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0.31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迢迢牵牛星》《秋夕》《鹊桥仙》含答案(2021春·浙江·高三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三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这三首作品中均采用了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借此表达了之感。
2.李商隐曾写道: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请结合三首作品的具体诗句分别赏析。
参考答案:1.牛郎织女孤寂幽怨、离愁别绪等2.(1)《迢迢牵牛星》一诗以神话起兴,使用了比兴手法,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
(2)《秋夕》触景生情,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坐看牵牛织女星”,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星,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产生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3)《鹊桥仙》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坐看牵牛织女星”“银汉迢迢暗度”“忍顾鹊桥归路”可知,这三首作品中均采用了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秋夕》中,“坐看牵牛织女星”,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选择性必修上、中册诗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情感】①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②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③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手法】①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②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③“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表达技巧。
狭义的表现手法指的是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比兴想象、联想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衬托)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对比)1. 衬托——两者之间有主次之分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做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对比——两者之间无主次之分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手法。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①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⑤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烘托)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衬托)3. 烘托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登宝公塔①王安石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
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
酬和赠答诗题材解读一、内涵解读酬和赠答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和赠答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其中的优秀作品。
依旧例,按照别人的诗中用韵作诗,不用其原字,叫“依韵”。
用其原字(韵脚),但不按原次序叫“用韵”。
用其原韵原字,先后次序都不变的叫“步韵”(步原韵)或“次韵”。
用以上形式作诗,统称为“和诗”又叫“和韵”。
如果依原韵(可以是别人的,也可以是自作自和)作两首以上的“步韵”称作“叠韵”。
二、题材特征(1)标题中往往含有“酬”“寄”“奉和”“和”“赠”“次韵”“签”等字眼。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夜雨寄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所作为送亲怀友的作品,或表谢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心志。
三、内容情感(1)表心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表谢意(含婉拒)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表层意义:写的是守节女子对追求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表达的是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
而诗中的“良人”则喻指“皇帝(国家)”,“贞妇之节”即喻指“臣子之节”。
(3)表干谒请托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巧妙而含蓄地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蝶恋花)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辛弃疾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
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
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D.在艺术手法方面,本词下片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下片,所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注】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正赶上元宵佳节,外出游览,并由此产生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杭州上元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与前人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都点明了“尘”与“马”的关系。
“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过渡句,使情调陡转。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密州民生凋敝,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箫鼓乐曲。
D.“火冷灯稀霜露下”,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同时还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4.《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抒情性的文学体裁。
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艺术手法一.修辞手法:(一)高考考纲八种(1).比喻:生动形象具体(2).借代:简炼或含蓄(3).拟人:生动形象,赋予某物以人的情感动作(4).夸张: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5).对偶:整齐对称,节奏和谐(6).排比:增强语言气势(7).设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8).反问:加强语气(二)其它手法(1).衬托:突出所衬之物怎样(2).反复:连续反复:强调突出间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3).互文:常在文言文中出现(4).双关:常在古代诗歌中出现(5).委婉:婉曲(6).对比:突出(7).引用:名人名言:权威性,说服力诗句:丰富拓展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8).象征:生动形象具体二.描写方法:(一)写景方法:.①虚实结合(虚景<过去、将来、想象> 实景<眼前>)②虚写或想象③动静结合<1>有声、无声 <2>动态、静态④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上下结合⑤视听结合⑥多角度(视、听、嗅、触、味)⑦主客观相结合,视觉与主观感觉相结合(二)写人方法. ①正面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神态、细节描写②侧面.环境、他人三.抒情方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景物①寓情于景②情景交融③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④借景抒情<2>物(植物、景物)①托物言志②借物抒怀③借物喻人<3>古(古人、古事、古迹)①借古讽今(劝导)②借古非今(指责)③借故抒情④借故抒怀⑤用典<4>事:叙事抒情(即由实景到虚情)四.其他表现手法(一).比兴手法(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二).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三).讽刺(四).以小见大五.语言句式特点(一)特殊词语:1.叠词增强韵律感或强调某一内容2.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摹某物,使人身临其境3.色彩词或对比,或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或渲染气氛(二).特殊表达效果 1.准确生动2.形象直观3. 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常见手法:比喻、夸张)化无声为有声,化客观为主观(三)语言风格. 1.平实自然,有生活味语言华美绚丽2.简洁明快3.幽默风趣4.含蓄深沉5.清婉隽永(四)句式. 1.倒装句式:诗歌倒装原因①强调的需要作用:强调或突出某一内容②押韵或平仄的需要作用:音韵和谐、对仗工整2.意象叠加(如“枯藤老树昏鸦”):作用:①渲染了什么意境②语言含蓄耐人寻味③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3.整散结合:句式整齐,语势强烈又形式灵活;错落有致4.长短结合:既句意严密又简洁明快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高考考点: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考点:1.《饮马长城窟行》2.晏几道《临江仙》3.(北宋)晏几道《蝶恋花》4.皇甫冉《春思》5.(唐)无名氏《蝶恋花》6.杜牧《寄远》7.(明)许炯《望夫石》8.李璟《山花子》【考点解读】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序号类别示例1 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例诗解析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诗歌专题——寄友酬赠诗【本节学习重点】1.把握寄友酬赠诗的常见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寄友酬赠诗。
【考情分析】诗歌语言凝练,对词语解读的能力要求更高,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往往涉及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表达等。
要求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解题,是对诗歌解读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高考选拔性考试题目有难有易的标准。
【高考真题】(2021年新高考Ⅰ)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知识清单】一、诗歌常见内容: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交往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
②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
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多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
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多表达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
二、诗歌常见景物意象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三、常见情感: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
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内涵表示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四、常用手法:①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
2020 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爱情闺怨诗知识回顾: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 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 “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答案1、B解析“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2、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 (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 分)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1. 什么是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象。
通过比兴手法,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形象。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对于诗歌的比兴手法的解析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2. 五种常见的比兴手法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对于比兴手法的解析和应用,常见的有五种形式:象征、隐喻、拟人、夸张和对偶。
2.1 象征象征是通过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来传达特定的含义。
通过使用具体的形象和符号,诗人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比如,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使用了“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来象征他对官场的失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 隐喻隐喻是通过将一种事物或概念与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以传递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使用隐喻,诗人可以让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使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隐喻主人公的情感和寂寞。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3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使用拟人,诗人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情感。
比如,在《鹿柴》这首诗中,王之涣使用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来拟人描写童子。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4 夸张夸张是将一种事物或现象放大或缩小,以夸张其特点和效果的修辞手法。
通过使用夸张,诗人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使用了“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来夸张描述主人公的情境。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5 对偶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对立的结构或意义进行并置,以达到平衡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1.这首宋诗《暮春即事》通过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专心研读的情景。
诗中描写了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等动态景象,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态景象。
这样的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和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这首唐诗《早寒有怀》通过描写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上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这首诗《台城》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晚唐,回顾六朝旧事,借吊古城之名,抒发了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中写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些景象都在借古讽今,表达出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感慨。
4.这首宋词《蝶恋花·旅月怀人》通过描写月色、乌鹊、故人、梅花笛、蟋蟀、芭蕉等景象,表达了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词中写月去疏帘才几尺,XXX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XXX,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这些景象都在表达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需要分析词人在描写离别、乡愁时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借景抒情。
词人通过描绘烟柳、淡云、孤雁、XXX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乡愁之情。
②运用比兴手法。
如“浮生长恨飘蓬”,将人生比喻为一片漂泊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不安和无奈。
③运用排比手法。
如“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通过排比的方式,把词人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④运用拟人手法。
如“酒醒人静奈愁浓”,将愁情拟人,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表现手法》:比兴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教你分析]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第1 页共1 页。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诗歌是语文高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其中比兴是诗歌创作
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兴是通过用一种事物来比拟另
一种事物,达到形象生动、抒发感情的目的。
下面对一些
常见的诗歌比兴手法进行解析:
1. 象征:通过选取代表特定意义的事物,来代替或表示其
他事物。
例如,用“杨柳”代表柔弱、柔软;用“玫瑰花”代表美丽、爱情等。
2. 比拟: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
来突出诗歌表达的意境。
例如,将“月亮”比喻为“镜子”,突出其明亮、清洁的特点。
3.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品质和行为,形象地描绘出
非人事物的特点。
例如,用“风儿”吹拂着树叶,使其具
有灵动的形象。
4.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他们之
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用“黄河”比喻母爱
的伟大和深沉。
5. 借代: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指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例如,用“玫瑰花”代指爱情;用“时光”代指岁月的流转。
6. 借物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或物象来抒发情感和思想。
例如,用四季的变迁来表达人生的沧桑和变化。
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主题更具形象和感性的表达。
对于考生来说,了解这些比兴手法的意义和应用场景,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
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当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比兴”这种写作技巧,
而很多同学对于“比兴”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那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
细了解一下高考语文诗歌当中的“比兴”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一:什幺叫“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
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高考语文诗歌“比兴”手法解析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
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
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
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
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
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
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
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
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