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新闻点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30.04 KB
- 文档页数:2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2.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词中描写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体会词人抒发的情感。
二、知识链接1.怀古诗词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写下此词。
三、预习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作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应读的铿锵有力)。
2.结合注释,理解全词内容。
四、合作交流1.苏轼游览赤壁,看到了哪些景观?请找出相关词句细细品味意境。
2.苏轼由眼前之景,忆起了谁?请找出文中相关词句分析其形象。
3.知人论世,结合文本,分析苏轼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五、目标检测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2.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败的事。
苏轼写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六、小结怀古咏史类的诗词鉴赏应该从入手,通过古今对比,结合词人,揣摩词人所吟咏之情,切不可。
七、课后作业1、背诵此词。
2、完成《创新设计》相关练习。
3、。
试卷讲评课之拟写新闻点评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掌握新闻点评的答题方法及运用。
【知识链接】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课前学习】小组内统计本次月考新闻点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分别是多少,并分析失分原因。
【探究学习】1、新闻点评的答题方法:2、根据方法提示,小组合作,重做月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5分)2014年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
会场上,参赛选手周浩格外引人注目。
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这样的身份转变,让人不敢相信。
2008年高考,周浩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
本来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他经不住家人和老师的劝说,来到北大。
然而,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并不适应北大的学习环境,没有兴趣的专业让他很不开心。
后来,他从网上得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行业内领先,自己就想学数控技术,那里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2011年冬天,周浩说服了父母,从北大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除了学员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
请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把握核心事件,表达简明顺畅,150字左右)【变式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媒体报道,2014年9月26日12时43分许,昆明市北京路明通小学一、二年级10个班在校午餐的学生依次进入该宿舍楼进行午休。
13时57分许,数名先行离开宿舍下楼的学生见到一楼通道处两块靠墙摆放的海绵垫,并上前踢打、撞击,致使其中一块海绵垫倒下。
14时许,学校拉响起床铃,午休的学生开始起床,离开宿舍返回教室上课。
因过道摆放的海绵垫倒下,导致通道不畅,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情况不明继续向前拥挤,造成多名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在海绵垫上,导致6名学生受挤压窒息死亡,26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2014年高中语文雷雨(节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欣赏戏剧冲突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3、欣赏人物语言【前置作业】:1、曹禺(1910~1996),原名__________,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__________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
其后,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
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2、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__________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_________(喜 / 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______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他的大儿子__________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__________。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_________-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______ 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________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10.短文三篇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悟文章的哲理美和语言美。
3.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多种论证方法。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
(结合创新设计)2.随笔: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
【前置作业】1.疏通三篇短文的字词,并且熟读文章了解大意。
2.《热爱生活》一文中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活?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4.《信条》一文中的基本准则主要适用于哪些方面?【课堂探究】1.《热爱生命》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提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份量”。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
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2.《热爱生命》文章中说:“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提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提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2014年高中语文窦娥冤(节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3.理解本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4.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前置作业】:1.关汉卿,号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代戏曲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
《窦娥冤》全名______________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______________ 和王实甫的______________ 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 折,有的还加一个______________ ,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一人独唱至终。
杂剧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戏中的矛盾冲突有哪些?2.分析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想一想: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3.剧中蔡婆婆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物对塑造窦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剧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
某某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一语文《短文三篇》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侧重于思考与领悟。
入选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属哲理散文或议论文,单元教学要求重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解析:鉴于课文的难度较大,学生自主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引导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⑴理解生命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⑵理解人类的“思想”,了解思想和人生的关系。
⑶理解“信念”。
2.解析⑴通过学习理解生命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⑵通过学习理解人类的“思想”,了解思想和人生的关系。
⑶通过学习理解“信念”,谈谈你的感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高中阶段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解读哲理散文等思维含量较高的文章的阅读策略及方法,因此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独立思考被确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度思考,促使他们对人生的很多终极价值问题进行追问。
这些思维训练不仅体现在对哲学类散文的解读上,也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化——作文中。
因此,与学生一起攻克这篇课文所蕴涵的哲学命题,学习化繁为简的阅读策略,这一过程比教学结果更为重要。
五、教学过程设计㈠教学基本流程㈡教学情景《热爱生命》1、作者介绍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
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文言文实词的常用推断法导学案学习目标能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法课前合作学习(一)、借助字形推断法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贿赂)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长鞭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财.(二)、借助通假字推断法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蚤”:跳蚤。
无法理解。
蚤—通“早”3、卒.然临之而不惊4.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从”—通“纵”,放纵,放任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三)、借助对称结构推断法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
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2、通五经,贯.六艺。
通晓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诽谤(《屈原列传》)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四)、借助语法成分推断法1、将军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渡过)3、楚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4、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柴草。
(五)、借助教材推断法1、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卫风·氓》乘:登上、驾车、乘船、凭借、计算、量词乘(shèng)3、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败北”,现代汉语词语。
4、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六)、借助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语病专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学习并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的类型:1、定语语序不当2、状语语序不当3、谓语语序不当4、关联词语序不当5、主客语序不当6、分句语序不当1、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定语正确排列顺序: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短语+称代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①国家队里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女篮球教练。
②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2、状语顺序不当(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正确顺序: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表范围或频率的副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的动词或形容词①许多同学在教室里昨天都同他展开了激烈地辩论。
②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3、谓语语序不当①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②同志们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4、关联词语序不当复句中关联词语语序分两种情况排列: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就放在主语后面;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两个分句的关联词均放在句首(可把此概括记忆为“同后不同前”),否则,就会因关联词位置不当而影响表达。
例如:如果人们连续看上四五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就会感到十分疲劳。
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关联词“如果”应放在主语“人们”后。
①由于小李苦干加巧干,所以半年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②英语虽然难学,但我还是取得了好成绩。
5、主客体语序不当①白求恩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民是很熟悉的。
②科学家指出,大量饮酒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6、分句语序不当(递进关系的分句语序不当)如果在句子中出现了如“不仅……而且……”等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那么要考虑它们是否构成了真正的递进关系,是不是在事理上逐层深入,范围上由小到大。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2014年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2014年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对白概括人物性格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前置作业】:1.作家、作品(1)莎士比亚:欧洲__________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写了_________个剧本,两首长诗和_________首十四行诗,代表作有历史剧_________、_________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_________、《第十二夜》等,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麦克佩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2)故事梗概从老国王的鬼魂那里,_________得知了_________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_________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_________,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_________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________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学习过程】合作·探究一、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什么?为什么?二、把握紧张、曲折的情节1.阅读“比剑”的相关情节,思考在“比剑”中雷欧提斯、霍拉旭对比剑的看法各是什么?2、说说“比剑”这一情节有几个回合?每个回合的情节有何变化?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三、分析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格化(2)分析下面的语言体现的动作性①“你怎么说?”(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说)②“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对克劳狄斯说)③“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说)2.分析人物语言的性格化(1)从文中找出哈姆莱特的几句话,分析他的语言体现了他什么性格(2)找出几句克劳狄斯的语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布置作业:一、复述本文故事情节。
Unit 4 Earthqu ake阅读导学案一.Learning goals(学习目标):1.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basic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disasters.2.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understand the text.3.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 t reading skills.二.Before class(课前学习)填写重点单词1.________ vi / n. 爆裂;爆发2._______ n.事件,大事3.________ 废墟,毁灭4. ________ 极度的5.________ 破坏,毁坏,消灭6. _______(使)震惊,震动;n.休克,打击7.________ n/vt. 使陷入困境 n.陷阱,困境8. ________ n/vt. 援救,营救9.________n.灾难,灾10. ________ vt. 埋葬,掩埋掩藏11.________ n/vt.损失,损害 12. ________n.裁判员,法官 vt.断定,判断13.________vt.损害,伤害,_____ n.伤害,损害 _____adj.受伤的14. ________n.电,电学 ______adj. 用电的,带电的_______adj.与电有关的15________vt,使惊吓,吓唬 _____ adj. 受惊吓的______adj.令人恐惧的16. _________n.祝贺,___________vt.祝贺三.WhileclassStep 1. Leadin1.Who can remember what happened in Yushu,in Qinghai Province in the year 2010?2.Do you know any other natural disasters?Step2. PrereadingTalk about the title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Step3. Fast readingI. 用一句话概括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a terrible________(回答wha t?) that happened in________( where?) in _______( when? ) and caused great damage to people. (What result?)2. Match the sentences.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Part 1 (Para.1 )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quake and the damage causedby the quake.Part 2 ( ) The rescue work after the earthquakePart 3 ( ) Signs before the earthquake.Step 4. Careful readingMake a timeline below.Time EventsFor three daysAt about 3:00 am on July 28, 1976At 3:42 am on July 28, 1976Afternoon of July 28, 1976Soon after the quake四.Group work(小组活动)Discussion:What shall we do if an earthquake happens?五.Test for goals(目标检测)Quiz I: Retell the text by filling the following blanks._______ things happened in Tangshan. For a few days, water in the wells ____ and fell. The wells had ______ and a ______ gas came out of them. Mice, chickens and even pigs became t oo _______ to live as usual. At 3:42 am, everything began to _____. 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__ __ ____._____of he nation_____a _____ crack cut across the city. The city lay in _____. Twothirds of the people _____ or were _______. Then later that afternoon, another big quake ______ Tangshan, whi ch _______ many ______ workers and doctors. People began to wonder how long the ________ would ____. But all hope was not _____. ________ came to help those _________. 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_______ again.六.Homework(课后作业)完成pa rt 1要点探究和课时作业。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会阅读新闻,培养品评新闻的方法。
二、【知识储备】1、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新闻的特点:真短快3、新闻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相当于眼睛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课前作业】1、P步步高57页夯实基础知识2、《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一篇消息,请快速划分出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导语(2)主体(3)结语四、【探究学习】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有何作用?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报导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从哪些角度来报导的?3、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4、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5、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什么好处?6、《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作极具特色,试归纳写作特点?五、【课堂检测】1、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拿来主义学案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知识链接】p创新设计681、作者介绍2、背景介绍【课前学习】完成创新设计的自知自疑,自学在前的部分内容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课堂探究】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5.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6同学阅读讨论第9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7.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第八段内容,8.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9.研讨第八自然段“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学生讨论第十段,这一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0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11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12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13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14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第1课《窦娥冤》教学设计(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文节选自《窦娥冤》的楔子和前三折。
从结构上看,是属于全剧的序幕、开端、发展和高潮。
剧中写了孤苦无依的寡妇窦娥拒绝张驴儿的求婚,被张驴儿诬告“药死公公”,并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屈打成招,而被斩首示众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
剧情以“冤”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2.解析:《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教学要在整体把握全剧的基础上,重点把握高潮部分的第三折,要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
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辩证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
对【滚绣球】一段,要反复吟诵,力争会背会默写,并从深层含义上去理解、把握。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常识,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理解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3)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通过其悲惨遭遇,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2.解析:(1)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常识及体制。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把握全文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透过人物生存境遇看一个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对戏剧的了解不多,教学时要先介绍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弄清戏剧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为学生学习《窦娥冤》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考虑,有的学生在通读全文后筛选信息的能力还不到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做一定的引导,确保学生能顺利的筛选信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涉及戏剧知识较多。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多媒体,以便学生能很好的进入课堂氛围中。
《苏武传》导学案(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苏武的形象。
【课前学习】
1.请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内容
2.用思维导图回顾所学过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出苏武什么样的形象?
【目标检测】
【课堂小结】
请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
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
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
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
第1课窦娥冤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常识,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理解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3、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通过其悲惨遭遇,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二、问题探究问题1: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问题2:请同学讨论窦娥一生的遭遇。
问题3:请同学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问题4:请同学讨论: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社会背景。
三、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配餐作业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错勘.(kàn)甘霖.(lìn)衔.冤(xiǎn)B、湛湛.(zhán)古陌.(mò)前合后偃.(yǎn)C、罪愆.(qiān)亲眷.(juè)暑气暄.(xuān)D、亢.旱(kàng)盗跖.(zhí)杳.无音信(yǎo)2、下列选项中注释不完全正确的项是()A、行动些(走快些)净(俗称花脸)磨旗(摇旗)正旦(扮演女主角)B、只合(只应该)兀的(突然地)卜角(扮演老妇人)断送出(送往)C、旗枪(旗杆头)暑气暄(暖)兀那(那)亢旱(大旱)D、寿延(寿长)错勘(错误地判断)一陌儿(钱百文)干家缘(操劳家务)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花流水,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舞台说明等构成。
C、杂剧角色分末、旦、净、杂等,正末、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杂剧每折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
B、课文所选的法场一折是全剧的高潮。
C、《窦娥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安排情节,深化了主题,使悲剧气氛更加浓郁D、杂剧采用唱、科、白结合来表演故事,通过曲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5、对角色名外、净、旦、末解释正确的项是()A、中年男子女角女主角男角B、老年男子花脸女角男角C、男角花脸女角老年男子D、老年男子女角女主角男主角6、对[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记:积累字词名句,背诵这两首词。
2.读: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语句,领悟词的内涵;了解词的用典;理解词人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写:运用典故写一个作文片段。
4.练:学习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知识储备】了解文学常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投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诚挚的爱国情怀。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此时词人南归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此时词人已66岁高龄。
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
【课前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字音识记(1)遥岑远目(cén) (2)玉簪 zān)(3)螺髻(jì ) (4)鲈鱼堪脍(kuài)(5)揾英雄泪(wèn ) (6)舞榭歌台(xiè )(7)佛狸祠(cí ) (8)封狼居胥(xū)词义理解(1)清秋:清冷高远的秋天。
(2)休说:不要说。
试卷讲评之拟写新闻点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新闻点评的答题方法及运用。
【知识链接】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课前学习】
小组内统计本次月考新闻点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分别是多少,并分析失分原因。
学生:
老师:大量引用、转述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没有观点,或观点含糊;条理不清,语无伦次。
【探究学习】
1、新闻点评的答题方法:
第一步:概述材料,简明扼要(叙)
何人做何事或何物怎么样了
第二步:提出观点,准确鲜明(评)
这个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或折射出了何种社会现象
第三步:分析论证,精到深刻(析)
可呼吁鼓励、称赞歌颂或劝告警戒,还可提出建议。
2、根据方法提示,小组合作,重做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5分)
2014年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
会场上,参赛选手周浩格外引人注目。
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这样的身份转变,让人不敢相信。
2008年高考,周浩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
本来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他经不住家人和老师的劝说,来到北大。
然而,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并不适应北大的学习环境,没有兴趣的专业让他很不开心。
后来,他从网上得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行业内领先,自己就想学数控技术,那里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2011年冬天,周浩说服了父母,从北大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除了学员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
请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把握核心事件,表达简明顺畅,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周浩因对专业不感兴趣和不适应北大的环境,放弃北大,转到技校,有了很好的发展。
(叙:事件概括)这说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评:事件反映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建议,而应该根据内心的想法,坚持自己的信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才能绽放出自己独有的光芒。
(析:提出建议,我们该怎么做)
【变式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媒体报道,2014年9月26日12时43分许,昆明市北京路明通小学一、二年级10个班在校午餐的学生依次进入该宿舍楼进行午休。
13时57分许,数名先行离开宿舍下楼的学生见到一楼通道处两块靠墙摆放的海绵垫,并上前踢打、撞击,致使其中一块海绵垫倒下。
14时许,学校拉响起床铃,午休的学生开始起床,离开宿舍返回教室上课。
因过道摆放的海绵垫倒下,导致通道不畅,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情况不明继续向前拥挤,造成多名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在海绵垫上,导致6名学生受挤压窒息死亡,26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请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把握核心事件,表达简明顺畅,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
昆明小学发生踩踏事件,伤亡严重。
该事件反映出一些学校存在很大的学生安全隐患,学校领导缺乏对学生安全问题严重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甚至麻木不仁。
一些部门(包括学校)对上级安全工作检查时,紧张一阵子,忙于应付,过后一切依然如故,对已存在的问
题在管理中并未有多大改善。
(评)对此,我们应该增加防范意识,改善隐患现状,并加强对青少年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教育,加强政府对有关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有关法制法规建设。
(析)
【目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的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
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
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
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
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
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
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
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是怎么看的?(要求:把握材料要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不低于150字)
参考答案:
一女子骑伟人塑像拍照遭讨伐,该女子的同伴还帮助她爬上塑像并帮她拍照(叙:概括事件)。
在景区的骑在伟人的塑像上照像玩,这是不文明的;网友愤而斥之为脑残,提出人肉搜索也是不恰当的。
这些都说明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评)对景点的景物,不论是人还是动物的塑像,或其它景物都不能任意在上面踩踏、骑坐,我们应该提高个人素质,倡导文明行为;同时我们可以愤慨,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但不要遵循文革遗风将此现象政治化。
【课堂小结】
新闻点评答题方法
【课后巩固】
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1500硕士竞聘卖猪肉工作,据称包括海归人士”,言称如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别说大学生就连硕士博士就业也费劲,就有那么一家天才公司此时出了招聘广告,高薪之下竟引来无数硕士征聘,一下子火了。
先前就有过“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新闻,也听说过放弃20万年薪回家乡种红薯的硕士农民彭焕新,都挺成功的,虽然在世俗眼光里此举动不可思议,但人家自己乐意,而且赚钱了,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是别人的事。
但今天这新闻够轰动,人数众多、层层筛选、条件苛刻。
对于这一消息,上至教授,下至百姓,众说纷纭。
(1)为上面材料拟一个新闻标题。
(2)对上千硕士竞聘卖猪肉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
答案:
(1)上千硕士竞聘卖猪肉
(2)答案示例1:硕士竞聘卖猪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如果市场有需求,就有实现的可能。
一方需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需要钱满足生活需要,好像也算得上市场经济的一种反映。
改革年代,卖猪肉也需要人才,只有转变思想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答案2:硕士竞聘卖猪肉,这是对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
十年寒窗,却终于学非所用。
虽说学历不代表实力,但研究生卖猪肉可以体现什么学术价值,知识力量。
卖猪肉这活也可能需要统计学、经济学甚至会计学。
但不至于需要硕士研究生吧。
倘若一个妈妈指着“卖猪肉的”告诉孩子,他是硕士时,孩子又会做何感想?我觉的正确的就业心态是认清自己,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