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20
我相信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福州是福建省省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自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名榕城,城内“三山两塔一条江”别称“三山”,福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东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明珠。
尤其值得福州人自豪的是“三坊七巷”,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林觉民、萨镇冰、冰心、邓拓等名人故居闻名天下。
三坊七巷孕育出一代代出类拔萃的英杰,他们的杰出的历史成就,为中华民族和福州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左伟伟人、林则徐是中国放眼着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名扬千古,世代缅怀,成为楷模。
正是这种福州文化内涵所包含的精神,传播“物产天铎,适者生存”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激起了全国人民救亡扶贫的革命浪潮,因此三坊七巷首推福州名片之首。
马尾船政文化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清代第一所水师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学校,它采用西方教学方式,接受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派出学员留英、法,使中国的第一代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海军名将林泰曾、刘步蟾、叶祖桂,民国海军总长和总司合刘冠雄、萨镇冰、黄钟瑛、杨树庄、杜锡桂、陈绍宽、梁序昭以及海军将领兰建框、林建章、李鼎新等人。
因此我把船政文化推为福州名片的第二名。
福州的工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享誉中外。
张祖仁说福州的寿山出产一种晶莹温腻,五彩斑斓的“灵山”并以寿山雕刻大师的工艺,而独霸天下,名扬中外,如陈敬祥的“求偶鸡”工艺巧夺天工,名扬天下。
脱胎漆器在首届巴黎博览会获头等到金牌奖,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和北京景泰蓝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福州木画以奇巧和木作画形式传播中外,涌现了吴启棋、陈锟、陈庄等工艺名家,成为福州工艺品的瑰宝之一。
所以“福州的工艺寿山石、脱胎、木画可作为福州名片的第三名。
郑和下西洋,从福州长乐的太平港,并在此训练兵丁,储备食物,等候季风,而后从闽江口扬帆出海,这里的天妃宫,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有历史。
三坊七巷中的名人
福州三坊七巷街区是以南后街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向东西两边延展开来。
西边从北到南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面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占地四十公顷。
“三坊七巷”的精华在于历史名人荟萃。
这些名人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有过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堪称历史名人,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明抗倭名将张经等。
第二类是历史上担任过重要军政官职的人物,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御史中丞陆蕴,明礼部侍郎萨琦、户部尚书林津、应天府尹陈一元、巡抚梁章钜,清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海军部副部长陈季良等。
第三类是名门望族,如住在宫巷的林则徐次子林聪彝、大女婿刘齐衔、二女婿沈葆桢,住在黄巷的清道光进士、湖北巡抚郭柏荫,五兄弟皆中举,在福州传为佳话,世称“五子登科”,解放军著名儒将郭化若是郭氏后代。
住在文儒坊的陈承裘世家更为著名,其祖父陈若霖,其父陈景亮,其子陈宝琛任的官职都相当于当今的省部级,陈承裘7个儿子,一子幼夭,六个皆中进士或举人,科举制度在中国盛行一千多年,全国这样的家庭实属罕见,清廷为此专门赐了个匾:“六子科甲”。
第四类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如唐代学者黄璞,宋嘉定状元郑性之,著名诗人黄任、杨庆琛、张际亮、林昌彝,何振岱,《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当代著名女作家谢冰心等。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三坊七巷名人介绍
三坊七巷,是福州三处古老的街区之一。
这里有不少历史名人。
比如,明代学者徐霞客曾在此寓居,他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马可·波罗游记”。
此外,还有明代学者顾炎武,他是明代末年思想家、哲学家和史学家,他撰写的《日知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还有清代学者梁启超,他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坊七巷还有不少其他著名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足迹和故事,见证了福州的文化、历史和传承。
福州三坊七巷——地灵出人杰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出了一代又一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历史波澜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便是追寻福州人文历史的最好去处,这里集中了很多历史上在福州生活过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是以南后街为中心的清明时期的古建筑群,大体上以南后街为轴心。
三巷七坊已被开发为福州的重要人文景区。
三巷七坊内又富有民文化特色的各色文化表演以及工艺品商店。
每个街道内有保存完好的名人住宅(部分为后来修缮)。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位在次生活过大家十分熟悉的名人。
这是位于三巷七坊入口的一个清末的宅院,这里曾经先后生活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以及后来的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
在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历史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觉醒进行着前仆后继革命历程。
这之中林觉民便是历史的先行者和革命的坚定践行者。
他又年轻的生命向世人敲响民族兴亡的警钟,他那一腔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一个站在他雕像前的游客的心。
一本《天演论》唤醒了日本人,却没有唤醒中国人,不知近代伟大的进步学者严复心中是何等的忧郁。
那是硝烟四起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严复正生活在那个时代。
面对国民的愚钝,严复用自己进步的思维洞悉历史方向,用《天演论》展现着西方先进的文化与社会面貌,然而愚钝、封建之下国人在挣扎中迷失了方向。
站在他曾经生活的院落中,用心去品味一位伟大学者的民族责任心,用心去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谆谆教诲。
除此之外,三巷七坊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遗迹等待着你去探访,在南后街尽头坐落着伟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领导者林则徐的纪念馆。
走进三巷七坊,品读历史,感悟真谛,一段段发人深思,一曲曲惊心动魄,一场场历史兴衰洒尽英雄泪。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名人----林纾林纾其人与玉尺山典屋高一(6)班38号叶海旻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号蠡叟、贱卓翁、餐英居士、射九,闽县莲塘(今鼓楼区莲宅村)人。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
先后在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教书。
林纾是一个不懂外文、凭借他人口译的文学翻译家,一生翻译外国作品246种,其中已发表222种,未刊作品24种,涉及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11个国家107名作家。
林纾不但是个翻译家,而且还是个古文学家、诗人、画家。
他遗有长篇小说、文集、传记、画论等37部作品,并遗存115篇短小说、诗、词曲,及数百成千幅画卷。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奠基人,他打开我国通向世界的文学窗口,传播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
他精通古文,是我国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鲁迅、茅盾、郭沫若、郑振铎、庐隐、苏雪林等作家都受其影响。
郭沫若说: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文学倾向上有决定性的影响的”。
林纾出生于福州,前半生在福州度过,先后住于莲塘祖居、玉尺山典屋、横山老屋、龙潭精舍、苍霞书院,并寓居马尾。
林纾出生在何处问题尚有争议,一说出生在侯官玉尺山,一说出生在闽县莲塘。
笔者曾拜访林纾孙子、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林大诚及林纾在福州的族亲,他们认为林纾出生在莲堂祖居右厢房。
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肯定林纾少时居住玉尺山,但否定其出生玉尺山之说,认为“林纾父亲林国铨,大约十三四岁时,也开始经商。
林纾出生后,林国铨随盐官在闽北建宁办盐务,逐渐攒了些钱,在……玉尺山典得房屋居住”。
玉尺山,又称闽山,即今光禄吟台一带,在福州市乌石山北侧,位于今光禄坊原福建省高等法院内。
林纾居住的典屋早已毁没。
但林纾一家在玉尺山典屋被欺诈的遭遇,却使他一生难忘。
林纾在《先太母陈太孺人事略》记载:“是年叔父静庵生,举家渐渐得不馁。
伫于一座名人故居前遥想林徽因作者:李龙年来源:《北极光》2011年第02期空气中有广玉兰淡雅的清香,仿佛幽幽来自历史深处,带着诗与新月的典雅。
这是福州特有的芬芳:雨珠在绿叶上闪耀,好似岁月的背后凝视我们的眼睛。
第一次来到“三坊七巷”,是十五六年前,专程拜访住在“黄巷”的著名作家郭风。
最近的一次,就是这回参加“海峡诗会”——今天这里早已因是“中国历史街坊惟一的活化石”而名闻天下。
眼前,处处流淌着浓郁历史文化的气息:沈葆桢、严复、郑孝胥、陈承裘(陈宝琛之父——陈宝琛,清内阁大学士、末代皇帝溥仪之师)、萨镇冰、刘冠雄(民国第一位海军上将)、林聪彝(林则徐之子)、林觉民、谢冰心、庐隐……这些人物或出生在这里,或从这里走向历史的舞台。
伫立于一块块并不醒目的牌匾前,凝视着那些标明历史名人故居的清秀行书,历史的温度伸手可触。
也许是因为对于文学的缘分,一直让我念怀久远的,是林觉民与冰心的故居——因为“三坊七巷”的一百多位历史名人中,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民国名媛林徽因,以及作家冰心,他们最早震撼我的灵魂,最早走进我的心灵——是由于《与妻书》的壮怀激烈、慷慨悲情、胸怀大义?《繁星》的剔透晶莹的诗情、“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大爱之魂?抑或是虽然作品不多,却以“你是人间四月天”等作品而永留人间的“新月”诗人林徽因——或是她与诗人徐志摩令人动容的浪漫恋情,抑或是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与哲学家金岳霖令人感慨万千的特殊情谊?或者,都是的。
轻轻地,走进位于南后街的尽头,郎官巷的附近的林觉民、谢冰心的故居。
门口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几行大字:“一座宅院,两位名人——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
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文;一位为照亮同胞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
”短短几句话,凝练地概括了两位历史名人的一生——据说,这出自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编导之笔。
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福州三坊七巷景点讲解导游词1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
南宋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
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
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
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
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
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走出三坊七巷的历史名人2009-10-13 11:10:00 阅读760次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
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785—1850)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
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
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曾宗彦(1850—1912):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居于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便于1898年5月,上书光绪皇帝《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军陆军折》。
他主张:“为今之计,莫若先尽各省已有之饷,练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练陆军。
并提出必须“整顿军队,各省陆军一律政习洋操,尤以东三省为急”。
光绪皇帝十分重视,立即下谕:“今日时势,练兵为第一大政,练洋操尤为操兵第一要着。
惟须选教习以勤训课,核饷力以筹军实。
”曾宗彦的奏折,引发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称其为“近代陆军之父”。
曾宗彦没给我们留下他的遗像。
幸亏其同乡、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何刚德(1854-1936)在所著的《话梦集》中提到了挚友曾宗彦的形象特征:“公气度秀逸,诗尤戛戛独造。
”曾宗彦居京时,常与同乡在福州会馆新馆榕荫堂雅集赋诗。
其诗文皆以“精”字取胜。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 1866…協康會海富家長資源中心培育子女成長,爸爸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若子女有發展障礙,爸爸的育兒壓力便更沉重了。
「SMART爸爸俱樂部」,鼓勵父親們互相分享感想及交流育兒心得,發揮自強、助人助己的精神,而使命方面包括;Support (支持):爸爸在…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我们一…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福州三坊七巷旅游看名人故居(图)2010-2-13 13:41:38福州日报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春节到三坊七巷看名人故居有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 (图)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古民居群;这里历史名人故居云集,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并被誉为“中国历史街坊唯一的活化石”。
走进这里——三坊七巷,你便走进了乡土的深处、历史的奇处、文化的私处、精神的高处。
今年春节期间,除了先期开放的水榭戏台外,三坊七巷还将开放林觉民·冰心故居、林聪彝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叶氏民居、蓝建枢故居、林则徐纪念馆等。
来三坊七巷旅游的市民千万别错过一睹福州历史名人故居的机会!【林觉民·冰心故居】到三坊七巷旅游,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因为它是“一座宅院,两位名人”。
这所宅院就是林觉民·冰心故居。
林觉民故居厅堂两边的厢房为陈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现广州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现林觉民生平介绍。
为复原故居面貌,这里收集了晚清时期福州地区常见的家俱实物,如床、妆台、凳子等,作为故居陈列替代品,并按文人世家习俗精心摆放,梳妆台上方挂林觉民与妻子的两张照片。
故居的后花园参照典型的福州民居后花园风格规划,设一汪小鱼池,池旁种植腊梅,园中置传统的石桌、石凳,立林觉民与妻子的塑像于桌前,展示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
根据冰心老人生前的回忆,南花厅复原了她幼年时期的读书场所——紫藤书屋。
门楣上方正中悬挂“紫藤书屋”的匾额,两侧的柱子上挂着冰心祖父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对联。
这处展室同样是采用具有福州特色的木格窗式展墙,地面铺设青石板。
【林聪彝故居】林聪彝是林则徐的第二个儿子,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之时,林聪彝和弟弟林拱枢随侍,之后林则徐带病从福州赴广西,林聪彝随行。
林则徐不幸病逝于广东普宁时,是林聪彝扶其灵柩回福州。
林聪彝故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明末唐王朱肇建在福州称帝时的大理寺衙门,也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
三坊七巷——名人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林则徐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林旭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
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
汉族。
福建福州人。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
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
三坊七巷的名人作文600字
说到三坊七巷,嘿,这可是咱们福州的一大名胜啊!这个地儿,自古
以来就是名人辈出,各种才子佳人、文人墨客都在这儿留下了足迹。
今天,咱就来摆摆龙门阵,聊聊三坊七巷里的那些名人。
说起三坊七巷,首先得提提那林则徐。
这林公啊,可是咱们福州人的
骄傲,他禁烟的事儿大家都知道吧?那时候啊,洋人卖鸦片给咱中国人,
害得大家身体垮了、家也败了。
林公看不下去,就带头禁烟,把洋人给惹
毛了。
可林公他不怕,硬是挺着脊梁骨,给咱中国人长脸。
三坊七巷里头,就有他的故居,每次去那儿看看,都觉得心里头暖暖的,有股子劲儿。
再来说说严复吧。
这严复啊,可是个大学问家,他翻译的那些西洋书,让咱们中国人开了眼界,知道了外头世界的新鲜事儿。
他的学问啊,真是
深不可测,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坊七巷里头也有他的故居,每次走进去,都觉得那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好像能听到他当年翻译书时的沙沙笔声。
除了他们,三坊七巷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名人,像什么冰心啊、林徽因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在这儿留下了自己的故事,也让三坊七巷变
得更加有味道。
每次走在这儿,都觉得好像能和他们打个照面,听他们讲
讲当年的事儿。
所以啊,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个地名,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每
次去那儿逛逛,都觉得心里头特别舒坦,好像回到了过去,和那些名人一
起生活过。
这就是咱们福州的三坊七巷,一个有故事、有味道的地方。
谢冰心故居谢冰心故居冰心是中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那么她的故居,大家有参观过?冰心故居 - 人物简介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中国现代和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翻译家和优秀的社会活动家。
1911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
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
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
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
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
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冰心故居 - 北京故居中剪子巷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张自忠路北侧从东往西数的第一条胡同,南起张自忠路,北止府学胡同,长约230米。
明代,称“剪子巷”(含今北剪子巷);清乾隆时,将“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南侧的“小街”并入,统称“剪子巷”;宣统时,将“剪子巷”一分为三,分别称“南剪子巷”、“中剪子巷”和“北剪子巷”。
中剪子巷33号,旧时的门牌是中剪子巷14号,在胡同西侧一条凹进去的夹道内,院门面南,现在是一个很简陋的“小门楼”。
据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舒乙先生考证:“小院实际上是三合院,没有南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