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3.32 KB
- 文档页数:1
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妇科疾病的情况下,经前或经期出现的疼痛症状,常伴有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给女性朋友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原发性痛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探讨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研究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关于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早在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帝曰:女之经藏何如?岐伯曰:有病之经曰经痛,经痛之始生于风寒湿热。
帝曰:经痛非其病乎?岐伯曰:此病之中本也。
”可见,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文献研究也证实,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雌激素、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生理活性物质分泌失衡有关,而中医则认为这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失衡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2.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根据《中医临床诊断疾病标准》中对原发性痛经的分类,可将其分为肝郁型、气滞型、血瘀型、瘀热型、虚寒型等多种中医证候。
肝郁型主要表现为情志不畅、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气滞型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情绪不宁、舌质淡红等;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色暗、不畅或伴有血块、腹部胀痛等;瘀热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月经不畅且颜色深红等;虚寒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腹痛缓解等。
这些中医证候分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3.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足三里、太冲等;中药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方法,如当归、川芎、姜黄等药物常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调理饮食则是通过对月经周期进行合理调理,避免食用寒凉生冷之物。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敷脐法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法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敷脐法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敷脐法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方法简便,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药敷脐法;体会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病证之一,指经期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时发生的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影响其生活质量。
此病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也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
2014年1月~2015年4月作者采用中药敷脐法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痛经30 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1~2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②主要症状:行经前后和经期下腹疼痛、坠胀;③伴随症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乳房胀痛,四肢觉冷,白带量多色白;④全身不适: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出现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症状。
上述①、②项必备,③、④至少有1项即可诊断。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患者年龄15~27 岁,病程最短3个月,病程长者可达十余年;对照组患者年龄14~26岁,病程最短5 个月,病程长者可达10年左右。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按照《妇产科学》[1]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根据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临床即可诊断,但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后方可确诊。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痛经是妇女常见病,其中原发性痛经占90%以上,原发性痛经均在未婚和未生育青年人中,特别多见于中学女生中,严重影响着中学女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以前只给予止痛药对症处理,结果每次行经都复发。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疗效满意,未见复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诊断标准:本组病人均为门诊病人,且多数为中学女生,年龄为16岁至22岁,均未婚、无生育史,痛经最短者1年,最长者8年,4至5年者最多.排除了内外科疾病,彩超及肛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经前血细胞分析及尿液分析无异常。
痛经多发生于经行第一天至第二或三天,共78例;发生于经前1天并持续至月经干净后的共42例。
120例痛经女性中,经量少、色黑、带血块者108例。
诊断标准:就诊者每次行经前一天或行经期间,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剧烈难忍,或恶心呕吐,冷汗淋漓以致昏厥者。
1.2治疗方法:用中药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妈富隆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自月经来潮后第五天开始口服妈富隆,每晚一片,一天一次,共21天,停药后第二天开始口服少腹逐瘀汤,每日一剂,日服2次,至月经来潮后第五天停服,共服8~12剂。
连续用3个月经周期。
中药基本方组成:炒小茴香6g,干姜3g,元胡12g,没药6g,当归12g,川芎9g,肉桂6g,赤芍12g,炒五灵脂12g,蒲黄12g。
寒重者小茴香10g,干姜6g,肉桂10g,赤芍6g,蒲黄6g,五灵脂6g;气血虚者去干姜没药,加黄芪18g,党参15g;气滞明显者去干姜肉桂,加香附12g,郁金12g,柴胡12g。
2.疗效及随访120例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妈富隆治疗3个周期后,每个月经周期电话随访至停药6个月后,结果为:治疗2个周期痛经症状即消失者42例,治疗3个周期痛经症状消失者68例,有10例偶尔有痛经,但较前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最后结果120例全部治愈。
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痛经采用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60例2021年1-10月收治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对照组30例(温经汤)和试验组30例(温经汤+针灸)。
比较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0.00%比对照组6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温经汤联合针灸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推广意义大。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温经汤;针灸;疗效原发性痛经是女性非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在年轻妇女初潮时或初潮后数月较常发生。
月经来潮前后局部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以及催产素等物质含量增加,引起异常的子宫收缩,导致痛经[1]。
治疗原发性痛经可以使用布洛芬、萘普生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者使用口服避孕药、维生素E等。
药物可缓解痛经,减少次数、持续时间,但长期用药可产生副作用,疾病易复发。
中医治法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获得理想的疗效,常用汤剂与针灸配合方案,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分组对照,探究温经汤联合针灸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原发性痛经患者作研究对象,病例数60例,时间2021年1-10月。
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
对照组30例,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34岁、25岁;病程1-3年,平均(2.05±0.16)年。
试验组30例,最大年龄35岁,最小年龄25岁;病程1-3年,平均(2.04±0.14)年。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可比较。
1.2方法1.2.1对照组患者治疗选择温经汤。
温经汤方剂:川芎10g、麦冬10g、人参10g、桂枝10g、白芍10g、吴茱萸10g、牡丹皮10g、法半夏10g、当归10g、阿胶10g、生姜10g、延胡索20g、甘草5g。
药物混合后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煎煮40min左右,留取药液200mL。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9-01【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及探讨。
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及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及治愈时间长短。
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具有差异性(p0.05).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对有意向避孕的在患者排卵期时给予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避孕药进行常规性避孕;对不愿意接受避孕的患者可采用吲哚吲唑类、灭酸类及苯丙酸衍生物类等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患者于经前2~3天口服以上的药物一种或交替服用,以确保效果。
2 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进行分型治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痛经引起的原因,适当增减处方中的成分。
基础药方为:桃仁8g、益母草8g、红花、玄胡索、当归、白芍、牛膝、茯苓、丹参、甘草等药物各10g。
对于气滞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枳壳、香附、川楝子、乌药各10g,用于治疗腹部胀痛、经量少、静脉不畅及气血难行者。
对于虚寒型痛经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桂枝、良姜、丁香各10g,用于治疗气血阻滞、脉络阻塞、寒凝胞宫者;对于血瘀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乳香、没药、田七、赤芍各10g,用于治疗血瘀宫中,经血内阻、血脉不畅通的患者。
对于血虚型痛经者则可在基础方上添加白术、党参、阿胶、熟地各10g,可用于治疗血不养宫、气血虚弱、经血减少的患者。
3以上药方自月经来潮前五天左右的时间开始煎服,患者每天服用1剂,到行经时结束服药。
1.3 疗效评价4治愈:患者下腹部疼痛消失,没有出现其他相关全身性症状;有效:患者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其他全身性疾病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下腹疼痛没有缓解,患者全身性症状没有改善,其中以痊愈及好转计算显效率。
自拟痛经宁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60例疗效观察李大剑1,阮诗兰2,柯琴2,韩红伟2(1.安徽省中医院妇科,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038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痛经宁方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分成痛经宁组60例及月月舒组54例,分别于经前3d给药,连服7d为1疗程,连续3个月经周期。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105,但痛经宁组的痊愈率达75%,高于月月舒组的57141%,差异显著(P <0105;痛经宁组治疗后痛经积分下降更明显,与月月舒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105。
结论痛经宁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宁/治疗应用;月月舒颗粒/治疗应用;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气滞血瘀型中图分类号:R2711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813(200906-0904-02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表现为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恶心、呕吐、肢冷等其他不适,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且影响生活和工作。
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及青年妇女。
中医谓之“痛经”“经行腹痛”,辨证治疗有较好疗效。
笔者应用自拟痛经宁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1一般资料124例均为2008年3月-2009年5月安徽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病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因未能按规定用药、未定期随访及失去联系等原因共剔除、脱落10例。
治疗组60例,年龄15~26岁,平均(20176±2161岁;病程1~11年,平均(6115±1188年;轻度6例,中度40例,重度14例,平均痛型超声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或孕12周时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有效:治疗后10d内阴道流血停止,腹痛、腰酸及小腹下坠等症状减轻,基础体温保持黄体期水平,血清HCG、P值与孕周基本相符或略低于孕周,B型超声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或孕12周时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无效:治疗后阴道流血10d未止,腹痛、腰酸及小腹下坠等症状无减轻或加重,血清HCG上升缓慢或下降、P值下降明显,B型超声检查子宫大小与孕周基本相符或小于孕周,胚胎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孕12周时胎心消失甚至流产。
五行音乐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张荻【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39-40)【作者】张荻【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 430014【正文语种】中文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也是妇科急症之一。
痛经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给她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痛经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常规针灸治疗往往使患者情绪紧张(尤其是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从而影响疗效。
笔者将五行音乐疗法引入原发性痛经的针灸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2013年10月就诊于本院妇科的痛经患者60例,年龄最大28岁,最小14岁。
将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0例中,未婚20例,已婚10例(其中有5例为经产妇);年龄15~26 岁,平均年龄(20.21±1.96)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3.1±1.8)年。
对照组30例中,未婚 18例,已婚12例(其中有 4例为经产妇);年龄14~28 岁,平均年龄(21.36±1.87)岁;病程3个月~ 6年,平均病程(3.6±1.5)年。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1]: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在出现月经来潮时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多不超过48~72 h;疼痛性质属痉挛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与辨证分型参照《针灸治疗学》[3]中痛经的辨证分型标准:痛经患者主要症候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腹痛如针刺样,月经量少,色黯或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伴胸胁、乳房胀痛,见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沉涩,可诊断为气滞血瘀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好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指的是在月经期出现的明显疼痛。
这种症状虽然不致命,但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比较高,因此很多患者都积极寻求治疗。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普遍效果有限。
中西医对于该病有不同的理解和治疗方法,如果能够将中西医相结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痛经当中的常见种类,主要是指生殖器官没有明显病变下发生的痛经。
一般在初潮之后1-2年出现。
尽管原发性痛经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当中,但是也可能延续到40岁左右。
中医上将痛经归于经行腹痛的范畴。
原发性痛经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精神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不良体姿和体质因素、内膜管型脱落、颈管狭窄、子宫屈曲、子宫发育不全等。
二、原发性痛经有哪些症状原发性痛经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痉挛性绞痛,在0.5-2h后可变为中度阵发性疼痛,可持续12-24h。
在经血外流通畅之后可有所缓解,有时需要卧床2-3天或服用止痛药才能减轻。
一般在下腹部发生,可伴有乏力、头痛、头晕、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虚脱、晕厥等表现。
三、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西医治疗方法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比较有限,主要是通过使用止痛药的方式治疗。
例如,可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消痛灵等,能够将炎症介质阻断,消除绞痛,缓解痛经的症状。
痛经女性可以在月经之前服用布洛芬1粒,并按照说明书指示连续服用几天,直到痛经症状完全消失。
如果经期不准,又没有备孕需求,也可以按周期服用避孕药。
(二)中医治疗方法分型1.中药辩证治疗在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过程中,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择用药。
对气滞血瘀证患者,需要金铃四逆散活络效灵丹加减方药,可以使用炒川楝、元胡、柴胡、白芍、枳壳、丹参、当归、制乳香、制没药、蒲黄、益母草、甘草饮片。
对寒湿凝滞证患者,需要少腹逐瘀汤加味方药,可以使用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肉桂、干姜、小茴香、苍术、薏苡仁饮片。
主垦堕药韭由2Q Q§生g旦苤§鲞笙!§塑Q女i4£Q££bi墅M!也亟n!,△M g女§12Q Q8,№§,盟Q:!§.;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临床分析胡芳中图分类号:R711.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242-03痛经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问,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
痛经可分为二大类:一种是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
另一种是由明确的疾病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囝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者占53.2%,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
因此,重视痛经的治疗十分必要。
原发性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病症之一,本文通过两个治疗组临床资料效果对照。
来分析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以找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l资料与方法1.1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主要来源于本市中学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年龄最小15岁,最大23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8年。
60例随机分为a、b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见表1。
表l各组平均年龄、病程及病情分布情况1.2病例选择参照高等院校妇产科学第五版教材及1993年卫生部编写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断标准选择病例。
1.2方法西药组El服消炎痛25m g,3次/d,3天为一疗程。
中药组临床用少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每日l剂,3天为一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除同样服用与西药组市H同剂量的消炎痛外,同时加服与中药组相同的中药,3天为一疗程。
2结果根据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对a、b组观察对象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a、b两组疗效较满意,且两组无明显差异,详见表2表2各组间总疗效比较(1)a组与C组比较,x2=14.36,p<0.001(2)组与c组比较,x2=12.13,p<0.001(3)a组与b组比较,x2=0.161,p>0.052423讨论原发性痛经是妇女在经期前后或在经期中,发生腰腹疼痛或其他不适,伴随月经周期持续发生的一种病症。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1中药的治疗1.1中成药的治疗中药汤剂有味苦难以坚持、携带不便等缺点,中药新制剂的开发应用如片剂、冲剂、胶囊等大大方便了患者。
王燕[1]用定坤丹治疗原发性痛经300例。
共分三组,其中A组定坤丹组总有效率90.0%;B组为定坤丹的变方,总有效率87.0%;C组为抚慰剂组,总有效率40%。
张慧玲[4]用中药方桂枝、三棱、莪术、红花、生川乌、延胡索、乌药等,煎湿毛巾浸泡,热敷腹部治疗原发性痛经136例,有效率为91.18%。
1.3针灸及穴位注射贾立新[5]等在针灸中医辨证取穴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的疗效观察中,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型,取气海、中极、归来、三阴交穴治疗;寒湿阻滞型,取关元、归来、大赫、足三里穴治疗;气血虚弱型,取气海、秩边、八骼、关元、足三里穴治疗。
总有效率100%。
孙东云[6]在肾俞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中,分别在两侧肾俞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和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3-5ml,总有效率96.7%。
1.4其他疗法吴清波[7]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滚法松弛椎旁肌,一指禅推法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由肩胛骨内上角向第12肋骨肋椎关节施行整脊法,配合针刺人中、委中、腰阳关,总有效率93.3%。
蔡正良[8]贴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91例疗效观察,把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贴耳穴组和药物治疗组。
贴耳穴组:使用王不留行籽在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内生殖器、盆腔、肾、腹进行贴敷治疗。
药物治疗组:口服痛经宝颗粒治疗。
结论:耳穴组总有效率为97.0%,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87.0%〔P0.05〕;贴耳穴组疼痛消失或减轻时间短于药物治疗组。
张发秀[9]等采用月经前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中药灌肠,月经期西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治疗方法。
灌肠处方:川芎、桃仁、当归、白芍、莪术、延胡、蒲黄、台乌各10g,细辛3g。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60例疗效观察
芦金德;王启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13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后水煎服,于月经前7天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第1天止,连用6个月经周期,治疗60例痛经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当归四逆汤可以作为治疗痛经的基本方在临床上应用.
【总页数】2页(P206-207)
【作者】芦金德;王启明
【作者单位】741604,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云山中心卫生院;741604,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云山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 [J], 王敬元;杨晓南
2.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44例疗效观察 [J], 廖红霞
3.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青春期痛经疗效观察 [J], 王向红;刘耀东
4.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 [J], 王敬元;杨晓南
5.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60例疗效观察 [J], 芦金德;王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