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及山行
- 格式:ppt
- 大小:5.17 MB
- 文档页数:24
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课文知识点+图文解读+课后习题答案课文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比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就说明是秋天。
又如《赠刘景文》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犹有做霜枝”中“菊残”就点明是秋天。
《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秋风”便是点出是秋天。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的古诗《山行》诗题:《山行》作者:杜牧(唐)诗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书所见》诗题:《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宋)诗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望天门山》诗题:《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诗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宋)诗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儿垂钓》诗题:《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唐)诗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早发白帝城》诗题:《早发白帝城》作者:李白(唐)诗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绝句二首·其一》诗题:《绝句二首·其一》作者:杜甫(唐)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诗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雪》诗题:《江雪》作者:柳宗元(唐)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望庐山瀑布》诗题:《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唐)诗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鹿柴》诗题:《鹿柴》作者:王维(唐)诗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8. ◦ ◦ ◦ 9. ◦ ◦ ◦ 10. ◦ ◦ ◦。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诗意: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译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课文标题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教学用具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
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赠、擎、菊、残、橙、橘(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秋天师: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荷尽、菊残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
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
菊花都凋谢了,说明已是深秋。
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时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
“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
一、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二、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三、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四、理解诗意: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介绍: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生】产生,生出。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词大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诗歌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精彩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一、原文: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出处:这三首古诗均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四课的教学内容。
三、注释:1.《山行》: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此处指云雾缭绕。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得胜过二月里的鲜花。
2.《赠刘景文》: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零。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敬称,您,此处指刘景文。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3.《夜书所见》: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梧叶:梧桐树叶。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居他乡的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四、翻译: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艳红。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在傲霜斗寒。
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远处的篱笆下还闪动着灯火。
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三年级语文上册 4 古诗三首》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三首古诗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们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登上深秋的山,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居住。
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所以他停下马车观赏。
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中的“斜”字,读起来有一种蜿蜒曲折的感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崎岖的山路。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给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仿佛在那白云深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停车坐爱枫林晚”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将枫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独特的韵味。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苏轼在诗中借景抒情,用“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萧瑟,然而又通过“傲霜枝”展现出菊花的坚韧,暗示着人在困境中要保持坚韧和乐观。
最后两句则是鼓励好友珍惜这大好时光,积极向上。
整首诗既有对景色的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然后通过儿童捉蟋蟀的情景,让诗人的思绪从思乡中暂时解脱,增添了一丝温馨。
诗中的“萧萧”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了秋风的声音,让人感受到秋意的寒凉。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二年级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赠刘景文》和《山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 ,我设计了不同形式 ,不同层次的读 ,如:初步朗读 ,感知大意 ;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1、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 ,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第一课时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