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走进因特网》教学设计二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信息技术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因特网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因特网提供的服务;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典型的网络动画,引导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2)通过分组竞赛学习的方式并结合演示讲授法、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来学习上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3)根据技能掌握程度,能力争完成综合应用实例;
(4)能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思考并归纳小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技能实践中,增加学生对课程的专业情感,为后面的技能学习作铺垫;
(2)在技能实践中,增强同学间的互助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3)体验网络获取信息的乐趣,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有用的知识;
(4)培养学生经过动手而达到成功后的快乐,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到大多数学生。
3重点难点
1、重点:因特网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
2、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什么是互联网
问问同学们是否都用过互联网,对互联网了解多少,是否知道互联网的通信原理。
《走近物联网》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浙教版小学信息科技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万物互联》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本单元紧紧围绕物联网的认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实践来展开。
而《走近物联网》是本单元第1课,作为起始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本单元的整体解读、找到单元整体教学的线索,发现物联网的三层结构是本单元学生理解物联网的关键。
因此本节课帮助学生梳理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和物联网之间的联系,建立对物联网的初步认识,理解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物联网学习的兴趣,为下面深入了解物联网实践内容做铺垫。
二、学习对象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学习本课前,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一课,对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划分有较深入了解。
但是对于物联网较为陌生,很多同学虽然已经在生活中体验过物联网技术,对于物联网的概念和构成比较模糊,并不能更准确识别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构成。
三、本课预期教学目标四、评估证据五、重难点及对策重点:物联网概念及基本构成难点:辨析物联网应用层级六、整体思路“物联网”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概念的建构需要一步步累积,从表层到内涵,逐步丰富。
在了解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特征,领会其应用。
概念、特征、应用三个学习内容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故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初步感知,认识物联网————小组探究,辨析物联网——联系生活,展望物联网”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远观——近瞧——进入——展望——总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真正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
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体验工具、学生学习素材。
学生:复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学习进入剥豆豆教室的方法,以及完成抢答。
八、教学过程2、情景再现,概念解析师:视频中,说到了物联网可以连接世间万物。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与物体相连接的情景,例如,遥控器连接着空调,它是不是物联网技术呢?3、抛出疑惑,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阅读书本P3-4内容,先完成任务单的填写,对物联网的概念以及系统构成有初步印象,然后再回过头来判断以上的疑惑。
《⾛进信息技术世界-认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信息技术世界》教学设计课程⾼中信息技术专业姓名20XX年5⽉15⽇《⾛进信息技术世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两⼤块:第⼀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们的学习、⽣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第⼆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化的⾓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众化和⼈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知道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如果使⽤不当都会给⼈们带来负⾯的影响。
这⼀块的内容是整本书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标:(1)巩固对信息的含义和概念的掌握,能够列举出学习与⽣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2)掌握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并能举例说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般特征;(3)了解并能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4)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2、过程与⽅法⽬标:(1)培养学⽣从⽇常⽣活、学习中发现、归纳出新知识的能⼒;(2)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宏观上的了解,并形成整体认识,能将所学内容应⽤到⽇常学习和⽣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1)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们⽣活的密切相关;(2)让学⽣理解信息技术对⽇常⽣活和学习的重要作⽤,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和⼀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了解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让学⽣掌握信息技术的合理使⽤⽅法。
了解信息技术是今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对于初中⼀年的学⽣来说,他们以往对信息技术并没有很深的认识,让学⽣树⽴对信息技术的合理认识⾄关重要,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分关键。
课题:遨游因特网教学目标与要求:(1)初步了解Internet的应用。
(2)认识浏览器。
(3)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2.难点: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上网实践的条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今网络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网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话题,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在因特网可以做哪些事呢?(出示课件)。
二、新授教师:在因特网上能做的事真多,但我们要让它为我们服务,还要努力学很多有关知识,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怎样上网浏览。
板书课题“上网浏览”。
1.认识浏览器要上网,首先要来认识一下浏览器。
(课件出示)(板书:认识浏览器)(1)打开:双击桌面上浏览器的图标。
(2)请学生观察浏览器的窗口。
2.认识网址教师示范。
在“地址”栏中输入 并告诉学生这就是网址,它类似于家庭或学校的地址。
按一下回车键,浏览器开始连接这个网站,然后就可以浏览网页上的信息了。
学生自己尝试输入网址,打开网站。
3.上网浏览(1)我们已经打开了网站,那么怎样去浏览信息呢?(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学生汇报。
(浏览方法:当鼠标在网页上变成手的形状,如果单击,就可进入有关内容的网页。
)揭示“链接”概念。
(2)出示一些网站名,供学生选择练习。
(儿童园地: 中华网:儿童网: 下一代: ) 4.搜索引擎(1)刚才大家上网浏览,看到网上的东西太多了,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这时我们就要用到一些特殊的网站-搜索引擎。
(出不课件)(2)让学生打开“搜狐(sohu)”的主页()。
(3)让学生观察,应该怎样做。
小组进行讨论。
(方法一:通过目录检索,一级一级地查询;方法二:在搜索栏输入所要查询的内容,单击搜索。
)(4)比一比,谁找得快?要求搜索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5)表扬最快的同学,请快的同学交流他成功的秘诀。
(6)再比一比。
三年级下册信息教案十七课遨游因特网一、教材分析:《遨游因特网》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以前面学过的神奇的计算机网络、走进因特网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浏览器,初步了解因特网的应用。
并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对因特网的兴趣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能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识因特网;学会打开IE浏览器窗口;认识IE浏览器窗口;学会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利用IE浏览器搜集相关信息。
(2)过程与方法: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学会利用IE浏览器搜集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internet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通过学习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以及使用工具栏中“前进”、“后退”、“刷新”等工具浏览网上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
难点: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四、教学准备:课前打开计算机,连接好网络五、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启发,激趣导入。
同学们个个都很聪明,老师今天想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1、首先请大家猜一道谜语:“用它不为打鱼虾,足不出户游天涯。
交流娱乐查资料,迅捷高效全靠它。
”(打现代电脑语言)谜底是什么呢?2、通过INTERNET网,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浏览到很多相关信息。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到网上去看一看啊?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遨游因特网”一课。
(出示课题)第二个环节是: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1:找到IE,打开IE。
1、网络就是一个世界,不过这是个虚拟的世界,想要看这个虚拟世界的信息,咱们还得请个帮手,谁呢?(出示卡通动画)2、那么我们大家在电脑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它,又如何才能打开它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电脑上试一试,好不好?注意可能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环境教学素材第一课《走进信息技术》1课时1、知道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定义;2、能够举例生活中的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3、能够熟练说出并区别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外观组成;4、初步了解Windows 操作系统;5、能够熟练按照自己的喜好设置桌面背景。
1、通过自学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获取课文知识的方法和技巧;2、通过学习信息和生活各种信息,举一反三,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3、通过设置桌面背景,发现桌面属性的其他设置,并尝试一些个性化的设置1、通过观察网络教室环境和学习网络教室的规章制度,自觉培养良好的纪律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2、通过举例信息技术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神奇,加强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感受信息技术的重要和神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媒体网络机房准备一些漂亮的桌面背景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这节课是大家进去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听教师自我介作为始学教育,也是老师和大家第一次和大家见面。
(教师作简单的绍。
培养学生良好自我介绍)卫生纪律习惯自我介绍和课大家第一次进我们这个网络教室,请大家说一回答教师提问,尤为重要,顾开堂导入说它和普通教室有什么区别?大声朗读网络门见山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教室里上课,大家觉得有哪些纪录教室注意事项;先自述再大声和卫生需要注意?朗读,以加强内呈现网络教室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化。
好了,在明白了这些注意事项知道,请大家以后都自觉遵守。
为引出“信息和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私底下怎么称呼我回答教师提问,信息技术”做好们这个课程的呢(电脑课)根据教师要求。
铺垫,同时也为为什么都叫电脑课?纠正学生不专要求学生翻看教材封面,引出信息和信息技术。
业的术语。
那什么是信息呢?自学课文,学习请大家打开课文P2,看看书上是怎么定义的呢?自学课文,回答知识,培养自主解释信息的概念,并举一例解释身边的信息。
《§2.1走进网络社会任务1 感知互联网社会》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能描述互联网对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关系的影响,了解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文化特征;了解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和IP地址的相关知识,会进行相关的设置;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职高一年级学生知识储备:已经学习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行为习惯: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网络新知识充满兴趣能力基础:会利用网络工具获取网络信息资源。
三、教材处理与课时安排本节是《信息技术》2.1节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作为网络应用第一块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感知互联网社会,学习评估方法,做一个合格的数字公民,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本节课共1课时。
四. 素养目标信息意识素养1. 通过任务实施,去理解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对目前社会转变的促进。
2. 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感知互联网社会,正确认知网络文化。
计算思维素养通过任务驱动和探究合作,使学生简单了解互联网社会的复杂。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1. 了解可以通过网络去寻找各种学习资源的技能。
2. 掌握利用网络来进行购物和求助的技能。
信息社会责任素养1.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要辩证地观察、分析、思考各种网络热点事件。
2. 培养学生要维护网络的安全环境,不要进行网络暴力等网络危害。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描述互联网对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难点:如何看待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络词语。
六、教学准备1.教学策略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采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教学组织策略。
2.教学环境利用Moodle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
七、教学过程《§2.1走进网络社会任务2 探索TCP/IP协议》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能理解网络体系的基本拓扑结构;能理能网络体系结构的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的五层模型;能理解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能理解IP地址表示方法与端口技术。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节课前,参阅了很多资料,阅读了很多不同的优秀的教案,却没有能很好的静下心来钻研教师参考用书,导致自己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教学重难点模糊,自己的思路也不是很清晰。
本着要吸取各教案的精华,导致整节课每个知识点都像重点,又都不像重点,所以自我评价整节课不是很成功。
现总结如下:
我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出知识点,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突出的效果,反而显得任务孤立,各关卡之间的连接不够顺畅。
在教学输入网址的过程中,没有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广播的典型错误不够多,把孩子想的“太聪明了”,没有清晰地分析网址的概念,介绍网址的组成部分,以及提醒学生在输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归纳小结。
这节课虽然失败了,但是给了我很多收获,感谢这次“打击”,让我看到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教学并没有那么简单,教学反映着一个教师的灵魂,我想,我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好这条教学之路。
第16课遨游因特网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2.学科:信息技术3.课时:14.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ppt;(2)设置好网络连接,保证能够上网;二、教学课题:本课旨在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认识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Internet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通过学习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以及使用工具栏中“前进”、“后退”、“刷新”等工具浏览网上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教材第16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教材以了解“中国少年雏鹰网”为内容。
为了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增加了浏览“泰兴银杏网”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
在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认识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后,介绍浏览网页需用的专门软件,介绍IE浏览器的窗口引入“网址”——“网址”就如同学校或家庭的地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浏览“泰兴银杏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从而引入链接及其作用,接着再以自学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探究园”尝试使用IE浏览器窗口工具栏中的按钮,在尝试中了解这些按钮的作用后,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有趣的网站网址,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喜欢的网址进行练习,有利于提供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①初识因特网,学会打开IE浏览器窗口,认识IE浏览器窗口,学会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
②学会使用工具栏中“前进”、“后退”、“刷新”等工具浏览网上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际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任务驱动”的原则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尝试、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讨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