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优课创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晚春》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 培养学生事物关系分析的能力;3.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留心观察,提高生活感悟力。
教学重点:1. 《晚春》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关系及细节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及生活中的事物关系。
2. 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细节,提高生活感悟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从导入开始,就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关系的认识。
例如:1. 你家里的厨房怎么布置,有哪些事物摆放在一起?这些事物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2. 你上学的路上,会经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问题,老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日常生活中展开,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物关系和细节的注意力和敏感度。
二、导入小说《晚春》小说简介:小说《晚春》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之一。
它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江户时代的女子——翠子的人生故事。
由于家庭贫寒,翠子被迫成为别人的妾室,虽然有了物质上的保障,但她的闲暇时光却无处安放。
同时,由于她与另一位男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也让她陷入了内心的痛苦。
小说通过翠子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后宫生活的残酷及女性地位的低下,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和对女性问题的深刻关注。
通过导入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1. 指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人物关系的根本原因,如金钱、地位等因素是何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3. 教师提供反例,引导学生思考金钱、地位等因素对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辨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个人因素、社会制度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思考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四、生活中事物关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细节,提高生活感悟力。
《晚春》教学设计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晚春》,本文是一首描绘春天晚期景色的古诗,诗人通过对春天晚期各种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晚春》。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晚春》;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2. 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晚春》,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和句子。
3. 解析: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4. 品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5.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 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古诗《晚春》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欣赏与拓展: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晚春》。
2. 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初读、解析、品读、背诵、练习、欣赏与拓展等环节,让学生全面掌握了古诗《晚春》的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对春天的景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运用古诗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创作。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的意境和情感的领会还需加强,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写作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晚春》教学设计设计.docx晚春教学设计设计.docx教案:《晚春》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二、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学习韩愈的《晚春》,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多媒体设备。
二、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诗歌的意思。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分析诗歌表达技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对春天的喜爱、对时光的珍惜等。
2.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晚春》韩愈生僻字词解释表达技巧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业设计:一、请学生背诵《晚春》。
二、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晚春》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师说》、《马说》等,进一步了解韩愈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对于诗歌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韩愈《晚春》教案一、教材分析《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
这篇散文以描写春天的美景为主题,充满了诗意和深刻的思考,是韩愈独特的散文风格的体现。
通过创作《晚春》这篇散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韩愈的思想、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通过韩愈《晚春》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2.感受韩愈在《晚春》中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韩愈《晚春》的主旨和思想;2.分析韩愈的文学风格;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2.分析韩愈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些相关的生活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2.讲授法:讲解韩愈文学创作特点和《晚春》的主题思想;3.问答法: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4.讨论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共同讨论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5.撰写法:要求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六、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韩愈的作品和他的文学地位。
2.讲授韩愈《晚春》(15分钟)为学生讲解韩愈的文学创作特点和《晚春》的主题思想。
重点介绍韩愈对春天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思考。
3.阅读文本(2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晚春》,并标注出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意图。
4.讨论与解读(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讨论结果,并和其他小组比较。
5.展示写作(20分钟)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展示自己对《晚春》的理解和感悟。
7.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学习成果,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晚春》的观后感,字数不少于800字。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韩愈《晚春》的理解程度。
韩愈《晚春》优秀教案两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涉及《晚春》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阅读并理解韩愈《晚春》的全文,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意境,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技巧,了解作者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晚春》全文,体会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增强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晚春》的艺术特色和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深入理解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出《晚春》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春天景色。
b. 提问:古人是如何描绘春天景色的?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a. 讲解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b. 解读《晚春》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与解析a.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体会其音韵美。
b. 分析诗句,讲解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晚春》中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关键信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技巧,分析其他春天的诗句。
a.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讨论交流,共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晚春》2. 作者:韩愈3. 重点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等。
5. 意境: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七、作业设计a.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 答案:a. 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b. 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令人陶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晚春》教案设计(以下是按照作文格式来书写的)晚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晚春》这首诗的作者及其背景;2. 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并诵读《晚春》这首诗的能力;3.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他们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春天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课文的背景知识;2. 学会欣赏和理解《晚春》这首诗;3. 掌握写作技巧,完成一首自己的春天诗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3分钟)引入《晚春》这首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感受,并询问学生对春天有何印象。
2. 阅读理解(10分钟)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晚春》,理解其中的意思与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读生词和理解难句。
3. 欣赏赏析(15分钟)播放演唱或朗读《晚春》,让学生跟读或欣赏。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韵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与情感。
4. 诗歌创作(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晚春》的基础上创作一首自己的春天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如描写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气息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等。
5. 听课与评价(10分钟)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6. 拓展延伸(5分钟)介绍其他关于春天的优秀诗歌,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时的表现;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欣赏活动的积极程度;3. 学生对《晚春》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五、板书设计《晚春》教案设计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晚春》这首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并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春天的情感。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学习活动,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
准备与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资料。
设计与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相关的教育活动。
提供与文学作品学习相关的教育材料。
引导学生对《晚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解。
教学步骤
文学作品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晚春》,分析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评估
评估学生对《晚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方面的掌握。
评估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合作探究和批判思维中的参与和表现。
通过《晚春》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并促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晚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诗歌《晚春》。
材料:诗歌解析和注释。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和背景介绍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晚春》的标题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诗歌阅读和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晚春》,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诗歌解析和注释
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步骤四:诗歌朗诵和表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五:创作练习
教师提供创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步骤六:作品展示和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晚春》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受。
《晚春》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宋代诗人朱熹有诗云“万紫干红总是春”,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春”的魅力在哪里?我们马上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一E晚春》吧。
(板书文邈)【设计意图】从春的角度,设问“春''的魅力在哪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了解作者师: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
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拧韩愈的基本资料。
(参见G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曰课件出示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生齐声朗读,后如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糅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卜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花草树木像是如道春天即将归去,竞相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
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英,也都纷纷飘落,如生花般尽情飞侏。
【设计意图】通过反受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露,为后面理解诗歌中殖含的忧感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旧课件出示(I)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2)诗锹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诗的三、四句意连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生齐读后,小组交演.、讨论问邈,师指导明魏)预设(1)诗人用了草树、杨花、榆英等意象表现晚春景包。
一个“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叶节花草树木色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晚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晚春》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中的第四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让学生利用课本助学系统,通过自己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但在日常古诗词教学中,因七年级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准确理解较为困难。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加以适当点拨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品析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3.由诗文拓展延伸,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2.品析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季的古诗。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片。
一、谈话导入激兴趣儒学大家朱熹诗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笔下的春的确称得上万紫千红,风光无限,一草一木皆为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有什么疑问呢?(学生自由发言)二、合作交流明大意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指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3.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经过品尝语言、睁开联想进入诗的境界,理解诗歌描述的内容。
3.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研究,推测诗的表现手法,领会此中包含的真理,建立自强、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课重、难点: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研究,推测诗的表现手法,领会此中包含的真理,建立自强、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课教课协助: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好多诗人写下歌唱春季的诗,同学们能背诵几首吗?(找三名同学背诵歌唱春季的诗),听了大家的背诵,让我感觉讲堂上也充满了春季的气味。
今日,老师率领大家去领会韩愈笔下的春季,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韩愈的七言绝句《晚春》。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状况。
发问有关韩愈的文学知识。
三、朗诵诗歌1.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练习朗诵,教师推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诵。
4.齐读诗歌。
四、初步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诗中杨花和榆荚这两栽种物。
2.找同学谈谈诗歌的粗心。
五、赏析诗歌(一)出示赏析方法:1.品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领会诗歌的境界,理解诗歌的感情。
2.深入品读后两句诗,领会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二)发问学生从赏析修辞手法角度领会诗歌境界,理解诗歌的感情。
示例:1.“知”:“草树” 本属无情物,居然能预见春将回去,还可以想法挽留。
“斗”:它们竞相绽开,争奇斗艳,挽留春色。
“才情”杨花榆荚虽无明丽姿色,却能知道(“解”)使出独一本事——作雪飞。
2.使用拟人手法的利处是什么?拟人手法给予花草树木和杨花榆荚以人的心理、神态、动作,使诗中的形象特别鲜亮,把晚春的喧闹场景写得生动传神,诗味也更为浓重。
(三)在这场春季的嘉会中,杨花榆荚饰演了如何的角色?老师给大家增补说明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同学们以小组议论的方式研读后两句诗。
思虑:你感觉在诗人的眼中,“杨花榆荚”是如何的形象?诗人对它们寄寓如何的感情?包含了如何的人生真理?小组报告展现商讨结论。
教师合时点拨指引学生明确五种解读说法。
韩愈《晚春》教案(通用)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要求0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晚春》的背景、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等方式,熟悉诗歌内容。
通过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春天美好、时光易逝等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02《晚春》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时代背景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相关文化与历史知识的拓展理解《晚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韩愈的文学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理解韩愈在文学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把握诗歌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将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03用于书写诗句、重点词语和课堂讲解内容。
用于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用于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
与黑板配套使用,用于书写。
黑板粉笔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源准备诗歌朗诵音频选择优秀的朗诵者录制的《晚春》朗诵音频,用于课堂导入和学生跟读。
诗歌背景图片或视频搜集与《晚春》诗歌背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作者韩愈介绍资料准备关于韩愈的生平、成就等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用于课堂讲解时介绍作者。
其他相关教学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其他与《晚春》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练习题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04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晚春》教学设计《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学生能够掌握《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能够背诵《晚春》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通过仿写和创作,让学生提高《晚春》这首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之情。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掌握《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背诵《晚春》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受《晚春》这首诗的情感和思想。
体会《晚春》这首诗的艺术和特色。
运用《晚春》这首诗的语言和形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晚春》这首诗的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讲解《晚春》这首诗的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技巧。
讲解《晚春》这首诗的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特色。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晚春》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晚春》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
组织学生讨论《晚春》这首诗的情感和思想。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晚春》这首诗,注意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的要求。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这首诗,注意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表达。
指导学生朗读《晚春》这首诗,注意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体现。
1. ◦ ◦ ◦ 2. ◦ ◦ ◦ 3. ◦ ◦ ◦ 1. ◦ ◦ ◦ 2. ◦ ◦ ◦ 1. ◦ ◦ ◦ 2. ◦ ◦ ◦ 3. ◦ ◦ ◦背诵法要求学生背诵《晚春》这首诗,注意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的结合。
要求学生背诵《晚春》这首诗,注意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要求学生背诵《晚春》这首诗,注意韵律、节奏、押韵、对仗等方面的掌握。
仿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晚春》这首诗,注意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模仿。
指导学生仿写《晚春》这首诗,注意情感、思想、意境、艺术等方面的创新。
初中语文晚春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晚春》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晚春》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自己爱护环境、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晚春》。
(2)理解《晚春》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简介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晚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珍惜之情。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护环境、珍惜时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晚春》的主题和情感。
(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晚春》。
2. 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晚春》这首诗歌,培养他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晚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残花败柳”、“夜雨”、“莺歌燕舞”等。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晚春的景象。
(3)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晚春景色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把握美好时光。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内容1.课文导入:通过引入晚春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课文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写作练习:仿写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晚春的景象。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时间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晚春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晚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晚春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重要词汇和短语。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
(2)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写作练习:仿写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晚春的景象。
(1)教师给出写作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时间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晚春教案晚春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晚春》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主题探讨,语言技巧分析,以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语言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拓展对古诗词的认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语言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理解,主题思想和语言技巧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引出本课《晚春》。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讲解,尝试分析课文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5. 诗歌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文学常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晚春》2. 重点词语:春、晚、花、鸟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课文结构:描绘春天景象,抒发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要求:明确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能够分析课文语言技巧,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课文语言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课文句子并说明原因。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教师反思和拓展阅读推荐。
《晚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晚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的积累,背诵和理解诗歌是重难点。
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对晚春美景有初步的认识,多读,读中感,读中悟。
理解古诗内容。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方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欣赏一组关于晚春的图片,看这些照片美不美,这些照片都是老师平时拍摄的,学习本文之前首先来了解以下本文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通古诗。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学习,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接下来进入本文的学习,出示课文,由老师来朗读《晚春》这首古诗。
老师朗诵古诗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听老师朗诵完古诗,那么我们先认识一下本古诗的作者韩愈。
二、出示作者韩愈的课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唐代杰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认识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对古诗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斗芳菲:争芳斗艳。
杨花:指柳絮。
惟解:只知道。
漫天:满天。
了解完重点词语翻译,我们试一下对整首古诗进行翻译:
作品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三、课堂练习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两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写出了草木留春,万紫千红的晚春景致。
春天将归,花草树木争奇斗艳,欲挽留春天。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答: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杨花榆荚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不甘示弱,如雪飘舞,极力留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五、课后练习
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总结:通过多读,学生能够流利地诵读甚至背诵这首古诗。
领略晚春美景,领悟诗人告诫我们珍惜春天、珍惜时光、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