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②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③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③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内容分析:1、契丹族与党项族,2、辽与北宋的和战,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三个并列的政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难点:掌握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和战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探究学习欲望强烈,但学生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战主导地位,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教学策略设计
我把本课归纳为三个主题:1、政权并立2、辽宋和战3、宋夏和战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运用多媒体播放PPT,让学生获取直观的信息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共1821字。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的具体情况;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国之间的并立关系;2.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2.理解并分析三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2.历史教科书;3.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沙陀族建立辽国。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3.教师呈现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并引导学生预测学习内容。
Step 2 学习(30分钟)1.教师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简要介绍。
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了解并吸收相关知识。
3.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以及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4.学生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Step 3 拓展(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纠葛。
2.教师提出问题:三国之间的并立是怎么进行的?彼此之间有什么样的竞争与合作?3.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理性辩论,探究三国之间的关系和并立的原因。
Step 4 总结(20分钟)1.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思路和分析,总结归纳三国的并立情况和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文章。
Step 5 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撰写的文章,并互相评价。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辽朝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2. 掌握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辽朝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辽朝的兴起:契丹族的起源、阿保机建立辽朝、辽朝的疆域扩张。
2. 辽朝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辽宋战争、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
3. 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辽朝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辽朝与北宋的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
4. 分析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二章: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对抗教学目标:1. 掌握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对抗。
2. 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冲突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的起源、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的疆域扩张。
2. 西夏与北宋的对抗:夏宋战争、和议时期的矛盾。
3. 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西夏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夏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西夏与北宋的对抗,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4. 分析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北宋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北宋在面对辽朝和西夏威胁时的应对策略。
2. 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北宋的应对策略:加强边防、改善内政、推行科举制度。
2. 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9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讲学稿【学习目标】 掌握五代、辽、宋、夏、金各政权的基本情况;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
【学习重点】 契丹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政权众多,关系复杂。
初一学生要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比较困难。
【知识梳理】(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1)_________ 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 建立宋朝,定都 (今_____ )史称_____ 。
后来宋太祖统一了__________ 和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辽政权的建立:(1)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___________ 统一了契丹各部,________ 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_________ ,后来改国号为辽。
(2)契丹矛和契丹文字的插图意在说明什么问题?3、宋辽的战与和:(1)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看地图)?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能说几条是几条)此后北宋采取什么政策?(2)“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认识它的影响?(二) 宋 夏和战:1、夏政权的建立:_____ 年, _________族首领__________称帝, 定都__________。
2、宋夏之间的和战:(1)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三)、碰撞中的融合:1、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合作探究】图一 图二【课堂自测】一、 二、4“(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回答:⑴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⑵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问题: 1、 请在图一和图二中方框位置填上正确的政权名称。
2、 请分别给这两幅图取一个适当的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2.掌握辽、西夏、北宋三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比较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特点定位及历史地位,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国际关系。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内容本课重点教学内容为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辽国建立和扩张的背景和过程;2.西夏的兴起和存在的原因,以及西夏和北宋的关系;3.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4.辽、西夏、北宋三者的地位和历史地位。
3.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重点内容和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性左思右想,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2.这些政权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知道辽、西夏、北宋全称吗?第二步:学习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依次讲授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形成、发展及相互关系。
第三步:深入了解政权关系按照预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讨论题目。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回答问题。
1.辽国与北宋之间有哪些历史事件?2.西夏为什么选择和平发展?3.你认为辽、西夏、北宋谁更强大,为什么?第四步:总结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老师将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所学的知识。
同时,进行问答环节,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唤醒学生积极性。
4.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学生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理解情况、问题思考能力、讨论互动能力等方面。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深入,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导入的设计考虑到学生们往往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以知识回顾的方式介绍了课程的内容,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政权?”,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顾,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能力培养】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思想教育】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
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一)分析辽宋、夏宋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在学习关于“夏宋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二)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难重点】1.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设计】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课件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统一再次走向分裂。
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一、辽宋和战。
(一)澶渊之盟: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5【课程标准】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10世纪初――12世纪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水浒传》主题歌,同学们,你们对这首歌熟悉吗?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那么在北宋时期,在祖国大地上还有哪些政权在活动哪?带着疑问,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步入第十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辽西夏于北宋的并立》。
(设计意图:用水浒传的主题歌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讲解北宋的建立过程。
北宋建立后,祖国境内的其他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同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
学习新课:第一篇章:崛起与并立1.活动一:请同学们读课本54页到56页内容,完成表格填空。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名学生回答,尽量脱离课本。
教师及时评价。
2.活动二: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出示辽西夏北宋形势图课件。
古有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今天同学们我们也当一回军事家,引领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2024年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示例一课题: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情况,掌握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利用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澶渊之盟的内容,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复杂历史原因,体会和平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应该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情况。
难点:澶渊之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很难维持的,各个地区都有分裂割据势力存在,北宋也不例外。
同时,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也是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现了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与北宋形成并立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1. 契丹的兴起①5世纪契丹的居住情况。
②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2. 969年辽太宗攻占后晋都城汴京,俘虏后晋出帝北去。
至此,北宋建立后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辽对北宋的战争。
3. 澶渊之盟①时间:1004年春(宋真宗时)②原因:辽大举进攻北宋,进逼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③结果:宋真宗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澶渊之盟使双方进入休战状态,维持了边境间的和平与稳定。
但此后宋给辽的“岁币”负担相当沉重,对北宋财政造成压力。
(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议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居住在黄河河套地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压迫的加重,导致反抗不断发生。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这样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与北宋形成并立的局面。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流程:一、学生准备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2.北宋的建立?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4.契丹政权的建立?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8.概述战争的发起?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备人:李体芹年级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并能以表格形式归纳其建立情况。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正确认识宋辽、宋夏和议等;培养学生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自主先学】一、辽、西夏与北宋并立1、仔细观察《辽、西夏、北宋并立形势图》,本课讲了哪三个政权并立?请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三个政权的名称、所属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试试看,相信你是最棒的)2、宋辽关系:战:年,之战和:年,3、宋夏关系:战: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
和:年,宋夏议和。
二、碰撞中的融合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辽、西夏、北宋并立形势图》【史料链接】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的恭帝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
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1]【合作探究】1、你是如何看待澶渊之盟的?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D 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 、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 、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3、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A 、削弱了契丹势力B 、维持了长期和平C 、消除了民族矛盾D 、加速了北宋灭亡4、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 、市舶使B 、宣政院C 、榷场D 、十三行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 )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 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 D、虚内守外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 )A、后周 辽 B、蒙古国 西夏 C、辽 西夏 D、南宋 辽 “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语)完成7-8题7、反映的是北宋与( )关系A、西夏 B、辽 C、女真 D、南宋8、阅读下列材料: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引言:辽西夏和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政权,他们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并存。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对两个政权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索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并分析其影响。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形成背景和历史背景在探索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两个政权的形成背景和历史背景。
辽国、西夏和北宋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政权,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出现,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
辽国建立于916年,其领土范围涵盖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西夏建立于1038年,其地理位置位于辽国和北宋之间,是一个西北边疆政权。
北宋则是中国历史上继东汉之后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建于960年。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可被描述为并立。
辽国、西夏和北宋之间时常进行争锋相对的冲突,同时也存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在北方地区,三个政权之间的争斗是持续不断的,辽国和西夏对北宋的威胁导致北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领土。
三、并立教案的发动者与过程并立教案是由北宋国师和谢尚发起的。
北宋国师是当时北宋朝廷的首席决策者之一,他针对辽国和西夏的威胁,提出了并立战略。
并立战略的核心是希望通过联合辽国,共同对抗西夏的扩张,以保护北宋的利益和领土安全。
在并立教案中,北宋国师和谢尚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政治手段,试图与辽国达成共识,并建立一个联盟。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辽国和北宋在短时间内变换了多位皇帝,政权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然而,尽管存在困难,北宋国师和谢尚坚持推动并立教案,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
四、并立教案的影响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这场教案加强了北宋与辽国之间的关系,为北宋提供了与西夏对抗的支持。
其次,在军事方面,联合辽国的努力使得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获得了更多的胜利。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分析在历史教室上,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关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内容,这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彼此之间的干系也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将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题,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起首,我们需要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国家,其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国土辽阔,势力壮大。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建立者是李元昊,国土辽阔,势力也很壮大。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其中央集权国家,建立者是赵匡胤,国力强盛,统治地位稳固。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干系。
辽国与西夏是两个少数民族国家,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干系,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和矛盾。
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干系,既有联姻,又有战争,两国之间的干系平昔处于紧张状态。
西夏与北宋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西夏的特殊地位,两国之间的干系并不是很密切。
再次,我们需要了解这三个国家在历史上的作用。
辽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夏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其中央集权国家,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经过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这三个国家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通过进修这三个国家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之间的干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国家观念。
总的来说,《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通过对这一部份内容的进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国家观念。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这一部份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并立干系。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5
【课程标准】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10世纪初――12世纪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及北宋的建立,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重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水浒传》主题歌,同学们,你们对这首歌熟悉吗?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那么在北宋时期,在祖国大地上还有哪些政权在活动哪?带着疑问,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步入第十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辽西夏于北宋的并立》。
(设计意图:用水浒传的主题歌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讲解北宋的建立过程。
北宋建立后,祖国境内的其他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同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
学习新课:
第一篇章:崛起与并立
1.活动一:请同学们读课本54页到56页内容,完成表格填空。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尽量脱离课本。
教师及时评价。
2.活动二: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出示辽西夏北宋形势图课件。
古有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今天同学们我们也当一回军事家,引领学生讨论三个问题。
(1)、如果辽、西夏政权要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哪个方向发展比较有利?为什么?
(2)、向南发展就会与哪个政权发生矛盾、冲突?
(3)、发生了矛盾冲突会怎么样?
3.活动三: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选择战还是和。
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身历其境,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
)
过渡:同学们各抒己见,评述的很好,那么真是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随老师进入第二目的学习。
第二篇章:战争与和平
(学习第一目内容澶渊之盟和第二目内容宋夏和战)
1.活动一:请结合第一目内容,以小记者的身份,写一则关于宋辽之间有关战争小报道。
要求:
(1)分组合作,组内选出代表做报道;
(2)报道要求:有问候语、自我介绍等;
(3)报道内容:宋辽开战时间、地点、结果及影响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既是激发学生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也使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
)
学生读课本,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及时评价;;出示宋辽关系课件,教师讲述战争性质。
2.活动二:出示课件,讲述苏辙的栾城集。
学生思考,你对澶渊之盟如何评价?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出示正反两个观点:
观点1: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2:规定北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
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看待历史问题要一分为二。
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
)
3.拓展延伸:讲述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
4.活动三:再看宋夏和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你问我答。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第二目内容与第一目内容极其相似,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回答,放手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教师评价。
讲述宋夏关系及战争性质。
(2)从宋辽、宋夏的长期和战,你能得出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回答,得出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
教师小结,和两利,战两伤。
过渡:辽西夏北宋相处三百年,虽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即碰撞中用交融,交融中有发展。
好,同学们随老师进入第三目的学习。
第三篇章:交融与发展
(学习第三目碰撞中的交融)
1.活动一:请同学们读第三目内容,看屏幕结合老师出示的材料,思考: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学习中原王朝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从史料中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学生读书,师巡视;指名回答,及时评价。
2.活动二:出示西夏铭文铜牛、西夏官员服饰、辽、西夏文字、辽西夏钱币与器物的图片并讲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
2.活动三:出示社会调查: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把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梳理一遍。
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三个政权之间有战也有和,但和时主流。
在碰撞与和平中走向融合。
教师板书。
教师总结:历史的车轮碾转到今天,我们的祖国仍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是不息的中华魂将他们永远的融成一家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名字就叫---中国。
《大中国》响起。
(设计意图:总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