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小巷里走出的闽都巨人_三坊七巷名人与福州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渊源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97.86 KB
- 文档页数:4
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背景介绍示例文章篇一:《神奇的三坊七巷》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有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叫三坊七巷吗?我呀,最近可好好了解了一番,现在就来给你们讲讲!三坊七巷就像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大宝箱。
它坐落在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里。
一走进那里,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
你能想象吗?那里的坊巷纵横交错,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
要是第一次去,说不定还会迷路呢!古老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坊巷里的房子,那可都是有年头的。
它们的屋顶高高翘起,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墙壁上的青苔,就像时间留下的印记。
我忍不住想,这些房子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呀?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住了好多好多有才华的人。
他们有的是大诗人,有的是大画家,还有的是了不起的政治家。
这就好比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都聚集到了一个地方,是不是超级厉害?我还听说,曾经有一位大诗人,每天就在自己的小屋里写诗作画。
他的作品传遍了整个福州城,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小画家,每次他的画一出来,大家也都围上去夸奖。
还有啊,那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
有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温暖场景,也有孩子们在巷子里玩耍的快乐时光。
这不就跟我们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疯跑玩耍一样吗?有一次,我碰到一个老爷爷,他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晒太阳。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爷爷,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呀?”爷爷眯着眼睛,慢慢地说:“孩子啊,以前这里可热闹啦,到处都是人来人往,大家都亲如一家。
”我又问了一个阿姨,阿姨笑着说:“这里呀,一直都是福州的骄傲!”小伙伴们,你们说,这么神奇又有魅力的三坊七巷,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索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把它的故事传承下去吗?我觉得呀,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房子和街道,它更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宝藏。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美!示例文章篇二:哇塞!你们知道吗?今天我要和大家说一说超级厉害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啊,那可是福州这座城市的宝贝!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福州的大地上。
福州的三坊七巷阅读题答案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地位高。
文化底蕴深厚。
作者写《福州的三坊七巷》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忧虑,企盼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
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福州的三坊七巷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福州的三坊七巷阅读材料①早就听说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地位与江苏周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齐名,在建筑界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但省里每次接待北京和外省的客人时,参观的目的安排表上却未出现“三坊七巷”。
带着疑惑,我拨通了福州大学陈晓博士的电话,约他周末与我去“三坊七巷”看个究竟。
②我们相约在塔巷的老字号“永和鱼丸店”集合,穿过塔巷到了南后街。
陈博士边走边说,“三坊七巷”由白墙、灰瓦、亭台、楼阁等组成。
具有典型的闽越民居特色,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占地约40多公顷。
它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逐渐形成规模。
当时在南街建起了“七巷”,后来隔了一条街(南后街)又建起了“三坊”,形成了以南后街为中轴的“非”字形结构的大型建筑群。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侧从北到南依次排练的十条坊巷的统称。
③听了陈博士绘声绘色地介绍,我建议说,那我们就按古人的建筑顺序先去“七巷”再走“三坊”吧。
陈博士摊开双手摇了摇头遗憾地告诉我,杨桥以后改造的杨桥路了,遗址上仅留存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盛下的全是高楼和商业街。
④站在南后街与杨桥路的岔路口,面对车水马龙的杨桥路和衣锦坊的建筑工地,我们和“三坊七巷”一道仿佛一同被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
“三坊七巷”成了现代建筑群中的孤岛,现代派家居豪华大厅中的一件小古董。
⑤不经意间我们走进了郎官巷.这里与最繁华的东街口只一步之遥,却是两个世界,一边是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一边是幽深古老的庭院,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
郎官巷20号是严复的故居,那是一幢三进三开式的古建筑群,白墙灰瓦,精致的木雕,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
这里的每块砖瓦仿佛都透露出浓浓的书卷味,让人释怀。
幼儿园三坊七巷的探寻教案设计与实践共享一、幼儿园三坊七巷的概念介绍幼儿园三坊七巷教育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和“六艺”,通过构建起“仁、义、礼、智、信、勇”的价值观念,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和心智能力。
而“三坊七巷”则是指在幼儿教育中,侧重培养幼儿的品格修养和传统艺术修养的教育模式。
在幼儿园教育中,三坊七巷也是一种教育思想,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三坊七巷的教育理念与教案设计1. 教育理念三坊七巷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幼儿的品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不仅要注重幼儿的认知发展,更要注重幼儿的情感和思维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培养孩子们的仁爱之心。
2. 教案设计针对三坊七巷的教育理念,教案设计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品格和传统文化素养。
在语言、数学、科学等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态度。
教案设计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尊重和共享。
三、三坊七巷的教学实践共享1. 益处及挑战三坊七巷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资源的不足等。
2. 我的看法与理解在我看来,三坊七巷的教学实践十分重要。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而幼儿园正是培养孩子们这些素养的重要阶段。
我认为教育者应该重视三坊七巷的教学模式,注重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总结回顾:在幼儿园三坊七巷的教案设计与实践共享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幼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幼儿的品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者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为孩子们打下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历史⽂化名街三坊七巷的三个价值2019-10-03[摘要]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之⼀,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化交融⽽形成的独具地域特⾊的闽都⽂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化街区物质与⾮物质⽂化的特⾊与价值。
该⽂从“⾥坊制度的活化⽯”、“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近代⽂⼠名流的荟萃之地”三个⽅⾯对其进⾏阐述。
[关键词] 三坊七巷活化⽯博物馆⽂化价值福州历史⽂化名城建城2200多年,其核⼼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历史⽂化名街――三坊七巷。
它地处福州市中⼼,东临⼋⼀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40公顷。
从唐代开始就⼀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化轴线的重要组成。
它见证了⾃中原⼈⼊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
据⽂献记载,⾃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众多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名贤英杰。
可以说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留下的⾜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化的变迁历史。
它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个见证,更是城市⽂化辉煌发展的见证。
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坊七巷价值的评价是“⾥坊制度的活化⽯”、“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和“近代英杰的聚居地”。
1 ⾥坊制度的活化⽯⾥坊制度的核⼼是棋盘状的格局,这是⾥坊制的最初形态,源于汉代,到了三国⾄唐代,是⾥坊制的极盛时期,开创了⼀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坊制城市格局。
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这些棋盘格中组成“⾥”(后称“坊”)。
坊,是西周时期井⽥制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的⼀种居住⽅式,北魏之前称⾥。
隋初正式以“坊”代“⾥”。
坊,有⽅形或者矩形两种状态。
坊的四周筑有围墙,每⾯围墙开有坊门。
这个制度被后世继承下来。
坊门往往还是张贴⽂告的地⽅。
坊的中间位置是⾥社,供奉社神,也就是⼟地神。
围绕⾥社建造住宅。
坊内的道路称巷,与坊门相通,其⾛向基本上是东西⽅向,南北平⾏,很少有垂直交叉的。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
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
闽都名人故居研学路线闽都名人故居研学路线闽都,指的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福州市。
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名人故居。
以下是一条闽都名人故居研学路线,带您领略福州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
第一站:林则徐故居\n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福州出生并成长。
林则徐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林则徐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
第二站:严复故居\n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启蒙之父”。
严复故居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也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严复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站:郑成功纪念馆\n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他曾在福州驻守并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是一座展示郑成功生平事迹和抗清斗争历程的博物馆。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郑成功的家族背景、他的抗清斗争经历以及他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贡献。
第四站:林则徐纪念馆\n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仓山区,是为了纪念林则徐而建立的。
这座博物馆展示了林则徐的生平事迹、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外交和治理方面的才能。
在这里,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林则徐这位伟大人物。
第五站:陈宝箴故居\n陈宝箴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
陈宝箴故居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传统闽南建筑。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陈宝箴的教育理念、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在社会改革方面的努力。
以上是一条闽都名人故居研学路线,带您领略福州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
通过参观这些名人故居,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您也可以感受到福州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一、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
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其文化底蕴深厚,更是拥有众多文化名人。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居就坐落在其中。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意义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福州市传统的居民区,也是福州市政府的重点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明清街区特点的城市传承文化遗产区,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江南地区的“窗棂之一、三坊之盛、福州之大观”。
三、名人故居介绍1. 严复故居严复,清代文化名人,散文家、诗人等。
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严复故居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五凤派巷,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故居建筑狭长、深邃,布局紧凑,是中国古文化传承的典范。
2. 郑成功故居郑成功,明朝时期的名将,著名的海上抗清英雄。
他被尊为“海上之神”,是台湾民族英雄之一。
郑成功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泉秀巷,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
郑成功故居的建筑格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
3. 黄宗羲故居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理论为“天心说”、“人心说”和“性命守道”等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故居坐落在三坊七巷的郑家大巷中,是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4. 冯雪峰故居冯雪峰,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家,影响了一代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诗人王子”。
冯雪峰故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布局精致,保存完好,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四、结语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的文化名片之一,更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中的多位文化名人故居,见证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
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中心城市中最大的传统街区之一。
它保留相当数量的清末民初建筑,包含了城市里坊制度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同时,它又集中了相当数量中国近代名人的故居:如林则徐出生地、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一批文化遗迹,在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在对其价值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指出在保护三坊七巷中名人故居这一类特殊文物时所应遵循的四个保护原则,并相应提出了四个保护中可采取的策略。
标签:名人故居,群体价值,保护原则,保护策略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保留相当数量的清末民初建筑,“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目前全国中心城市中最大的传统街区之一,包含城市里坊制度的重要资料。
同时,它又集中了相当数量中国近代名人的故居:如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沈葆祯故居等一批文化遗迹。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及其演变整体的研究,探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者的关系,分析多重历史的重叠问题及群体价值的意义,确定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个体与群体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文化保护区中名人故居这一类特殊文物的保护问题与保护策略法。
1.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价值研究1.1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基本价值1.1.1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历史建筑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保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群体记忆,它是一座城市文脉的继承者。
三坊七巷作为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三坊七巷内曾经居住过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
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状元郑性之,户部尚书林泮、南京兵部尚书林瀚、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船政之父沈葆桢,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刘冠雄、杜锡珪、蓝建枢、林葆怿、陈季良,“五四”时期中国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等故居都在这里。
说说福州的“三坊七巷”1991年3月,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从“拆”到“修”,一字之变,改变了“三坊七巷”的命运,“三坊七巷”这一古街巷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笔者有幸于2019年12月去过福州的“三坊七巷”,今天就说一说它们的故事。
(图1)“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说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
这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里面有林则徐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林徽因故居、冰心故居、小黄楼、二梅书院、水榭戏台等数十处经典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闽都的故事,从鼓楼开始生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凝聚,汇成一部伫立而又充满底蕴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千年古都的斑驳与显赫。
“三坊七巷”临闽江、怀西湖,三山鼎立,双塔对望,坊巷之中,藏着半部中国近代史,无人不为之倾心。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3片称“坊”,向东7条称“巷”。
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汉始,先后建成冶城、子城等6次城垣,老城保护做得相当到位。
在福州的老城区,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这些坊巷成为福州重要的历史标志。
这些历史标志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
文/张渊学“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被不少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三坊”很有历史感。
这“三坊”就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它们和这里的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简称“七巷”),以及附近的朱紫坊一起,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
它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是当时福州的繁华商业区。
以安泰河为界,罗城南部地区一分为二,城北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贵族居住区也坐落于此,城南则是平民文化疆域青春期健康82图1 福州“三坊七巷”图3 福州第二坊——文儒坊图2 福州第一坊——衣锦坊居住区和商业区。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典型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
三坊指的是三个相连的胡同,七巷指的是七条与之相连的巷道,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而在这些胡同和巷道之中,隐藏着许多名人故居,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来介绍一位重要的名人故居——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三坊七巷中有一座宅院,被称为“曾府”。
这座宅院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曾国藩故居的主要建筑有正厅、左右厢房、后花园和书院等。
曾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和清代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介绍另一位名人故居——林则徐故居。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尊孔反法”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林则徐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一条小巷里,宅院虽不算大,但建筑精致典雅。
故居内有林则徐的书房、起居室、客厅等,这些房间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装修和陈设,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再来介绍一位名人故居——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故居也位于三坊七巷中的一条巷道里。
郭沫若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相结合的形式,文化融合的特点十分明显。
故居内有郭沫若的书房、卧室和画室等,这些房间展示了他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
除了以上介绍的名人故居外,三坊七巷还有许多其他名人故居,如濂园、翰林府、唐代文学家杜牧故居等。
这些故居不仅是名人的居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三坊七巷中的名人故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参观这些名人故居,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108《名家名作》·杂谈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才能形成文化认同力,文化才能繁荣兴盛,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因此,弘扬和发展名人文化对于当下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并最终达成文化认同,形成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的合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文化现状在福建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众多旅游景点中,最著名的当数“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自古以来最富文化气息的地方,有着“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闽都名人的聚居地”“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等美称,这些称号足以体现其形成的历史之悠久、所承载的文化之丰富。
而在三坊七巷所承载的众多文化中,名人文化作为一个极具地缘性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资源,因其特有的文化功能而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人是一个城市生命线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优秀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历史名人是有迹可寻的,同姓、同区域生活的人甚至有可能和名人血脉相连,因此历史名人能够有效地唤起人们的亲切感和自豪感,人们也会自发地宣传名人文化。
历史名人相比于励志传说更能成为一个人成长中实实在在的榜样。
从三坊七巷中孕育出的一代代出类拔萃的英杰,他们杰出的事迹和历史成就为福州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文化自觉、自信与认同力的内涵与外延(一)文化自觉、自信与认同力的内涵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拥有多重含义:它是人们不断习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等经验及其持续变化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汇聚,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它在形成和发展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人是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也因为人的参与而拥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人的生活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里,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果能够自觉、自信地遵循、追求和创造合乎这个时代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正确的、崇高的言行,那便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的最高境界。
三坊七巷研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福建省最具代表性的古老街区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坊七巷保存着大量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民居、宗教建筑和庙宇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福州传统文化的风采。
本文以三坊七巷为研学主题,将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研学价值。
通过对三坊七巷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福州历史文化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为学生的研学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介绍了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
文章结构包括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三坊七巷的历史、研学内容一和研学内容二。
第三部分是结论,总结了三坊七巷的研学价值,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全面展现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和价值。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探索研学内容,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挖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同时,通过研究三坊七巷的研学内容,探讨如何将其纳入学校的实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
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激发人们对三坊七巷的研学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促进相关研究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正文2.1 三坊七巷的历史三坊七巷又称福州老街,位于福州市中心地区,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反映了福州的历史文化与建筑风貌。
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形成于宋代。
当时的福州人民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将城市划分为“三坊七巷”,形成了狭窄的胡同和错落有致的街巷。
这些古老的街巷承载着福州的历史记忆,见证了福州的繁荣兴衰。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实用版4篇)《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篇1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名人故居,是福州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代表。
参观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可以深刻感受到福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少历史名人的故事和成就。
在参观过程中,我可以看到故居的建筑风格和装修都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尽显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和华丽。
同时,故居内的展品和资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故居主人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到了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参观名人故居也让我意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故居的保护和维修需要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得以完好地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篇2参观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这些故居不仅是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故居中,我可以看到名人们的生活起居、工作环境、藏书、字画等,这些都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参观名人故居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名人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贡献。
例如,林则徐故居让我更加了解了他的禁烟运动和爱国精神,严复故居让我更加了解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启蒙贡献,这些故居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参观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保护名人故居和古建筑的重要性。
这些故居和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好这些故居和古建筑,让它们得以传承和弘扬。
总之,参观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名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贡献。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篇3参观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厚重。
对福州“三坊七巷”的简要研究【摘要】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缘起于西晋末的永嘉年间,成于宋代,遗留至今,逐渐成为福州的品牌文化。
其建筑风格独特,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从古至今,人杰地灵,诸多名人曾聚居于此。
如今,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修缮,合理规划,让这片文化瑰宝能更久远地流传下去。
【主题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旅游“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以西。
东邻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安泰河。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及吉庇巷。
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三坊七巷的兴衰历史。
三坊七巷缘起于西晋末的永嘉年间,成于宋代。
到了南宋,三坊七巷成为城市责族仕夫的聚居地到。
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民国初,三坊七巷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期。
首先是周围形成了候官衙、圣庙、学府、抚院使署等官方建筑和场所。
其次,优越的区位和居住传统吸引了更多的贵族、学者、仕夫来此居住。
从人文意义上说,三坊七巷迎来了它的中兴期。
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州城和三坊七巷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口大量外流。
解放后,在城市大建设和道路拓宽的背景下三坊七巷仅剩下两坊五巷保留原有风貌。
同时因居住人口密集,沿街聚集了大量商业,三坊七巷成为城市商住功能混合的聚集区。
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和维修保护,破坏性开发、建设违章措建和老化现象严重,生活条件不断下降,三坊七巷到了濒临毁灭性破坏的地步。
过眼云烟,三坊七巷由兴及衰,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变迁、人文生活的最佳印记,集中体现了多种城市文化变触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三坊七巷有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三坊七巷总占地约45公顷,目前,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
采访稿录音1(澳门路1点点)摇光实践队:请问您是从什么地方来这边(三坊七巷)的呢?路人1:从长乐过来的。
摇光实践队:从那边坐车过来方便吗?路人1:坐地铁。
从火车南站坐过来的。
摇光实践队:是从长乐先坐火车坐到火车南站再坐地铁过来的吗?路人1:长乐坐滴滴打车。
摇光实践队:哎呀,那有钱啊,哈哈。
那觉得这边购物方便吗?路人1:我刚到这边,主要是来逛逛街。
购物挺方便的。
感觉环境也不错。
今天因为工作日嘛,人也少。
摇光实践队:谢谢您的配合。
录音2(南门兜公交站)摇光实践队:老奶奶您好,请问我们能采访你一下吗?路人2:嗯。
摇光实践队:您家是在什么地方呢?路人2:台江。
摇光实践队:您现在要等几路车回家?路人2:我等...不一定的。
20路、66路、1路都可以经过那边。
摇光实践队:您现在已经在车站等了多久了呢?路人2:我刚从医院出来,才坐5分钟。
摇光实践队:您(从家里)过来的时候方便吗,有等很久吗?路人2:不会很久,我那个媳妇把我送到车站,20路的车有经过这里,我就上车。
(车来了)...录音3(三坊七巷入口处)摇光实践队:您好,我们是做社调(社会调查)的,能问您几个问题吗?路人3:可以你问吧。
路人4:有没有什么小礼品、奖品咯?路人3:人家学生嘛。
摇光实践队:哈哈。
摇光实践队:就是,我们想要了解一下原来三坊七巷的一些故事什么的。
路人3:你是想问(饮食)特色还是地方人文方面?摇光实践队:对,就是人文方面。
路人3:人文我跟你讲,你到巷子里面去,他每一个故居他都有介绍。
比如说,这个(手指)是冰心的,这个(手指)是林则徐的旧居。
里面很详细,比我说的还好。
还有什么水榭楼台(水榭戏台)(介绍)都很详细。
你去过那边没有?摇光实践队:去过。
我们也都是这里的人,是来做实践的啦。
我们想找到原来住在这里的,了解一些三坊七巷改造之前的历史。
路人3:哦哦。
我们不是,我们也是到这里逛的。
虽说也是福州人,但是对这边了解的不是很深。
摇光实践队:谢谢啦。
致敬三坊七巷泰禾福州院子传承文脉外地人来福州,一定会去逛逛福州的标志性景点——三坊七巷;而到了三坊七巷,福州人会告诉你,一定要去看看分布在这坊巷之间的几座世家大宅:杨桥东路林觉民的林家老宅(同为冰心故居)、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居住过的朱紫坊萨氏民居、福州市区最大的一姓住宅——光禄坊刘家大院、、郎官巷严复故居、宫巷里的船政大臣沈葆桢故居,以及曾经“六子科甲”的文儒坊陈氏民居……走过这些名门望族的传世大宅,追寻高官名宦、文人富贾留下的生活印记,感受过坊巷邻里、闹中取静、书院清幽、曲径古朴、水榭戏台这些生活中的小美好,才会懂得,为何世家名门总是钟情于坊巷大院。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匠心传承礼制,热销已成必然泰禾院子系树定中式院落范本“三坊七巷”这一街区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身份至上,中轴对称;坐北向南,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坊巷聚居经纬相交。
这三大建筑形态,是传统中式礼制、中式审美在居住文化上的演绎,是我国古代城市“坊巷制”城市格局的珍贵例证。
这个“里坊制度活化石”也成为了泰禾集团开疆拓土、定鼎中式豪宅标杆的珍贵蓝本。
三坊七巷独特的规制格局、高大门头、水榭庭院,经过泰禾集团的传承和深化,有了今天十城十七院的全国布局。
如中国院子就有“一街七巷”,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北京首个全精装院落。
又如泰禾南京院子,将城市肌理与明清风格院落式民居相映成趣,打造“一河两街七坊八巷”。
福州院子则汇聚南北所长,由坊巷、深墙、宅门围合而成,形成四坊十八巷的格局。
可以说继三坊七巷之后,再造出更符合当代需求的福州世家大院、一个更生活化的坊巷人居。
截止2016年8月31日,福州院子在福州中原市场研究数据平台发布的2016年8月销售排行榜中,一举揽括大福州地区单盘销售金额、销售面积等四项榜单冠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摘要: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化之根。
从唐末五代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小小的坊巷孕育出众多的历史名人,成为我国历史名人分布密度最高的街区。
那为什么这小小的三坊七巷街区能够孕育和汇聚这么多历史名人?本文拟从福州浓厚的崇儒重教文化氛围以及传统教育模式对三坊七巷人的培养与塑造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名人;崇儒重教;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K29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2)04-0071-04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的代表,是福州的文化之根,有着“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美称,从唐末五代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三坊七巷见证了福州城的沧桑巨变,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在这方圆只有40多公顷的弹丸之地上孕育和汇聚了众多的历史名人,他们或在这里出生,或在这里成长,或在这里居住过,使之成为我国历史名人分布密度最高的街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福州古代教育的盛况。
本文拟从福州浓厚的崇儒重教文化氛围及传统教育模式来探讨三坊七巷人的培养与塑造问题。
一、福州浓厚的崇儒重教传统的浸润古往今来,三坊七巷人一直保持着崇儒重教、尊师重文的优良传统,这是三坊七巷文化形成的深厚基础。
由于最初的三坊七巷人基本上都是从北方移民来到福州,他们长期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开放的思想,善于吸纳、融会各种思想文化,能够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和地域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早在西晋末期,由于中原地区饱受战争之害,一些中原民众为躲避战祸,经长途跋涉到达战祸未及的福州,聚居在当时子城周围。
宋路振《九国志》说:“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先期到达的这些人绝大多数人为中原地区官宦、豪门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这既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中原文明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提高了当地的人文素质,正如杜佑所说:“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
”[1]他们中一些人迁入福州后聚居的地点就在当时子城的外围,其中有一大部分人就聚居在今三坊七巷的位置,如黄巷就是因为永嘉南渡的黄姓氏*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08年A 类社科研究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JA08149S 。
作者简介:郭秀清(1973—),女,福建福州人,闽江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从小巷里走出的闽都巨人”———三坊七巷名人与福州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渊源探究*郭秀清□《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族聚居于此而得名,宋淳熙《三山志》载:“新美坊,旧黄巷。
永嘉南渡,黄氏已居此。
”[2]由于福州远离中原战祸之地,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能够使人静下心来研读诗书与儒家经典,这样他们就把原先中原较为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思想观念移植到这块新的土地,为其人才的孕育提供肥沃土壤。
从西晋到明清,除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外,还陆陆续续不断地有北方移民入闽,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原带来了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州发展的步伐,此外随着福州文化的不断发展,还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被这个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的地区所吸引,纷纷搬迁或入住其中,使该地区名人更加汇集。
中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尊孔读经”,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到西汉汉武帝时期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就确立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儒家经学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坊巷历代名师硕儒辈出,如唐代著名学者黄璞住在黄巷、宋代被称为“海滨四先生”的陈烈、陈襄、周希孟、郑穆是福州人的骄傲,其中陈烈、陈襄、郑穆就分别居住在郎官巷、塔巷和文儒坊,当北宋理学家在北方创立了濂、洛、关等理学派别时,他们也倡道于东南一隅。
“自周希孟、陈烈先生以来,以德行、经术警悟后学。
自是,都邑有所推择,莫不尊敬畏服,近三十年以前尚然也。
故知有父兄、师友,琢磨淬厉,纵不为世用,亦有成德。
三十年之后,生以趋试上庠,率游学四方,而先生亦各开门以待来者。
”[3]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创立闽学,曾在福州讲学,学堂临近坊巷。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之后对中国社会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福州人具有重大影响,其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所推崇,但朱子学说同样也属于儒家学说的范畴。
程朱理学控制了元、明、清三代学校与科举,而福州作为“海滨邹鲁”,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浸润是毫无疑问了。
二、福州学校教育对三坊七巷人的培养据现有史籍记载,福州在封建时代的学校教育,始于西晋,初兴于唐,全盛于宋,受挫于元,复兴于明,衰落于晚清。
[4]由于受史料限制,西晋以前的学校教育情况无从考证,对福州真正具有影响且记载较详的教育活动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便下令各地郡县设置学校招收生员。
福州府学(州学)确切建立时间现还未考定,但基本可以确定在唐大历时期(766—779年)以前就已经建立。
据载唐大历七年(772年)唐宗室李椅任福建观察使,他非常重视教育、科举和任官制度,他在任期间采取了很多重教兴学的举措,将兴修学校作为第一要务,一到任就移址府学,将地址和办学条件不理想的府学移到条件较好的城南兴贤坊扩建:“府学在府城南兴贤坊内。
旧在子城西北一里许,唐大历间,观察使李椅移建今所。
”[5]在李椅重教兴学影响下,福州“一年人知敬学,二年学者功倍,三年而生徒祁祁,贤不肖竞劝。
家有洙泗,户有邹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
自此儒学开始在福州兴盛,学风渐行,“由是海滨之人,以不学为耻。
州县之教,达于乡党;乡党之教,达于从庶矣。
”[6]到唐朝末年,由于北方爆发农民起义,促使大批中原人士大量南迁,从而掀起福建历史上第二次移民高潮。
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后,王潮在福州设立四门义学,由政府出资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逐步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学校教育,王潮死后王审知接任,王审知在任时期也十分重视儒学,一开始就“尚以学校之设,足为教化之源。
乃令诱掖蒙童,兴行礼让,细已佩于师训,长皆置于国庠。
俊造相望,廉秀特盛”。
在后梁龙德元年(921年)王审知更是正式设立“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开四门学,以育才为急,凡唐宋士大夫避地而南者,皆厚礼延纳,作招贤院以馆之,闽之风声,与上国争列。
”[7]在其所设的招贤馆中,吸纳了众多北方来闽避难的饱学之士,王审知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识为发展福州的文化教育服务,同时他又兴崇儒道,好尚文艺,在各地广设庠序,“以学校之设,为教化之原”,使福州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塾。
在王审知重教兴学政策的努力下,闽中文教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福州的学习风气也大为改观,民众崇文尚儒,福州城内出现“人家不须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佳”的良好气象。
唐末礼部侍郎于兢在《恩赐琅琊王德政碑》中评价王审知:“兴崇儒道,好尚文艺,建学校以训海,设厨馔以供给。
于时兵革之后,庠序皆亡,独振古风,郁更旧俗,岂须齐鲁之变,自成洙泗之乡,此得以称善教化矣。
”[8]可以说,在王审知统治时代福州的文化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八闽文风大为兴盛,为宋代整个福建福州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三坊七巷此时还处于发展的孕育阶段,唐时期记载的名人只有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崇文阁校书黄璞一个。
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宋代以文立国,特别是在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崛起,福州学校教育进入全盛,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塾的数量也大为增加,私人讲学的书院也大量出现。
“凡乡里,各有书社……多至数百人,少亦数十人,间有年四五十者,不以老为耻。
”[9]同时民间读书风气很盛,出现“是处人家爱读书”,“城里人家半读书”以及“学校未尝虚里巷”的现象。
[10]宋代著名学者吕祖谦在《冶城诗》也写道:“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兄弟。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宋代福州科举兴盛,中进士的人数位居全国第一,宋嘉定元年(1208)还出现过“一榜三鼎甲”全系福州人的罕见现象。
此时三坊七巷已基本成形,并定下坊巷之名,福州有相当一些文人名士、达官贵人成片聚居于此,出现了陆蕴、陆藻两兄弟及宋“海滨四先生”的郑穆、陈烈、陈襄以及余深、刘藻、郑性之等历史名人。
元代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整个福建教育受挫,在三坊七巷里没有出现有名的学者、文人,这种状况到明代才有较大改观。
由于明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大肆兴办学校,唐宋以来所不及,此时福州的教育、科举有了一些恢复与发展,在三坊七巷中出现了林瀚、张经、林泮、林廷玉等名人,他们在福州成立了负责全省教育行政事务的专门机构。
到了清代由于福州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做为省会城市的福州加快对全省文化格局的调控,在清雍正年间要求在各省省会创建省会书院,致力于选拔全省优秀人才来培养,福州的鳌峰、凤池、正谊等书院都是在此期间建立的,自此福州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从书院里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
据统计从乾隆年间一直到科举制废除期间,福州的进士人数剧增,且以闽县、侯官最为密集,成为福建出进士最多的地区。
这时候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林则徐、沈葆桢、梁章钜、严复、陈宝琛等等闽都巨人都是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的。
三、福州书院教育对三坊七巷人的塑造书院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新型教育,萌芽于唐代,确立和发展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存在了一千多年。
书院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最初是作为朝廷刊书、藏书、修书和侍读的地方或私人学馆,到了宋代继承与发展了古代私学教育的传统与模式,又综合与吸收了官学的优势与办学特点,形成了一种非官非私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明代由于官府重视官办学校的建设,而不重视书院建设,全国书院波动较大,大多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朝廷曾两次禁毁书院,但福州书院的发展情况与全国情况不一样,书院数目却有增无减,发展到20个。
[11]到了清代,书院在清政府的严密控制下发展起来,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诏谕督抚于各省省会设一书院。
这时福州书院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沿袭原来明代书院,有基督教会办的新式书院,还出现了全省性的书院,其中最有名的有鳌峰、凤池、正谊、致用省城四大书院。
这些书院虽以八股文为主课,但也注意到实学,它们均由名宦倡建,由官方出资,属于全省性的高等学府,担任各书院山长的大多是著名学者,一般都是博学多才的饱学之士,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人格感召力,培养了不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鳌峰书院就培养了林则徐、蓝鼎元、梁章钜等当时一流人才,正谊书院就培养了叶大焯、林纾、陈衍、陈宝琛、吴曾祺等文化名人,还有其它书院培养的人才也是举不胜举,其中林则徐、梁章钜、林纾、陈衍、陈宝琛、陈寿祺等都是三坊七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