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新书问世 公开苏联解体内幕
- 格式:doc
- 大小:12.72 KB
- 文档页数:2
苏联解体内幕叶戈尔·盖达尔在1992年曾当过俄罗斯代总理,当时他才36岁,可谓春风得意。
但是,由于他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俄罗斯的经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他那“休克疗法之父”的美誉也变成了骂名。
不久前,盖达尔出版了新书《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大谈苏联时期的各种困难,颇有为自己改革失败进行辩护之意。
俄罗斯《独立报》在7月3日摘录了该书部分内容,介绍了当时苏联解体过程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一、出兵立陶宛成败笔1990年初,位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分别举行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结果主张独立的那一方都大获全胜。
1990年,在对独立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中,支持独立的人在立陶宛占90%,在拉脱维亚占77%,在爱沙尼亚占90%。
1990年春天,上述3国发表独立宣言,接着是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
到1990年底,苏联大部分地区已拒绝服从苏联宪法。
在波罗的海地区,1987年至1988年,带头搞民族复兴和独立的是拉脱维亚,1988年至1989年带头的是爱沙尼亚,从1990年起就是立陶宛了。
当时戈尔巴乔夫曾经试图说服立陶宛人必须维护苏联,但是没有成功。
这样只剩下一条路:严厉而果断地使用武力维护苏联的完整。
1990年春,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却没能通过最终决议。
1990年底至1991年初,海湾战争一触即发,西方国家无暇顾及苏联。
此时苏联的一些政治家认为,可以利用武力来解决波罗的海问题了。
一家苏联报纸是这样描述1991年1月发生在立陶宛的事件的:“1月7日向立陶宛空投陆战部队,1月8日部队开始保卫新闻大厦和其他一些设施……”在苏联向立陶宛出兵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地方议会以及莫斯科市苏维埃和列宁格勒(现改名为圣彼得堡)市苏维埃纷纷谴责苏联军队在立陶宛的举动。
另外,一些矿工举行罢工抗议出兵,并要求戈尔巴乔夫总统辞职。
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地之时,苏联,这个已存在74年只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行解体了!1991年12月25日,历史将永远的铭记这一天。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这个曾经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二战中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竟然会毁于一旦?为什么这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竟然会顷刻瓦解?为什么统一的联盟会如此迅速分崩离析?为什么具有将近百年的建党历史,拥有18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会会丢掉政权?俄罗斯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米哈依尔·科金这样说道:“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些左派学者更直接的提出:苏联的解体其实就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
在近期俄罗斯的一份民意调查当中,被调查当中占有32%的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罪犯!那么,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究竟是不是有关系呢?他应当对苏联解体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呢?戈尔巴乔夫从1985年3月在契尔年科去世后当选为总书记,至1991年8月24日无可奈何的辞去了苏共总书记职务这段时期中,他的改革思想始终在不停的演化,从刚开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到后来的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至于最终彻底的断送了苏联的未来。
为了更好的了解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的联系,在这里,我们遵照他的改革领域来划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3月~1988年6月)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背景的时期,,在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苏联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至苏联的发展陷入步履蹒跚甚至停滞的状态。
戈尔巴乔夫深刻的体会到苏联需要改革。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确立了国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纲要,即所谓的“加速”发展战略。
这里的“加速”战略的出发点是:由于粗放型发展的潜力已经耗尽,只有将发展方向转向机械制造部门的大规模投资,方能保障理想的经济增长速度。
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俄]沙赫赖刘铁威摘译2012-2-19 10:24:15 来源:《当代世界》2004年第4期编者按:本文作者系交俄罗斯副总理、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总理驻宪法法院代表、安全会议成员。
现任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副院长、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亲身经历了1991年的“8·19”事件、苏联解体和独联体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他作为叶利钦的法律顾问参加了别洛韦日协定的谈判和起草。
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苏联解体被忽略的三个原因如今关于强大的苏维埃帝国解体的原因的著述颇多,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是苏联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它就像一颗延时爆炸的地雷休眠了几十年;第二个原因是在8o年代末90年代初充分发作的“依赖性”这一“信息病毒”,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加盟共和国开始后悔向邻居施舍面包而以求自保。
在第比利斯和维尔纽斯,人们都在说“为莫斯科干够了”,在乌拉尔有人要求不再“养活”中亚共和国。
第三个原因是所谓的自治化过程。
到9O年代初“改革”已经走到了尽头。
随着中央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削弱,权力开始向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流失”。
在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争夺政治领袖地位的角逐中,苏联第一任总统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他只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而非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因此,其地位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要低于任何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
然而,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方面整个官僚机构还在运行。
中央委员会的秘密文件中出现了所谓的“自治化计划”。
为了削弱俄罗斯和“民主的”叶利钦,提出了将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单位提升到加盟共和国的地位。
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4月26日通过相应的法律,启动了“自治化”机制。
其结果是俄罗斯联邦的版图像块带着许多大窟窿的奶酪,俄罗斯失去了51%的领土及其全部战略资源和近2000万人口。
意识到俄罗斯联邦事实上的崩溃危险,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为了维护共和国的完整,于1990年6月12日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
书评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评介・李永全・按:前苏共中央书记、苏共中央总务部长、曾多年担任戈尔巴乔夫助手的瓦·博尔金撰写一部回忆录《宝座的坍塌——戈尔巴乔夫肖像》,揭示了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和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
该书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书名《戈尔巴乔夫沉浮录》。
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引起读者的巨大兴趣,现把本书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一、改革是必要的,但是戈尔巴乔夫从来没有在市场化的改革方面迈出坚定的步骤20世纪90年代初这样的悲剧事件是国家数百年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
无论是世界大战、革命,还是两大阵营的军事、经济对抗,都没能摧毁和支解这个伟大国家。
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
他们最初提出振兴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改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崇高目标和口号,但是由于争权夺利和个人野心,结果使生产下降;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损;使社会很多阶层贫困和破产;使俄罗斯人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使科学,首先是基础科学衰退;使国家的知识潜力和文化贬值;使许多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遭到破坏。
戈尔巴乔夫是这场剧变的主要人物和组织者。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时他就有了改革社会生活的想法。
当然,他那时尚没有系统的改革理论。
这些想法多半是修修补补性质的,还不是对国家各方面的生活进行改革,即后来向世界表明的那样。
早在安德罗波夫在世时就提出了改革的思想。
1983年中央九月全会决定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戈尔巴乔夫获得了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机会。
他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写作班子起草报告。
班子成员有苏共中央科学部顾问组组长比克宁、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雅科夫列夫、中央科学部部长梅德维杰夫、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斯米尔诺夫、苏联国家计委干部西塔良等专家和顾问。
当时起草的这个报告包含了苏共27大提出的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改革的哲学思想,苏联的困难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发展方针存在缺陷,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框框太窄,30年代形成的对不太发达的短缺经济实行计划的方法在国家发生巨大变化后还继续通行和使用。
苏联是这样解体的——戈尔巴乔夫透露内幕(1)2001-08-16 10:24:08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往昔一瞥: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里根与夫人南希中国日报网站消息: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震惊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苏联分崩离析的前奏终于响起。
10年后,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再次回忆这一令他刻骨铭心的时刻时,万般感慨油然而生:“由于我改革的失败,才导致了这场权力之争。
”面对路透社记者,已经70花甲的戈尔巴乔夫回忆了1991年那段历史书上不曾记载的内幕:·“新思维”引发8·19政变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观点在苏共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
1989年,他将选举制度引进国会,随后修改宪法,开始削弱苏共对苏联社会的领导作用,规定“放弃党在政治上的垄断”。
正是这些“新思维”使党内原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人都变成了他的反对派,而这其中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一手提携的鲍里斯·叶利钦。
“顽固派认为,民主、开明和言论自由会危及他们的权力,对他们不利,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改革。
他们出生于闭关自守的时代,习惯了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突然之间让他们向人民汇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受不了。
”当时,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怀抱的去意已决,戈氏准备在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由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共和国更大的自治权。
但就在8月19日,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发动了政变,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停止履行总统职务,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同时,由代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的全部权力。
这就是苏联历史上著名的“8·19事件”。
而此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和家人一起,在黑海海滨的别墅消暑纳凉……·“我和家人被软禁在黑海”戈尔巴乔夫在黑海海滨克里米亚的总统别墅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每年炎炎盛夏之际,戈氏都要携妻子赖莎和孩子们一起来此避暑。
戈尔巴乔夫回顾苏联解体前后作者:来源:《领导之友》2015年第03期维尔纽斯事件进入1991年,国家没有得到预算的批准。
俄罗斯行政当局阻止了预算的通过。
制造业的下降速度加快了(与1990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5%)。
新成立的苏联政府也犯了错误。
苏联企业进行的零售价格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被中央政府将财政杠杆交给加盟共和国的做法所抵消。
由于不平衡的工资上涨,加盟共和国的通货膨胀迅速加剧。
不过,当时苏联层面的货币和财政改革并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并没有取消对于大部分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
但是,左右翼激进派继续争权夺利。
1月12日夜里发生在维尔纽斯的事件,对于国家的政治和情感都是极大的考验。
军队拒不执行苏联总统下达的命令,而是听从了据称是驻地指挥官的命令,攻占了由支持独立的民众守卫的电视台。
而苏联总统的命令是要用政治方式而非武力来解决立陶宛首都日益加剧的冲突。
14人死亡,更多的人受伤。
这个令人极为遗憾的悲剧性流血事件,被用于纯粹的政治目的。
很难让人摆脱这样的想法:“有人非常想让苏联总统对这次流血事件负责。
我竭力避免危机的升级,拒绝对立陶宛实行总统直管,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我重申不能允许有人不经宪法程序,而是使用武力或通过军方…未经授权‟的行动去夺权。
”与此同时,叶利钦立即飞到塔林,与波罗的海国家的领导人会面,在发给联合国的一份通报中将维尔纽斯事件称为“苏联对立陶宛的侵略”。
在号召驻扎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人保持克制的时候,叶利钦发表了体现其固有的挑衅风格的宣言,称“很显然已经不可能在没有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下捍卫主权”。
在苏联最高苏维埃,我强烈谴责这个前所未有的、意义深远的宣言,这实际上是提出分裂军队的威胁。
在莫斯科和其他几个城市,激进反对派组织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示威游行,要求苏联总统辞职,指责苏联总统制造了维尔纽斯悲剧。
民主俄罗斯运动领导人直接导演了这场反戈尔巴乔夫的运动。
1991年2月,叶利钦在电视上直接对戈尔巴乔夫宣战:“我断绝与总统本人及其政策的一切联系,要求他立即辞职。
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演说词全文(Great party secretary of当代“最伟大”的马列党书记戈尔巴乔夫)提示:此份1991年圣诞日演说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一职。
这一行为和平解体了1917年十月诞生的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这份完整的演讲稿于1999年圣诞节公布。
演说全文: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作为最近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一局面的结果,我宣布辞去我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职务。
我一直以来坚决支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加盟共和国的主权,但同时我也支持维护政权联合,国家统一。
事态发展背离了初衷。
即使我不能赞同的解体这个国家,分裂这个政局的政策仍然占了上风。
在阿拉木图会议决议之后,我在这个方面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此外,我确信这一程度的决定应该建立在大众的期待和意愿的基础之上。
然而,我会继续尽我权力所能保证所签署的协议能成为真实可行的条约,同时能使社会摆脱危机和改革进程的困境。
我以苏联总统的身份最后一次向您宣告,我认为对1985年以来我们经历的改革历程,尤其是对我关于这充满矛盾,浮浅和主观认识的历程的观点有必要作出解释。
命中注定当我作为这个国家的领袖时,这个国家的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虽然我们拥有丰富的像土地、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上帝也赐予了我们智慧与才华,我们的生活依旧远远差于发达国家,我们在落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原因已经可以知晓:社会被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系统压制,注定为意识形态服务,同时也承受着沉重的军备竞赛的负担。
国家已经到了它能力的极限。
所有的尝试和许多不完全的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
这个国家正在失去它的判断力。
我们不能继续这样。
一切都应该被根本地改变。
事实证明修复这个国家和根本地改变这个世界的进程远比我们所能预期的复杂。
然而,已经发生的事应该符合预期,这个社会需要自由,在政治上和精神上解放自己,这是一个我们至今没有完全理解的最高目标,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自由。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戈尔巴乔夫新书问世公开苏联解体内幕
戈尔巴乔夫新书问世公开苏联解体内幕
2012年11月14日06:04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燕玺):13号,久未露面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他在莫斯科为自己的新书《孤独相伴》举行读者签售会。
在签售会上,戈尔巴乔夫表示这本新书是献给自己已经去世的妻子的,是一份迟到的礼物。
戈尔巴乔夫的新作从11月1号起开始在俄罗斯各大书店销售,受到读者的追捧,很快就登上了俄罗斯畅销书榜。
13
号举行的签售会更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参加。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参加签售的读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而久未露面的戈尔巴乔夫也显得苍老了许多,声音也有些嘶哑无力。
他透露自己近5年来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还生过一场重病,不过现在已经逐渐恢复健康。
已经81岁的戈尔巴乔夫还邀请大家
参加自己的九十大寿。
关于自己的新书,戈尔巴乔夫表示,他自己非常思念去世的妻子,因此在新书中他会更多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妻子以及
苏联解体后自己的家庭生活。
同时,书中还公开了一些苏联解体台前幕后的故事,而戈尔巴乔夫也在书中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俄罗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
据出版商透露,该书正在准备翻译成多种外语版本在其他国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