(主要是心理特征)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画像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渐拓展到侦查讯问及犯罪预防等方面。
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公安实战部门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仍然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尤其忽视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对此,应该结合当前公安机关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把犯罪人的心理信息纳入该系统,实现对潜在犯罪人的动态检测,并且采取有针对的措施及时给予干预和矫治,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
最后,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的局限性,避免人为夸大其作用。
尽管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工作中非常重要,也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是,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侦查手段,在案件类型及使用者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避免把其作为侦破所有案件及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
3.2 进一步加深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作为“舶来品”的犯罪心理画像,其引入国内的时间不长。
对其进行大量的本土化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在近10年中,国内一些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
她于2005年和2007年先后翻译出版了《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两本著作,有力地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的理论研究。
此外,她还通过新闻媒体及参与实践办案来推广犯罪心理画像的知识。
在公安实战部门推动犯罪心理画像本土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杨玉章,他促成了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的成立,同时兼任该协会会长,此外还于 2008年出版了专著《三定侦查法———犯罪心理画像实证研究》,该著作在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部门的应用。
不可否认,国内一些学者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