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教研备课优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晚春》,作者韩愈。
文章描绘了春天景色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的朗读、理解和赏析,以及对文中修辞手法的掌握。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古诗文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课文动画视频、生字词图片、相关春天的PPT。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春天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读,组内交流,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3.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4. 课文理解:5. 修辞手法学习: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
6. 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现场创作。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课文晚春生字词:杨、柳、榆、梅、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的句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生字词学习和课文朗读环节,学生掌握较好。
在理解课文和修辞手法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但在随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文,进行欣赏和朗读,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并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晚春》教学设计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晚春》,本文是一首描绘春天晚期景色的古诗,诗人通过对春天晚期各种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晚春》。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晚春》;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2. 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晚春》,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和句子。
3. 解析: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4. 品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 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古诗《晚春》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欣赏与拓展: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晚春》。
2. 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初读、解析、品读、背诵、练习、欣赏与拓展等环节,让学生全面掌握了古诗《晚春》的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对春天的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创作。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的意境和情感的领会还需加强,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写作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晚春》教学设计设计.docx晚春教学设计设计.docx教案:《晚春》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二、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学习韩愈的《晚春》,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多媒体设备。
二、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诗歌的意思。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分析诗歌表达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春天的喜爱、对时光的珍惜等。
2.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晚春》韩愈生僻字词解释表达技巧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业设计:一、请学生背诵《晚春》。
二、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晚春》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师说》、《马说》等,进一步了解韩愈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对于诗歌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韩愈《晚春》优秀教案两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涉及《晚春》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并理解韩愈《晚春》的全文,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意境,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技巧,了解作者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晚春》全文,体会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增强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晚春》的艺术特色和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深入理解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出《晚春》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春天景色。
b. 提问:古人是如何描绘春天景色的?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a. 讲解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 解读《晚春》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与解析a.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体会其音韵美。
b. 分析诗句,讲解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晚春》中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关键信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技巧,分析其他春天的诗句。
a.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讨论交流,共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作者:韩愈3. 重点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等。
5. 意境: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七、作业设计a.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 答案:a. 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b. 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令人陶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
准备与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资料。
设计与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活动。
提供与文学作品学习相关的教育材料。
引导学生对《晚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解。
教学步骤
文学作品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晚春》,分析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评估
评估学生对《晚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方面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中的参与和表现。
通过《晚春》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并促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七册第三单元《晚春》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词语释义,句式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生活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析,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回忆,导入本课。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词语释义:讲解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例句解释说明。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晚春的赞美之情,讨论自然与生活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春》居中。
2. 重点词汇、修辞手法列于左侧。
3. 右侧列出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晚春”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推荐阅读其他季节描写的文章,进一步培养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季节变化,体验自然之美,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逻辑性;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上,应重点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对应章节为《晚春》。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句子解析,课文背景介绍,作者情感分析与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子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解析,作者情感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引出课题《晚春》。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发音,提高朗读能力。
3.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其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品质。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重点词汇、句子解析3. 作者情感分析4. 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晚春”为题,写一篇描绘春天景色的作文。
2. 答案:学生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春天的诗词、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春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季之美》章节,详细内容为《晚春》一课。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将了解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晚春的喜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晚春的喜爱。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晚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晚春的景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晚春的喜爱。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写一段描绘晚春景象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主要内容:晚春景象:嫩绿、繁花、和风作者情感:喜爱、珍惜写作技巧:生动描绘、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技巧,以“晚春”为题,写一篇描绘晚春景象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用笔记录下来,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描绘四季美景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备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定,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晚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残花败柳”、“夜雨”、“莺歌燕舞”等。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晚春的景象。
(3)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晚春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把握美好时光。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内容1.课文导入:通过引入晚春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课文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写作练习:仿写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晚春的景象。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时间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晚春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晚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晚春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重要词汇和短语。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
(2)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写作练习:仿写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晚春的景象。
(1)教师给出写作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时间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晚春》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主题探讨,语言技巧分析,以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语言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拓展对古诗词的认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语言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主题思想和语言技巧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引出本课《晚春》。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讲解,尝试分析课文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5. 诗歌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文学常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春》2. 重点词语:春、晚、花、鸟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课文结构:描绘春天景象,抒发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要求:明确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能够分析课文语言技巧,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课文语言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课文句子并说明原因。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教师反思和拓展阅读推荐。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晚春》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对课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以及与晚春相关的自然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题。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生能够认识晚春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课文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晚春自然现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晚春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与情感。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6.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晚春的自然现象,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春》2. 作者及背景3. 课文结构4. 关键语句解析5. 晚春自然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你所了解的晚春自然现象。
答案示例:晚春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葱茏,气温逐渐升高,春花烂漫,蜜蜂采蜜,蝴蝶飞舞。
2. 拓展延伸:收集关于春天的诗句,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发现更多晚春的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春天的诗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经过品尝语言、睁开联想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歌描述的内容。
3.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研究,推测诗的表现手法,领会此中包含的真理,建立自强、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课重、难点: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研究,推测诗的表现手法,领会此中包含的真理,建立自强、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课教课协助: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好多诗人写下歌唱春季的诗,同学们能背诵几首吗?(找三名同学背诵歌唱春季的诗),听了大家的背诵,让我感觉讲堂上也充满了春季的气味。
今日,老师率领大家去领会韩愈笔下的春季,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韩愈的七言绝句《晚春》。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状况。
发问有关韩愈的文学知识。
三、朗诵诗歌1.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练习朗诵,教师推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诵。
4.齐读诗歌。
四、初步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诗中杨花和榆荚这两栽种物。
2.找同学谈谈诗歌的粗心。
五、赏析诗歌(一)出示赏析方法:1.品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领会诗歌的境界,理解诗歌的感情。
2.深入品读后两句诗,领会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二)发问学生从赏析修辞手法角度领会诗歌境界,理解诗歌的感情。
示例:1.“知”:“草树” 本属无情物,居然能预见春将回去,还可以想法挽留。
“斗”:它们竞相绽开,争奇斗艳,挽留春色。
“才情”杨花榆荚虽无明丽姿色,却能知道(“解”)使出独一本事——作雪飞。
2.使用拟人手法的利处是什么?拟人手法给予花草树木和杨花榆荚以人的心理、神态、动作,使诗中的形象特别鲜亮,把晚春的喧闹场景写得生动传神,诗味也更为浓重。
(三)在这场春季的嘉会中,杨花榆荚饰演了如何的角色?老师给大家增补说明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同学们以小组议论的方式研读后两句诗。
思虑:你感觉在诗人的眼中,“杨花榆荚”是如何的形象?诗人对它们寄寓如何的感情?包含了如何的人生真理?小组报告展现商讨结论。
教师合时点拨指引学生明确五种解读说法。
初中语文晚春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晚春》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晚春》。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晚春》,提问:“晚春”指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叫晚春?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朗读、背诵和默写:(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背诵诗歌,要求熟练、准确、有感情。
(3)进行默写练习,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6. 作业布置:(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韩愈《晚春》教案(通用)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要求0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晚春》的背景、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等方式,熟悉诗歌内容。
通过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春天美好、时光易逝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02《晚春》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时代背景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相关文化与历史知识的拓展理解《晚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韩愈的文学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理解韩愈在文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把握诗歌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03用于书写诗句、重点词语和课堂讲解内容。
用于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用于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
与黑板配套使用,用于书写。
黑板粉笔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源准备诗歌朗诵音频选择优秀的朗诵者录制的《晚春》朗诵音频,用于课堂导入和学生跟读。
诗歌背景图片或视频搜集与《晚春》诗歌背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作者韩愈介绍资料准备关于韩愈的生平、成就等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用于课堂讲解时介绍作者。
其他相关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其他与《晚春》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练习题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04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