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64页) [识记—基础梳理]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盲区扫描]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图示理解六大板块位置与范围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如下图:[说明](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 主要内力作用形式及影响分析(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导学号:21490054】1.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Ⅰ,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Ⅰ至阶段Ⅱ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 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
][变式训练](教师备用题)上题中的平顶海山,目前最可能出现的海域是( )A.我国南海海域B.几内亚湾海域C.夏威夷群岛所在海域D.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海域C[从题中信息可知,平顶海山出现的海域应是位于板块交界处。
我国南海海域没有火山存在,非洲的几内亚湾海域以及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海域都不是板块交界处,而夏威夷群岛是典型的火山岛,目前也比较活跃。
第一课时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内力作用一、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01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02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03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如下图所示:[自我探究] 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提示不完全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
二、内力作用02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1.能量来源:来自□01地球内部,主要是□2.分类03地震。
(1)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或□04缓慢的内力作用。
(2)极其□3.表现形式及影响(1)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05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自我探究] 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彼此孤立的吗?提示不是。
这两种运动紧密相关、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自我反馈』1.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
和田玉属于(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答案 C解析据题干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质岩。
2.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答案 C解析岩浆岩必须经过岩浆的冷却凝固才能形成。
3.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答案 A解析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内部;堆积作用属外力作用。
4.关于地壳运动中垂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②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③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④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地壳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做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垂直运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准确区别两种不同的运动及两种运动带来的不同后果。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类别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形态影响水平平行于地球表面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运动垂直垂直于地球表面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运动(2)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2)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喜马拉雅山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吗?【提示】 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2)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作用下,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4)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对地表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2.黄河每年将大约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为什么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示】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地壳下沉使渤海变深,泥沙沉积的速度与渤海地壳下沉的速度相等,正因为如此,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学习目标]1.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课前准备屢自主学习數材独血显考问题———_一、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①_________ ,主要是②_________ 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1) 地壳运动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岩层发生④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 ___________ 口巨大的⑥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 ______ 口⑨ _____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_____ 。
(2) 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 变质作用。
3. 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_______ 。
二、外力作用1.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形式:? ___ 、侵蚀、?和?。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________ 而成。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 ______ 、? ________ 、? ______ 、堆积、Q1 ________ 而成。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O 22_______ 、©________ 下羽 ________ 而成。
2. 过程3. 意义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C25 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目标任务一览内力作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9~P70“内力作用”,完成下列问题。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2)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1)字母A、C两处地貌都是山,但成因不同。
探讨A、C两处山成因的差异。
(2)列举图示信息反映出几种外力作用?数字4处地貌可能是哪个外力作用形成的?提示(1)A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C由地壳垂直运动形成。
(2)冰川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堆积。
第②步:名师精讲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如下表所示: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2.(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A.火山活动B.溶洞塌陷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解析第(1)题,长白山天池属于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堰塞湖。
第(2)题,“浮石”属于岩浆岩,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气孔较多,密度小,浮力大。
答案(1)A (2)D[提升素养]素养:地理实践力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下图为南斯拉夫的“猫咪山”。
(1)“猫咪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怎样的?(2)塑造“猫咪山”的内力作用其表现主要是什么?外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有哪些?提示:(1)“猫咪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彼此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成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一路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
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
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份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论述了两种运动的彼此关系。
这部份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份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份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份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两个自然地理问题,可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彼此转化进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因此,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论述了二者的彼此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进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进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彼此转化。
这部份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彼此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彼此关系。
2.案例1的设计用意。
教材在介绍内力作历时讲到“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为缓慢”,对此,学生缺乏感性得熟悉。
为了增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暴发的案例,一慢一快,让学生对内力作用进行速度的慢和快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熟悉。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目的在于联系实际,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在学习方法上,课标要求注重“地理过程”研究,“探讨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和变化机理”。
因此在本节中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作用原理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力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判断和解释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理解外力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判断和解释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能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于具体分析某一地貌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资料,分析、思考、交流、尝试用已学知识,判断和分析某地貌的成因,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辨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2)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活动中提高然就知识的能力,逐步领悟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解释地貌成因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立内力和外力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 内、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典型地貌;2. 内、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于某地貌景观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分析,如何由静转动运用地质作用的原理进行准确的分析。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五岳之一“西岳华山的险峻、挺拔,其山峰拔地而起,悬崖峭壁令攀爬者心惊胆颤,但是华山也有其秀丽多资的一面,五座山峰犹如一朵花的花瓣,峰顶还有诸如“大鸟石”等形状奇特的岩石。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了这种景观的形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从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教师】:【教师总结】:地质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中内力作用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它往往引起地壳中岩层的变形与变位从而形成一定的地质构造来改变地貌形态,力作用的主要方向是“使地表起伏不平,增强地势的高差,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
.喜马拉雅山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吗?
【提示】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堆积作用:在搬运
没有太大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意义:今天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化石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1
甲乙
图甲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B.地壳的垂直运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图乙中构造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否为内力作用所致,应一是看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
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于“女王头”的蘑菇石,它的形成与“女王头”有何异同?
甲乙丙丁
关于以上四图地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丁图—
甲图表示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
乙图表示冰川侵蚀
原来是晶晶。
上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
.1,d
下列与此次海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B.玄武岩
C
( )
.①②D.④⑤
本图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表述尚不够完整,以下有关完善本示意图的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