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课时 外力作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28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1、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第四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梳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主要是元素衰变产生的能。
2.表现形式:、和。
3.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①水平运动:形成和;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和。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主要是能。
2.表现形式:主要有、、、。
3.影响:“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上部或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和压力下经作用形成。
【指点迷津】1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这种认识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外力作用2.“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
在华北平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泥沙淤积以外,还有地壳不断下沉,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点解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实例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花岗岩球状地貌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型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溶蚀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挪威峡湾海岸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拱桥等青岛“石老人”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千湖之国”芬兰风力堆积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堆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黄土高原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入海口)、冲积扇平原(出山口)、河漫滩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海流堆积形成海岸地貌海滩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第二课时外力作用外力作用01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02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03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1)风化作用:是指在□的□04崩解和□05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06水、冰川、空气等在□07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08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风、□09外力减弱或遇(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到障碍物,导致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10平缓。
[自我探究]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提示] 不是。
风化作用与风没有直接关系,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自我反馈』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U”型冰川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桂林山水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答案 B解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其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搬运以及堆积。
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下列成语,从地理学的观点来判断,说法合理的有 (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海枯石烂⑥飞沙走石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③ D.①②⑤⑥答案 D解析地壳在不断运动之中,因此泰山不稳;暴露在地表的岩石可以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而破坏,因此磐石不坚。
『活动点拨』[教材P72活动](1)左图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中图为风力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右图为流水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
(2)左图: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区可以找到流水侵蚀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貌。
中图: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找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貌。
右图:在我国太行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可以找到冲积扇流水堆积地貌。
探究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风化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材料一中导致“石烂”(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风化作用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3)野柳地质公园的“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答案] (1)温度变化、日晒、生物、水(冰)等。
(2)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3)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3.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4.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5.外力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
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碎屑物被侵蚀后,岩石暴露,更容易受到风化。
侵蚀和风化的碎屑物在搬运作用下在地势低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貌。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
据此完成(1)~(2)题。
(1)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2)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解析] 第(1)题,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山顶和山麓,植被覆盖较好,而“腰身”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被,并不是植被遭破坏;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所形成,并非河流下切;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断层和节理,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
第(2)题,从材料中可获取信息:“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
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在常年累月的外力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
[答案] (1)C (2)A[方法指导]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分析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不同地貌分析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堆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探究点常见外力作用与地貌下图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①河峡谷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简述该峡谷的形成过程。
(3)乙地形区东南部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东南部边缘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
简述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4)图中山脉②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多半固定沙丘,而南侧的盆地多流动沙丘。
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 (1)甲地形区: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判断理由:甲地形区为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多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乙地形区: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作用。
判断理由:乙地形区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发育多,冰川侵蚀作用强,且青藏高原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
(2)板块碰撞,地壳隆起,河流下切侵蚀。
(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型;东南部边缘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型。
(4)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侧盆地,故其植被条件优于南侧盆地,所以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常见的外力作用有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
1.风力作用与地貌(1)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2)沙丘形态与风向2.流水作用与地貌(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河流流经的地区,会形成流水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河流上游河水流速快,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多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随着河流流向下游,流速减缓,河流的出山口处和下游以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多形成洪(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3)喀斯特地貌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外力作用(流水溶蚀作用为主)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以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最为著名。
特点: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千姿百态。
分类: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林、峰丛、溶蚀洼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等。
3.冰川作用与地貌(1)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作用多发生在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2)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峡湾等,其山峰为尖峰、山脊呈刀刃状。
山麓多形成杂乱堆积、沉积物粒径大小不一的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川堆积地貌。
高纬度的沿海地区山谷受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岩壁陡峭、深度大的谷地,受海水入侵的影响,谷底被淹没,形成海岸线曲折、破碎的峡湾地貌。
4.海岸地貌(1)在海陆交界处以海浪侵蚀和海浪堆积作用为主。
(2)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形成海浪侵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在倾斜海岸,波浪速度减慢,形成海浪堆积地貌,如沙滩、潟湖等。
读图,回答(1)~(3)题。
(1)甲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A.华北平原;流水沉积B.华北平原;风力沉积C.黄土高原;流水沉积D.黄土高原;风力沉积(2)甲地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B.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C.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D.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3)乙地地形的成因主要是( )A.流水沉积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海水堆积[解析] 第(1)题,根据甲地的地理位置可知,甲地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2)题,甲地地势较高,深厚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特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3)题,乙地位于华北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1)D (2)C (3)A[方法指导]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探究点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
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冰劈过程属于(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 A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A.有层理 B.有裂隙 C.密度大 D.导热慢答案 B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A.南极大陆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塔里木盆地答案 B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探究点2常见外力作用与地貌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