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100分)
- 格式:docx
- 大小:48.68 KB
- 文档页数:2
论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和启示摘要: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由此而导致了苏共最后的垮台。
苏共的历史证明: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正当的先进性是必须体现在实践上,真正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先进性。
关键字:苏共垮台、历史教训、启示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
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
同日,他还发布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武装力量、内务部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护法机关、铁道部队、其他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暂停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在此情况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中止,或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的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
这样,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一、苏共垮台给我们的教训1. 苏联共产党未能代表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未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福祉。
由于苏共在后期丢掉了列宁开创的密切联系千百万工农群众的优良传统, 在政治上和道德上背离了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一,苏共各级领导人搞特殊化和以权谋私之类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到后期愈演愈烈。
比如建立了一整套内部特供商店、餐厅、医院、免费别墅, 在正式工资之外向干部分发不公开金钱数额的“大信封”。
第二,在组织建设上30年代的“大清洗”断送了党内民主,使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
苏共逐渐形成最高领导不受任何监督,党内没有真正的民主氛围,普通党员政治人格分裂的局面。
“大清洗”的首要目的:是打击和消灭党内的所谓反对派。
这些反对派主要是与斯大林在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方针方法上持不同见解,其中不少人忠实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有独立思考意识就“大清洗”的性质而言,这是一次采取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清党整党运动。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二战的胜利给国家埋下了不少弊端,在积累过程中,最好爆发解体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100分)篇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一、单选(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联的民主激进派是以哪位为首?A.契尔年科B.利加乔夫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共党内上层的保守派是以哪位为首?A.契尔年科B.利加乔夫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3.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共党内上层的主流派是以哪位为首?A.契尔年科B.利加乔夫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4.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以下哪位当选为俄罗斯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总统?A.索布恰克B.叶利钦C.波波夫D.雅科夫列夫二、多选(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宪法第六条的取消意味着苏共与其他社会组织是什么关系?A.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平等的关系C.对话、辩论、竞争、合作的关系D.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在党内“革新苏共”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革新党的组织原则B.革新党的指导思想C.革新党的性质D.革新党的奋斗目标三、判断(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关于苏共的宪法第六条写入了1936年斯大林领导制定的宪法里。
正确错误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改革是执政党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正确错误3.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戈尔巴乔夫当上苏共总书记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改革。
正确错误4.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保守派和激进派对戈尔巴乔夫都很满意。
正确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课程的考试100分篇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课程的考试100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一、单选(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联的民主激进派是以哪位为首?A.契尔年科B.利加乔夫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共正式承认了多党制的过程与哪个共和国有关?A.白俄罗斯B.拉脱维亚C.立陶宛D.乌克兰3. 戈尔巴乔夫是以下哪位苏共总书记的继任者?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启示}.C.安德罗波夫D.契尔年科4.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共党内上层的保守派是以哪位为首?A.契尔年科B.利加乔夫C.叶利钦D.戈尔巴乔夫二、多选(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在党内“革新苏共”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革新党的组织原则B.革新党的指导思想C.革新党的性质D.革新党的奋斗目标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别洛韦日条约》是由哪些共和国签订的?A.哈萨克斯坦B.白俄罗斯C.乌克兰D.俄罗斯三、判断(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赫鲁晓夫搞“三驾马车”就是调整党政关系。
我们从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知道要坚持党领导的地位,任何改革都不能急于求成。
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改革开始后,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是解决公民与政权分离的问题,消除经济改革的障碍机制。
但是,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戈尔巴乔夫不切实际地试图恢复列宁所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想通过全民选举苏维埃代表来实现公民与政权的结合,实践的结果证明在现代条件下这么做行不通。
这一选举导致了苏联的政治过热和混乱,更使苏共威信丧失,难以控制局面,最后不得不实行总统制。
匆忙推行的总统制仍难以挽回局面,反而促进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最后使苏联倾倒,苏共失去了政权。
苏联解体对党建的启示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立国69年的苏联解体了。
关于其解体根本原因,有很多种解释。
比如说“和平演变说”,“经济没搞好说”,“民族矛盾说”等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的学说,似乎“经济没搞好说”更站得住脚。
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苏联的经济虽在美苏争霸中渐显颓势,却不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综合各种学说可以发现,苏联共产党党建的失败在苏联解体这一事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钱穆所言“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在历史上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来说尚未得到合理的扬弃,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不充分,这是制度层面。
在人事层面,苏联共产党在自身党建方面的严重失误,自毁“长城”的改革,也就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
具体地说,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一)政治建设方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路线,抛弃了苏联共产党纲领。
政治建设是一个政党制定出在一定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用这样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全体党员和干部,使之坚持前进的正确方向。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苏联民众思想混乱的舆论先导。
正是在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的煽动下,提出不留“历史空白点”,搞乱了苏联官方的意识形态,搞乱了民众的思想,致使苏联政府对舆论完全失去控制。
意识形态宣传的放开导致精神信仰的崩溃,在“西化”、自由化的冲击下党和人民的思想陷于混乱。
当局停止了对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的干扰,允许过去禁止的报纸公开销售,允许西方的一些机构搞各种民意测验,公开发表不同政见等。
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渗透活动,大肆污蔑和丑化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向苏联人民灌输西方的“民主自由”,鼓动他们反对苏共。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历史因素苏联的历史遗产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这份遗产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状况无论是赫鲁晓夫时代,还是勃列日涅夫专政,又或者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都是如此。
虽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在其内部的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
所有这些被积累下来的矛盾,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苏联的改革只有摒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这一点,如其制定的经济改革方案就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
但戈尔巴乔夫不清楚应该怎样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没有坚持,在不应坚持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方面却仍然坚持,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导致改革彻底失败的结局。
二、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4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戈尔巴乔夫立即提出加速战略,次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将其系统化和具体化。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的15年内,使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1.3~1.5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1倍。
该战略将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使苏联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加重。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74.8%上升到75.1%,甚至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
这导致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与以前一样严重失调,从而违背了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按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经济规律。
三、新思维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成长在斯大林时期,恐怖的大清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剥夺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让他形成阴暗的记忆,他眼见其亲友在剥夺富农期间被契卡镇压。
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什么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与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20年的时间。
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做一次重新的认识和分析。
那么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什么影响?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苏共蜕变和苏联演变的原因的分析已经积累了不少深刻而有价值的成果。
一些专家明确指出,正是戈尔巴乔夫之流在思想信仰上的背弃、路线道路上的背离和政治上的背叛才导致苏共垮台和苏联剧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
短短6年的之后,曾经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统一的苏联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
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发誓要彻底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的方向。
戈尔巴乔夫自称,他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亚·雅科夫列夫在背弃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背叛十月革命的路线上走得更远。
雅科夫列夫肆意诋毁苏联历史和苏联制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却赞不绝口、顶礼膜拜,并利用自己在党内的特殊身份在苏共内部兴风作浪。
雅科夫列夫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后便提出应当考虑将苏联共产党“一分为二”。
1985年12月,雅科夫列夫上书戈尔巴乔夫,提出实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和总统制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建议。
原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上世纪60年代以后曾担任苏共几任政治顾问的阿尔巴托夫院士证实,苏共最高领导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讨论过这一建议。
阿尔巴托夫院士本人也认为建议是可行的,“党可以分裂成两个或三个,包括一个强大的社会民主派”。
可以想象,80年代中后期,苏共最高领导层就已冒出分裂的念头,苏共灭亡、改革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苏共一小撮高层人物背弃、背离、背叛路线的怂恿和带动下,苏联思想理论和文化舆论界霎时间也变得波涛汹涌、浊浪滔天。
借民主化、公开化之际,清算苏共历史、抹黑苏联制度的言论和文艺作品不断在传媒上出现。
论戈尔巴乔夫的双重角色及其改革的失败3郭 春 生摘 要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发动者,同时又是官僚特权阶层的成员。
他的这种双重角色使他在改革中把追求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置苏联党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同时也使他不可能领导一场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剧变。
关键词 双重角色 官僚特权阶层 苏联剧变作者郭春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 100872)。
1985年3月,在经历了从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老人政治后,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高举改革的大旗,从而在苏联掀起了深刻的、同时也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改革。
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进行这样的改革?难道作为最高领导人的他故意把苏联引向覆亡之路吗?这是长期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
本文认为,戈尔巴乔夫本属苏联特权阶层的一员,在本质上反对有损自身利益的改革;虽然他发动了改革,但他在改革中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当改革危及党和国家的存亡时,他仍然把自身的利益置于首位。
一早在斯大林时期,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在斯大林周围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集团。
这个集团依托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其成员不将自己手中的权力视为人民赋予而视为上级恩赐,他们只对上级负责而忽视人民群众的要求;这个集团拥有许多特殊利益,包括上级赐给的“第二工资”这样非制度化的偶然的“惊喜”,也包括吃营养食堂、低价商店购物、坐高级轿车等逐渐制度化了的利益;最主要的是这个集团的以权谋私行为,他们视权力为特权,时刻准备着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斯大林时期,这个集团中的许多人还和“大清洗”等政治迫害事件有关联。
斯大林执政时期距离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间不长,苏联绝大部分党政干部都满怀着革命理想、充满着革命激情,具有特权思想并以权谋私和享受特权的人很少,这时的官僚特权集团只是围绕在斯大林周围的极少数高级干部,他们凭借着斯大林的信任而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
收稿日期:2016-05-10作者简介:吴亚杰(1992-),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论失败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吴亚杰(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一度震惊中外,其中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这种指导思想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正是以政治多元论为中心,将一党执政的苏联共产党描绘为“极权主义”的代表,主张取消苏共的法定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
然而,所谓的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实则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其所主张的政治多元理论实质上也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旨在推翻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苏共的消亡已成历史,但政治多元论却依旧穿着民主的外衣招摇于世。
因此,必须揭开政治多元论伪善下的本质和危害性,明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前者的不同,这对于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论;当代中国;启示中图分类号:D751.2;K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6)07-0026-03The inspiration of Gorbachev ’s Failure of Political Pluralism for Contemporary ChinaW U Ya -jie(College of Marxism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the dissolution of the USSRshocked the world ,in which Gorbachev ’s “humanitarian and democratic socialism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tragedy of the academia.This guiding ideology of reform in the political sphere just because regarding the “political pluralism ”as the center ,and the one -party dictatorship of the CPSU is portray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otalitarianism ”,so the advocates of this theory hope to replace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CPSU with multi -party system.However ,the so -called “democratic ”socialism actually give a departure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political pluralism theory who claims essentially is only capitalist political program.The theory is aimed at overthrowing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s ruling status.The demise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has become history ,but political pluralism is still wearing the cloak of democratic in the world.Therefore ,we must recognize the harmfulness and nature of it and dis-ce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er with socialist theory ,this is quite important for uphol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 ab-solute leadership and the socialist road.Key words :Gorbachev ;political pluralism ;contemporary China ;inspiration 一、政治多元论及在苏联的推行(一)政治多元论的由来政治多元论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主张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狄骥、英国的巴克及拉斯基、美国的福利特和杜威等。
苏联发展哲学模式的失误及其启示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模式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
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斯大林戈尔巴乔夫体制教训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正式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失误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苏联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模式苏联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模式正式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配合国内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在文化发展体制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可以称为“斯大林模式”。
继任者赫鲁晓夫对其模式进行了适度的改革,但是斯大林模式的根基没有改变。
后来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基本坚持了斯大林模式。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针对斯大林模式下积累的日益强烈的社会矛盾,对其进行了根本的改革,逐步抛弃了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路线,可以称为“戈尔巴乔夫模式”。
但是改革非但没有消除旧有矛盾,反而激化了新的矛盾。
最终导致内外交困的苏联在1991年分崩离析。
(一)斯大林模式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苏联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
斯大林在1930年12月接见苏联哲学和自然科学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时,就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战线的形势和任务发表重要谈话。
根据苏联30年代多次举办的关于此次“谈话”纪念活动以及其后联共(布)中央公开发表的有关决议以及政策实践来看,这次谈话成为苏共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
斯大林的谈话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先后战胜了党内反对派,在党内领导地位基本得到确立。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教训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但不能由此得出苏联不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论。
苏联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行事匆忙,教条主义地对待列宁,不顾现代政治的发展规律,盲目回归“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事实证明行不通。
其教训是深刻的。
1.改革没有从基层做起。
在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本来已开始了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独立化的进程,十月革命打断了这一进程。
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发展人民自治,但他并没有着手做,而直接搞了全国规模的人民代表竞选。
即便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能代表选民,但他在2200多名代表中能起多大作用令人怀疑,人民与政权分离的状况靠这种途径是解决不了的。
民主应该从关系民众切身利益之处着手。
2.现代政治是个分工明确的系统,在确定政治改革的目标时应该广泛吸取人类社会成功的经验。
苏联在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时,幻想回到十月革命的理想状态去。
他们并未认真研究过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体制,没有找到处理党与苏维埃的关系的办法,没有解决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等问题,正如米格拉尼扬所说:“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回复到苏维埃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只不过是对我们过去历史的一种浪漫的崇敬罢了”。
虽然戈尔巴乔夫实现了苏联人民代表真正由选举产生,但仅此是不够的,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必然导致混乱。
局势的发展逼迫他们最后走上了总统制之路,人民代表大会重归其立法者的地位,但又出现了共和国民选的小总统们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最后小总统们把大总统的权力剥夺了,苏联也随之解体。
3.不能把党和人民代表大会对立起来。
苏共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权力从党转到苏维埃手里。
改变党垄断一切,提高苏维埃的作用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但两者的权力是不一样的,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联的民主激进派是以哪位为首?
A.契尔年科
B.利加乔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共党内上层的保守派是以哪位为首?
A.契尔年科
B.利加乔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3.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苏共党内上层的主流派是以哪位为首?
A.契尔年科
B.利加乔夫
C.叶利钦
D.戈尔巴乔夫
4.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以下哪位当选为俄罗斯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总统?
A.索布恰克
B.叶利钦
C.波波夫
D.雅科夫列夫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宪法第六条的取消意味着苏共与其他社会组织是什么关系?
A.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平等的关系
C.对话、辩论、竞争、合作的关系
D.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
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在党内“革新苏共”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革新党的组织原则
B.革新党的指导思想
C.革新党的性质
D.革新党的奋斗目标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关于苏共的宪法第六条写入了1936年斯大林领导制定的宪法里。
正确
错误
2.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改革是执政党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正确
错误
3.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戈尔巴乔夫当上苏共总书记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改革。
正确
错误
4. 根据姜跃教授所讲,保守派和激进派对戈尔巴乔夫都很满意。
正确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