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较全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66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其形状特点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二、经纬度和经纬线1.纬线和纬度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圆圈,表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
自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
2.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两极的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
自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东经度的度数向东增大,西经度的度数向西增加。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东半球为20°W-0°-160°E,西半球为160°E-180°-20°W。
三经纬网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格。
2.应用:(1)定位置①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书写地理坐标时应将经纬度用小括号括起来,如(25°W,55°N)。
②确定区域位置:根据经纬网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和大洋等区域。
(2)定方向①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看自转方向,定南北(北顺南逆);确定南北半球,定东西。
左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判断为南半球,D在E的正东方,C在E的西北方。
右图,南半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B在A的正东方向,C在B的正南方,C在A的东南方。
②方格状经纬网A 确定南北方向分别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的点在北,南半球的点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B 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数值大的在东;同在西经度,数值大的在西;分别在东经度、西经度的两点:两者之和<180°,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两者之和>180°,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图中,A地位于B地的东北方向,C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向。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地理高三一轮复习1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 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 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