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_图文(精)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唐卡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类似于藏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
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
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
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格萨尔王(古代藏族领袖)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
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
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高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孔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比兴修辞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修辞手法的例子: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孔雀怎么个飞法和后面的刘兰芝焦仲卿两口子没什么关系,文章开头这句话完全就是用来营造故事氛围的。
这就是“兴”。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3.《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4.郑伊健的《虫儿飞》“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由虫儿飞起兴到人的心思。
5.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
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
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
你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
”用雪起兴,用蝴蝶比喻。
比兴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作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什么是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比兴的起源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秦汉礼一、何谓比兴只要说到《诗经》,就会想到“六艺”。
“比、兴”,就是其中的二艺。
所谓“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说正事、本体之前,先说看似无关的话和事,来为说正事、本体做铺垫,引出话题。
兴,起什么作用呢?其实就是先做铺垫,渲染气氛,创造氛围。
有时说的事与本体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比兴手法共用了。
这就说到“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比,就是打比方,作比喻。
作用是,把生僻的、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通过打比方,说得通俗、形象、浅显。
让人一听就懂,一想就明白。
由此可见,古人写诗,不是刻意把诗写的生涩难懂,而是追求浅显易懂,让读者勾起联想,思绪翩翩,才是诗的艺术效果。
二、比兴都是怎么运用的(一)先看看“兴”的运用。
《诗经》中的精妙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武帝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哦。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乐府》中精妙句子: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唐诗中精妙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起兴的诗句还经常用到。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高堂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中央红军到陕北。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共产党来了晴了天。
诗词创作技法之比兴诗词创作技法之比兴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
关于比兴的意义,刘勰既著有专篇(《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篇中说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辨骚》篇中说到:“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我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
张惠言在他的《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
他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这一段话,虽然是以说“经”的标准,有意抬高“曲子词”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也就是前人所谓“尊体”,不免有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一般富有想象内容的作品,都得“同祖风骚”(借用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中语),措意比兴,这看法还是比较正确的。
唐孔颖达在解释“诗有六义”时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他又引汉儒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毛诗·国风·周南》疏)这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它的作用是要从骨子里面去体会的。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
《乐记》谈到音乐的由来,就是这样说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扩展阅读:古诗词网(抓住规律解读诗歌结合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比兴手法,本文精心整理了古典诗词中比兴的定义和常见的用法,供诗词爱好者根据需要进行参考。
一、古典诗词中比兴的定义: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古典诗词中比兴的用法: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以上就是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的全部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希望对大家学习古诗词有所帮助。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
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
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
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
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
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 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
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诗经》里“譬喻叫比。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 +“喻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
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暗喻又称隐喻。
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
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 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扩展阅读:古诗词网(/
抓住规律解读诗歌
结合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比兴手法,本文精心整理了古典诗词中比兴的定义和常见的用法,供诗词爱好者根据需要进行参考。
一、古典诗词中比兴的定义: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古典诗词中比兴的用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以上就是古典诗歌中比兴的定义和用法的全部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希望对大家学习古诗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