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4.33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母亲》精选教案《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回忆他母亲的散文,语言朴素而自然,情真意切而发人深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母亲》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的母亲》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
2.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重点体会、品味语言几个步骤进行文本学习。
3.能借助课文前面的导语明白学习课文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 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重难点分析:l 体会作者所说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的真正含义。
2 理解母爱的无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3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老舍先生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赞颂、感激、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阅读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走近老舍。
(一)说说你了解的老舍先生。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自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二)教师介绍老舍先生。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杰出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二、体味母爱,走进文本。
(一)学生背诵有关母爱的诗句,吟唱有关母爱的歌曲。
(二)教师小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古今中外有无数赞美母亲的作品。
老舍先生在母亲去世快一年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我的母亲》,以此作为回忆。
让我们走进老舍和他的《我的母亲》,去感受这位语言大师如何赞美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配以《苏格兰摇篮曲》)学生边听读,边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板书)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眼泪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四、布置作业: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导入:1.学生活动: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2.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1.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怀念、赞美3.教师小结:“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c.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b.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b.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a.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b.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a.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吗?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2.自主阅读a.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4.学习生字词a.教师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认读并组内交流。
b.学生认读,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a.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你们对课文有什么感受?2.学习课文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仿写练习a.请同学们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b.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1.检查仿写作业a.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仿写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b.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拓展阅读a.请同学们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进一步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导读: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语言特色:一、分析课文内容第6节、第8节: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二、讲析第12节:指名朗读第12节,思考:可分几个层次?写母亲什么样性格品质?语言特点如何?1.分两层:第1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记叙母亲在兵荒马乱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第2层(“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写“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2.写母亲的坚强,既概括又具体。
⑴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⑵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⑶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这处是归纳起来写。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说得何等精辟。
所谓“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我”怎样做人,“我”的生命渗透着母亲的熏陶。
也可以说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我的影响。
三、讲析第13节:齐读第13节主要写三件事: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这三件事的内涵在于表现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①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罡,“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②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
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③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
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四、品味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
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五、讨论:“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语言朴实但却情深至诚。
我们在学习在学习文章之余,品位作品的语言之后,对这份深厚的母爱亲情,又有什么感想呢?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来探讨如何来对待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伟大无私的母爱(结合毕淑敏的
散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