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晚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44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晚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晚春》。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韩愈的诗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晚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晚春》。
(2)写一篇关于《晚春》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韩愈《晚春》教案(通用)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要求0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晚春》的背景、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等方式,熟悉诗歌内容。
通过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春天美好、时光易逝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02《晚春》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时代背景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相关文化与历史知识的拓展理解《晚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韩愈的文学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理解韩愈在文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把握诗歌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03用于书写诗句、重点词语和课堂讲解内容。
用于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用于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
与黑板配套使用,用于书写。
黑板粉笔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源准备诗歌朗诵音频选择优秀的朗诵者录制的《晚春》朗诵音频,用于课堂导入和学生跟读。
诗歌背景图片或视频搜集与《晚春》诗歌背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作者韩愈介绍资料准备关于韩愈的生平、成就等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用于课堂讲解时介绍作者。
其他相关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其他与《晚春》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练习题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04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韩愈《晚春》教案其他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唐诗三百首》中的韩愈《晚春》。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重点分析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具体章节为唐诗选读第四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晚春》全文,体会韩愈的诗歌韵味。
2. 分析《晚春》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学习韩愈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的意境,理解韩愈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背诵《晚春》全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晚春》。
2. 朗读全文:让学生齐读《晚春》,感受韩愈的诗歌韵味。
3. 逐句解析:对诗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诗的意境。
4. 例题讲解:以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对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创作一句诗句。
7. 课后作业布置:见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内容:a. 诗歌全文b. 诗句解析c. 修辞手法:对比d. 重点词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晚春》全文。
b. 解释下列词语:草色、遥看、近却无。
c. 举例说明诗中的对比修辞手法。
2. 答案:a. 《晚春》全文。
b. 草色:春天的绿色草地;遥看:从远处看;近却无:近处看却看不到。
c. 如“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晚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诗作,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进一步了解韩愈的诗歌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课后作业的设置一、诗歌意境的理解1. 关键词解析:对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词语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韩愈《晚春》精品教案其他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三单元《唐诗选读》章节,详细内容为韩愈的《晚春》一诗。
《晚春》描绘了春天即将过去,夏日即将来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晚春》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分析并欣赏韩愈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掌握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美好时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晚春》,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讲解诗的背景,逐句分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举例讲解并让学生模仿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进行赏析,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难点及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韩愈的其他诗作,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诗人:韩愈3. 诗意概括:春天将逝,夏日将至,时光荏苒,珍惜时光。
4. 修辞手法:拟人、对偶等。
5. 情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春风拂面花自开,绿柳垂丝水自流。
时光如梭难留驻,且行且珍惜今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韩愈的其他诗作,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韩愈《晚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单元“唐诗选读”章节,详细内容为韩愈的《晚春》。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深入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晚春》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字词、句式、韵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晚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赏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式和韵律。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晚春》2. 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 重点字词:知春、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雪飞。
4.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晚春》的主题和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文学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字词、句式、韵律的理解和运用。
七年级下语文《晚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晚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抄写《晚春》并背诵。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在课后作业本上。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晚春》与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如《春晓》、《咏柳》等,让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2.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晚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描写其他季节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点评指导。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韩愈的《晚春》描写了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晚春》教学设计《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能够背诵《晚春》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通过仿写和创作,让学生提高《晚春》这首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之情。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掌握《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背诵《晚春》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受《晚春》这首诗的情感和思想。
体会《晚春》这首诗的艺术和特色。
运用《晚春》这首诗的语言和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晚春》这首诗的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讲解《晚春》这首诗的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技巧。
讲解《晚春》这首诗的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特色。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组织学生讨论《晚春》这首诗的情感和思想。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晚春》这首诗,注意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的要求。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这首诗,注意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表达。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这首诗,注意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体现。
1. ◦ ◦ ◦ 2. ◦ ◦ ◦ 3. ◦ ◦ ◦ 1. ◦ ◦ ◦ 2. ◦ ◦ ◦ 1. ◦ ◦ ◦ 2. ◦ ◦ ◦ 3. ◦ ◦ ◦背诵法要求学生背诵《晚春》这首诗,注意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的结合。
要求学生背诵《晚春》这首诗,注意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要求学生背诵《晚春》这首诗,注意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掌握。
仿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晚春》这首诗,注意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模仿。
指导学生仿写《晚春》这首诗,注意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创新。
韩愈《晚春》教案韩愈《晚春》教案韩愈《晚春》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中华经典古诗文》四年级《晚春》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四季的古诗。
五、学习过程:课前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板书5晚春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4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出示课件:《晚春》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3、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4、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
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哪些景物?板书:草树知春斗芳菲杨花榆荚作雪飞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展开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
准备与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资料。
设计与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活动。
提供与文学作品学习相关的教育材料。
引导学生对《晚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解。
教学步骤
文学作品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晚春》,分析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评估
评估学生对《晚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方面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中的参与和表现。
通过《晚春》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并促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韩愈《晚春》优秀教案两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涉及《晚春》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并理解韩愈《晚春》的全文,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意境,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技巧,了解作者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晚春》全文,体会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增强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晚春》的艺术特色和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深入理解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出《晚春》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春天景色。
b. 提问:古人是如何描绘春天景色的?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a. 讲解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 解读《晚春》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与解析a.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体会其音韵美。
b. 分析诗句,讲解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晚春》中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关键信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技巧,分析其他春天的诗句。
a.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讨论交流,共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作者:韩愈3. 重点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等。
5. 意境: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七、作业设计a.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 答案:a. 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b. 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令人陶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晚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诗歌《晚春》。
材料:诗歌解析和注释。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和背景介绍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晚春》的标题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诗歌阅读和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晚春》,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诗歌解析和注释
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步骤四:诗歌朗诵和表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五:创作练习
教师提供创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步骤六:作品展示和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晚春》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晚春》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的:1、朗读:正确、流畅、感情充足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述的晚春光象,能够初步感觉诗的境界,并领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光阴。
3、由本诗加以拓展,累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课要点: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课难点:领会诗中的境界之美,从而联想珍惜到自己的光阴。
教课过程:课前赏识《春季在哪里》一、课程导入方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爱春季吗?跟大家同样,从古到今,好多诗人也喜爱春季,他们用自己的才干把春季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今日,我们就一同学习一首描绘春季的古诗。
以前老师部署了让大家预习,此刻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讲堂内容(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朝文学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二)品词析句1、题目“晚春”,大体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不久归:不久就要回去,春季将要过去百般:各种各种斗:争斗,竞赛芳菲:花草旺盛而芳香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情:才干和能力惟解:只知道诗句里还有不理解的字句吗?2、句子分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季不久将要回去,于是花团锦簇争香半艳竞相开放。
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干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同样漫天飞舞。
3、沟通评论,感情境界:同学们能够议论下诗顶用哪些物来描述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应出来作者如何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可以想到对于珍惜光阴的什么名句?三、拓展延长,增强积淀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初春》,大家经过这两首诗来对照下初春与晚春有什么不一样?2、你还学过什么对于描绘春季的诗词?或许其余季节的古诗?《春晓》《江南春》。
课程名称:《晚春》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晚春》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晚春》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晚春》的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
教材准备:《晚春》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晚春》吗?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吗?”第二步:介绍《晚春》(10分钟)简要介绍《晚春》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强调诗歌的主题,即关于春天和美景的诗篇。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晚春》这首诗歌。
讨论诗歌中的内容,特别关注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问学生:“诗中有哪些词句或段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美景的感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信息。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晚春》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歌的文学价值。
与学生讨论春天和美景在诗歌中的表现方式。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与春天或美景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想。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晚春》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晚春》教学设计
淠东学校王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学习过程:
(一)欣赏歌曲《晚春》,揭题激趣
1、边听歌曲,边赏美图:师生春天里的照片,激发爱春惜春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晚春)
板书晚春
齐读课题。
那它的词作者是谁呢?(板书:韩愈)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春》一诗。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出示课件:《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才气。
惟解:只知道。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3、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以拟人手法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面对即将离去的春天,无论是华丽的姿容,还是朴实的表演,都会令人感动。
(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展开想象
的翅膀大胆想象,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春光”是不会辜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板书:珍惜时间
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合理又丰富,棒极了!下面请大家一起把这首诗大声背诵一遍。
会默写吗?请同学们试着默写这首诗。
(四)吟唱诗文,入情入境
1、古人作诗通常用“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唱一唱这首诗。
2、请大家仔细听,认真学。
3、师生齐唱。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那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
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
抄报。
2、谁还能想到描写其它季节的古诗?也请搜集整理。
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
冬天:《江雪》《梅花》
五、板书设计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感悟:珍惜时间展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