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的间隙
- 格式:pdf
- 大小:436.73 KB
- 文档页数:8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发表时间:2011-05-30T17:42:21.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玉红[导读]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赵玉红(驻马店市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驻马店463000)【中图分类号】R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093-02【摘要】通过近三年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的调查,发现多发于夏秋季节,早期多数有牙痛史,继发颌面、颈部肿胀,伴随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不当,可快速发展为脓胸,心包积液,进而出现腹腔积液,伴有高热、脓毒败血症等严重中毒症状。
死亡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感染灶沿组织潜在间隙逐步扩散。
腺源性感染者病灶沿淋巴途径颌面部、颈部、纵膈等深部组织间隙;牙源性病灶进入骨髓腔或骨膜下、颌面软组织、进入颈部、心包、胸膜腔、腹部等深部间隙,造成全身性感染、中毒,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笔者总结了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34例,就其治疗、转归、最终诊断作了探索、总结。
1 资料患者男21例,女13例。
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43岁。
出现颌面部多间隙红肿疼痛,伴随开口困难,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伴随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强迫体位。
2 治疗方法与结果早期行局麻下脓肿/肿胀间隙切开引流,配合术区局部药物冲洗,全身用药。
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障呼吸通畅。
脓肿逐渐引流至体位较低处:颈部气管旁间隙,胸膜腔。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胸腔闭式负压引流。
配合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感染中毒症状较重时,分次给予输注血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结果:治愈 30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病3例。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研究进展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属于比较常见的颌面部疾病,其中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的对病灶牙进行相应处理,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尽快对症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方法;感染;病原菌的类型1前言口腔颌面部解剖关系特殊,具有上通颅底下达纵隔的筋膜间隙,期间以疏松结缔组织填充。
口腔内含有多种正常菌群,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等,均可引发条件致病菌繁殖、扩散,导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而引发败血症、颅内感染、血栓性静脉炎及局部脓肿等感染性病变,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
感染途径主要为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及医源性,发病后进展迅速,致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甚至形成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国内外均认为牙源性感染是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55.00%,以眶下间隙最为多见,发生率约>27.00%,发病率最低为舌下间隙[2]。
了解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有助于及早给予合理抗感染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发生率。
因此,研究当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来源、病原菌检出及病原菌种类、主要菌株敏感试验结果,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故对该地区医院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以期为该地区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3]。
2感染来源2.1 牙源性感染牙源性感染是成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主要的病因。
近 10 年来,文献报道的牙源性感染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比例为 55%~72%。
Yuvaraj等认为下颌第一磨牙是最主要的病灶牙[4]。
而 Storoe等比较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引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发现 90 年代以下颌磨牙居多,80 年代上颌后牙的比例较大[5]。
第五节颌面部的间隙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图10-22、23)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二、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图10-22、23)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图10-21舌咽神经分支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三、颞下间隙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图10-22、23)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口腔颌面部感染(一)颌面部感染概论一、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牙源性感染居多、混合性感染为主,潜在间隙多易扩散、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生态环境复杂潜在筋膜间隙鼻唇静脉血管常无瓣膜毛囊、皮脂腺、汗腺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牙源性感染二、危险三角区位置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特点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细菌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进入颅内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四、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损伤性医源性五、病原菌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2.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3.混合性:需氧菌+ 厌氧菌,最多见(60%)4.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六、临床表现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牙源性或腺源性急性: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性浸润块、瘘管、长期排脓、死骨全身表现七、诊断1. 病史、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功能障碍: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瘘管形成→长期排脓全身症状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核左移或中毒颗粒3. 辅助检查波动实验(浅部脓肿)穿刺抽脓(深部脓肿)X线检查超声检查活检八、治疗1. 局部治疗局部制动、严禁挤压外敷中草药脓肿切开引流处理原发病灶,死骨摘除或刮治2. 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经验用药、个性化用药)全身支持疗法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切开引流【目的】排脓减毒,减轻肿痛,防止扩散【指征】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肿胀明显、压痛局限全身中毒症状重脓肿引流不畅多间隙感染【技术要点】位置:最低位,顺着皮纹或隐蔽处长度:不超过脓肿边界建立引流:九、严重并发症颅内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眶周蜂窝织炎急性会厌炎(二)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ooth【智齿定义】又名第三磨牙,通常在16-18岁以后人的心智发育成熟时萌出,因此被称为智齿【阻生类型】智齿阻生是人类退化趋势的一种表现【定义】智齿冠周炎:由于智齿萌出不全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盲袋形成【临床表现】1. 急性冠周炎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口腔检查:牙龈状态、阻生牙、邻牙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2. 慢性冠周炎局部压痛或瘘道排脓【鉴别诊断】第一二磨牙的慢性根尖炎、第三磨牙牙龈肿瘤【治疗】急性期1. 局部冲洗上药生理盐水、双氧水、高锰酸钾液2. 切开引流3. 药物治疗:抗生素、对症药物4. 支持治疗慢性期1. 冠周龈瓣切除术2. 智齿拔除术3. 物理疗法【扩散途径】流注脓肿炎症→下颌骨外斜线→6龈颊沟→骨膜下脓肿或龈瘘间隙感染炎症→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咬肌间隙、翼颌间隙感染(亦可导致颊间隙、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和咽旁间隙感染)面颊瘘炎症→磨牙后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间薄弱处→皮下脓肿或颊瘘(三)颌面部间隙感染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特点:颌面部潜在间隙,血管、神经、淋巴管、唾液腺导管走行其间,相邻结构相互连通缓冲运动产生的张力感染易沿着阻力薄弱的筋膜间隙扩散蜂窝织炎→ 脓肿处理原则与概论相同一、眶下间隙感染Infraorbital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面前部眼眶下方感染来源:上颌牙炎症(1-4)临床特点:肿胀、疼痛、波动感切开部位:3-4唇侧龈颊扩散途径:眶内、颅内二、咬肌间隙感染Masseteric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咬肌—下颌支外侧骨壁感染来源: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临床特点:肿痛明显,张口受限,不易摸到波动切开部位: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扩散途径:不易扩散、易形成边缘性骨髓炎三、下颌下间隙感染Submandibular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下颌下三角感染来源:下颌磨牙感染,下颌下淋巴结炎(婴幼儿)临床特点:淋巴结肿大、三角区肿胀、波动感切开部位:下颌骨体下缘以下2cm做平行切口扩散途径:口底多间隙感染四、口底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解剖位置:双侧下颌下+舌下+颏下间隙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临床特点:化脓性、腐败坏死性治疗原则:尽早切开充分引流切开部位:“衣领”、倒“T”型切口(四)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定义】各种致病因子侵入颌骨引起骨组织感染,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
颌面部感染病例分析题(附答案)病例一病员:张××,性别:男,年龄:41岁,职业:农民主诉:右面部肿胀流脓4月余现病史:4个月前,右上大牙因疼痛而拔除,拔牙2小时后,右面部不慎被锄头柄碰伤,微痛,皮肤未溃破,也未流血。
第二天右面部开始肿胀、热痛。
10天以后在当地“乡社医院”作切开引流,放出少许脓液,肿胀并未减轻,反而加剧。
又用中药外敷,肿胀开始消退,但未完全消失。
1月后口内右上牙龈处开始流脓,右面部也出现了3个瘘孔向外排脓,入院20天前,右上唇开始麻木,感觉迟钝,患病以来全身情况好,食欲正常,既往体健。
无特殊。
家族史,既往史,略。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T37℃P62次/分R18次/分BP118/76mmHg胸部、腹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正常颌面外科情况: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该处有深达5cm探及软组织未达骨面,鼻尖、上唇偏向左侧,右上唇感觉迟钝,张口度正常,口腔卫生欠佳,765|缺失,8|叩痛+++,松动+,4-1|叩痛+-++,松动+-++,右上颌骨X线片检查(华氏位及上颌骨正侧位咬合片)。
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
思考题:请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
答:1.诊断及诊断依据:(1)右侧眶下间隙感染诊断依据: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
4-1|叩痛+-++,松动+-++ (2)右侧上颌慢性边缘性骨髓炎诊断依据: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故可判断为骨髓炎;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可知为边缘性骨髓炎,并且面部有3个瘘孔长期未愈,可知为慢性边缘性骨髓炎。
颌面部的间隙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图10-22、23)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二、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space(图10-22、23)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图10-21 舌咽神经分支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1]1 (未取到网页内容)三、颞下间隙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图10-22、23)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颌面部的间隙概述内容:颌面部上、下颌骨与周围的肌肉之间、或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器官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这些间隙中充填着疏松结缔组织,有的间隙还有神经、血管穿行,从而使相邻的间隙彼此通连。
当炎症感染时,可循此途径蔓延,脓液也可溃破筋膜,扩散到邻近的间隙。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五节文件夹中05-1文件)概述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咬肌间隙massetericspace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space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space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咽颊炎。
咬肌间隙咬肌间隙 masseteric space (图10-23,24)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 关键词英 文 解 释咬肌间隙 massetericspace 咬肌间隙的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翼颌间隙翼颌间隙 pterygomandibular space(图10-23,24)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翼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内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面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穿行,下牙槽神经阻滞术即将局麻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翼颌间隙的感染可向上扩散至颞下窝和翼腭窝;向内沿翼内肌后缘可扩散至咽旁间隙;向下可扩散至下颌后窝。
有时可沿血管神经束向上经卵圆孔蔓延到颅腔。
颞下间隙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 space (图10-23,24)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 英 文 解 释颞下间隙 infratemporalspace 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
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
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咽旁间隙咽旁间隙 parapharyngeal space(图10-23)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咽旁间隙位于翼内肌、腮腺深部与咽侧壁之间,呈倒立的锥体形。
上抵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上缘;后界为椎前筋膜。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为前后二部。
前部称咽旁前间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较小,咽升动、静脉行于其中,内侧有咽上缩肌及腭扁桃体。
腭扁桃体感染可侵及该间隙。
咽旁后间隙较大,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脑神经及颈深上淋巴结,此内容为腮腺床的结构。
咽旁间隙与翼颌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相通。
下颌下间隙下颌下间隙 submandibular space(图10-24)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咽颊炎。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 文 解 释下颌下间隙 submandibular space 下颌下间隙位于颌下三角内。
上界为覆盖下颌舌骨肌深面的筋膜;下界为颈深筋膜浅层;前界为二腹肌前腹;后界为二腹肌后腹。
间隙内主要含有下颌下腺、颌下淋巴结、面前静脉及面动脉。
此间隙通过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通,并与翼颌间隙、咽旁间隙相通。
下颌第2、3磨牙根尖感染可引起此间隙感染,由厌氧细菌引起的蜂窝组织炎称路德维希(Ludwig )咽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