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的间隙
- 格式:pdf
- 大小:436.73 KB
- 文档页数:8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发表时间:2011-05-30T17:42:21.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玉红[导读]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赵玉红(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驻马店463000)【中图分类号】R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93-02【摘要】通过近三年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的调查,发现多发于夏秋季节,早期多数有牙痛史,继发颌面、颈部肿胀,伴随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不当,可快速发展为脓胸,心包积液,进而出现腹腔积液,伴有高热、脓毒败血症等严重中毒症状。
死亡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感染灶沿组织潜在间隙逐步扩散。
腺源性感染者病灶沿淋巴途径颌面部、颈部、纵膈等深部组织间隙;牙源性病灶进入骨髓腔或骨膜下、颌面软组织、进入颈部、心包、胸膜腔、腹部等深部间隙,造成全身性感染、中毒,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笔者总结了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34例,就其治疗、转归、最终诊断作了探索、总结。
1 资料患者男21例,女13例。
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43岁。
出现颌面部多间隙红肿疼痛,伴随开口困难,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伴随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强迫体位。
2 治疗方法与结果早期行局麻下脓肿/肿胀间隙切开引流,配合术区局部药物冲洗,全身用药。
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障呼吸通畅。
脓肿逐渐引流至体位较低处:颈部气管旁间隙,胸膜腔。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胸腔闭式负压引流。
配合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感染中毒症状较重时,分次给予输注血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结果:治愈 30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病3例。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比较常见的颌面部疾病,其中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的对病灶牙进行相应处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尽快对症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感染;病原菌的类型1前言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特殊,具有上通颅底下达纵隔的筋膜间隙,期间以疏松结缔组织填充。
口腔内含有多种正常菌群,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等,均可引发条件致病菌繁殖、扩散,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而引发败血症、颅内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及局部脓肿等感染性病变,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
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及医源性,发病后进展迅速,致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甚至形成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国内外均认为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55.00%,以眶下间隙最为多见,发生率约>27.00%,发病率最低为舌下间隙[2]。
了解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有助于及早给予合理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
因此,研究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来源、病原菌检出及病原菌种类、主要菌株敏感试验结果,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故对该地区医院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以期为该地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3]。
2感染来源2.1 牙源性感染牙源性感染是成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主要的病因。
近 10 年来,文献报道的牙源性感染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比例为 55%~72%。
Yuvaraj等认为下颌第一磨牙是最主要的病灶牙[4]。
而 Storoe等比较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引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发现 90 年代以下颌磨牙居多,80 年代上颌后牙的比例较大[5]。
第五节颌面部的间隙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图10-22、23)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二、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图10-22、23)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图10-21舌咽神经分支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三、颞下间隙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图10-22、23)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颌面部的间隙概述内容: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五节文件夹中05-1文件)概述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space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咽颊炎。
咬肌间隙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图10-23,24)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 文 解 释咬肌间隙 massetericspace 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翼颌间隙翼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图10-23,24)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颞下间隙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 space (图10-23,24)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 英 文 解 释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space 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咽旁间隙咽旁间隙 parapharyngeal space(图10-23)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间隙 submandibular space(图10-24)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咽颊炎。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 文 解 释下颌下间隙 sub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 )咽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