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冲突。
3. 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契丹族的兴起,辽朝的建立,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党项族的兴起,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宋朝的兴起,北宋的建立,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4.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辽宋战争,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5.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合作。
六、辽国的建立与发展(续)1. 辽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辽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辽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3. 辽国的文化特点:契丹族的文化传统,佛教在辽国的传播,辽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
七、西夏的建立与发展(续)1. 西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西夏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和发展。
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辽国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西夏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四章:辽、西夏与北宋的和平时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
让学生了解和平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和平时期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的具体情况;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国之间的并立关系;2.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2.理解并分析三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2.历史教科书;3.图表和图片等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沙陀族建立辽国。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3.教师呈现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并引导学生预测学习内容。
Step 2 学习(30分钟)1.教师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简要介绍。
2.学生观看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了解并吸收相关知识。
3.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以及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4.学生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Step 3 拓展(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纠葛。
2.教师提出问题:三国之间的并立是怎么进行的?彼此之间有什么样的竞争与合作?3.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理性辩论,探究三国之间的关系和并立的原因。
Step 4 总结(20分钟)1.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思路和分析,总结归纳三国的并立情况和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回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文章。
Step 5 课堂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撰写的文章,并互相评价。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
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
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
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
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掌握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国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辽国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掌握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西夏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掌握程度。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辽朝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2. 掌握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辽朝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辽朝的兴起:契丹族的起源、阿保机建立辽朝、辽朝的疆域扩张。
2. 辽朝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辽宋战争、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
3. 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辽朝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辽朝与北宋的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
4. 分析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二章: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对抗教学目标:1. 掌握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对抗。
2. 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冲突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的起源、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的疆域扩张。
2. 西夏与北宋的对抗:夏宋战争、和议时期的矛盾。
3. 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西夏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夏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西夏与北宋的对抗,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4. 分析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北宋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北宋在面对辽朝和西夏威胁时的应对策略。
2. 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北宋的应对策略:加强边防、改善内政、推行科举制度。
2. 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例如二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例如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2. 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3. 分析并评价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2. 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历史教程》等相关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地图、生活用品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历史片段,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答复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25分钟〕1.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简介〔5分钟〕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五代十国时期后,辽、西夏和北宋的形成,以及这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15分钟〕分别介绍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开展。
可以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具展示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理解。
3.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分钟〕简要介绍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开展的影响。
三、小结〔5分钟〕通过复习辽、西夏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2. 分析文章:请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或文章,分析并评价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撰写一个简短的观点陈述。
五、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点陈述,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讲解并稳固学生对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的理解。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华民族具有极大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的建立,了解它们是同时并立的政权;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区别和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北宋建立的时间、皇帝、都城等基本知识,教师点评和总结。
课件出示《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指出: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二、学习新课:(一)辽宋“澶渊之盟”1.辽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
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于年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定都。
他就是。
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
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2.澶渊之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
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背景:北宋建立后,宋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年,辽军进攻北宋的城,宰相主战,后率军亲征,重挫辽军。
(2)时间:年。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和国情。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兴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辽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兴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四章:北宋的兴起与兴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2 教学内容北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北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五章: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辽国、西夏国和北宋三个强大的政权,它们之间展开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政治势力及其相互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基本情况。
理解三个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辽国2.1 辽国的成立与扩张介绍辽国的成立背景,如契丹族的兴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统治等。
讲解辽国在阿保机、辽太宗等君主统治下对周边地区的扩张。
2.2 辽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解析辽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介绍辽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第三章:西夏国3.1 西夏国的成立与银川政权讲解党项族的兴起及西夏国的成立背景。
介绍西夏国的银川政权及其政治体制。
3.2 西夏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解析西夏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介绍西夏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第四章:北宋4.1 北宋的成立与政治改革介绍北宋的成立背景,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等。
讲解北宋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制度等。
4.2 北宋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解析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介绍北宋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
第五章:三个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5.1 辽、西夏与北宋的外交关系讲解三个政权之间的外交往来、和战关系。
分析外交关系对各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
5.2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冲突介绍三个政权之间发生的战争与冲突,如宋辽战争、宋夏战争等。
分析战争与冲突对各方的影响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辽宋战争与和平条约6.1 辽宋战争的原因与过程分析辽宋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领土争端、经济利益冲突等。
描述辽宋双方在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战略。
2024年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示例一课题: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情况,掌握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利用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澶渊之盟的内容,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形成的复杂历史原因,体会和平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应该以和平方式处理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情况。
难点:澶渊之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很难维持的,各个地区都有分裂割据势力存在,北宋也不例外。
同时,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也是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现了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与北宋形成并立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1. 契丹的兴起①5世纪契丹的居住情况。
②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2. 969年辽太宗攻占后晋都城汴京,俘虏后晋出帝北去。
至此,北宋建立后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辽对北宋的战争。
3. 澶渊之盟①时间:1004年春(宋真宗时)②原因:辽大举进攻北宋,进逼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③结果:宋真宗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澶渊之盟使双方进入休战状态,维持了边境间的和平与稳定。
但此后宋给辽的“岁币”负担相当沉重,对北宋财政造成压力。
(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议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居住在黄河河套地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压迫的加重,导致反抗不断发生。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这样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与北宋形成并立的局面。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本课为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建立政权的过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史实。
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通过图片和资料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巩固统治措施。
3.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关系演变过程和原因,以及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认识我国民族交融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战和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天龙八部剧照》。
教师:《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根据我国历史上辽、西夏、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
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剧照《天龙八部》的方式,来引出辽、西夏、北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展示图片:《契丹人游牧图》《契丹图腾柱》契丹图腾柱展示材料:材料一: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材料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教师:契丹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那么契丹是如何兴起并逐步强大的呢?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展示图片:《契丹人生活图》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契丹兴起、强大的过程。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课标要求】1、了解辽、北宋、西夏三个并立的政权及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个杰出政治家所做出的杰出功绩。
2、了解宋辽、宋夏两次合议及影响。
【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二、能力与方法以民族政权的并立为主线,将其主要情况通过教师讲述后由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与分析。
通过比较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进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的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北宋、辽、西夏三个并立政权。
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三者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已学习了唐朝的盛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强盛的时期,但经过了289年后(618年——907年),不可避免地步入衰亡。
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再度出现大分裂:中原和南方地区出现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而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出现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课:教师讲解五代十国形势: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简单介绍唐朝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五代十国”(907——960)。
主备课教师田宝娣二次备课教师教学班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程标准使学生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
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的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了解宋、辽、西夏和议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
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课采用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2、学法
本课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法、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及感受法等来学习本堂课。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教学过程个性思考
导课:
展示一群古代儿童在“老先生”的带领下朗读百家姓的场景。
设疑:这群孩子在读什么?找百家姓里你的位置?赵为什么在首位?今天你将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了解。
一、澶渊之盟
1、907年,唐朝灭亡,在此之后,你知道中原和南方政治局势怎样?
历史上有类似的情形吗?结局怎样?
2、“黄袍加身”的故事?都发生了那些事?作为是什么?
小结:北宋并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它只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北宋同时期还有几个民族政权,过渡到辽和西夏的建立。
3、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展示辽和西夏形势图》设疑:
引导学生分析宋夏之间的关系呈现什么特点?
双方最典型的一次战役是什么?
签订什么盟约?
展示《澶渊之盟》并正确评价?
二、宋夏和战
展示宋夏形势图,指导学生了解其位置等相关史料
师生讨论宋和西夏长期以来的和战关系,并给与评价
三、碰撞与交流
分析宋辽西夏的关系和合战关系,找出他们战的原因?
西夏辽在政策方面如何调整?
汉和少数民族融合有哪些?
小结:纵观辽西夏北宋的并立,战争与和平是交替存在的,但和平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友好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共同缔造的。
板书设计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澶渊之盟
北宋的建立
辽的建立
澶渊之盟
二、宋夏和战
西夏的建立
宋夏和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