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DNA的突变、损伤及修复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9
DNA突变与损伤修复一、DNA突变概念DNA突变是指个别dNMP(脱氧单磷酸核苷)残基以至片段DNA在结构、复制或表型功能的异常变化,也称为DNA损伤。
DNA存储着生物体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遗传信息,因此维护DNA分子的完整性对细胞至关紧要。
外界环境和生物体内部的因素都经常会导致DNA分子的损伤或改变,而且与RNA及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内大量合成不同,一般在一个原核细胞中只有一份DNA,在真核二倍体细胞中相同的DNA也只有一对,如果DNA的损伤或遗传信息的改变不能更正,对体细胞就可能影响其功能或生存,对生殖细胞则可能影响到后代。
所以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细胞所获得的修复DNA损伤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生物能保持遗传稳定性之所在。
在细胞中能进行修复的生物大分子也就只有DNA,反映了DNA对生命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生物进化中突变又是与遗传相对立统一而普遍存在的现象,DNA分子的变化并不是全部都能被修复成原样的,正因为如此生物才会有变异、有进化。
二、DNA突变主要形式三、1、自发性损伤2、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3、化学因素引起的损伤DNA的损伤修复四、DNA损伤修复机制DNA损伤修复(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种酶的作用下,生物细胞内的DNA分子受到损伤以后恢复结构的现象。
DNA损伤修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基因突变的机制,衰老和癌变的原因,还可应用于环境致癌因子的检测。
1、光复活修复机制紫外线可造成彼此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嘧啶二聚体会减弱了双链之间氢键作用,引起了DNA变形。
如果生物体内修复系统失灵,则细胞走向死亡),该二聚体可被一种光裂解酶打开,恢复到正常碱基状态。
2、切除修复(1)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在DNA内切酶,DNA外切酶,DNA连接酶等共同作用下,将DNA分子受损伤部分切除,并以完整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切除的部分使DNA恢复到正常结构的过程。
(2)DNA糖苷酶修复及AP核酸酶修复途径:自然状态下,DNA双链上的碱基特别是鸟嘌呤可发生自然脱落(37℃,20h一个哺乳动物细胞可自发脱鸟嘌呤10000个)若经诱变损伤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