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法律思想史练习题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___夏____代,极盛于___殷商___,动摇与__西周____。
2、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主要特征是“___天命_____”和“___天罚______”思想。
3、礼治的基本特征是“__礼不下庶人_____”、“____刑不上大夫____”。
4、西周的礼治是建立在“普田之下,___莫非王土____,率土之滨,___莫非王臣____”的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总的来说,制度上讲,是由礼制到___法制____的变革,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讲,是由礼治到“___法治____”的变革。
2、管仲十分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把____礼____、____义____、__廉______、____耻___称为“国之四维”。
3、在经济立法方面,管仲提出了“___令顺民心____”,“与民分货”的思想。
4、公元前536年,子产进行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__铸刑书_____”。
5、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之旨是“___不法先王______,____不是礼义___”。
6、先秦儒家对西周之礼的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____孔丘____以仁入礼,突出了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____孟轲____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___荀况____沟通礼、法,使“礼治”理论化、制度化。
7、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___儒家____家的创造和贡献。
8、孟轲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____仁政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性善____论”。
9、荀况认为,“法义”、“法数”于“类”之间,“___法义___”是“__法数____”的指导,“___法数___”是“___法义____”的体现,当“法数”不能包容一切时,“类”可作为“法数”的补充。
10、墨家“天志”的主要内容是“___兼相爱____”和“___交相利___”,而“尚同”则是“天志”的表现。
出自淮南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文学的众多经典著作中,淮南子被誉为一部以王充为作者的文化哲学巨著。
这部著作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还流传着许多寓言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读者传递智慧和道德。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性、处世哲学和道德准则的深刻思考。
《淮南子·修己篇》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濯缨”的人的故事。
濯缨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忠诚之士,他深信忠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有一次,濯缨的国君派他出使一个邻国,途中经过一片荒野,他抵挡了野兽的攻击并受到了重伤。
然而,即使在痛苦和危险的境地中,他仍坚持着维护国家的忠诚。
最终,他顶着巨大的伤痛完成了任务,不辱使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它不仅仅是对国家的忠心,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信仰的坚守。
濯缨的身上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让人们感叹他对忠诚的追求和坚守。
这个故事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启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忠诚和信仰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和动力。
除此之外,淮南子中还有许多其他寓言故事,如《淮南子·劝学篇》中的“鸟焚巢而舍子”故事,讲述了一个母鸟牺牲自己保护幼鸟的感人故事,用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互相帮助;《淮南子·持枢篇》中的“区中釜”故事,借用一个锅内的食物分配问题,告诉人们要公平对待每个人;还有《淮南子·修身篇》中的“畏威怀德”故事,强调了敬畏威严与培育德行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淮南子这部充满智慧的古代著作,以其寓意深远的故事为人们带来了道德启示和精神塑造。
其中的故事不仅是古代智者对人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思考,也是对今天社会的启迪和教育。
通过深入理解和品味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选择,并找到坚守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动力。
在阅读《淮南子》这部千古传世的哲学巨著后,我深感震撼。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它以独特的符号系统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活的道理,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淮南子》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
全书以淮南王及其弟子的对话为载体,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内涵。
每一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种文字形式虽然简洁,但却能准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淮南子》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深厚的哲学内涵所吸引。
它不仅探讨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还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念,强调领导者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又如,它强调了“逍遥游”的生活态度,告诫我们要超脱物欲,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此外,《淮南子》还以其独特的寓言故事,吸引了我。
它的寓言故事主要以自然界的现象为背景,来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它们让我明白,只有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才能真正地领悟到道法自然的奥秘。
总的来说,阅读《淮南子》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宇宙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像《淮南子》那样,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我们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确.I{警列2013.01瓦丙芴历瓦面丽一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昝风华(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
《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
《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
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关键词]《淮南子》;悲;乐;风俗;批判[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3)ol—0043一07[收稿日期]2012一l l一06 [作者简介】昝风华,女,山东德州人,文学博士,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民俗文化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两汉风俗与文学研究”。
(项目编号:loYJczH2lo)“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
其《要略》篇云:“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舍之宜适,外与物接而不眩,内有以处神养气,宴炀至和,而己自乐所受乎天地者也。
”由此语可知,《淮南子》的创作宗旨就是以作者所提倡的“道”开导世人,使他们获得一种适性自得之乐。
与此相应,有关“乐”的思想在《淮南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此书中,作者又常将“悲”、“哀”、“忧”等字眼与“乐”、“喜”、“欢”等字眼相提并论,因此,《淮南子》关于“悲”的思想实与其关于“乐”的思想密不可分,二者同为全书思想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历史溯源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历史溯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生了巨大转变时期,同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其中是法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业》)同时,在《管子?霸形》中记载,管子对齐桓公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齐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这就是以人为本。
而这里的以人为本是代表新封建阶级的法家的礼法结合和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反映。
而在儒家,《孝经》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万物,惟人为贵”。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做到以人为本。
《论语》载:“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
”也就是说,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郑玄对此句作注:“重人贱畜”。
这种把人与物区分,强调人贵于物的思想,构成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大传统。
孔子强调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所以君主应当做到“使民如承大祭”(《论语?牧民》)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才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君主实行德政,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人民群众会像众星拱卫北极星一样地拱卫和拥护君主。
继孔子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于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民就是人民群众;贵,重要的意思;轻,与贵相对,即不重要之意。
孟子认为在国家社会中,以人民群众最为重要。
宋朝朱熹注曰:“社,土神;稷,谷神。
建国则立走靡造胫?。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变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导语: 百千年前的一篇文章,成了今天语文课中供大家精研品评的佳作,字字句句伤遍了不知道多少青少年的脑细胞。
我们学文言文不是为了简简单单地仿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提升文字运用能力,这才是目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 cnwcjc ,了解更多的时事资讯及专业评论。
这里给大家整理出初中阶段所学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七年级上册1:《咏雪》:本文通过写“咏雪”这件趣事,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的赞美之情。
2:《陈太丘与友期》: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人处世一定要讲诚信,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3:《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 韩非 战国人本文告诉人们在听取意见时,要分析意见是否正确,而不要看意见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
4:《塞翁失马》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本文告诉我们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而患得患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七年级下册1:《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代,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录有上古至唐五代的乐章和歌谣以及北朝民歌。
本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孝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成语:扑朔迷离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序(GAI)《淮南子》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该书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文笔瑰丽,可谓汉代上乘之作,后世也罕有其匹。
淮南王刘安将此书献给武帝是在建元二年,即武帝登基第二年,其时窦太后掌权,朝廷尚未独尊儒术,黄老道家之学颇为盛行。
汉初道家不同于先秦老庄,主张大道应兼综百家异说,即司马谈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社会上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开放。
董仲舒对此很不满意,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举贤良对策》),其实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正是在这样较为宽松的环境里,淮南王刘安才得以凭借其雄厚人力财力,广揽儒道及各家俊士,从容谈古说今,究天论地,洋洋洒洒,无拘无束地从事写作,遂使《淮南子》一书“流源千里,渊深百仞,致其高崇,成其广大”(《淮南子·泰族训》)。
《史记·儒林传》说:“及窦太后崩(按:在建元六年),武安侯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接着是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武帝开始推行独崇儒学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于是学术依附于政治,儒学成为官方经学,学者的自主与创造意识受到极大压抑,意识形态里生动活泼的气氛被官学统治所取代,学术争鸣遂告结束。
由此而言,《淮南子》乃是西汉诸子百家之学的最后一次呐喊和结集,此后便是长达两千余年的儒学正宗时代,再也难以见到象《淮南子》那样综合性的学术著作了。
统治阶级文化政策的转变有其历史必然性,它适应了汉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宗法制度的需要;但从学术发展与繁荣而言,则无疑是一场灾难和持久的不幸。
幸运的是《淮南子》一书得以在这一转变之前问世,并被保存下来。
作者们不是奉旨写作,而是在独立地对先秦百家之学作大规模地汇集、融合和反思,独立地对西汉前期思想文化进行概括总结,因此该书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好学深思之士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理想,集中了秦汉道家的理论思维成果,这是十分难得的。
复习资料《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1、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平等 )2、“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梁启超 )3、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大同书 )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5、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6、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龚自珍)8、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礼治思想 )9、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邓析)10、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11、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孟子 )13、“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墨子.兼爱中》 ) 13、“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老子 )14、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治不听君,民不从官”)15、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白居易)16、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韩愈 )1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魏征 )18、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唐)19、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其本则合,其用则异)20、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北宋)21、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唐高祖)22、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顾炎武)23、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张居正)24、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明刑弼教)25、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26、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张之洞)27、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一秉于礼)2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儒家思想 )29、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30、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杜预)31、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董仲舒 )32、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无为 )3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程朱理学 )34、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范仲淹 )36、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王安石 )37、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完颜雍 )37、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便宜一十八事》 )38、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丘濬 )39、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王夫之 )40、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章太炎 )41、“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夏朝 )42、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宗教祭奠仪式 )4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 《礼记》 )45、《管子》所反映的思想学派主要是( 齐国法家 )45、先秦儒家中,主张儒法融合、礼法统一的先行者是( 荀子 )46、“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反映了孔子主张( 社会和谐)47、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兼爱 )48、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庄子)49、《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道 )50、最早提出系统“法治”理论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是( 商鞅 )51、商鞅反对复古倒退,主张( 不法古,不修今 )53、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的同时,还利用了( 五德终始说 )53、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 《春秋繁露》)54、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律本》)5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核心是( 文治 )56、隋唐时期贯彻“务在宽简,取便于时”原则的法典是( 《武德律》 )57、批评《礼记·月令》远离“圣人之道”的唐代思想家是( 柳宗元 )58、提出“性善情恶”说的宋代思想家是(李翱)59、在朱熹看来,“礼之本”是( 德 )、60、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黄宗羲 )61、提出“趋时更新”法律时变观的著名思想家是( 王夫之 )62、“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 变法改革 )63、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天朝田亩制度》)6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65、“一秉于礼”法律主张的提出者是(曾国藩) 66、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著作是(《孔子改制考》 )67、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 君主立宪)68、参与起草《大清新刑律》的日本法学家是(冈田朝太郎)69、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明确提出于(《民报》)70、“中华民国”一词的发明者和解释者是( 章太炎)7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夏禹)7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7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民治)7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三国五鄙”制)7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叔向)7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说法最为接近的是(罪人不孥)7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荀子)78、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法家)7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道家)80、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说明法律应该具有(公开性)8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慎到)8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83、废除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汉文帝)8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新书》)8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贾谊)8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君为臣纲)8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董仲舒)88、我国古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鲍敬言)89、将“存留养亲”思想最先制度化的皇帝是(孝文帝)90、唐朝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韩愈)91、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范仲淹)92、主张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的明代思想家是(张居正)9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94、魏源介绍和研究“夷情”的主要著作是(《夷氛纪闻》)95、太平天国最主要的立法是(《天朝田亩制度》)96、主张“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思想家是(曾国潘)97、在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对三权分立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立法机构)98、清末主张变法,提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的思想家是(梁启超)99、清末法律改革时期,为了贯彻“罪刑法定”原则,沈家本提出必须废除(援引比附)100、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是一种(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国)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1、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2、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3、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4、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5、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E.强调“主权在民”6、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A.法条∙B.法义∙C.法数∙D.类∙E.式7、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E.唐甄9、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C.设议院开国会∙D.制定宪法∙E.实行三权分立10、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D.纠察权∙E.教育权11、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 )∙ A.叔向∙B.子产∙ C.孔子∙D.赵鞅∙E.邓析12、下列能够反映墨家“天志”思想的说法是( )∙ A.顺天之意,得天之赏∙ B.反天之意,得天之罚∙C.天子有善,天能赏之 ∙D.天子有过,天能罚之 ∙E.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13、朱熹“严刑”主张的具体内容有( )∙A.恢复肉刑 ∙B.限制赎刑 ∙C.推行社仓 ∙D.以口数占田 ∙E.严惩奸凶14、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 集中反映洪秀全法律思想的著作有( )∙ A.《原道觉世训》∙ B.《原道救世歌》 ∙C.《原道醒世训》 ∙D.《劝世良言》∙E.《太平天国起义记》15、下列对《大清现行刑律》特点描述正确的有()∙A.采用罪刑法定主义∙ B.删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 ∙C.取消了六律总目∙D.采用缓刑制度 ∙E.分总则、分则两编16、继孔子之后,下列属于先秦儒家流派的人物有()∙ A.子张 ∙B.子思 ∙C.孟子 ∙D.荀子 ∙E.漆雕氏17、东汉时期,反对神学的法律思想家有()∙A.王充 ∙B.刘秀 ∙C.刘预 ∙D.仲长统∙18、宋明时期,主张将法律教育与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家有()∙A.王安石∙B.范仲淹 ∙C.张居正 ∙D.丘濬 ∙E.朱熹19、下列属于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有( )∙ A.“严刑以致又安”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 D.“一秉于礼” ∙ E.“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20、清末“礼法之争”中,劳乃宣对《大清新刑律草案》极力攻击的两点是( ) ∙ A.故杀子孙∙ B.妻殴夫∙ C.存留养亲∙ D.无夫奸∙ E.子孙违犯教令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 1、以德配天——(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廉洁,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
性之害:《淮南子》“性静情动”关系考释与逻辑建构◎宋 霞 张瑞涛内容提要 《淮南子·原道训》袭用《礼记·乐记》“性静情动”的行文表述,通过文本剪裁和段落编排,使该命题在“无为”理念的统摄下,呈现出与道家思想演进相呼应的理论自觉。
儒家在制度框架下探讨了乐之所由生的性情之本,《乐记》以“性”为天之所赋,“情”为性之所质,故“情”乃证知天命善性的“性之欲”。
《淮南子》以“性静”为“自然之道”的顺承、“无为之德”的显证,其表征了人性的原初恒定,“性”在“物取”“心行”的推动下外见而生“情”,“情动”打破了由道而德而性的原有结构平衡,更会因其发用无度量界限致使天理本性沦落泯灭,因此“情动”是有所不足的“有为”,故言“性之害”。
《淮南子》从性情修为的精神层面廓清道家“无为”观念并作出思想推进,对升华发展汉代道家心性论实有启发之功。
关键词 《淮南子》 性静 情动 无为 性之害〔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1-0110-09 百家之学渐趋合流,是曩之为秦、今转为汉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淮南子》以融通先秦诸子思想为本旨,承续早期儒家“尚情”的精神传统,首篇《原道训》以《乐记》“性静情动”的行文逻辑为范本,通过对“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而后动,性之欲也”的文本改写和义理重构,赋予“性静情动”命题以新的认知视角和诠释方式,在“自然无为”向“儒法并行”的历史转折中,开创了有汉一代道家心性论转世重生的思想新风。
《淮南子》坚持道家心性论基本立场,主张人性是“自然之道”“无为之德”的印证,故为“静”;“情”由“性”感物而生,打破了“性静”的原初恒定,更会因“情”无度量界限的发用,使“性”荡失清静恬愉的本然样态。
较之于“性静”对“自然无为”的运化,“情动”是与之悬隔的“有为”,故为“性之害”。
《淮南子》在“无为”语境下对“性静情动”的关系考释与逻辑建构,将“无为”原有的消极意味荡失零落,并为其注入了精神修养的全新义涵。
中国古代史上的五大思想流派儒家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淮南子的文化价值评析在中国文化中,淮南子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早在西汉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重视。
《淮南子》是汉代刘安所编撰的一部综合性著作,计有21篇,500余万字,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博物全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淮南子》的文化价值进行评析。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阐释《淮南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淮南子·天文训》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思想深刻阐释了“道”这个概念,将其视为人与天、地合一的精神崇拜,提出了抱合一之心,共同发展的理念。
《淮南子》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演进具有深远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优秀描写在《淮南子》中刘安,从人文、文化到自然地理、天文地理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与优秀的地理描写相互融合。
其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尤其值得一提。
《淮南子·地理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我国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等学科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古代文化自觉的抒发在《淮南子》的著作中,刘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对古代文化的自觉抒发。
《淮南子·人文训》以孔子来回顾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史为鉴,明各家之所长各家之所不足,提出了“既有师之制度,又有之以大义”的教育改革思想。
同时,书中还提出了以礼治国的观点,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古代文化与教育、政治、经济的历史演进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思考。
四、理性精神与实证主义思想相结合《淮南子》在哲学思想层面的阐述,以其强调实证主义精神而倍受关注。
《淮南子·天文训》坚持以实证主义思想为基础,注重理性精神的挖掘开发,反对神秘主义和迷信主义,主张真理以实证为依据。
《淮南子》的儒家思想《淮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里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成书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87年。
全书分为21篇,篇名包括《本经》、《天文》、《地理》、《人间》、《道论》等,其中贯穿着丰富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在《淮南子》中,儒家思想与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人文主义思想。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下,会受到诱惑、勾心斗角等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自己的本真之路。
因此,儒家注重人的本性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并把这种自我完善看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在《淮南子》中的体现一、道德领导力《淮南子》中提出了“德主权”的观念,即道德的威力能够引导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秩序和和谐。
文章中说“德者,所以主权也;信者,所以事上也;义者,所以细微也;礼者,所以蕃息也。
”,强调了德、信、义和礼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影响和指导社会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
只有遵守这些准则,才能构建具有稳定性和进步性的和谐社会。
二、天人合一《淮南子》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的。
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天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对人类与自然的纯朴关系的尊重,也反映了与之相应的人类处境问题和道德规范。
三、教育宗旨《淮南子》中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拓人类的思维,发掘个体的潜能,让人们以更高的智慧和情感去感悟生命和自然,并吸取能用于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知识,以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四、权力与财富的管理儒家认为,权力和财富的管理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在《淮南子》中,儒家将对权力的管理和财富的管理视为一个整体,强调公正、公平、透明和负责。
与此同时,儒家也认为还需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章,以避免弱势群体受到优势群体的压榨和剥削,从而保障人民的权益。
《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廖军和《淮南子》将老庄的“无为”思想加以发展,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故,遵循人的天性而进行的教育和教化不是道家所反对的“有为”,而是遵循“道”的一种“无为”,是追求和掌握“道”的一种途径。
因此,《原道训》里说:“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修务训》中说:“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柑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
”。
人性中有仁义的本质,先王进行教化就是遵循人们的爱好来劝善,按照人们的憎恶来禁奸。
所以,《淮南子》对这种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非但不反对,而且是提倡的。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内容散见于各篇,在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方法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有所阐述。
一、人性论与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它所要回答的是“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淮南子》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一方面,《淮南子》继承了道家传统的“真人”观,即靠自身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境界的、人性返璞归真的“真人”。
《俶真训》中认为,“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
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
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显然,《淮南子》所提倡的“圣人之学”和“达人之学”,与做“真人”的目的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淮南子》在教育目的观中很明显地吸纳了儒家的思想,把人分成三种:一种是生来就正直善良,发愤成就仁德,慷慨推行道义,天性令人喜悦,不必等待学习讨教就能合乎道的规范的人,象尧、舜;一种是沉溺酒色荒淫无度,不能用道教诲,不能用德晓喻,严父不能使他正派,贤师不能使他转化的人,象丹朱、商均;而真正需要、也能够教训引导使之晓喻的人,是高尚不及尧、舜,卑下不像商均之人。
《淮南子》的这种人性观与同时代董仲舒的“性三品”观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但是,《淮南子》并不像儒家那样,把教育的目的集中指向于培养“鸿儒”上,而是比较客观地看到了人的天赋能力不一样,因此,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泰族训》中就提出了“英”、“俊”、“豪”、“杰”四个层次的人才标准。
“英”是智慧超过万人的人,“俊”是智慧超过千人的人,“豪”是智慧超过百人的人,“杰”是智慧超过十人的人。
这四个层次的人都是可用的贤才,可以各自按照才能的大小安置在不同的位置,发挥合适的作用。
可见,在回答“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教育目的问题时,《淮南子》基于其人性论思想,体现了既融合道儒,又提倡多元化人才标准的特点。
二、关于教育作用《淮南子》并非认为人自身的心力、心知纯粹是先在的,它还需要通过“学”、“教”来加以提升和强化。
一个人如果降生伊始就与世隔绝起来,他不见、不闻、不学和得不到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一位“弱智者”。
《淮南子》认为想要放弃“学”而单纯讲求“循性”的做法,就像有船不用而偏要踩水过河一样,都是不对的。
它还以马为例说:“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卢陷匈。
及至围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
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
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修务训》)教育还是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
《修务训》中说,“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胡曹为衣,后稷耕稼,仪狄作酒,奚仲为车。
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遗后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
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遂为天下备。
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见者何?万物至众,而知不足以奄之。
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
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
”苍颉、容成、胡曹、后稷、仪狄、奚仲等人的技艺通过教育训导被代代相传,使得他们六位的知识技能得以流传下来,由此看来,学习不能停滞,这是十分明确的了。
所以,《泰族训》中说,人所知道的事情很少,事物的变化无穷,从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并非智慧增多了,而是通过求教学习才使知识得以增加。
不学习和学习的人相比,就好像聋哑人和正常人一样。
这正体现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三、关于教育内容作为西汉时期道家的代表性典籍,《淮南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继承了老庄的思想,认为个人的修炼应该是一个追求“道”的过程。
《淮南子》批判儒家和墨家用仁义学说教导世人,是只重外在和末节,从末节希望求得返回根本。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平!是何则?其道外也。
夫以未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俶真训》)。
因此,它主张“弃智则道立矣”(《诠言训》),应该弃智而守道,认为圣人和统治者通过自己符合“道”的德行就可以教化百姓;仁义礼乐是世间的道和德衰败后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制定的,所以人们应该去追求简要易行而且是根本的“道”,无需逐本求末去追求仁义礼乐(《本经训》);百姓如果读懂书后道德就会衰败,掌握技艺后纯厚就会衰败,了解凭证契约的作用后信誉就会衰败,学会巧诈后真实就会衰败(《泰族训》)。
这与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但是,从对教育内容的主张上看,《淮南子》又是对道家思想有所发展,吸收了儒墨各家的思想。
它认为“六艺异科而皆同道”(《泰族训》),“六艺”的本旨是遵循和体现“道”的:温惠柔良,是《诗》的风格;淳朴厚重,是《书》的教义;清明条达,是《易》的内涵;恭俭谦让,是《礼》的规范;宽裕简易,是《乐》的风化;刺讥辩议,是《春秋》的作为。
如果把握住“六艺”的本旨就会把事情办好。
而圣人就是把这六种经典兼收并用,剔除消极因素,使它们相互和调。
教育的内容随不同时代的社会情况和民风民俗的变化而变化,学习不能墨守成规,死抱着古代典籍不放。
古代圣人所说的话和所著典籍中所蕴含的精髓随着圣人的去世而陨灭,所以对学习者来说,不能墨守成规,死抱着古代典籍不放。
就像轮扁对齐桓公说的那样,至妙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传授的。
“王寿烧书”的典故中也借用徐冯的口说:“故知时者无常行”(《道应训》)。
变化生于时世,所以识时务者没有固定的行为。
这与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四、关于教育方法《淮南子》有关教育方法的思想多体现在解决个人如何学习的问题,非常重视学习方法,强调方法的必要性,《主术训》中说:“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揖者,不能游而绝江海。
”《淮南子》甚至认为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淮南子》还就学习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一打基础。
“欲学歌讴者,必先徵羽、乐风,欲善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说山训》)。
即使是天资不好的人,如果基础扎实,有备而来,其学习效果和聪明的人也会无所差别,“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人间训》)。
二要精通。
像前面讲的苍颉等六人,能做到“人作一事而遗后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
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遂为天下备。
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见者何?万物至众,而知不足以奄之。
”这说明万物众多,一个人的才能不可能通晓所有事物,因此,人必须有所专精。
但专精不等于越少越好,对自己所专攻的方面,还要“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即要求专精和通达相结合。
在《泰族训》中,曾以光照范围的大小影响受光面积大小为喻,来说明治学也是“所受者大则所照者博”,即强调博而后通。
三要练习。
《修务训》中说:“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
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
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
”经过长期联系积累,就是盲人也能熟练的弹琴。
四要好问。
《主术训》中说:“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
”无论学文或学武,好问都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五要勤奋。
《泰族训》中说:“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嘻戏害人也。
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
……以戈猎博弈之日诵诗读书,闻识必博矣。
”这里主要是取其强调学习应勤奋的思想。
至于是否应该把打猎、下棋的时间全用来读书,甚至认为嬉戏为害或“无用”等则另当别论。
六要乐学。
《缪称训》中说:“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弗甘弗乐而能力表者,未之闻也。
”又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原道训》)。
这表明内心乐学的情趣,是学习效果超群的内在强大动力,缺乏这种动力,学习就像聋子听(或唱)歌,只不过装模作样,仿效于人,不会有好效果的。
五、道德教育思想《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儒、墨、法、阴阳诸家学派之长,“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要略》),提出了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淮南子》一方面继承了老庄的观点,认为仁、义是道、德衰败的产物,“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
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它们是“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齐俗训》)。
另一方面,作者亦承认这些伦理规范有其产生的理由,为了解决人世纷争以及男女无别、“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性命不知”等混乱和无序现象,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调节矛盾。
但尽管如此,仁义礼乐也只有某个方面的“救助”功能,而“非通治之至”(《本经训》)。
出于上述认识,作者将“因性”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强调应该认识和顺应民众之自然本性,因势利导地施以教化:“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而威行如流,政令约省,而化耀如神”(《泰族训》)。
《淮南子》强调道德教育必须顺应人性,保持、调节主体的正常需求,而不是与之相悖,才能真正获得效果。
这些主张是颇有见地的。
不过,在因性而教的问题上,《淮南子》在扬道抑儒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对儒道两家的德教思想进行了调和。
如,《淮南子》认为礼乐法制是先王根据民众的自然本性而制订出来的,它与人性自然有着某种一致,“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
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别;因其喜音而正雅颂之声,故风俗不流;因其宁家室、乐妻子,教之以顺,故父子有亲;因其喜朋友而教之以悌,故长幼有序”(《泰族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