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中二年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1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艺术特色及历史背景。
2.分析三首五言诗的意象、情感、结构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汉魏晋五言诗的概述2.《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三首诗的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汉魏晋五言诗的背景及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五言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诗歌解析1.《短歌行》(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诗歌背景:曹操在一次宴会上,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遂作此诗。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紧凑,韵脚和谐。
b.意象美:人生如梦,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c.情感美: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归园田居·其一》(1)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之祖”。
(2)诗歌背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描绘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流畅,韵脚自然。
b.意象美:田园风光,宁静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c.情感美: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饮酒·其五》(1)作者简介:陶渊明。
(2)诗歌背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以酒为乐,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3)诗歌解析:a.韵律美:五言古诗,节奏舒缓,韵脚悠扬。
b.意象美:酒,人生的一种象征,寓意着人生的苦乐与感悟。
c.情感美: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三首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3.讨论五言诗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歌。
本节课通过解析汉魏晋五言诗三首,使学生对五言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汉魏晋诗三首魏晋五言诗三首第一课时短歌行一、导语: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某某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某某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某某某某)。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某某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X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
2、根据作者及相关背景,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二上导学)-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晨读课堂【字词拓展】(一)字音字义衿(巾):衣领呦(y6u)呦:鹿鸣声契(qI色)阔:久别的情愫(二)古今异义一去三十年: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处。
方宅十余亩:方,古义方圆,周围,今义方正。
(三)特殊句式1.省略句开荒(于)南野际。
采菊(于)东篱下。
2.倒装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主谓倒置,正常的语序应为“远人村暖暖,墟里烟依依”。
【作文万花筒】(一)<古诗十九首>精妙的比喻句1.“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这“菟丝”,是一种爬蔓的植物.依附其他植物生长。
这“女萝”,也是一种爬蔓植物。
这句话是说,和你结为夫妻,如同菟丝依附在女萝上一样,得不到依靠。
这个比喻,把妻子精神上的失落、空虚之感,全部烘托了出来。
2.“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这句话,由景物盛衰,联想到人的盛衰。
既然人有衰老,那么就应该及时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以免负此一生。
含有自我勉励之意。
3.“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这句话是说:南有簸箕星,但不能用来扬米;北有杓星,但不能用来舀酒;牵牛虽名牵牛,但不能用来拉车。
这个比喻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住而名不副实的人。
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借物抒情。
用比喻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丈夫远行不归,妻子望眼欲穿:胡地的马到了中原还总是依恋着北风;越地的鸟儿到了中原也总是把巢筑在树的南边枝上。
它们是怀念故土啊!人难道连马和鸟都不如吗?(二)曹操诗作中的名句曹操的乐府中,有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动乱的社会状况,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连年的军阀混战,死得最多的还是百姓。
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骨头,布满了原野。
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卢都听不到,说明已到处是废墟,没有人烟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描写景物。
当时正是秋天,秋风萧瑟地吹着,面对着这一望无际的大海,诗人胸襟为之抒扩,思想为之奔腾。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高中语文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四、课堂训练(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五、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一、题解《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二、研习课文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三、课堂小结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的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1、点拨法。
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
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
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设计2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目的]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多媒体设计]投影仪、PowerPoint自制课件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8汉魏晋五言诗三首●课文鉴赏说明迢迢牵牛星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用民间牛郎织女故事导入课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叠字“迢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这是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
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由远而近,先人后物。
“纤纤”和“札札”,形、声生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
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水清又浅,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
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
这里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之情貌,含情的样子。
“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
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
景情并生,哀怨动人。
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白马篇诗歌前半部分写少年的装束和外在美。
起句奇警:“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白马带着金黄色的笼头,一白一黄,色彩鲜明;轻捷地奔驰在西北地区,何等有气势。
表面写马,实则写人。
用设问,引出“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少年离开家乡,扬名塞外沙漠。
只一句,写出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接着八句用铺陈手法,写射骑,突出少年的“狡捷”和“勇剽”。
诗歌后半部分写少年的征战和内心美。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写战事之急。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写少年参战之快,急赴战场。
接着两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写少年之勇,一个“蹈”字,一个“凌”字,写尽少年长驱直入,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
思路奇崛,又起高潮:铺陈少年英雄的内心世界。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一、课文悟读《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无助的思念之情。
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
唧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
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白马篇》年少爱追梦。
《白马篇》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归园田居》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
《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
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
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二、亮点探究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
高中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在继承发扬《诗经》《楚辞》的艺术特点方面的成就。
2.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的节奏的句式特点。
3.了解陶渊明诗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外在美与内在美相得益彰的描写人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短歌行》,要使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的志向。
2.学习《归园田居》,要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1.《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2.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3. 体悟《归园田居》中作者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教学难点1.鉴赏三首诗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三首诗。
●教学方法1.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叠字及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运用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品味《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叠字的表达效果。
2.学习《迢迢牵牛星》和《归园田居》两诗中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了解陶渊明诗的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郭沫若先生曾在他的诗作——《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描绘了牛郎织女隔着“浅浅”的天河的幸福生活的图景(此处让学生背诵有关诗句)。
但是,当他们隔着同样的“浅浅”的天河,却不能相守的时候,我们是否能体会到他们的别离之恨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英雄,每一个时代都对它的英雄有不同的要求,封建时代,人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常用“不为五斗米折腰”等语句比喻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节操。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导读: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鉴赏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教案:汉魏晋五言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魏晋五言诗的定义、特点和历史。
2、学习五言古诗,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用汉魏晋五言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4、学习如何将汉魏晋五言诗融入到现代文化中。
二、教学内容1、汉魏晋五言诗的概述老师应该向学生们简单介绍汉魏晋五言诗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2、学习五言古诗接着,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们学习五言古诗。
老师可以选择几首五言古诗,由学生逐句学习和背诵。
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些诗句的意义,学习如何理解和解读五言古诗。
3、创作五言古诗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创作五言古诗,并分享给同学。
通过创作五言古诗,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融入到现代文化中老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将汉魏晋五言诗融入到现代文化中。
可以让学生们创作一些新的五言古诗,以现代语言和现代情境为主题,让学生们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法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汉魏晋五言诗,以及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学生可以通过漫画、电影、唱歌、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汉魏晋五言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并且要根据经验,制定升级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效果。
五、总结汉魏晋五言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汉魏晋五言诗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本文针对汉魏晋五言诗教学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案。
这个教学方案将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各种教学理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汉魏晋五言诗,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1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教案教学设计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漫长的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佳作。
其中,汉魏晋时期的诗歌以自然、豪放、清新脱俗著称,被人们奉为诗词的代表之一,也是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
教师若能将传统文化启蒙和现代教育诉求以及学生兴趣融合得恰到好处,在课程中注入自己的教育“元素”,也许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懂得真正的欣赏,真正的感悟,真正的“爱上诗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汉魏晋诗三首教学案一体化。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三首诗:【《临洮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自古红颜多薄命,羌管悲凉更数秋。
悬崖百丈,乱水千回,越奔越勇搏浊流。
一挥手、六尺神州共立,千秋功业——惟我独尊!【《古风》】千载奇文,离骚古风。
独竿横翠溪,举手摘星辰。
清夜皎月,皓然见桂林。
峥嵘岩石相砌,仙人处处相因。
良辰美景,相逢是天份。
流景梦回,归来意气纯。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以上三首诗分别出自《滕王阁序》、《离骚》和《离咸阳送张籍之京》。
这三首诗可以说是汉魏晋诗歌的代表之作。
每首诗词文采斐然,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情怀,其中贯穿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我们需要的,是从中理解、提炼出数学、语言、科学等相关知识所在的共同点,考虑如何整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课程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2)掌握三首汉魏晋诗歌的朗诵技巧和欣赏方法。
(3)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汉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风貌以及历史背景。
(4)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阅读、鉴赏绝妙的诗歌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通过欣赏艺术形式,提高他们的感觉、思考力,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并能掌握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不同特点。
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能从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本课三首诗的表现技巧及思想内容。
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古诗”的含义、“五言古诗”、“建安文学”、“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4.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品味诗歌在叙事抒情上的表现技巧。
5.背诵这三首诗。
6.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人教版一、课文悟读《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无助的思念之情。
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
唧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
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白马篇》年少爱追梦。
《白马篇》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归园田居》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
《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
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
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二、亮点探究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
第4课汉魏晋五言诗三首丹阳市第五中学.......朱满华...教学目标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设想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其间可以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叠字及情景交融等的艺术手法。
最后通过联系法,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脉脉..()不得语呦呦.()鹿鸣.()何.()时可掇.()绕.()树三匝.()越陌.()度阡.()答案:jiǎo zhuó zhù mò yōu míng héduō rào zā mò qiān2.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迢迢..()盈盈..()俗韵.()子衿.()吐哺.()契.()阔谈讌.()羁.鸟()暧暧..()墟.里()守拙.()树颠.()荫.()后檐.()答案:tiáo yíng yùn jīn bǔ qì yàn jīài xū zhuó diān yán形容路途遥远;清澈的样子;本性、气质;古式的衣领;指食物;久别重逢;通宴;束缚;昏暗、模糊;村落;愚拙;顶部;遮蔽;屋檐、房檐3.填空题(1)《古诗十九首》是__________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___________梁代萧统______________,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_____________作标题。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
“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
诗的艺术风格。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一、题解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
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
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
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
“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
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
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
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
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
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