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雨巷》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雨巷》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doc》引言:《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第一单元现代诗的第一首,如何上好《雨巷》的课,让学生在...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一一、教材地位及作用《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⒈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雨巷》教学实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对于如何教学《雨巷》,老师总有制定一个教学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老师。
《雨巷》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的内涵。
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作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中主要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歌思想感情的探讨教学方法:借助朗读和意象的分析去感受诗歌的美,通过讨论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一首很优美的现代诗歌,在上课之前先布置了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查找有关丁香的诗歌和图片,并通过查资料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老师(以下简称师):上课!学生(以下简称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首经典之作,作者因为发表了这首诗而一举成名,很多读者因为读了这首诗而对诗歌的形象向往不已,这首诗就是《雨巷》。
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一个同学来简单谈谈自己对《雨巷》的印象。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就象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个节目一样给人一种震撼。
师:我也看了那个节目《小城雨巷》,这个同学用词很准确。
震撼,我觉得是这样的,那样的美确实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既然提到了《小城雨巷》,我们干脆再来欣赏一下这个节目的片段吧。
(播放视频《小城雨巷》片段。
学生一边看,一边赞叹。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生:美,简直是太美了。
师:是啊,灯光,舞美,动作,表情,背景音乐,从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神经,这是舞蹈给我们带来的享受,这个舞蹈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雨巷》这首诗的。
虽然诗歌不像画面不像音乐不像舞蹈那样让人很直观的感受到美,但文字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请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一遍全诗。
(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
雨巷教学实录背景介绍《雨巷》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以深情的笔调描绘了故乡台湾深巷里的雨景,墨墨婆婆、老鼠、凉亭、画眉等细节形象生动。
该诗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可用于启发学生的美学感受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余光中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雨巷的基本意境•理解雨巷中描述与心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课前预习老师可以在每位学生阅读《雨巷》诗歌之前在黑板上先预设一个问题:“你认为诗人想要表达什么”?让学生从标题和诗歌的基调入手思考一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2.集体朗诵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分组朗读全诗,再分段集体交替朗读。
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掌握要素,如读出每一字、吐字清晰、语调抑扬有致等。
3.阅读解析在集体朗诵之后,老师可以选取关键词条、名词、形容词逐一讲解,形成创新、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严谨性。
如:墨墨婆婆、皮靴、老鼠这些词的作者用意。
或者,让孩子们自己碰撞出各自的想法,总结出学习的目的:如何从“雨巷”这个题目引发阅读,并通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意象化设置等反映出诗人想表达的主题。
4.引导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诗人是如何描写雨巷的?以什么方式描写呢?•雨巷中有哪些形象?他们都有什么特点?•诗人要表达什么信息?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情感的描写?5.写作指导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提示或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如写感悟,让学生透过自己的心灵,思考雨巷所传递的信息,结合平日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悟之类等等。
总结通过对余光中《雨巷》的阅读及其分析,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诗歌本身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同时还将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整个教学实录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雨巷》教案8篇《雨巷》教案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雨巷》课堂教学实录《雨巷》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引言:《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第一单元现代诗的第一首,如何上好《雨巷》的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高中阶段与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下面是小编提供的一份《雨巷》的教学实录,欢迎大家来阅读和借鉴!《雨巷》课堂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现代诗,所以对现代诗特别是朦胧诗的了解不够。
2、学生刚步入高中,不清楚什么是诗歌意象,更不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
一、激情导入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上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伤感、惆怅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颤,那同样也是美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
二、诵读、整体感知。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齐读)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师明确: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酝酿感情,发挥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我们把本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师:表扬一下,同学们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师问: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答案示例: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雨巷》教学实录素材《雨巷》教学实录素材一、导入师: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生答:“多雨!”师: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师: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师: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师: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师: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丁香姑娘》、《丁香花》MTV,学生和老师踏歌入场。
二、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
他的名字叫——(生齐答:戴望舒)提起戴望舒,无人不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痛快地淋一场芬芳的丁香雨吧!点评:导入简洁朴实,要言不烦。
注意了关键词:现代派、戴望舒、雨巷诗人。
三、朗读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
(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点评: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
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点评:我喜欢,我选择。
因为喜欢,才有发言权,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读第一节(读)。
诗中有种忧愁的感觉,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想象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师:说得好。
读诗要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融入诗的意境。
点评:评点学生的评论,其实就是朗读指导,是巧借学生之口进行具体引导。
生2:我读第四节(读)。
“她静默地走近”这一句要读得轻而缓,把丁香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而后面“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应读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不错。
这位同学对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很到位。
点评:拈出感情基调后,进而就学生回答顺势提出朗读要注意语速和语调。
生3:我读第二节(读)。
这一节有三个“丁香”,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丁香”读的时候音调要放低,读出忧愁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前面两个“丁香”应该怎么读呢?生4:“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
《雨巷》教学实录(2)《雨巷》教学实录范例两篇师:我们在学习第一课时讲过诗歌该怎么读,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初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二读——读出感情;感受意象;三读——抓住重点,体会主旨。
师:很好。
能说说刚才读的时候对这首诗的节奏的感受吗?生:很有节奏感。
(学生笑。
)师:你们别笑,真的是很有节奏感啊。
你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就好像是轻轻的脚步声一点一点扣击着我们的心房,而且还在我们的心里久久的绕啊绕啊,这叫作什么啊?生:回环往复。
师:是什么语言形成的效果?生:反复。
师:对了。
反复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诗歌的音乐美。
这是这首诗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字音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来听一听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
《雨巷》教学实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一)作家介绍(幻灯片)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雨巷》教学实录【教学设想】鉴于《雨巷》特殊的文体,本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真切感、参与感、获得感。
【教学目标】1 .把握诗歌意象,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2. 把握诗歌情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实录】一、还原雨巷置身诗境是指读者借助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还原到脑海中, 使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切感受的审美过程。
对景的高度还原是对情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与前提。
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雨巷,那么雨巷应该是什么样了的?生:既然是巷,就应该狭窄,细长。
生:它应该有古镇的感觉,有一点岁月的痕迹。
青石板路,路中间的石板有些被磨得光滑,两边的墙上要有点斑驳的痕迹,墙角长着一点青苔。
生:小巷的两边是青砖碧瓦白墙的老房子,屋檐滴着雨滴。
师:很好!雨巷的“形”已经很具体了。
生:我觉得它应该是很安静的,给人很清幽的感觉。
师:嗯,非常好,清幽,已有意境的味道了。
二、想象邂逅中国诗写景是为了抒情,想象在雨巷中属于自己的邂逅,继而推己及人。
从无限的想象到具体的形象再现,将被动的接受、分析诗人和丁香姑娘,变为主动的参与、对比,进而准确把握诗人与丁香姑娘的形象。
师:如果你在这样清幽雨巷里,你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人要具体到外在形象甚至是精神气质。
生:我想遇见一个穿着旗袍的,撑着油纸伞的婉约的江南女子。
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穿着一身白色长衫的一个儒雅的男人。
生:不行,白色太刺眼了。
这个环境下应该是灰色。
生:嗯,对,灰色。
再戴上一副圆框眼镜,很儒雅的样子。
是一个清瘦的民国知识分子。
师:这样的形象就非常具体了。
生:我希望遇到的是一个穿着学生装的民国女学生。
生:我觉得会遇到一群背着帆布的书包带着红领巾的一群刚刚放学的小学生,i阵喧闹跑过。
师:这个想象很有画面感。
不错。
生:我想到的是披着蓑衣带着斗笠手里拎着鱼的渔翁。
生:采茶归来背着背篓的少女也可以啊。
《雨巷》课堂实录及教后反思一、导入:师:听说呢,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忙碌着唱红歌(说明:所带的班级是音乐特长班)。
不知道大家最近练习的怎么样了。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唱一首红歌。
不知道大家欢迎不?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欢迎”(学生很惊讶继而很期待很兴奋,不约而同都鼓起掌来)。
师:我给大家唱一首《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唱几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生:(老师还没落音)热烈的掌声就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师:(老师受到学生高涨情绪的感染)老师接下来还要唱,我再给大家唱一个电影插曲,这个电影插曲的名字我忘了,下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查找。
“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我用生命的泉水/把她灌溉栽培/啊玫瑰/我心中的玫瑰/但愿你天长地久/永远永远把我伴随……”(这是80年代一首很经典的老歌《心中玫瑰》)。
好,就唱到这了,两首歌曲基本唱完了,留待大家一个思考的问题: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首先,不要告诉我说,“歌词不一样”。
生: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师: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想到了就可以举手发言。
生1:第一首《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语调比较高、比较激昂,第二首比较平缓、比较低沉。
师:好,说的很好。
请坐。
将来你肯定是一个音乐家。
刚才李乐凯同学说的很好,其实,唱两首歌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懂得第一首歌基调就是高昂的,第二首是低沉的。
可见,歌曲是这样,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呢?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基调,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一种美的存在。
好,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戴望舒的诗歌《雨巷》(展示幻灯片)。
二、熟悉文本,扫清字词障碍1。
《雨巷》教学实录一、朗读1、检查背诵,齐读《沁园春·长沙》下阕:师:读得很好,你们读的时候把握怎样的基调。
生:有气魄,豪迈、奔放。
2、齐读《雨巷》:师评:情感基调把握不准,不是“雨巷”而是洒满阳光之巷,不是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是向日葵样的阳光女孩。
(反思:原本打算用基调反差很大的诗,对比体会《雨巷》的基调,但学生被前一首诗的惯性所带动,影响了对《雨巷》的基调把握。
)3、听朗读带。
(注:用乔榛朗诵带、情感拿捏最是恰到好处。
)4、学生再次齐读《雨巷》。
(听朗读带后、情感把握好多了。
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受象征派的“宁静的体验”。
)二、自主解读提示:1、在诗中,有哪些是印象深刻,很有感觉的?2、有哪些发现和启迪?3、有哪些理解不透的?实录:生:为什么“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姑娘”?生:因为丁香象征忧愁,有一首歌《丁香花》,讲得就是忧愁。
师:很好,说得很到位。
关于丁香花有什么寓意,请看练习四的李商隐,李璟,王十朋三首关于丁香花的诗。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三首诗中丁香花有什么共同点?生:忧愁、忧愁的象征。
生:如何理解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
生:哀怨如雨巷一样悠长,体现情感。
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很美,但是怎样理解?师:眼光是从视觉来感知的,但太息即叹息是听觉的,用太息来形容,修饰眼光,我们仿佛听到一声叹息从心底发出,而叹息时眼光是哀怨,凄婉,令人心颤的。
写法上,用听觉来形容修饰视觉。
(反思:曾经想让学生进行评点,但学生评点不到位,因而教师进行引领,评课时,有老师提出要点明“移就”的`手法,但我认为对高一的新生,不必强求他们掌握,修辞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当“心中有语法,口中无语法”,指出语言精妙之处即可。
)师:丁香姑娘是谁,你是如何理解了香姑娘。
学生观点归纳:1、是理解中的爱人、象征爱情,从“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可看出是追求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爱情。
2、是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很美,理想也很美。
《雨巷》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36’,3min)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1min)(总7min)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 2min)。
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3min)(一、二总13min)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1.好,时间到。
《雨巷》教学实录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王海霞师:(在歌声中走上讲台)同学们,这首歌是我们青岛歌手江涛演唱的《雨巷》,它是由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改编而来。
也正因为这首象征主义诗歌,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随着诗人走进这细雨如丝的雨巷。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赏析,希望我们能真正理解《雨巷》,并力争能当堂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篇诗歌,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师: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诗人在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了诗人一种哀怨的情感。
师:概括的非常全面。
我们已经学过现代诗《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要读好一首诗,需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我来找一位男同学朗读诗歌,看能否把握好这三点。
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请同学来评价。
(指一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生:感情把握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有一些地方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师:哪个地方?那你认为怎样读更好?(生读)生:他有一个字读音不准。
师:对,除了这个字之外,同学们还应该注意这两个词语。
(师生齐读“彳亍”“颓圮”)生:他读“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不太好。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生读)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还行吗?再请一位同学试试。
(生再读,把握得还是不太好)师:好像还是不太到位。
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的朗读,看看他是如何把握这三方面的,请同学们小声跟读。
(听配乐朗读,生跟读)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节你认为乔榛处理最好的地方试读。
(指二生试读)师: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都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一(生齐答“哀怨”,师板书),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感情的呢?请同学们跳读全诗,找出意象。
生:有“油纸伞” “姑娘” “雨巷”“颓圮的篱墙”。
师:这些意象可不可以合并?生:“油纸伞”也是“姑娘”的一部分,“颓圮的篱墙”也是“雨巷”的一部分。
师:对,“油纸伞”还是“我”的一部分。
《雨巷》教学实录《雨巷》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问答法。
【多媒体手段】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朗读感悟1、引入新课:上课前放江涛歌唱的《雨巷》,营造一种优美而又伤感的氛围。
师: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今天又走进了江南的雨巷。
上课前同学们听了江涛歌唱的《雨巷》,大家感受怎样?生:有些伤感、有些低沉、旋律优美、很抒情……师:感受得很不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戴望舒创作的同名诗歌《雨巷》(板书:《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戴望舒也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成为了中国三十年代现代诗派“诗坛的领袖”。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诗人独自走在雨巷的情景。
首先,让我们了解这一课学习的目标。
(展示教学三目标)2、朗读课文:师: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起解答。
(同学自由朗读)3、纠正易读错的字。
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读毕。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生1:忧愁的。
生2:哀伤的。
(明确:朦胧、低沉、感伤、充满着愁绪、抒情味浓,美)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同学举手。
师:好,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大家听时请思考:诗中写了什么内容,出现了哪几个“意象”?读毕,请一生评价。
《雨巷》教学实录课程分析:这首诗是戴望舒的前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诗有着重意象,重象征,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的美感特征。
诗有三美:人美,景美,意境美。
但是鉴赏这类诗,却是学生的软肋。
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美感。
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美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学情分析:这是高一新生的第二节课,初中阶段他们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鉴赏诗歌了。
所以帮助他们建立起鉴赏诗歌的良好思维习惯,就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诗意越朦胧越含蓄,对于鉴赏者而言,越难以把握。
究其症结有两点:一受到诗歌语言跳跃性和含蓄委婉的影响,读不懂诗的内容。
二找不到一把打开诗人思想情感的钥匙,故而不能准确把握诗旨。
针对这两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种途径:一采用变换文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歌以记叙文的形式再现,补充缺少的细节,使之完整。
这可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
二采用集中意象再造意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
在学生的心里建立起,关注意象对于鉴赏诗歌的重要作用的意识。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戴望舒的知识,体现其前期作品的风格。
2培养学生通过来想象与联想来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
3深刻的理解本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
预习检查:由学生进行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的简介,教师补充之。
教师明确: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设计意图:诗歌决不能抛却诗人和创作背景来做孤立的鉴赏,教师要强调“知人论世”的读诗原则。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语文《雨巷》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
生答:“多雨!”
师: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师: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师: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
(生笑)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生安静)
师: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师: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
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师: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
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
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
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师: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师: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师: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
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
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
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
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
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师: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
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
”
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
一刹那。
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