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1.1贸易和投资的替代理论

蒙代尔(1957) 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是在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雷布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进行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蒙代尔的贸易和投资替代论是建立在两个作家两个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的,所以替代理论一般只适用于两个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而对于其他情况的国际投资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1.2贸易和投资互补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7) 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FDI 与国际贸易互补效应的小岛模型。他提出直接投资的“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概念,强调了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总体转移,是投资国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资公司等)的总体转移。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

马库森(Markuson)和斯文森(Svensson)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要素比例理论提出的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理论认为蒙代尔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替代理论是基于两国要素比例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得出的结论,一旦改变这一条件,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即国际投资和贸

易的关系取决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关系,如果贸易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的,那么贸易和国际投资是相互促进的,表现为互补关系,如果是不合作的,那么国际投资和贸易之间是种替代关系。

1.3产品周期理论

Vernon(1966)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指出使用新的分析工具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必要性。弗农所谓的“新的分析工具”包括创新、规模经济效应和不确定性。Vernon 详细分析了上述因素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在新产品开发时期、产品成熟期、产品标准化时期对企业贸易和投资决策的影响。Vernon 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从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化生产中的贸易和投资,说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机的选择。从该理论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了企业出口。随着国外需求的扩大和进口国政府开始实行进口替代策略,为了维持国外市场份额,企业开始对外投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替代了企业的出口,投资国逐步由产品的出口国转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1.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80年代初邓宁又对他自己的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补充,形成了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着对外直接投资。所谓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其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主要包括专利、专用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技巧、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和金融和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从而保持企业所用的优势。所谓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邓宁认为,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将其资产内部化使用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比较而言,在国外利用其资产比在国内利用可能更为有利,也就越有可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在这三个方面都处于劣势,则最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说明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选择就是将对外贸易、技术转让、对外直接投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企业优势的微观层面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研究,并将企业三种

优势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说明,这比以前的国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国际投资部分内容的解释更具普遍意义。但是之后很多学者认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首先该理论主要是在以西方跨国集团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提出来,而不是以国有企业或国有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这使得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适用范围减少,因为这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由那三种优势决定的。

1.5 国外其他研究

Kindle Berger(1969)和海默(1976)较早对公司在FDI中的作用做出解释。金德尔伯格(Kindle Berge)认为在完全竞争世界,FDI将不会发生。若没有外部经济,信息是无成本的,并且没有国际贸易壁垒,FDI将不复存在,贸易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最有效的形式,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或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FDI。海默认为公司战略是FDI流动的动机。公司不断寻求市场机会,其海外投资的决定被认为是利用其某些并不为国外竞争者所拥有的能力的战略。这些学者认识到FDI和贸易的关系比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所分析的更为复杂,但他们并没有直接表明FDI的贸易效应。

科吉马(Kojima,1978)注意到当在母国具有比较劣势的部门进行国际投资时,出口和FDI将是互补的。这表明,在相对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将在对相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投资,则FDI是贸易创造型的。

赫尔普曼(1984)、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1985)对差异化商品依据垄断竞争模型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他们认为,在要素禀赋差异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如管理经验、专利和商标等)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因此就会产生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中间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了母国的出口贸易。

Frank S.T. Hsiao,Mei-Chu W. Hsiao(2006)使用1986一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来进行包括中国、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八个国家(地区之间的GDP、出口和FDI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每个国家之间都有不同的因果关系,面板数据的因果检测结果揭示出FDI对GDP的影响上是单向的,但间接通过出口,出口与GDP则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并且认为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优于时间序列因果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