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说明[优质ppt]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5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自1989年以来,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12届,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3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十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创办至今,“挑战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
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自1989年开始举办以来,先后有12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
获奖者中现已有30多名成为了各学术科研领域的教授和学者,2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
“挑战杯”更是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年有近1500多个项目参与竞技,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挑战杯”竞赛题写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竞赛题词。
著名科学家苏步青、钱三强、费孝通、卢嘉锡、朱光亚、周光召等也纷纷寄语大赛。
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挑战杯”正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
一、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资格及作品申报1.参赛资格:凡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均可报名参赛。
2.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不含文学、历史两个学科)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3.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自行拟定。
4.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行评审。
5.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6.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及历届“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三、竞赛奖励1.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赛分自然科学类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三类。
附件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三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说明
●社会调查及论文类目录
目录内容
1. 参赛作品(社会调查报告正文15000字,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正文8000字,附件均不限字数)
2. 已发表相关文章(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
3. 相关应用等支撑材料(含获奖、政府企业批示、采纳证明等)
4. 推荐表和推荐人证明(含推荐人职称等证明材料)
5. 获得的社会影响(含领导接见、权威媒体报道、社会公众反响等)
6. 原始调研纪录(问卷、访谈、视频等)
●自然科学论文类目录
目录内容
1. 参赛作品(8000字科技类论文,附件不限字数)
2. 已发表相关文章(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
3. 相关专利证明
4. 相关应用等支撑材料(含学术影响、应用转化等)
5. 推荐表和推荐人证明(含推荐人职称等证明材料)
6. 原始实验纪录(实验数据、相关图示等)
发明A类及B类目录
1. 参赛作品(作品说明文档或研究报告,不限字数,重点介绍发明背景、技术创新、应用案例、经济及社会效益等)
2. 发明作品实物图片及应用展示视频
3. 已发表相关文章(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
4. 相关专利证明
5. 相关应用等支撑材料(含合作协议、第三方检测、查新报告、收入证明等)
6. 推荐表和推荐人证明(含推荐人职称等证明材料)。
挑战杯赛事介绍PPT1. 赛事背景挑战杯是一项旨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赛事,由中国学生创业园协会主办,是中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技创新赛事之一。
自1992年创办以来,挑战杯已经成功举办了多个届次,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
2. 赛事目标挑战杯的目标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赛事组织挑战杯赛事由三个层级的赛事组成:校级赛、省级赛和全国赛。
每个层级的赛事都有不同的评审标准和奖项设置,以保证赛事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校级赛:在每个大学校园内举办的赛事,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参与。
校级赛的评审主要从项目的创新性、实施可行性和商业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省级赛:在各省城市内举办的赛事,吸引了各个高校校级赛获奖项目的参与。
省级赛的评审主要从项目的商业化前景、创新价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
•全国赛: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赛事,吸引了各个省级赛获奖项目的参与。
全国赛的评审主要从项目的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 赛事流程挑战杯的赛事流程主要包括报名、初赛、复赛和决赛等阶段。
1.报名:参赛团队通过官方网站或线下报名点完成报名及相关文件提交。
2.初赛:评审团对所有报名项目进行初步评审,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项目进入复赛。
3.复赛:复赛阶段,参赛团队需要提交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并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
4.决赛:决赛阶段,入围的优秀团队将进行项目展示和最后的决赛答辩,最终评选出优胜者。
5. 赛事奖项挑战杯赛事设有多个奖项,以鼓励和表彰参赛团队的优秀表现。
1.一等奖:奖励金+荣誉证书2.二等奖:奖励金+荣誉证书3.三等奖:奖励金+荣誉证书4.特等奖:奖励金+荣誉证书5.创新奖:奖励金+荣誉证书6.联合奖:奖励金+荣誉证书7.优秀组织奖:荣誉证书6. 赛事成果多年来,挑战杯赛事孵化了许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有些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