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三坊七巷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9.23 MB
- 文档页数:14
系统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内涵实证分析———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杨学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如何通过品牌培育并发挥品牌效应,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运用系统性品牌思维,开展以“品质、品格、品味”为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项目现场观察和国内其它多个相似项目的考察,并结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分析了三坊七巷的禀赋优势、存在劣势、发展机遇和面临威胁,从“组织建设、产权改革、经营激励、强化品牌、拓宽产业链、改善营销”等六个维度,给出系统提升三坊七巷品牌内涵与辐射能力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品牌;内涵[中图分类号]F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9)10-0074-04第2019年第10期(总第518期)商业经济No.10,2019Total No.518[作者简介]杨学明(1970-),福建福州人,硕士,高级技师,讲师,研究方向:科学评价与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福州市人民政府2019年全市政府系统专项调研课题:系统提升三坊七巷品牌内涵与辐射能力研究(榕政办[2019]64号)。
一、相关概念厘清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历史地段是指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1]。
对历史文化街区最早立法保护的是法国,该国于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现在全法国有国家级的保护区100处;日本于1975年修订的《文化财产保存法》,现在日本有国家级的“传统建筑群保护地区”统建处;中国于2008年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于2014年认定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
品牌。
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对“三坊七巷”民居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布老虎发表于 2005-12-9 10:49:00“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旧城区的南部,西起今天的杨桥路,东到乌山西麓的道山路;北起今天的八一七北路,南至今天的通湖路。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的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它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闲游其间,不由让人想起“绿筠书屋忆家光,祭酒曾名宋旧坊”的名句。
三坊七巷的美,不仅仅是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美在它的人杰地灵。
在近代中国,还没在哪个地方像三坊七巷这样孕育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作家冰心,以及张经、甘国宝、陈宝琛、林白水、庐隐等一大批民族精英,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
今天的三坊七巷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旧日的风貌,三五步就有一块镌有“XXX故居”的巨大石碑,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三坊七巷展现了福州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对三坊七巷进行有效保护与创造性的开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有着“后街三坊朝七巷”的美誉。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当政时,在原有的子城外用钱纹砖环筑罗城。
罗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三坊七巷成为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改建和扩建,成为许多达官贵人聚居生活的街坊。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这种街坊格局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研究我国街坊历史的活化石。
有专家认为,它堪与周庄、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历史价值相媲美。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继承了中国封建城市布局规整周正的传统。
它的平面呈棋盘状,街巷四通八达,无所阻隔,连成一片。
现存的200多座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江南民居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闽中建筑的地方特色。
笔者利用学习之余和假期时间,以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进行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勘民居内部情况、访问住户、拍摄实景,初步了解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并被令人痛心的现状所震撼。
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第一篇:三坊七巷老字号趣谈及开发利用百年南后街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建议应把百年老字号要用心扶持,使之发扬光大近日多次在早晚时间逛三坊七巷,发现热闹了许多,有民俗的木画漆器、寿山石等福州传统的文化品牌。
因此笔者建议,要扩大三坊七巷范围。
北起三角井,南到澳门路,这样约有7公里长。
从杨桥路到三角井可办美食街。
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应集文物保护和商贸旅游、文化、古玩、娱乐为一体高标准的文物建筑保护区。
三坊七巷,东以南大街为界,西至通湖路,南起安寿河沿,北至杨桥巷,这里虽然是名人街,但也是福州重要的商业街,这里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有供应家庭日用饮食所需的米店、菜行、油行、酒店、酱油(吓油、鼓油、调味小菜)店,南北京果(食杂店,还有独具风味的福州小吃,象征着福州文化民俗小吃,尤其锅边糊摊,蛎饼,线面店,供应日常生活的家具店,桶石店,竹器店,苏广店(专营布匹,针线,纸花等)皮箱,皮枕店,估衣铺等。
其中衣锦坊的水流湾,更是专业的家具店,南后街还是一条文化浓厚的街市)如一对对联曾写到“三坊七巷、文化民俗”用对联来说明三坊七巷以文化民俗为主来赞美它的繁华,赞美他的内涵,古玩街、经营古玩,字画,有书坊,其中宫巷,“吴玉田”到书坊最有名,还有文儒坊的陈仁权刻碑,有古旧书店十多家,如“西午经阁,六一居”,裱褙店,如“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还有花灯、灯笼,在南后街还有福州特产,工艺品店,如脱胎器店,生产经营各种福州工艺品,如脱胎瓶,盘,盒等,还有木画,亭台,木阁,鱼、鸟、水,松鹤等,层次高明,还有木雕。
石雕石柱,寿山石,另还有寿衣具店(棺材店),甚至还有当铺,店,钱庄,可谓360行,应有尽有,杨桥巷的皮箱漆器最为出名,沈绍安一老铺,以油加工为业,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碑之类的小商品,例外福州皮箱以实用耐久著称,往往用了三代,还没有坏,成为福州人的传家之宝。
张祖仁说南后街到元宵节最为热闹,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古诗云“元宵灯火伸放,塔,车马如潮南后街”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热闹的场面,这里有许多花灯,用料有低绢,纱、绸、玻璃等,不一而足,这些花灯,玲珑剔透,光彩绚丽,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乐趣。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084Vol.16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也在快速推进,高楼建设、街道拓宽、旧城改造、拆迁,这是时下每一座城镇都面临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历史古迹遭受破坏,很多都是毁灭性的。
这些历史古迹是城市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如果保护、运用得当,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让城市文明继往开来地传承下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典型代表。
1 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简述翻阅相关史料可知,“三坊七巷”起始建于晋朝,历经朝代更替的风风雨雨,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直至明清时期,“三坊七巷”到了鼎盛发展时期。
今天说的福州的“三坊七巷”指的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由北向南顺序排列,“七巷”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有着浓郁的福州历史文化气息,是福州文化传承的缩影,历史上有超过70位名人在这里生活过,至今仍保存着古老的街巷格局,有着唐宋坊巷格局的基础,还有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美誉,同时也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其蕴含的独物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如福州独特的戏剧曲艺形式、民俗文化、传统商业、人文精神,组成并展现出“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内涵。
2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2.1 城镇化给坊巷布局的造成破坏“三坊七巷”的原来巷坊布局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遭到空前改变与破坏。
例如,杨桥巷和吉庇巷沿线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现在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适应了现代汽车往来穿梭,但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衣锦坊往北的一片区域由于旧城改造,原有老宅也被拆除,如果坐上直升机在福州上空转一圈,就会发现“三坊七巷”的古街区像被切割了一角。
浅谈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为例摘要:文化遗产不仅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记录着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所以,每一座文化遗产都是弥足珍贵,不容轻视的。
所以保护文化遗产便是保护人类的文明,而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文化遗产,不但是一个增加一个城市魅力的所在,更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底蕴。
而目前在中国,这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财富均处于严峻的状态之中,本文就针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问题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作出一些简要的分析与提出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三坊七巷引言目前,随着社会与经济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各地被发现。
人们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上的文化与休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业高速的发展,而一个出色的旅游景点,必定要有它的文化底蕴,所以文化遗产,便是人们旅游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与核心。
人流不断,时光荏苒,再坚强的历史也经不起岁月与人群而开始残破蒙尘,福州的三坊七巷便陷入了这种窘境,三坊七巷如今因建筑衰败坍塌,被拔除那些猥琐狰狞的钢筋水泥碉堡而裸露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已是残垣断壁,令人唏嘘不已。
而经过抢救性的修复以后,也依然萎缩成了二坊五巷。
所以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越来越重要,不能让拥有这座文化遗产的福州人民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再模糊了她历史的辉煌,我们必须找出有效的补救方法与保护措施,让三坊七巷再次恢复往昔的荣光。
1 福州三坊七巷的介绍三坊七巷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中轴线以西,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
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因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与之相邻的南后街也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
其中拥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建筑159座,其中有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严复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林聪彝故居、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等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区级、市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古建筑。
2010年8月第16卷第3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 naI of^nqi ng T each er s C ol lege(N at u r al Sci ence Edi t ion)A ug.2010V O I.16№.3历史街区内部开放空间建设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徐国良,甘萌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擅要:在旧城改造的背景下,历史街区得到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整地保护历史风貌,但是,历史街区是一个融合了多方面利益需求的区域,内部开放空间的构建同样不可忽视,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看来不符合历史街区整体风貌完整性原则,却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和游客的休憩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当前历史街区建设中存在的某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分析,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中一处闲置土地为例,提出景观恢复措施,以更好地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饕词:三坊七巷;开放空闯;历史街区中圉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60(2010)03--0101--050引言在旧城改造的进程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但历史街区原先的某些功能在新时期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旧城更新时也应该赋予它们与时代相一致的新功能,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历史场景的完整重现,忽略社区居民和游客的实际需要。
所以,本文认为历史街区也应该重视内部开放空间的构建,使历史街区真正融合完整的历史信息,满足当今社区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需求。
1开放空间概念及研究尺度1.1开放空间概念开放空间的概念在100多年的发展中,给出的界定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学术需要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尽相同的释义【1]。
1906年英国修编的《开放空间法》最先给出开放空间的定义: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十分之~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堆放废弃物,或是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