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教学课件——《幼学纪事》
- 格式:ppt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25
资源信息表《幼学纪事》教学目标1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色,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中心突出。
充分感知作者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好学不辍的奋斗精神以及对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并悟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
说明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方能给学生产生兴趣。
方能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人在旅途,感受到的不可能总是满园春色,鸟语花香,还有西风落叶,雨雪冰霜,映入眼帘的不可能总是一马平川,灿烂阳光,还有悬崖峭壁,月遮星藏。
有人说贫苦是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
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会给我们最好的回答。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以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联系。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
2、难点:作者借“以凄楚说得轻松和鲜明的对比”诙谐幽默手法,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感恩的思想感情。
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在研究中学习,最好是一课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幽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无限的因特网,让你们遨游世界。
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贫穷与艰辛,你又会怎样呢?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还是乐观豁达地正视生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将让你们体会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感受别样的人生。
《幼学纪事》教案幼学纪事是中国古代教育专著,由宋代教育家王守仁所撰写。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教育理论的总结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对于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幼学纪事的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了解幼学纪事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影响;3.能够运用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重点:1.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2.幼学纪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3.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难点:1.幼学纪事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2.如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古代儿童教育的兴趣。
2.讲解幼学纪事(20分钟):简要介绍王守仁及其作品《幼学纪事》的背景和意义;详细讲解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目的、儿童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3.讨论与思考(15分钟):分组讨论:根据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如何在现代教育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全班讨论: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思考与总结。
4.设计教学活动(2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幼学纪事中的教学方法,设计一节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并进行互评和点评。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回顾幼学纪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总结幼学纪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幼学纪事中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评价学生对幼学纪事的理解程度,包括对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掌握情况;3.评价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创意性、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适合幼儿的特点等。
六、教学资源:1.幼学纪事的原文或相关资料;2.与幼学纪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设计教学活动的展示材料。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一单元一幼学纪事教学要求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迪意义。
2.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课文说明这是一篇回忆幼年求学艰辛经历的文章,以叙事为主。
阅读时要先理清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一段交代作者贫寒的家境,祖母、母亲寡居穷困,没有文化。
第二段交代作者家庭周围的环境——大杂院,同样没有文化。
这一段,插叙了“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与文章主线看似没有直接联系,而意在说明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
第二部分,概述幼年求学的情况,回忆两位良师对自己的影响。
孔德小学一位忘了姓名的老师,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
卫天霖老师“曾是一位默默的播种者,他曾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用他的艺术,更用他的人品。
第三部分,写作者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生活。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予以说明;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铺垫。
第四部分,写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这一部分主要写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第二件事写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的经过。
本文的题目是“幼学纪事”,即记幼年求学之事。
围绕这一中心,课文是这样安排材料的: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呢?于是,首先交代一下家庭及周围环境。
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终究学有所成,“没有胡乱地生长”呢?这“全靠我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
于是,对“良师益友”尤其是启蒙老师的怀念,自然成了回忆的中心。
正是志学之年,又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可以好好读书了,可是,生活迫使“我”不得不中途辍学。
第三课幼学纪事教案 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幼年求学时的艰辛和他对当年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2、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极其背后所流露出的辛酸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执著苦学、热爱生活的精神难点: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 2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于是之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一九二七年七月生于唐山。
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
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
为了养家糊口,十五岁便四处求人找事做。
曾做过仓库佣工,后当了抄写员。
业余时间,参加辅仁大学同学组织的沙龙剧团演戏。
他演的第一个戏,是一部法国作品,叫《牛大王》,以后还演了《大马戏团》,《第二代》等。
一九四五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学习不久因失业随之辍学,从此便正式参加了职业话剧团体。
二、课文分析Q1:便“幼学纪事”有两个关键词:“幼学”,即小时候关于学习的事,“纪事”,记录下某些事情。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自己幼年关于学习的事,浏览课文,概括作者分别记了哪些事情?(一)、幼年求学时的生活环境1、家境贫寒,家里人都是文盲,只有一本藏书——皇历2、社会环境:底层劳动人民大多是文盲,我帮老郝叔写“请会”通知(二)、小学时良师对我的启蒙1、老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读诗2、美术老师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我们对美术的兴趣(三)、十五岁时辍学,家境日益贫寒(四)、朋友助我进入高等学府旁听1、辅仁大学听中国文学史课2、夜校接触法语及法国文学三、语言品读Q2、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很艰苦,大部分人处在他这样的情况下可能有着怎样的命运?——可能从此沦为一个白丁,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作者却又成为了怎样的人?——在文学艺术界有一定的造诣,成为著名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Q3、是什么原因让他没有“胡乱地生长”?(主观、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面对艰苦的环境,作者的心态如何?[板:执著苦学,热爱生活]——从本文的语言风格可以看出,作者积极乐观,笑对人生的各种苦难,整篇文章多用口语,亲切幽默的语言背后流露出的却是一种辛酸和苦涩。
《幼学纪事》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
一代的启迪意义。
2.理清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叙事顺序,了解文章的叙事特点。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中有特色的语句。
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来安排材料的特点。
2.阐明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学法
主要是朗读和讨论。
教学时间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程
二、概括大意
三、澄清背景
四、体味感情
五、品味语言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学前教育编年史
于是之
一、生活环境
二、上学
三、辍学
四、业余求学。
《幼学纪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紧扣中心合理裁剪、突出重点的选材特点;体会作者在亲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以及所表达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共同研读,共同交流,获得体验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良师益友的感恩与怀念,面对苦难的豁达与乐观,学习作者执著苦学的精神,激发自己对美好学习生活环境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合理的材料和幽默的语言中所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和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用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和质疑串联整节课的教学,在师生共同的品读、探究和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贫苦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
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下面我们学习一篇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看于先生是怎样面对贫苦的。
二、作者简介。
三、文章导读:1、梳理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并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事情:①贫寒的家境②周围环境(大杂院)③两位良师④中途辍学⑤辅仁大学旁听⑥上夜校。
主旨句:我庆幸自己在那样恶劣的政治制度下竟遇上那么好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为我启蒙,教我知道书这种东西的宝贵,使我没有胡乱地生长。
2、再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
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例如:第一部分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
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