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教案:第6课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革命时期的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学生接触较少,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成就,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难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掌握基础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和成就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教材分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由“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1.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在英雄人物代表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都做了相应的删减。
2.改变了原有历史教材知识点过多的弊端,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突出了中共八大内容和历史意义。
3.大量使用了邓稼先、焦裕禄、王进喜的历史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自由阅读卡对雷锋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对艰苦朴素有了新的认识。
5.本课主要叙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明确的任务,又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介绍了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心里不是十分成熟,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特别感兴趣。
有较强的感知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对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代表感兴趣,而忽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和大会的历史意义。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中共八大对未来的影响。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尽管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论上知识还是较难掌握,本课最好的方法是改变传统的表格式呈现方式,改由多媒体或学生自己制作的ppt资料来学习新知识。
才更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
另外,通过七年级一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6课。
本课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和建设成就。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中国共产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走了弯路。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
二.学生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对历史作出一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文字资料、列表整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课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内容。
具体来说,本课首先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包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改革军事等。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和发展,理解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其次,本课介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衰落。
通过学习民族工业的发展,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和特点,理解民族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本课还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的学习重点包括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
同时,本课也涉及到了一些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创新优质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
本单元由《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艰辛探索与建设》3课教学构成。
第二单元介绍了1953年一1976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历经曲折。
本单元主要讲述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
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本课教学承载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3课。
本课共三部分,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人多年以来的追求。
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经济规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许多长辈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左”的错误。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
本课讲述了从1956 年至1966 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为了探索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是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
这些错误,也给我们以深刻的提醒,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教训和借鉴。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初中第6课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并掌握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讲解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传授相关知识。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本:初中历史教材第6课内容。
2. 教具:教学投影仪、幻灯片。
3. 学具:学生笔记本电脑、纸笔。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述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讲解:老师用教学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逐步讲解相关知识点,并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或讨论互相学习,巩固课堂内容并相互交流。
4.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和题目。
2. 总结课堂内容,做好笔记。
3. 阅读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效果比较
明显。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需要
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6课戊戌变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知识与技能】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自主学习】1.公车上书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领导者是谁?2.维新派创办了哪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思想?3.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地主阶级兴起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情境式导入)假如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几位“当时人士”。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阅读教材P28,回答:1895年春,正值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消息?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其结果如何?答案提示: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当时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公车上书”。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单桂花课程内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的艰辛和巨大成就。
2、通过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3、通过整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艰辛的探索,讲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与失误。
二是建设成就,介绍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大批模范人物。
本课教材通过这两条主线,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辛,道路的曲折,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时空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价值观。
但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层次多,理论色彩浓,学生又缺乏亲身的感受。
因而学生要正确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图像或资料,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各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使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
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难点问题分层解析,通过设问置疑,层层递进,形成对历史史事的客观判断。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薛力
时间2014.2.26 地点305室召集人薛力
课题6课探索建设社会
主义的道路
课时
1 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
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重难点重点: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1. 知道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的提出。
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
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1.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时间、主要任务、意义是什
么?
2 .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
开端?
3. 严重失误的表现、主要标志、失误的原因、党是如
何纠正的?
4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有哪些?
5.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2)、按自学提纲自学。
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
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
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
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
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教研活动记录自主备课记录
2、师生互探。
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
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授内容: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2 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
3 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
端?
4 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5 .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6 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
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
7 “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8 为什么会产生严重失误?
9 这些严重失误有什么危害?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建设成就”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4、教师小结主要讲述了1956—1966年这十年我国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
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13分钟)
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
2、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
3.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6课部分重点内容。
4.自主学习第 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研活动记录
自主备课记录
板书设计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1.中共“八大”2.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工业产量2.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