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5.10”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广元冬季大风特征与预报指标研究作者:许枫王璐思张晓涵李华胡壤支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3-11-10作者简介:许枫(1967—),男,四川广元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象、大气科学。
摘要:利用广元市国家基准站和区域站2010—2020年的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近10年广元市出现的区域性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大气环流背景、冷空气活动源地、路径、中心气压、气压梯度等方面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同时考察其相关性和独立性,通过严格筛选,得出具有显著意义和代表性的5个预报指标和2个补充条件,并通过近2年的实际应用和检验表明效果显著。
关键词:冬季大风;冷空气路径和显著通道;高空关键区;指标阈值;动力下传中图分类号:P7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3–0-03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上游,属龙门山东侧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带,是米仓山、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三大地貌的交会带,气候独特,天气变化较大,在冬季,平均每5~10 d就有一次冷空气影响。
素有“川北门户”之称的广元作为冷空气入川之首站,大风发生频率在四川盆地各地市中最为显著,大风频发是其一大主要天气特征,对其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
1 资料来源和个例筛选资料来源于广元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分别为广元国家基本气象站与青川、剑阁、旺苍、苍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广元市所属的160个区域自动站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2011—2020年的逐日与逐时数据。
按照中国气象局对风力等级划分,7级风为13.9~17.1 m/s,8级风为17.2~20.7 m/s,个例选取标准中要求2个大监站达到7级风,保证此个例属区域性大风,同时要求达7级大风的大监站辖区内至少有1个自动站达到8级(出现≥17.2 m/s的大风),说明此大风具灾害性,满足这2个条件的个例定义为一次区域性大风。
四川绵阳天气四川绵阳是中国四川省下辖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四川省的四大副省级城市之一。
绵阳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城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投资者。
绵阳的气候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中亚热带干燥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区域。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殊性,绵阳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下面是绵阳四个季节的天气情况:春季(3月至5月)- 春季是绵阳温和宜人的季节,气温逐渐回暖,但仍有偶尔的寒冷天气。
白天的平均气温约为18℃至25℃,夜间平均气温约为10℃至15℃。
春季降雨较多,气候湿润。
夏季(6月至8月)- 夏季是绵阳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可高达35℃至40℃。
夏季的绵阳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
这个季节是绵阳游客最多的时候,因为夏天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人们可以去周边的山区度假或参观绵阳的各种景点。
秋季(9月至11月)- 秋季是绵阳气候最宜人的季节之一。
气温适中,白天平均气温约为20℃至25℃,夜间平均气温约为12℃至18℃。
这个季节的天气晴朗干燥,适合户外活动和旅游。
冬季(12月至2月)- 冬季是绵阳的寒冷季节,气温较低,白天平均气温约为5℃至10℃,夜间平均气温约为0℃至6℃。
冬季的天气多云少雨,需要注意保暖。
在绵阳,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四季的美丽和不同的气候。
在春季,可以欣赏到绵阳的丰富植被和美丽的花卉;在夏季,可以感受到清凉的水域和爽快的夏风;在秋季,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丰收和金色的秋叶;在冬季,可以欣赏到雪域的美景和纯净的白色世界。
除了四季的变化,绵阳还有一些其他的天气现象,如雾霾和降雪。
雾霾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气候问题,绵阳也不例外。
在秋冬季节,天气稳定且风力较小时,雾霾可能会影响绵阳的空气质量。
此外,绵阳偶尔会有降雪,尤其是在冬季的寒冷时候。
总的来说,绵阳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适合各类活动和旅游。
不论是春夏秋冬,绵阳都值得一游。
无论您是对自然风光感兴趣的旅行者,还是渴望享受美食和文化的人,绵阳都将给您带来难忘的体验。
学术研究2432017年7月下 第14期 总第266期当今伴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务气象卫星也是在不断的完善,通过对卫星进行利用去接收天气资料也是更加的丰富,在这之中,卫星云图在气象业务领域之中已经是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也是成为了天气分析以及预报进行制作中较为重要的依据。
对于卫星云图而言,能够根据其天气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出较为准确的一个参数,去监视常规天气图难以发现的灾害情况,为人们提供出一个准确的预报。
1 云识别有关判断的依据(1)结构的形式。
对于一些不同云系的物象点而言,存在着的明亮程度并不相同,通过采取这种方式来对云系进行相应的识别,例如带状以及旋涡状的云系则是为高层高积云自身所具有着的特点,然而对于开口细胞状而言,则是为积云以及浓积云等云团所特有。
(2)云系尺寸。
针对于云系的物理过程而言,主要是可以通过该云系的尺寸进行有效的推动出来,通常情况下,尺寸之中的小云系以及天气系统,反而言之则是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3)云系的外界形状。
对于不同的云系而言,所具有着的外界形状并不相同,所以主要是可以通过云系的外界形状对其进行相应的识别,外界形状的整齐主要是层运的一个比较大的特性,然而外界的分布存在着不整齐便是为浓积云。
(4)暗影。
所谓的暗影主要是比较高的云系在低的目标物上的一个投影,对于不同的云系而言,因为其形状存在着不同,因此其暗影也是存在着不同,简单一点来说,主要是根据上面所提到的依据较为相似[1]。
2 各类云在卫星云图上的有关特征所谓的可见光卫星云图,卷状云的反照率并不高,所以通常情况下表现为深灰色,此外云层的深度或者是和其他云层相互重叠的时候,那么卷云在可见光的卫星云图中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为白色,然而在红外线的卫星云图之中浓度并不是很高,并且所呈现出的颜色也是为白色。
通过对卫星云图进行利用,能够直接的看出高积云以及天气系统间所存在着的一些联系,通常情况下,是伴随着出现大范围的旋涡状。
然而在可见光的卫星云图中,高积云通常情况下是为白色,然而通过颜色的深浅则是可以直接的对高积云的厚度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果是在红外线的卫星云图之中,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主要是为灰色。
第49卷 第3期Vol.49, No.3, 315–3232020年5月GEOCHIMICAMay, 2020收稿日期(Received): 2019-02-28; 改回日期(Revised): 2019-12-13;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9-12-2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31285); 西南科技大学龙山人才计划(18lzx651); 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18zx7156);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17ycx048)作者简介: 冯晨旭(1991–), 男, 硕士研究生, 环境工程专业。
E-mail: 755075747@*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DONG Fa-qin, E-mail: fqdong@; Tel: +86-816-6089013Geochimica▌ Vol. 49▌ No. 3▌ pp. 315–323▌ May, 2020绵阳市PM 2.5、PM 10变化特征和城郊对比分析冯晨旭1, 董发勤1,2*, 霍婷婷1,2, 李冬坤1, 蒋璐蔓1,刘孟清1, 彭 洁1, 张义烽3, 宋鹏程3(1. 西南科技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2. 西南科技大学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 绵阳 621010; 3. 绵阳市环境监测站, 四川 绵阳 621000)摘 要: 本次工作以四川省绵阳市颗粒物(PM 2.5和PM 10)污染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 利用绵阳市国控监测站结合西南科技大学自建监测站获得的PM 2.5、PM 10质量浓度数据, 对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绵阳市城郊PM 2.5和PM 10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两者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阐释了污染颗粒的可能来源, 并对比了城区与郊区的日变化差异。
结果表明, 绵阳市PM 2.5、PM 10质量浓度季节间差异较大, 污染程度整体上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 冬季灰霾天数最多, 人为排放、地形和天气为主要影响因素。
绵阳机场地面风的特征及大风天气特点作者:杜科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第13期摘要:本文利用绵阳机场2008~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机场地面风的日变化、季变化、年变化特征。
总结雷暴大风和冷锋大风天气特点。
关键词:绵阳机场;地面风;冷锋大风;雷暴大风中图分类号:V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3-0230-02绵阳机场是航班运输与飞行训练合用的一个机场,每天的占场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起降架次高达数百架次,使用效率极高。
训练飞行使用的初、中教机抗风性能较低,如遇较明显的地面风,对初学驾驶的学员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姿态难以掌握,即使是飞机在跑道接地滑行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几次偏出跑道的事件。
大风天气更是直接威胁飞行安全。
因此正确认识机场地面风特征及大风天气,能提高对机场地面风的预报能力,对保障飞行安全有现实的意义。
1 总体思路及采取的技术措施本文将利用绵阳机场2008年至2012年的自动观测站地面10m高度的风资料,对地面风场的日变化、季变化、年变化趋势进行多角度分析,力求揭示地面风的气候特征,以增进对绵阳机场地面风的了解,为提高机场利用率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机场各种设施的抗风能力设计提供支持。
随后将分析机场冷锋大风、雷暴大风的一般特点,以求为预报机场大风提供一些预报思路[1]。
2 地面风场特征绵阳机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部,秦岭山脉的南部,造成机场常年风速较小,静风频率高,累年平均风速为1.3m/s,主要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和北风。
各风向除静风和风向不定外(风向不定频率为19%),以东北北风频率为最大,频率为12%,其次为北和东北东风,频率为11%和9%,西南风频率最小,频率为2%。
总之,本场除静风和风向不定外,出现频率较多的风向范围基本都在360度至180度之间[2]。
绵阳机场2008~2012年各风向频率玫瑰图1所示。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海参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动物,因其补益作用类似人参而闻名。
活海参对周围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怕油怕脏,一滴油、一根头发都有可能让它自溶。
“北参南养”指的是引进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的海参苗,在南方养殖,该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
下图示意我国主要海参产区海参产量占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海参主产区中,福建的海参品质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其附近海域()A.水温较高B.饵料较缺乏C.水质较差D.盐度较高2.与山东、辽宁相比,河北海参产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其()A.技术水平较低B.海岸线较短C.生态环境较差D.距离市场较远研究表明,近60年来黄河流域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对气温升高的贡献率最大。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冬季漫长且严寒,多年平均气温约为6.63℃。
下图示意1951—2012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年均气温(单位:℃)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51—2012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年均气温的量最高值出现在()A.东胜B.乌拉特前旗C.乌海市D.鄂托克旗4.推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近60年来气温增长幅度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Na、Mg元素在地壳中比较容易迁移,其含量变化能揭示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Na、Mg元素含量较低;反之,Na、Mg元素含量较高。
高兴红土剖面位于湘江流域衡阳河段河流阶地上,下图示意该剖面部分元素的迁移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高兴红土中迁移显著的元素是()A.K、Mg B.Si、Na C.Rb、Al D.Sr、Fe6.推测高兴红土沉积时期该地区气候湿热程度整体上()A.呈增强趋势B.呈减弱趋势C.呈稳定趋势D.先减弱后增强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供电,路灯上的太阳能板和风能发电机朝向可根据当地的太阳方位和风向进行调整。
下图为2023年3月10日正午时小明在我国某地拍摄的路灯照片,路灯高10米。
一、灾情概述根据我国多地气象部门监测和各地政府部门报告,近期我国多地发生大风灾害,以下为部分地区的灾情概述:1.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0年6月9日下午,鸡西市遭遇平均风力8级以上、阵风10级以上的强对流天气。
受大风灾害影响,鸡西市多处街路发生城市绿化景观树木被强风刮倒、刮断,车辆被砸受损以及火灾等灾情,共造成2人死亡。
2. 四川省宜宾市2024年5月25日,宜宾市多个区县遭遇大风和暴雨。
强降雨导致道路积水、树木被吹倒以及农作物受损。
宜宾市气象台发布了多个预警信息,预测25日傍晚到26日上午将有一次明显的强降雨天气过程。
实际天气情况显示,25日傍晚到夜间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6到9级阵性大风,个别点达到12级和局地冰雹。
自然灾害中,一家酒店的玻璃大门爆裂,彩钢瓦被吹倒导致道路中断。
3. 商丘市2024年7月26日,受台风格美影响,商丘市将迎来一场强降水,伴随有暴雨和局部大暴雨,并可能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及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7月26日下午3点,商丘市已启动III级防汛应急响应。
4. 广州市白云区2024年4月27日下午,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良田村附近遭遇一起龙卷风事件。
根据广东省气象局提供的信息,该局在龙卷风发生后半小时,迅速组织了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省级气象台和广州市的气象专家团队前往受灾现场进行调查。
初步评估显示,这次龙卷风的强度为3级,被归类为强龙卷风,其影响范围大约1公里。
5.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2022年5月9日凌晨,昭阳区出现强对流大风暴雨天气。
布嘎乡境内遭遇了局部强风、强降雨及冰雹等天气灾害,导致烤烟、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和部分群众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二、灾情应对针对此次大风灾害,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开展灾情应对工作:1. 黑龙江省鸡西市灾情发生后,鸡西市立即启动灾害天气应急预案,电力、消防、公安交警、城市执法、环卫、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迅速出动,全力做好灾情应对和抢险救援工作。
全国地面气候资料(1961—1990)统计方法国家气象中心本统计方法规定了1961—1990年标准气候值和极值项目的统计方法。
这“方法”是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简称“规范”)和《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简称“规定”)基础上制定的。
本文中未阐述的部分,一律以1979年12月版的《规范》为准。
本文中阐述的方法与《规范》有矛盾时,以本文为准。
统计项目名称前凡未注明历、累年者,历、累年值均作统计(但日值项目只作历年值),进行月值统计的项目和不作月值统计的旬值项目均应进行年值统计,平均值尾数,除特殊说明者外,一般四舍五入。
目录一.统计项目1 基本项目 11.1 气压 11.2 气温 11.3 空气湿度 11.4 云 21.5 降水 21.6 天气现象 2 1.7 蒸发 31.8 积雪 31.9 积冰 31.10 风 31.11 地温 31.12 冻土 31.13 日照 31.14 气象辐射 31.15 综合项目 42 选择项目 4 2.1 气压 42.2 气温 42.3 空气湿度 4 2.4 云 42.5 能见度 4 2.6 降水 42.7 天气现象 5 2.8 蒸发 52.9 积雪 52.10 风 52.11 地温 52.12 冻土 53 出版项目 5 3.1 气压 53.2 气温 53.3 空气湿度 5 3.4 云 63.5 降水 63.6 天气日数 6 3.7 蒸发 63.8 积雪 63.9 风 63.10 地温 63.11 冻土 63.12 日照 6二.统计方法4 总则 74.1 不同观测时次资料的统计 74.2 夜间不守班与昼夜守班观测的天气日数的统计 7 4.3 站址迁移前后资料的统计 74.4 统计时段的划分 74.5 不完整的资料的统计 84.6 历年值的统计 84.7 累年值的统计 94.8 缺测资料的插补订正 125 各项目的统计方法 125.1 气压 125.2 气温 135.3 空气湿度 145.4 云 145.5 能见度 155.6 降水 155.7 天气现象 155.8 蒸发 165.9 积雪 165.10 积冰 165.11 风 165.12 地温 175.13 冻土 175.14 日照 175.15 综合项目 17一、统计项目1.基本项目1.1 气压1.1.1 各日、月平均本站气压1.1.2 各月极端最高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1.1.3 各月极端最低本站气压及出现日期1.1.4 各月平均海平面气压1.2 气温1.2.1 各日、候、旬、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2.2 历年各旬、月平均气温距平及累年各旬、月平均差、标准差和最大正、负距平1.2.3 各月平均最高气温1.2.4 各月平均最低气温1.2.5 历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1.2.6 历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1.2.7 累年各月日最高气温顺位及出现日期和1%、5%概率界限值1.2.8 累年各月日最低气温顺位及出现日期和1%、5%概率界限值1.2.9 各月平均气温日较差1.2.10 各月最大气温日较差及出现日期1.2.11 各月最小气温日较差及出现日期1.2.12 各月各级气温日较差(≥5.0℃、≥10.0℃、≥15.0℃、≥20.0℃、≥30.0℃)日数1.2.13 累年各月平均气温分级值1.2.14 累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分级值1.2.15 累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分级值1.2.16 各旬各级日最高气温(≥20.0℃、≥25.0℃、≥30.0℃、≥35.0℃、≥40.0℃)日数,初、终日及年最长连续日数和止日1.2.17 各旬各级日最低气温(≤2.0℃、≤0.0℃、≤-2.0℃、≤-5.0℃、≤-10.0℃、≤-15.0℃、≤-20.0℃、≤-25.0℃、≤-30.0℃、≤-35.0℃、≤-40.0℃)日数,年最长连续日数及止日和≤2.0℃、≤0.0℃、≤-2.0℃初、终日1.2.18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0.0℃、3.0℃、5.0℃、10.0℃、15.0℃、20.0℃、22.0℃)起、止日及起止日间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1.3 空气湿度1.3.1 各日、月平均水汽压1.3.2 各月最大水汽压及出现日期1.3.3 各月最小水汽压及出现日期1.3.4 各日、月平均相对湿度1.3.5 各月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日期1.4 云1.4.1 各日、月平均总云量1.4.2 各日、月平均低云量1.4.3 各月、日平均总云量<2.0成(晴天)日数和累年各月出现频率1.4.4 各月、日平均总云量>8.0成(阴天)日数和累年各月出现频率1.4.5 各月、日平均低云量<2.0成(晴天)日数和累年各月出现频率1.4.6 各月、日平均低云量>8.0成(阴天)日数和累年各月出现频率1.5 降水1.5.1 各日、候、旬、月降水量和累年各旬、月最多、最少降水量及出现年份1.5.2 历年各旬、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累年各旬、月降水量相对平均差、标准差、相对标准差和最大正、负距平百分率1.5.3 累年各月降水量分级值1.5.4 历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日期1.5.5 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顺位及出现日期和1%、5%概率界限值1.5.6 各月各级日降水量(≥0.1、≥1.0、≥2.0、≥5.0、≥10.0、≥25.0、≥50.0、≥100.0、≥150.0毫米)日数1.5.7 各旬日降水量≥0.1毫米日数1.5.8 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0.1毫米)及量和止日1.5.9 各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0.1毫米)及止日1.5.10 各月最大连续降水量及日数和止日1.5.11 各月一小时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日期1.5.12 各月十分钟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日期1.6 天气现象1.6.1 各月轻雾日数1.6.2 各月冰雹日数1.6.3 各月吹雪日数1.6.4 各月扬沙日数1.6.5 各月浮尘日数1.6.6 各月霾日数1.6.7 各月烟日数1.6.8 各月飑日数1.6.9 各月龙卷风日数1.6.10 各月大风日数和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1.6.11 各月沙尘暴日数和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1.6.12 各月雾日数和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1.6.13 各月雷暴日数,初、终日,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和最早、最晚初、终日1.6.14 各月霜日数,初、终日,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和最早、最晚初、终日各月降雪日数,初、终日,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和最早、最晚初、终日各月积雪日数,初、终日,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和最早、最晚初、终日各月雨淞日数和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各月雾淞日数和累年各月最多、最少日数1.7 蒸发1.7.1 各日、月蒸发量(小型蒸发器)1.7.2 各月最大日蒸发量(小型蒸发器)及出现日期1.8 积雪1.8.1 各月最大积雪深度及出现日期1.8.2 各月最大雪压及出现日期1.8.3 各月各级日积雪深度(≥1、≥5、≥10、≥20、≥30厘米)日数1.9 积冰1.9.1 历年电线积冰最大重量顺位及相应直径、厚度、出现日期1.10 风1.10.1 各日、月平均风速1.10.2 各月最大风速及风向、出现日期1.10.3 各月极大风速及风向、出现日期1.10.4 各月各风向频率和最多风向及频率1.10.5 各月各风向平均风速1.10.6 各月各风向最大风速1.10.7 各月各级日最大风速(≥3.0 、≥5.0、≥10.0、≥12.0、≥15.0、≥17.0米/秒)日数1.11 地温1.11.1 各日、月平均地面温度1.11.2 各月平均最高地面温度1.11.3 各月平均最低地面温度及日最低地面温度≤0.0℃初、终日1.11.4 各月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1.11.5 各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1.11.6 各月平均5、10、15、20、40厘米和0.8、1.6、3.2米地温1.12 冻土1.12.1 各月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1.12.2 地面,5、10、15、20、30厘米冻结初、终日和年最长连续冻结起、止日1.13 日照1.13.1 各旬、月日照时数1.13.2 累年各月日照时数分级值1.13.3 各旬、月日照百分率1.13.4 各月日照百分率(≥60%、<20%)日数1.14 气象辐射1.14.1 各候、旬、月总辐射曝辐量1.14.2 各候、旬、月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1.14.3 各候、旬、月散射辐射曝辐量1.15 综合项目1.15.1 累年各月各级温湿度出现频率2.选择项目2.1 气压2.1.1 各月平均最高本站气压2.1.2 各月平均最低本站气压2.2 气温2.2.1 各月日最高气温≤0.0℃日数2.2.2 各月日最低气温≥25.0℃日数2.2.3 各月(9—4月)最长连续降温日数及止日和降温值2.2.4 各月(9—4月)连续最大降温值及日数和止日2.2.5 累年各月各级日平均气温频率2.2.6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0℃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日数2.2.7 各旬日最低气温≥10.0℃日数及年最长连续日数和止日2.2.8 各旬日最低气温≤1.0℃日数,初、终日和累年最早,最晚初、终日2.2.9 各旬、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2.10 各旬、月最低日平均气温2.2.11 最热月14时平均气温2.2.12 最冷月14时平均气温2.2.13 各旬各级日平均气温(≥20.0℃、≥10.0℃、≥0.0℃、≤0.0℃、≤-10.0℃、≤-20.0℃、≤-30.0℃)日数,初、终日及年最长连续日数和止日2.3 空气湿度2.3.1 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2.3.2 最冷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2.3.3 各月日最小相对湿度≤30%日数2.3.4 各月日定时最大相对湿度100%日数2.4 云2.4.1 各月各定时平均总云量2.4.2 各月各定时平均低云量2.4.3 各月各定时各级总云量(0—1、2、3、4—5、6—7、8、9—10成)次数2.4.4 各月各定时各级低云量(0—1、2、3、4—5、6—7、8、9—10成)次数2.4.5 各月各定时各云状(积雨云、浓积云、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出现次数2.5 能见度2.5.1 各月各定时各级能见度(0、1—3、4—5、6、7—9级)出现次数2.6 降水2.6.1 各月夜间(20—8时)降水量2.6.2 各月(3—9月)3、5、7、10天内最大降水量及止日2.6.3 各月各级日降水量(≤1.0、≤2.0、≤3.0、≤5.0毫米)最长连续日数及止日2.7 天气现象2.7.1 雨淞一次最长连续时数及止日2.7.2 雾淞一次最长连续时数及止日2.7.3 累年各月各级雾持续时间(<1、1—<2、2—<4、4—<6、6—<12、12—<24、24—<48、≥48小时)平均出现次数及最长持续时数、出现日期2.7.4 累年各月逐时平均、最多、最少雾出现次数2.7.5 累年各月逐时平均、最多、最少雷暴出现次数2.7.6 无霜期和累年最长、最短无霜期2.7.7 各月雾白天(8—20时)出现日数2.7.8 各月雾夜间(20—8时)出现日数2.7.9 各月大风白天(8—20时)出现日数2.7.10 各月大风夜间(20—8时)出现日数2.7.11 各月轻雾白天(8—20时)出现日数2.7.12 各月轻雾夜间(20—8时)出现日数2.8 蒸发2.8.1 各月蒸发量(E601蒸发器)2.9 积雪2.9.1 最长连续积雪日数及止日2.10 风2.10.1 各月最大定时风速及风向、出现日期2.10.2 各月各定时各级风速(0—2、3—5、6—8、9—11、12—14、15—17、≥18米/秒)次数和累年各月各定时各级风速频率2.11 地温2.11.1 各旬平均地面温度2.11.2 日平均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0℃、14.0℃起、止日及起止日间积温2.12 冻土2.12.1 各旬末日冻土深度2.12.2 土壤冻结化通日期3.出版项目3.1 气压3.1.1 累年各月平均本站气压3.2 气温3.2.1 累年各月平均气温及年较差3.2.2 累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及出现日期3.2.3 累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出现日期3.3 空气湿度3.3.1 累年各月平均水汽压3.3.2 累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3.3.3 累年各月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日期3.4 云3.4.1 累年各月平均总云量3.4.2 累年各月平均低云量3.4.3 累年各月日平均总云量<2.0成(晴天)日数3.4.4 累年各月日平均总云量>8.0成(阴天)日数3.5 降水3.5.1 累年各月降水量3.5.2 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日期3.5.3 累年各月各级日降水量(≥0.1、≥10.0、≥25.0、≥50.0毫米)日数3.6 天气日数3.6.1 累年各月大风日数3.6.2 累年各月沙尘暴日数3.6.3 累年各月雾日数3.6.4 累年各月冰雹日数3.6.5 累年各月雷暴日数及初、终日3.6.6 累年各月降雪日数及初、终日3.6.7 累年各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日3.6.8 累年各月霜日数及初、终日3.7 蒸发3.7.1 累年各月蒸发量(小型蒸发器)3.8 积雪3.8.1 累年各月最大积雪深度及出现日期3.9 风3.9.1 累年各月平均风速3.9.2 累年各月最大风速及风向、出现日期3.9.3 累年各月最多风向及频率3.10 地温3.10.1 累年各月平均地面温度3.10.2 累年各月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3.10.3 累年各月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及出现日期3.10.4 累年各月平均5、10、15、20、40厘米地温3.11 冻土3.11.1 累年各月最大冻土深度及出现日期3.12 日照3.12.1 累年各月日照时数3.12.2 累年各月日照百分率二、统计方法4 总则4.1 不同观测时次资料的统计:1961年及以后有部分台站一个时期是三次(08、14、20)观测,另一个时期是四次(02、08、14、20)观测,对于这些不同观测时次资料的统计作如下规定:4.1.1 三次观测期间,02时记录凡用自记记录(如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或经计算、反查、(如水汽压)求得,且按四次信息化过的资料,均可与四次实测资料合并统计。
绵阳市近50年温度变化特征发表时间:2019-06-18T17:04:19.177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4期作者:任然王艺霖[导读] 本文利用绵阳地区8个台站1965年12月-2015年12月的逐日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研究了近50年绵阳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仅供参考。
(绵阳市气象局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本文利用绵阳地区8个台站1965年12月-2015年12月的逐日温度(包括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研究了近50年绵阳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仅供参考。
关键词:绵阳市;气温;变化特征1资料与方法利用绵阳市8个台站1965年12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数据,所选用季节划分均为北半球的季节,主要分冬季(12,1,2月)?春季(3,4,5月)?夏季(6,7,8月)和秋季(9,10,11月)四个季节?主要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针对绵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2.1时间变化特征2.1.1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2.1.1.1年变化特征从整体趋势来看,50年来绵阳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7℃/50a。
历年来,最高年平均气温出现在2006年为16.2℃,历年最低年平均气温出现在1968年为14.1℃,两者相差2.1℃。
绵阳市年平均气温自上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呈下降趋势,1985年气温下降到最低点,198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尤其1992年之后,呈显著上升趋势。
近年来,年平均气温呈缓慢下降趋势。
2.1.1.2季节变化特征近年绵阳市前冬平均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从1970年到1980年,气温略有升高,但升温幅度不显著,80年代初以后,升温明显。
春季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最为显著,近50年来,春季平均气温总体增幅达到1.4℃/50a;绵阳市春季最暖年是2013年,平均气温是10.4℃,最冷年是1988年,平均气温是7.1℃。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1.5分,共45分)根据中英两国合作协议,国宝大熊猫“阳光”和“甜甜”于2023年12月底返回中国。
“活化石”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
完成下面小题。
1. “阳光”的始祖在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年代可能是()A. 新生代B. 中生代C. 古生代D. 元古宙2. 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A. 蕨类植物极度繁盛B. 爬行动物大量发展C.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D.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答案】1. A 2. D【解析】分析】【1题详解】元古宙是指5.7亿年前,古生代是在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左右,中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2.5亿年前左右,新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今。
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A正确,BCD错误。
所以选A。
【2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A错误;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量发展,BC错误;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D正确。
所以选D。
【点睛】早古生代对应藻类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对应蕨类时代和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对应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对应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驻马店一次飑线大风过程简析近年来,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各地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屡见不鲜。
大风天气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影响。
而在驻马店市,也曾发生过一次飑线大风过程,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析一下这次飑线大风过程。
一、天气形势背景这次飑线大风过程发生在夏季,是典型的季节性大风天气。
在当时的天气形势下,驻马店市受到了飑线大风的影响,给城市和农田带来了严重损失。
二、飑线大风的形成飑线大风是一种强风天气,其形成与冷暖气流相碰撞而产生强烈的对流。
在这次事件中,当暖湿气流与冷干气流相遇时,便形成了飑线大风。
风暴中心的气压急剧下降,风速迅速增大,导致了一次强烈的飑线大风。
三、影响和损失这次飑线大风给驻马店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城市建筑和交通设施受到了破坏,导致交通秩序紊乱,市民出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农田和农作物也遭受了重创,大片农田被大风摧毁,农作物受到了严重损失,给农民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一些室外设施也遭受了破坏,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四、防范措施针对这次飑线大风,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加强了气象预警工作,提前发布风灾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准备。
加强了城市建筑物和交通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城市建设设施的安全。
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全力保障市民的安全。
五、总结和展望这次飑线大风给驻马店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的防范工作,提高市民的气象意识,增强抗灾能力。
也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提高气象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每逢大地震前气候有什么变化1、地震后的天气异常变化.天气热得异常在震前有“特别闷热”、“燥热”、“人感不适”的感觉。
气温会比常规的异常增温,即便是下大雨,也会热得烦躁,冬天同样感到异常温暖,出现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地震。
如1966年3月8日,邢台大震前,7天内日平均气温由零下13℃,猛升到零上11℃,增温达24℃,实属罕见。
又如海城临震前,出现暴发性增温。
1975年2月3日,8时至10时间,2小时内气温上升幅度竟达12℃。
怪风骤雨发作在临震之前,会突然起怪风,风力还很强,风向旋转不停,怪风经过的地方,地震不久就发生,真有如此惊人的巧合。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霆发生7.9级强地震前,几小时内,风尘大作,风向紊乱,纸片、枯叶上下乱窜,风速最大有14米/秒。
异常的淫雨连续或大雨如注,天气极热 1974年5月11日,云南昭通发生7.1级地震前,连续阴雨13天,降雨量破历史同期记录。
在冬季震前会有大范围异常降雪天气,如1966年3月6日,华北平原在春季下罕见大雪,结果五天后发生邢台大地震。
天边地会发光临震前,贴近地面底层大气中会出现地光,在临震前几分钟里发生。
地光颜色为蓝色、白色,也有红色,常在天边高度不高处闪光,时间很短。
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前,在凌晨时间里,火车司机就看到蓝色的地光,不久唐山大地震。
夜间出现地光时,在乌黑昏暗的夜空,突然闪光,可见到远处山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大震前,云南普洱发生6.7级大震前,都分别见到白色、红色地光。
大气呈现浑浊大震前,一般会降大雨,雨后应是天空洁净,但是发生大震前,天空却呈现浑浊,看上去非沙非土,非烟非雾,日月惨淡无光的景象。
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连续四天为天空灰蒙蒙、雾飘尘浓、能见度又差的霾天,而东川历史上从未见过霾天。
海城大震前1—2小时,突然生雾,烟雾蒙蒙,天空昏黑,看不清日光,大震过后,雾即消,天空清澈明亮。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地理上学期其次次(1月)诊断性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抚养比是指在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图1为我国东部某省近5年人口数据及结构的变更。
读图完成1-2题。
1.近年来,该省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总人口渐渐削减 B.生育率持续降低C.劳动力就业困难 D劳动力负担加重2.该省劳动力人口的削减主要是因为A.国际移民趋势明显 B.产业结构升级调整C.生活成本上涨较快 D.省外求学人数激增特斯拉公司是美国一家产销纯电动汽车的公司,2003年7月1日成立,总部谩在“硅谷”。
2015年特斯牡公司全球交货量超过5万辆。
2024年7月10日,特斯拉首个海外工厂落户上海,厂区紧邻洋山港的临港工业区内(图2)。
据此完成3-5题。
3.特斯拉公司快速崛起,缘由之·是其产品A.客户满足度高 B.续航里程远C.环保价值理念 D.生产成本低4.特斯拉首个海外工厂选择落户上海而非日本,公司主要考虑的是A.工业基础 B.市场C.电力供应 D.劳动力5.选挥落户上海临港工业区,公司进一步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地价 B生产用水C.三废排放 D.产龉运输城市人行天桥(如图3)一般建立在车流量大、行人稠密的交叉口、广场及铁路上面。
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
同一城市的天桥,它们的造型、规模大小、用材、装饰、色调等式样差异很大。
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城市功能区旁边,人行天桥数量最多的是A.居民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行政中心7.同一城市建立的天桥多种多样,主要是为了A.缓解变通拥堵 B.保障行人平安 C.适应当地环境 D.增加城市景观8 一些天桥装设了电动扶梯或电梯,主要目的是A.体现人文关怀 B.彰显经济实力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增加服务种类图4为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单位mm)空间分布状况,该地区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区域内海拔介于88.5-208.4米之间。
2023-2024学年四川绵阳人教版中考专题地理中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阿尔卑斯—滑雪者的终极梦想,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这座欧洲雪山。
下图中与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板块是()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C: 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答案】A【解答】第2题.符号表示的是()A: 东南风三级B: 西北风六级C: 西南风六级D: 北风三级【答案】B【解答】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
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是2级,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读图可知,如图表示西北风六级。
故选B。
第3题.下列关于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正确的是()A: 赤道B: 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C: 20\circ W和160\circ E组成的经线圈D: 20\circ E和160\circ W组成的经线圈【答案】C【解答】西经20\circ 和东经160\circ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依据题意。
第4题.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A: 山地和丘陵B: 高原和平原C: 山地和高原D: 平原和丘陵(2)M村到N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际距离是()A: 2.5千米B: 5千米C: 10千米D: 100千米【答案】DC【解答】(1)读图可知,该地区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且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的地形为平原和丘陵。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从图中线段式比例尺得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若M村到N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际距离是2×5=10千米。
故选C。
2.解答题第5题.读东南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亚由A________和B________组成,连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峡M是________。
专题7 常见的天气系统【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学科素养】1.区域认知:在特定区域环境中,能够分析典型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评估区域特殊的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2.人地协调观:面对现实中的天气现象,能够分析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3.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能够从天气系统的角度,多要素综合分析天气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4.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运用天气图和大气环流图,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天气现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能够在天气观测等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冷锋、暖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冷锋、暖锋的天气变化特征;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认真研读课本,构建知识体系,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统一反馈老师。
【问题驱动·合作共赢】探究一:锋面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受寒潮天气影响,山东威海部分地区迎来降雪。
成山头附近海域,大面积白色的水蒸气从海面升起随风飘荡,大海如“开锅”一般。
据悉此奇观为“海浩”现象,“海浩”现象的出现需要具有温度差和凝结核两个条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海水蒸发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在海面上聚集像雾气一般。
【高频考点·互动研】考点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1)看符号(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绵阳“5.10”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作者:李高任然李熠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22期
【摘要】受地面冷空气和高空低槽的共同影响,2015年5月10日到11日,绵阳出现了区域性大风天气过程。
本文通过对环流背景场、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对2015年5月10到11日绵阳地区的大风天气进行归纳、总结、简要分析此次大风的发展过程。
主要结论包括:(1)大风主要决定于锋后3h正变压中心。
实践表明,一般锋后出现大于3~4hPa的正变压中心时,大风区就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2)高层风动量没有好的下传,本次大风过程没有好的动量下传。
【关键词】区域性大风弱降水动量下传三小时变压
1 引言
大风是全国各地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对它们作出正确预报能带来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探索更有效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方法,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对大风而言,清楚地了解其物理成因,才能为制作准确的预报方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判断本站有无大风必须从三维空间流场的变化来分析,从上游影响系统的移动、发展情况并结合上游地面风速入手。
2 过程概述
5月10到11日,绵阳地区出现了一次大风天气。
进入初夏以来,5月天气回暖,地面气温升高,部分地方出现了雷雨等强对流天气。
2015年5月10~11日,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从(图1)我市中、东部普遍出现了6级以上大风,其中梓潼玛瑙镇10日20时出现瞬时风速达24.7米/秒。
从(图2)这次大风过程主要集中在5月10日19时到11日03时,是10日晚冷锋快速过境出现的大风天气,同时高空转成西北气流,冷空气没有引起的降温天气,从(表1)可以看出这次天气过程除平武、盐亭出现弱降水,其余几乎没有降水。
3 天气形势分析
3.1 前期天气特征
过程前几天受高空弱脊影响,四川盆地日照较强,加上地面受热低压控制升温明显。
就绵阳本地而言,日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偏高1.1℃,其中7日偏高3.1℃。
持续偏高的气温加强了本地能量的积累。
3.2 环流背景
高空:从5月9日08时500hPa(图3a)可见,中高纬度欧亚区域为两槽一脊型。
在贝加尔湖附近有一明显的横槽,10日08时新疆北部脊进一步向北发展,横槽冷中心气温低于-28℃。
在10日08时的700hPa,850hPa图上,四川盆地为暖得嘌簟?.10”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李高任然李熠
(绵阳市气象局,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受地面冷空气和高空低槽的共同影响,2015年5月10日到11日,绵阳出现了区域性大风天气过程。
本文通过对环流背景场、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分析,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对2015年5月10到11日绵阳地区的大风天气进行归纳、总结、简要分析此次大风的发展过程。
主要结论包括:(1)大风主要决定于锋后3h正变压中心。
实践表明,一般锋后出现大于3~4hPa的正变压中心时,大风区就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2)高层风动量没有好的下传,本次大风过程没有好的动量下传。
【关键词】区域性大风弱降水动量下传三小时变压脱箍刂?促进了地面升温降压,
700hPa冷舌前端已到达秦岭以北。
随着500hPa高空横槽快速转竖,其携带冷平流南下,加速地面冷锋的移动,11日过程结束。
地面:从5月10日14时地面图可见((图3b),冷空气在甘肃北部堆积,中心值为1035.8hPa,我区各县的气温普遍接近30℃,气压降到1002.2hPa。
兰州与绵阳的气压差达到17.7hPa。
根据本地的预报大风模式指标之一,当兰州与绵阳的气压差≥15hPa时,绵阳中东部将有大风产生,而实况是10日晚绵阳中东部四个站均出现6级以上大风。
地四川盆地为热低压控制。
随着冷空气入侵,盆地内的热低压开始迅速填塞。
10日20时冷空气中心到达川、甘、陕交界地区,11日08时冷高压完全控制四川盆地。
4 物理量场分析
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可以判断大气层结稳定度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从而判断是否有利于大风、强对流或强降温天气产生。
4.1 气压梯度和3h变压
气压梯度和风力的大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5 月10日08~20时在30°N~40°,10个经距内有9根等压线,这说明东西向气压梯度是很大的。
冷锋后3h变压中心的差值很大,统计各站均在-0.4~6.7 hPa之间。
根据变压公式图5,变压风垂直于等变压线,指向变压代数值小的方向。
变压风的大小与变压梯度大小成正比,等变压线越密,变压风越大。
负变压中心有变压风的辐合,正变压中心有变压风的辐散。
其中最大3h变压差值出现在平武,为6.7hPa(见表2)。
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变压梯度,破坏了气压梯度与地转偏向力之间的平衡,产生一个附加的变压风,气压梯度越大,变压风也越大,使实际的地面风速增大。
大风主要决定于锋后3h正变压中心。
实践表明,一般锋后出现大于3~4hPa的正变压中心时,大风区就出现在正变压中心附近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
从图4(a)可见,10日20时正变压中心位于达州附近,就绵阳市而言,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我市东部,从(表3)可见,我市东部从10日17时~20时风速大于我市西部。
随着正变压中心西进南压,从图4(b)可见,10日23时正变压中心位于自贡附近,就绵阳市而言,变压梯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我市西南部,从表三可见,我市西南部的三台从10日20时~23时风速明显增大。
正变压中心数值越大,大风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越大。
另外,变压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冷空气在增强,冷锋后的降温幅度也随之增大。
从(表4)与(表2)对比可见,我市3h变压最大值出现时间段与极大风速出现时间完全吻合,集中在10日17~23时之间,可见本次大风与所有冷锋造成地面大风一样的物理过程,即锋后有较强的下沉气流和辐散。
4.2 动量下传
从10日08时700hap图上(图略),在甘南、川北区域内冷平流明显,温度线与等高线近90°交角,最大风速中心在甘南16米/秒,这说明冷平流很强。
对比图6(a)与图6(b)可见,散度场下沉运动小,弱的下沉运动使得高层风动量没有好的下传,本次大风过程没有好的动量下传。
4.3 其他物理量分析
4.3.1 假相当位温(θse)
500hPa 与850hPa 的θse差值是判断对流性不稳定的一个很好指标,当其差值在+5与-9之间为最有利条件。
10日08时成都的θse850-θse500=-6℃,绵阳为-4℃,表名大气处于层结不稳定层结状态。
4.3.2 沙氏指数(SI)
SI指数10日08时四川盆地SI指数为正值,成都SI指数1.79。
根据经验可知:S>0将没有有对流天气发生;与表一对比,可以明显看到我市没有明显降水天气。
通过对以上物理量场的分析,为本次冷空气过境时出现的大风、弱降水、弱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5 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
在这次天气过程中,T639与欧洲数值预报都对本次过程大风以及温度指导效果不好,根据绵阳本地经验可知,当850hpa出现大于20米/秒,我市东部会出现6级以上大风,以欧洲数值预报为例,从图7(a)、(b)可见绵阳 850hPa风场小于20米/秒,温度场的预报有明显降温,但11日实况我市中东部出现大风,而没有降温。
6 结语
(1)高空横槽迅速转竖引导地面冷空气的南压是本次过程的基本影响系统。
(2)过程中动量没有很好下传,强的变压风才是本次大风产生的主要原因。
(3)物理量场能较好的反映是一次弱的对流降水天气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伟红,范其平,何宽科.浙江省北部沿海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J].海洋预报,2009,26(2):57-62.
[2]苏百兴,段朝霞.广东一次寒潮8级大风物理过程分析[J].海洋预报,2009,26(1):14-18.
[3]柴经纬.哈密地区一次春季大风天气过程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14,37(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