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格式:ppt
- 大小:22.97 MB
- 文档页数:37
辽朝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
辽国原名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目录辽国历史简介崛起与建国南下中原衰退与稳固圣宗盛世三国鼎立道宗中衰与女真威胁分裂与灭亡西辽续国疆域区划皇帝年表辽国东丹北辽西辽东辽后辽政治制度五京制度捺钵制度辽朝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辽朝文化文学与文字宗教艺术科技辽朝兵制生活习俗辽朝外交历史事件辽国历史简介崛起与建国南下中原衰退与稳固圣宗盛世三国鼎立道宗中衰与女真威胁分裂与灭亡西辽续国疆域区划皇帝年表辽国东丹北辽西辽东辽后辽政治制度五京制度捺钵制度辽朝经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辽朝文化文学与文字宗教艺术科技辽朝兵制辽朝外交历史事件展开宋辽时期全图编辑本段辽国历史简介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高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
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
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辽国地图(6张)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元朝前身)所灭。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教案(含达标测试题)(⼈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教案(含达标测试题)⼀、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
认知提⽰: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结束了五代⼗国的分裂局⾯。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在更⼤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的辽、党项族建⽴的西夏政权并⽴,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明与北⽅游牧⽂明交往的重要⽅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步发展,为以后统⼀多民族国家的进⼀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学习⽬标知识与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识读契丹和西夏的⽂字与货币等图⽚,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我们先看地图,说⼀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说北⽅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回答,然后导⼊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时期民族政权并⽴的状况。
阅读课本P33--34页,勾画出问题答案。
1.契丹政权的建立
①时间:
②建立者:
③都城:
④国号:
⑤巩固措施:
2.西夏政权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④国号:
⑤巩固措施:
要求:认真默读课本P33-34.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上述题的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三分钟后,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
老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学习。
(二)课件展示自学指导答案,老师点拨重难点辽、西夏统治的共同点
过渡语:同学们,有关契丹族与党项族的知识点有问题的请举手?
(三)高效记忆
(四)学生默写,老师出示答案,对子互批,评定对错,比谁能得满分,针对刚才的错题再次高效记忆。
活动二辽与北宋的和战(3分钟)
阅读课本P35页,勾画出问题答案
1.北宋各时期与辽的关系
2.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