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质数和合数》1
- 格式:pptx
- 大小:8.85 MB
- 文档页数:16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和合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质数和合数》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能够找出一定的范围内的所有质数和合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自然数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学生可能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和判断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理解质数和合数之间的关系和判断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教学软件,展示生动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具体的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发现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3.讲解:教师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例题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人教版数学五年下册《质数和合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质数和合数》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
2、教材分析: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在本册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迷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4、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二、说教法: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寓学于乐,逐步提高”的模式展开。
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形象感,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要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成教学形态。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2.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
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让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
2、自然数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两类,一类是奇数,另一类是偶数。
第(一)环节[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给教室里的人分类,体会:同样的事物,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精选16篇)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质数和合数》篇1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
(指名说一说)4、师: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
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
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略)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教案一、知识点梳理1.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质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称为质数。
•合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称为合数。
2. 判断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是质数。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合数:拥有除了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的数就是合数。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熟练运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质数和合数的引入1.引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质数和合数。
2.让学生自己发现: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判断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第二节:质数和合数的判断1.质数判断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
2.合数判断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合数。
第三节:质数和合数的应用1.解决问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灵活应用质数和合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2.拓展应用:带领学生思考质数和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计算并列举1-100中的所有质数。
2.找到5个合数,计算它们的因数。
五、教学反思与布置本节课重点介绍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通过引入、训练和应用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概念。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加深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在掌握质数和合数的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多进行实践和思考。
3.质数和合数煌固中心小学陈道元煌固中心小学陈道元第1课时质数和合数(1)【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质数、合数的意义。
【复习导入】1.什么叫因数?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填写下表)(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 29 37合数:22 35 87 93 96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