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演奏中音色的特点及把握
- 格式:pdf
- 大小:170.14 KB
- 文档页数:2
笛子的介绍以及音色特点笛子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起源于中国。
它是由竹子制成的,通常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改变音高。
笛子的音色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下面将从笛子的历史、构造、演奏技巧、音色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
笛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
最早的笛子是用动物的骨头或角制成的,后来逐渐发展成用竹子制作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笛子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等领域,成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笛子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笛子,如竹笛、竹横笛、竹箫等。
笛子的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笛身和吹口组成。
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度约为一尺至三尺。
笛子的笛身上有六个音孔,通过调整手指的位置来控制音高。
吹口位于笛子的一端,演奏时需要用嘴唇轻轻吹气,使空气通过吹口进入笛身,产生音响。
演奏笛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正确的吹奏姿势,要保持身体放松,吹气时要用腹部呼吸,并且控制吹气的力度和气息的稳定性。
其次是手指的灵活运动,需要准确地控制音孔的开合,以产生不同的音高。
此外,演奏笛子还需要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掌握,以及音色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独特而丰富。
它的音色柔和、清脆、悦耳,具有一种深情、清新的美感。
笛子的演奏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忧郁、悲伤等。
它的音色在演奏中可以自由地变化,既可以细腻柔和,又可以高亢激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笛子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
演奏时,通过调整吹气的力度和嘴唇的姿势,可以改变笛子的音色。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颤音、滑音、吐音等,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变化。
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利用气息的控制和手指的技巧,改变音色的明暗、轻重,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笛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它的音色特点柔和悦耳,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通过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和运用各种技巧,演奏者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的变化。
无论是在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还是现代音乐中,笛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 总第284期81音乐研究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问题探究王 凯(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54)【摘 要】竹笛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乐器,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流传历史,在进行竹笛演奏的过程中,能否对音色进行合理的控制,对竹笛演奏的效果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影响竹笛演奏音色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如何正确把握竹笛演奏中的音色,为提升竹笛演奏过程中音色把握的准确性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竹笛演奏;音色把握;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81-01运用竹笛既能够演奏出高亢激昂的旋律,也能演奏出低调婉转的乐曲,而这些旋律的不同与音色具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对音色进行音色的把握至关重要。
一、影响竹笛演奏音色的因素分析影响竹笛演奏音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演奏者的演奏姿势、演奏者所运用的呼吸方法、演奏者对口风的控制以及演奏者对舌运用技巧等。
演奏者的演奏姿势。
演奏者在进行竹笛演奏时的姿势,对竹笛演奏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包括竹笛演奏时的手型姿势、身体姿势等。
演奏者所运用的呼吸方法。
在进行竹笛演奏时,演奏者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具有明显的区别,演奏者所运用呼吸方法的不同也影响着竹笛演奏的音色。
演奏者对气速、口风和口劲的控制。
在演奏竹笛时,吹出气息的不同,也会对音色产生直接影响,无论是气速、口风还是口劲,都关系着竹笛演奏的音色。
演奏者对舌的运用技巧。
演奏者对舌的运用,对竹笛演奏的音色具有直接的关系,舌的灵活度和运用技巧等,都影响着竹笛演奏的音色。
竹笛的类型。
另外,竹笛的类型也影响竹笛演奏的音色,不同调类的竹笛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
因此,在进行竹笛演奏时,为了提升竹笛演奏的效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充分的展现,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竹笛。
二、如何正确把握竹笛演奏中的音色(一)采用标准的演奏姿势。
浅谈竹笛演奏中音色的特点及把握摘要: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竹笛演奏的“气、口、舌”和正确的演奏姿势,才能把握好竹笛的音色,使吹奏出的竹笛音色明亮清脆、婉转动人。
另外,演奏者在演奏过程时的心理状态和演奏情绪、身心素质、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对把握竹笛音色也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加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运用演奏技巧,才能演奏出动人心魄的竹笛音色,才能让独具民族特色和魅力的中国竹笛艺术大放光彩,发挥其优秀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竹笛演奏;中音色;特点把握1竹笛音色特点音色的纯正是衡量一个笛子好与不好的关键。
竹笛有两种,一个是曲笛,另一个是梆笛。
一个出色的演奏家,不仅仅要会演奏其中一种,而且还要两者都要会演奏下面把它们归纳为两大类来进行分析其特点。
我们先来看曲笛类。
传统意义上的曲笛,特指第三孔所发最低音高为小字二组d的D调笛子,因其常为昆曲伴奏而得名,而笔者所介绍的曲笛类,即以传统意义上的曲笛为界,向下扩展至比D调笛子低大二度的C调、小三度的降B调、纯四度的A调以及纯五度的G调大笛。
曲笛类的笛子,演奏者喜欢称之低音笛或大笛,因为其管径较大,笛身偏长。
曲笛的乐曲大部分来自改编江南丝竹的曲牌以及昆曲的曲牌或者是二度创作而成的。
低音笛比普通的曲笛要大一点,其音色饱满、委婉,演奏时会给人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悠扬委婉。
再来看梆笛。
传统的梆笛特指第三孔所发最低音高为小字二组g的G调笛子,因其常为北方梆子戏伴奏而得名。
除了传统的G调小笛外,还有A调、E调、F调小笛都是梆笛类的竹笛。
梆笛类的竹笛,也被称为小笛,笛子的管径较小、笛身偏短。
梆笛的音色高亢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梆笛乐曲的旋律多以豪放为主,再加上梆笛常用的技巧,如:历音、剁音、花舌、飞指等,更为乐曲增加色彩。
总的来说,曲笛和梆笛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各有各的特点,但在演奏乐曲时,竹笛音色的变化还是要靠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和审美取向来决定的。
2竹笛独奏和合奏中音色的把握2.1竹笛在独奏中音色的把握竹笛,因其声音明亮、清新、动听而被很多人所喜爱,作为一个音律很广的中国民族乐器,既能独奏又能配合乐队合奏,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吹管类乐器。
94鉴 赏浅议如何在竹笛演奏中准确把握音色魏 杰竹笛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代表意义。
竹笛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极有特色的音色。
由于存在诸多因素能够影响竹笛的音色,笔者作为乐器研究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竹笛的音色控制,以期获得更好的演奏效果。
到目前为止,竹笛已经有了8000年的发展历史。
竹笛主要基于线性思维来调整各种单音,使其呈现出独特的音色。
音色是竹笛演奏中的基本组成元素,能够直接体现演奏效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在竹笛的演奏过程中,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音色。
因此,要深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竹笛音色产生的影响,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提升竹笛音色。
一、竹笛音色的特点衡量竹笛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是竹笛的音色纯正与否。
竹笛分为曲笛和梆笛两种,能够熟练演奏这两种竹笛,是作为优秀的竹笛演奏家的基本条件。
曲笛方面,传统理念下的曲笛是指第三孔所发最低音高为小字二组d的D调笛子,其主要被用于昆曲的伴奏。
本文所介绍的曲笛类则是以传统理念下的曲笛为界,向下扩展至比D调笛子低大二度的C调、小三度的降B调、纯四度的A调以及纯五度的G调大笛。
一般而言,竹笛演奏者会将曲笛类笛子称为低音笛或大笛,因其长度较长,且管径较大。
当前绝大部分曲笛的乐曲都是基于江南丝竹曲牌和昆曲曲牌改编或融合创作而成。
相对于普通曲笛而言,低音笛尺寸更大,由于其音色具有委婉、饱满的特点,所以其悠扬委婉的声音会让听众产生如临仙境的感觉。
梆笛方面,第三孔所发最低音高为小字二组g的G调笛子属于梆笛,其一般被应用于北方梆子戏伴奏。
除传统的G调小笛外,还有A调、E调、F调小笛都是梆笛类的竹笛。
梆笛也被叫做是小笛,其整体偏短,且直径相对较小,梆笛自身音色具有穿透力强、高亢、明亮等特点。
梆笛的乐曲普遍存在豪放的特点,在演奏梆笛的过程中,如果应用历音、剁音、花舌、飞指等技巧,能够让演奏更为精彩。
梆笛和曲笛存在各自的音色特点,但不可忽略的是,竹笛音色的变化最终还是由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水平与审美取向而决定。
传统民间音乐竹笛的音色与演奏技巧传统民间音乐是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笛则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乐器。
竹笛作为一种具有丰富音色的乐器,在演奏技巧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
本文将从竹笛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竹笛的音色竹笛是一种哨子,由竹子制成。
竹笛音色柔和清亮,给人以自然舒适之感。
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用音色将人们带入到温暖、宁静的乡野之中。
竹笛的音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澈明亮:竹笛的音色通透明亮,清澈无比。
当演奏者吹奏出纯净的音符时,仿佛可以听到水晶般的声音在空气中流动,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2. 柔和温暖:竹笛的音色虽然清亮,却不会刺耳。
它有一种柔和温暖的质感,这是由于竹笛的制作材料决定的。
竹子本身的纤维结构使竹笛发声时带有适度的韧性和温暖感。
3. 自然悠扬:竹笛的音色很好地表达了自然景物的悠扬之美。
演奏者吹奏出的音符仿佛是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或者是江河流水的潺潺之音,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感受。
二、竹笛的演奏技巧竹笛的演奏技巧是指演奏者在吹奏竹笛时所运用的技术、手法和表现力。
掌握好演奏技巧可以使竹笛发出更加美妙动人的声音。
1. 吹奏姿势:正确的吹奏姿势是竹笛演奏的基础。
演奏者应该保持身体的放松,以便充分利用气息的流畅和控制。
双手应自然地握紧笛子,手指的放置要准确,以方便演奏时的变化。
2. 唇口技巧:竹笛的音色主要由演奏者的唇口控制来实现。
控制唇口的大小和位置,可以改变气息的强度和流速,从而产生不同的音效。
3. 音域和技巧:竹笛的音域较为有限,因此演奏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技巧来扩展音域和表达力。
例如,使用指法上的技巧,例如按捺笛孔的力度和位置,可以产生不同的音高和音色。
4. 装饰音和颤音:装饰音和颤音都是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可以丰富演奏的表现力。
装饰音是指在主要音符周围增加一些附加音符,以增加音乐的装饰效果;颤音是指演奏者快速的震动或颤动音符,使其发出颤动声音。
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竹笛是我国最早的民族乐器之一,也叫横笛、横吹,与传统音乐一样,竹笛演奏中音色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演奏艺术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
竹笛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音色,具有明亮清脆、委婉动听的特点,这种音色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因此,追求美好的竹笛音色是每一位竹笛演奏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但要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竹笛演奏中音色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那么,竹笛演奏中如何把握好音色,获得美妙的音色呢?本文主要从演奏姿势、呼吸方法、口风控制、舌的运用四个方面谈谈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一、演奏姿势竹笛演奏中要把握好音色,就要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主要是对站立方式、吹奏时的手形等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其实,竹笛演奏中对演奏姿势提出高要求,并不是仅仅为了演奏外形的美观,更是为了配合演奏者的生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从而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首先,竹笛演奏要有正确的站立姿势,一般来说竹笛演奏姿势有立式和坐式两种。
站立时要求演奏者的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向前平视,身体做到自然挺直,手指、手腕、肘要做到自然放松,这是做到音色通畅、纯正的基础。
其次,竹笛演奏要有正确的手形姿势。
竹笛演奏中良好的音色是以富有弹性的发音为基础的,而富有弹性的发音与正确的手形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要注重手形的把握,那么竹笛演奏中如何把握正确的手形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执笛按孔的各手指要保持弧形。
如果我们的手完全处在放松状态,自然下垂时,手指是自然的弧形。
竹笛演奏时按孔的各手指要保持这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二是手指按孔部位要恰当。
一般来说,竹笛大小不同,按孔部位要求也不同,要确保按孔手指保持自然弧形,特别是手指的中间关节一定不能被压凹进去。
梆笛多采用第一指肚按孔,这是结合梆笛本身的特点来定的,这样不仅能保持手指的自然灵活,还能充分利用手指的弹性。
二、呼吸方法呼吸方法对竹笛演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竹笛演奏的核心,是把握好音色的关键所在。
竹笛以其明亮清脆、高亢流畅、婉转动听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深受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喜爱。
随着全国艺术考级的不断推广和普及,竹笛的学习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从而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竹笛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其音准和吹出饱满、明亮的音色,是竹笛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要做好这一点,在竹笛的吹奏中,对气息的控制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气息控制方法,才能吹出优美和谐的笛音来。
气息的控制除了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外,还包括了气文章来源于/article-12532-1.html息的流速、气流的方向、口腔的张缩及风门的松紧和嘴形、角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几方面在实际吹奏中又是联为一体、互相协调、紧密配合的。
笔者就此问题将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加以整理、归纳,以求教于广大同行。
一、气息的流速气息的流速有缓急之分,缓则音高会降低,急则音高会上升。
为了达到笛子的音准和追求最佳的音色,在吹低音时,气息的流速应徐缓,音越低越缓;在吹中、高音时,气息的流速则需逐渐趋急,音越高越急,这是笛子演奏中的常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从低音吹到高音时,会自然地加大力度和加快流速。
问题的难点是,从高音下到低音时,气息的流速虽也会本能地缓下来,但普遍都缓的不够,如果是跳进型的从高音到低音,则更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和调整流速,致使低音出现程度不一的偏高现象,音色也显得紧而干。
因此,在练习中,一方面需让学生从低到高、从高到低地多练习长音和音阶(特别是长音),使学生对每个音的流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有意识地多练习高低八度等跳进音程,以训练学生迅速调整流速的实际能力。
这样,久而久之就能较好地掌握每个音的气息流速控制。
二、气流方向和口腔张缩上世纪70年代,我除了在专业艺术团体任竹笛独奏演员外,还曾担任过交响音乐《沙家浜》的西洋长笛首席(即Flute)。
在长笛的演奏中,对气流方向的要求,认为要根据低、中、高音区的不同而自然变化,随着音高的上行,气流的方向也应从低随之抬高,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尽管气流上、下有所不同,其中心点始终集中在吹孔的外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