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交通管理2012
- 格式:ppt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32
空中交通管理1. 简介空中交通管理(Air Traffic Management,简称ATM),是指对空中交通活动进行监控、协调和管理的系统和程序。
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介绍空中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组成以及运作原理。
2. 空中交通管理的组成2.1 空中交通管制中心(ACC)空中交通管制中心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负责监控和指导特定区域内的所有飞机。
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职责包括: - 监控飞机的飞行路径和高度 - 确保飞机之间的安全间隔 - 协调飞机的起降和航线 - 提供天气和导航信息给飞机和机组人员 - 处理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2.2 空中交通服务单元(ATS)空中交通服务单元是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一部分,负责向飞机提供导航和通信服务。
它的职责包括: - 提供飞行计划和航行资料 - 监控飞机的位置和高度 - 提供导航和通信设备 - 支持空中交通管理中心的工作 - 处理飞机的通信需求和请求2.3 飞行管理系统(FMS)飞行管理系统是安装在飞机上的计算机系统,用于管理和控制飞机的飞行。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 管理飞机的航路和航线 - 计算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 提供自动导航和自动驾驶功能 - 监控飞机的性能和燃料消耗 - 提供飞行员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通信接口3. 空中交通管理的运作原理3.1 飞行计划飞行计划是飞机起飞前提交给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计划。
它包括起飞和降落的时间、飞行的航线和高度等信息。
飞行计划将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用于飞机的监控和指导。
3.2 飞行监控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通过雷达和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来监控飞机的位置、高度和速度等信息。
飞行监控系统将飞机的实时信息传输给空中交通管制中心,以便管制中心能够做出相应的调度和指导。
3.3 空中通信飞机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之间通过无线电通信进行联系。
飞机上安装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通信设备,飞行员可以通过无线电与管制中心和服务单元进行沟通。
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空中交通管理基础1、空中交通管理的任务: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安全,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障空中交通畅通。
包括: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三部分。
2、空中交通服务是空中管制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的总称。
3、空中交通管制服务是A TS的主要工作,包括区域管制,进近管制,塔台管制,和空中交通报告服务四部分。
4、服务方式分为程序管制和雷达管制。
5、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有:塔台空中交通管制室,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进近管制室,区域管制室,民航地区管理局调度室,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总调度室。
6、过渡高度层是指在过渡高度之上的最低可用飞行高度层。
过渡高度层以上QNE, 以下QNH 航路飞行中,飞行高度气压基准面QNE7、航空器产生和承受尾流的强度,随航空器重量的增大而增大最大起飞重量大于136t的为重型机用H表示;最大起飞重量为7~136t的为中型机用M表示;最大起飞重量小于等于7t的为轻型机用L表示;离场航空器在爬升过程中,保持本场的QNH直至达到过度高度。
8、在航路,航线及未建立过渡高度和过渡高度层的区域飞行,航空器应使用标准大气压1013.2hPa作为高度表拨正值,并按照规定的飞行高度层飞行。
9、最低安全高度1)航线仪表:在高原和山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km以内的最高标高600m;在其他地区应当高出航路中心线、航线两侧各25km以内的最高标高400m。
2)机场区域内仪表飞行:以机场归航台为中心,在半径55km范围内,距离障碍物的最高点,平原地区不得少于300m,丘陵和山区不得少于600m。
3)航线目视飞行:巡航表速在250km/h(不含)以上航空器,按航线仪表最低安全高度执行巡航表速在250km/h(含)以下航空器,按航线仪表最低安全高度执行,如果低于最低高度层,距航线两侧各5km地带内最高点的真实高度,平原和丘陵不低于100m 山区不低于300m10、飞行高度层:(1)真航线角在0~179度范围内,高度由900~8100m,每隔600m为一个高度层;高度由8900~12500m,每隔600m为一个高度层;高度在12500m以上,每隔1200m为一个高度层。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86号现发布经修订的《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R2),自2000年1月5日起施行。
局长刘剑锋一九九九年七月五日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1990年5月26日民航局令第3号发布,1994年2月1日民航局令第38号第一次修订,1999年7月5日民航总局令第86号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则第一节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值勤第三节飞行预报和飞行计划第四节飞行进程单第五节气象情报第六节高度表拨正和过渡高度第七节跑道视程的通告第八节机场自动终端情报服务第九节尾流间隔最低标准第十节位置报告第十一节空中交通通信、通话及其使用的语言、时间和计量单位第十二节航空器呼号第十三节机场训(熟)练飞行的指挥和管制第十四节机载防撞系统告警第三章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及训练第一节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员训练第四章空域第一节飞行情报区第二节管制空域第三节危险、限制、禁区第四节航路第五章程序管制第一节仪表飞行管制间隔第二节目视飞行管制间隔第三节机场机动区内目视管制信号第四节跑道的选择和使用第五节离场管制第六节航路管制第七节进场管制第八节航空器水上运行管制第九节管制工作程序第六章目视飞行规则飞行的管制工作第七章仪表飞行规则飞行的管制工作第八章雷达管制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二次监视雷达应答机使用和高度确认第三节雷达识别第四节雷达管制移交第五节雷达管制最低间隔第六节雷达引导第七节进近和区域雷达管制调整速度第八节进近和区域雷达管制第九节机场塔台管制员职责第十节雷达进近管制第十一节监视雷达进近和精密雷达进近第十二节雷达情报服务第十三节雷达在机场管制服务中的使用第十四节雷达管制特殊情况处置第九章复杂气象条件及特殊情况下的空中交通管制第一节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第二节地空通信联络失效第三节无线电罗盘失效第四节发动机失效第五节座舱失压第六节迷航的或不明的航空器第七节空中失火第八节空中劫持第九节民用航空器被拦截第十节紧急放油第十一节搜寻和援救第十章协调与移交第一节空中交通管制单位和军事单位之间的协调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与经营人之间的协调第三节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协调第四节提供飞行情报服务和告警服务的协调第五节管制责任的移交第十一章事故、差错及调查第一节事故及事故征候第二节差错第三节调查的组织和程序第四节空中交通事件的报告第十二章扇区划分及管制席位设置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塔台管制室第三节进近管制室第四节区域管制室第十三章空中交通管制设施第一节航空移动通信设施第二节航空固定通信设施第三节监视与导航设施第四节机场设施第五节航空气象第六节航行情报第十四章飞行流量管理第一节管理机构第二节实施飞行流量管理的原则第十五章飞行高度层第一节巡航高度层第二节非巡航高度层第十六章无人驾驶气球第十七章附则附件附件一定义附件二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等级划分附件三管制员发给航空器的灯光或信号弹信号附件四机场目视地面信号附件五航空器驾驶员收到管制员信号后的确认信号附件六机场进近和跑道灯光系统强度附件七航空器驾驶员应当进行的请示和报告附件八空中交通事件报告表附件九附图附件十指定航空器调整速度时使用的最低调整速度标准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民用航空飞行活动安全和有秩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四章空中交通管理(Air Traffic Managmant--ATM)空中交通管理的历史:红旗、绿旗——信号灯——无线电空中交通管理的基本任务:防止航空器相撞,防止机场及其附近空域内的航空器同障碍物相撞;保证飞行安全和提高飞行效率(安全有序运行)。
空中交通管理组成:空中交通服务(ATS)、空域管理(ASM)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
第一节空中交通服务一、空中交通服务的目标空中交通服务的主要目的——防止航空器在空中相撞;防止空中航空器危险接近。
二、空中交通服务的组成1、空中交通管制服务(ATCS):是空中交通服务的主要部分.分为:区域管制服务、进近管制服务和机场管制服务三部分。
2、飞行情报服务(FIS):由区域管制服务代替完成。
3、告警服务(AS):当航空器处于危急状态时(处于搜寻和救援状态时,如:发动机故障、无线电失效、座舱失压或遭劫持等),管制单位提供的服务。
三、间隔标准航空器在空中相互距离(时间)的规定——间隔标准。
间隔标准分为:垂直间隔、水平间隔1、垂直间隔:FL290—29000英尺(8850米),以上:4000英尺(1200米)为一个高度层(高空气压降低,高度表灵敏度变差的原因)以下: 2000英尺(600米)为一个高度层东向是奇数,西向是偶数.2、水平间隔:横向间隔(如:航迹角大于15度)纵向间隔(时间或距离)如:3--5海里四、飞行规则三种规则:通用飞行规则、目视飞行规则、仪表飞行规则。
1、通用飞行规则:保护人身和财物安全、避免相撞、飞行计划、统一时间空管要求2、目视飞行规则:在能见度许可的条件下3、仪表飞行规则:无线电通信和仪表定位第二节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一、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组织分为:机场管制服务、进近管制服务和区域(航路)管制服务三种。
责任:对空域中的所有航空器的安全负责移交:一个管制区到另一个管制区的移交:双方管制员的同意,通知驾驶员。
1、机场管制服务由机场管制塔台(在塔台的最上层,塔台管制员)提供服务,目视飞行规则,机场地面监视雷达,在机场范围内。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分析报告2012年4月目录一、空中交通管理概况 (3)二、行业管理体制 (5)三、行业发展情况 (6)1、国内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市场发展历程 (6)2、市场需求情况 (7)3、市场竞争情况 (8)4、进入本行业的壁垒 (9)(1)技术壁垒 (9)(2)认证壁垒 (10)(3)人才壁垒 (10)四、行业的区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 (10)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1)1、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民航运输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11)2、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12)3、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13)六、上下游行业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 (14)七、行业竞争发展趋势 (17)一、空中交通管理概况空中交通管理(ATM)是随着航空运输量的增加、飞机性能的提高、新技术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
在航空活动开展的初期,由于飞机数量和飞行次数都很少,没有空中交通的概念,因此不需要实施空中交通管理。
上世纪30 年代后,飞机普遍装备了无线电通信和导航设备,航空发达国家开始沿航路建立了航路交通管制中心,负责接收各航站发来的飞行计划,再根据飞行员的位置报告将其填写在飞行进程单上,然后确定飞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发布指令、实施管理即飞行程序管制。
1945年后,以程序管制为核心的空中交通管制(ATC)开始形成。
上世纪50 年代,二战时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应用于空中交通管制领域,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飞机的位置、呼号、高度、速度等参数,加上陆空通话系统的发展,管制员逐渐采用雷达监视下的程序管制方法。
自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在机载设备和空管地面设备中的广泛应用,再加上卫星通信和定位技术的成熟,使得在大范围内对空中交通进行管理有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空中交通管理概念开始取代单纯的空中交通管制,即从仅保证航班从机场起飞经航路到达目的地的间隔和安全,转变为保证整个航线网上空中交通的通畅、安全和有效运行。
2012年中级经济师测试民航辅导资料参考空中交通管制空中交通管制——空中交通管制方法;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的组织结构;航行情报服务包含的主要内容;飞行签派工作的构成。
空中交通是指在空中飞行和在机场地面活动的航空器。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空中活动和机场利用率日趋增多而产生的一种维护飞行秩序、保证机场和空中交通安全的管理手段称为空中交通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的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及其他障碍物相撞,并且使空中交通有秩序地和高效地运行。
其主要任务是:1.为每个航空器提供其他航空器的即时信息和动态。
2.由这些信息确定各个航空器之间的相对位置。
3.发出管制许可,防止航空器相撞,保障空中交通通畅。
4.用管制许可来保证在控制空域内各航班的间隔,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5.从航空器的运动和发出许可的记录来分析空中交通状况,从而对管制的方法和间隔的使用进行改进,以提高空中交通流量,提高飞行效率。
一、空中交通管制方法(一)程序管制飞机起飞前,机长必须将飞行计划呈交给报告室,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飞行计划的内容包括飞行航路、使用的导航台、预计飞越各点的时间、携带油量和备降机场等。
(二)雷达管制雷达管制员根据雷达显示,可以了解本管制区域雷达波覆盖范围内所有航空器的精确位置,并根据航行规定来调配航空器之间的横向和纵向间隔,以保证飞行安全。
(三)自动化(亦称雷达自动化)管制将计算机广泛应用于雷达管制,以自动打印飞行进程单、跟踪飞机、提供数字显示、预测飞行冲突并给出解决冲突的方案等。
「例题7」对航空器的飞行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称为空中交通管制,主要方法有()。
A.区域管制B.程序管制C.雷达管制D.塔台管制「答案」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