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 格式:doc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中央集权,而大运河作为隋朝统一和国家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隋朝统一隋朝的统一是由隋文帝杨坚所主导的。
在隋朝建立前,中国历经南北朝的连年战乱,国力衰落,社会秩序混乱。
杨坚在不断攻打北周的战争中,最终击败北周,继而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
隋朝统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杨坚的改革措施。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缩减了豪门势力,并设立了检察机构以监督地方官员。
此外,杨坚还推行了农田改良政策,增加了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提振了人民的信心,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二、大运河的建设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时期修建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起自北京的世纪井,至杭州的西湖,全长约1800多公里。
它将中国东部的黄、淮、长江流域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连接起来,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
大运河的修建对隋朝统一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运河使得北方各地的粮食能够便捷地输送到南方,解决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难题,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大运河加强了北方与南方的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帝国的统一。
最后,大运河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各地人民得以互相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三、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建设不仅对隋朝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大运河的运输功能为中国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其次,大运河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互相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大运河也为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后世的工程师们提供了借鉴。
总结起来,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是隋朝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各项改革,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修筑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朝代,其统一中国的成就以及对大运河修筑的贡献,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隋朝的统一进程以及大运河的修筑与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统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王朝的开篇之作。
在隋文帝杨坚的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斗争,隋朝终于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北方政权,实现了中原地区的一统。
隋文帝在统一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队等。
这些改革为随后的大运河修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王朝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二、大运河的修筑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全球最早修筑的大型运河之一。
大运河贯穿中国北方地区,连接了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系,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
大运河的修筑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是大运河修建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
在杨坚的命令下,隋朝修筑了河南的阳武至淮阴段,奠定了大运河的基础。
大运河的修建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延续和完善,但隋朝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隋朝修筑的这一段大运河,既满足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也为后来的修筑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隋朝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修筑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隋朝的统一奠定了修筑大运河的政治基础。
统一后的隋朝具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专制体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修筑大运河。
其次,大运河的修筑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运河的贯通极大地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便利了军队的调遣和物资的调运,使得隋朝能够更好地巩固统一成果。
最后,大运河的修筑也为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大运河连接了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通,为隋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修筑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隋朝的统一为大运河的修筑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条件,而大运河的贯通又对隋朝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建设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实现了北方统一,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建设工程。
其中,大运河的建设对于统一大唐、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隋朝在统一北方后,面临着南方地区的治理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和经济补给的难题,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它串联了中国北方重镇洛阳和南方的江南地区,起到了重要的统一作用。
大运河建设的过程可谓艰苦而充满挑战。
由于河流纵横,地势复杂,隋朝修建者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
然而,隋炀帝决心铺设大运河,他派遣大批官员和民众参与其中。
在隋朝统一的动力下,大运河得以顺利建设。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具有战略意义,还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随着运河的贯通,商品和粮食可以顺利运输,各地的物资贸易活动也日益频繁。
这一运输线路的畅通,不仅使得统治区域的经济发展蓬勃,还推动了内外贸易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的存在也促进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大运河的建设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朝之前,后梁、后赵等北方政权都曾试图统一北方,但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隋朝的统一不仅仅在于武装力量的强大,还在于经济和交通的连接。
大运河的建设打通了南北交通,使得统治区域内各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成为可能。
这种连通性不仅在政治上加强了统一,还在经济上提供了便利,让统治者能够更有效地掌控各地资源。
然而,隋朝统一与大运河建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被调集,给致力于修建运河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隋朝统一后,隋炀帝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导致国家财政压力加大,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衰落。
总的来说,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大运河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南北交通的难题,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并加强了统一的基础。
然而,大运河建设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也加速了隋朝的衰亡。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继续推进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者杨坚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开启了隋朝统一王朝的时代。
随着统一局势的稳定,隋朝还进行了众多的重大工程建设,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运河的建设。
一、隋朝的统一1. 政治手段杨坚在统一中国大陆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治手段。
他通过强力统一和镇压反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优化农田制度促进农业发展等,进一步巩固隋朝的统一。
2. 战争征服隋朝在统一中国大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多次战争征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隋朝与北周的战争。
隋文帝杨坚借机瓦解北周势力,最终于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二、大运河的建设1. 建设背景隋朝统一后,杨坚意识到水陆交通的重要性,于是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大型运河,以便加强国家经济发展和统一的稳定。
2. 规划与修建为了修建大运河,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措施。
首先,经过详细的测量和考察,确定了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并确定了沿途的重要节点和道路布局。
然后,隋朝动员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开始了运河的修筑工作。
修筑过程中,隋朝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工程技术和建筑材料,如运用水泥技术稳定水坝、运用考古复原技术保护砖石洞庭桥等。
3. 建设意义大运河的建设对于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流和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商贸联系,对于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统一的巩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大运河也为后来的宋朝和明朝等王朝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总结: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的代表。
通过政治手段和战争征服,隋朝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大运河的建设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推动国家繁荣和巩固统一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建设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王朝,它在公元581年至618年间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
而隋朝的统一史上有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大运河的开通。
本文将从隋朝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探讨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也是隋朝建立的基石。
在隋文帝杨坚的带领下,隋朝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各个割据政权,包括北周、北齐和北梁。
随后,隋文帝改元大业,国号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成果。
隋朝的统一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统一后的隋朝政权具有高度集权,将大量权力集中于皇帝和中央政府,统一法律、货币以及官制,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隋朝还积极开展对外扩张,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成果。
二、大运河的重要性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经过多次扩建与改造,最终在隋朝实现了贯通南北的壮举。
大运河的开通对于隋朝的统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大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通通道,使得隋朝能够更加快速地派遣军队、粮草和各种资源到各个地区,有效巩固了统一的实施。
其次,大运河成为了隋朝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撑。
运河沿线的交通繁荣,为商业和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市场的发展。
隋朝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和法度使得商业和贸易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大运河还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和人员交流。
运河上经略各地的官员、商人和民众,使得各地的文化风貌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为隋朝统一后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关系隋朝统一的同时,大运河的开通也成为了统一成果的重要象征。
隋文帝杨坚认识到大运河对于巩固统一的重要性,于是他积极推动了大运河的开凿和改修工作。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修建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重要的王朝之一,其统一和治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大运河的修建更是隋朝统一政权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隋朝统一的介绍以及大运河的修建历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隋朝的统一在隋朝之前,中国历经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政权多次更迭,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隋文帝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壮举。
隋朝在统一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策略。
首先,隋文帝杨坚通过吸纳百姓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土地改革、兴修水利等,增强了政权的民意基础。
此外,隋朝实行了完善的官制和律法,重用贤能之士,减少了贵族地主的特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在军事方面,隋朝致力于加强军队的建设和统一指挥。
隋文帝杨坚设立了更加有效的指挥系统,防止分散力量的削弱。
此外,隋朝还通过改进武器装备、提高士兵待遇等手段,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二、大运河的修建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的修建始于隋朝开皇年间,全长约1794公里,连接了黄河、淮河和长江等重要水系,成为了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的交通枢纽。
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隋朝统一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大运河的通航能够加强北方与南方之间的交流与贸易,促进了统一政权的稳定。
其次,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方便了粮食、兵员等物资的调度,有利于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此外,运河两岸的贸易和人口流动也为隋朝的税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大运河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
修建过程中,除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外,还面临了天然环境的挑战,如地势平坦、水流复杂等问题。
然而,隋朝政府通过加强渠道治理、修建堤坝等手段,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顺利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工作。
三、隋朝统一与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修建为隋朝统一政权的巩固和繁荣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由于大运河的通航,隋朝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度兵员和物资,提高了统一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对外友好往来》课堂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肇庆中考)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2.(2012·滨州学业考)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
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2010年6月12日,
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
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
这艘帆船
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3.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是( )
A.大秦音乐
B.朝鲜音乐
C.印度音乐
D.波斯音乐
4.《西游记》的故事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历程。
唐僧师徒历尽艰辛去的“西天”是指( )
A.天竺
B.大食
C.日本
D.波斯
5.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来
6.(2012·青岛学业考)“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7.下列内容哪些是玄奘、鉴真的共同之处( )
①都是唐朝时的僧人
②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③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9.(2012·烟台学业考)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二、非选择题
10.(2011·玉林中考)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
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1)写出材料一图中地点A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A内容本身与史实不符。
图中货币都为外国所铸钱币,B内容与题意显然不符。
D中日本、新罗与图片中大食、波斯和东罗马不相符。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唐朝时,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西天”指的是天竺。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鉴真应邀东渡日本弘扬大唐文化,遣唐使来华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均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不符。
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关系,不属于中外交往,不符合题意。
6.【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题干中“唐三藏”原型即玄奘,他西游天竺学习佛经,带佛经回国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A。
【拓展延伸】……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
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
……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对比能力。
玄奘、鉴真都是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大唐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并根据自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两人对中外文化交流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故选D。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所以图中两人的活动体现了唐朝开放和吸收并举的政策。
故选B。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题干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可看出与唐朝有关。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的是唐朝的繁荣,“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反映的是唐朝的开放,故选D。
10.【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由地图可知A处为唐朝都城,即长安。
第(2)题考查学生从图中和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从交往国家、交往人员身份、规模、频次、方式等角度思考。
第(3)题实际考查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等角度思考。
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唐朝对外交往兼收并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唐朝自身文化。
答案:(1)长安。
(2)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人员身份多样,水路、陆路并进。
(3)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
(4)丰富了唐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