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专题五 人物
- 格式:ppt
- 大小:637.00 KB
- 文档页数:17
专升本语文人物
以下是一些在专升本语文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人物:
1.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孟子:中国古代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 司马迁:中国古代史学家、文学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 陶渊明:中国东晋时期诗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5. 李白:中国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
6. 杜甫:中国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
7. 白居易:中国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8. 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9. 辛弃疾:中国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10.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著有《红楼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专题五文学文化常识与综合性学习文学文化常识一、填空题。
1. 《春》是一篇 (填体裁),作者是朱自清,现代、、。
2. 《济南的冬天》选自《》,作者是老舍,著名作家,原名,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小说《》。
3. 泰戈尔,作家、诗人,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4.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
5.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6. 孔子,名丘,字仲尼,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7.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诸葛亮,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8.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 (填国籍)著名童话作家。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原名,我国著名的、和革命家。
10. 《狼》的作者是,字留仙,世称,代文学家。
二、选择题。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咏雪》中“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的“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B.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
“天净沙”是曲牌名。
C.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 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从儿童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既有美丽清新的外表,又注重自己内在涵养的美好的母亲形象。
1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长篇小说集。
B.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 《吕氏春秋》,又称为《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D.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是安徒生,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13.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具有不懈的毅力,就可以创造奇迹。
课外现代文阅读——利用关键句理解文意解决问题关键句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是中考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一、关键句的类型与作用:从结构上1、文章或段落的领起句,就是通过有关语句来领起全文或者全段。
如《敬畏自然》的第一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论证来说明“征服自然”的错误观点,间接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
2、文章或段落的总结句,就是通过有关语句来总收全文或全段。
如《我爱这土地》结尾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照应了文题。
•3、文章或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它往往兼顾领起与总收双重特点,承上为总收,启下为总领,二者重合于某一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第五段“‘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
•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1、中心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浓缩于该句上。
如《狼》的结尾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就体现了贪婪之人必食恶果的主题。
•2、抒情句,就是以表达充沛的感情为主,甚至是全文感情的凝结。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末尾:“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表现了闻一多言行一致难得品质。
•3、议论句,主要是指记叙文或说明文中的该类句子,它往往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如《社戏》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4、描写景物、人物句,它往住直接刻画出人物形象,或着对人物对主旨起衬托作用。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天边远处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又如《云南的歌会》中“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展现出云南妇女豪爽大方、活泼开朗、勤劳聪慧的美好形象。
2022学年高考总复习专题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
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A.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C.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等。
据此可推知()A.工人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早期工人运动已走向国际性联合C.早期工人运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D.英国宪章运动确立了责任内阁制3.马克思和恩格斯吃惊地发现,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在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区里,每到星期天就有3000多个工人集体坐在路边谈论政治、社会和文化,这是很震撼的场景。
工人们把宗教歌曲或赞美诗改为世俗歌曲,唱出他们希望联合力量改变社会现状的心声。
这反映出()A.工人意识到自身困境的根源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C.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理论指导D.工人阶级渴望建立自己的政党4.面对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劳动者往往终生乃至世代贫穷,财富阶层很少直接或间接参加劳动的现象,马克思认为这非但不能否定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人类的社会劳动是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的理论,反而是该理论在阶级社会里的重要例证。
据此可知()A.阶级对立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的始终B.古典政治经济学启发了马克思的理论探索C.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D.亚当·斯密的理论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5.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末总结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建立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的社会。
专题五新中国的成长历程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项目事件内容或影响政权巩固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制度完善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经济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视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政策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思想精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二、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会议【命题点】新中国的崛起(考查角度侧重:唯物史观)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设问1】我国制定的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描述的落后现象?这一计划的实施有何意义? 答: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材料二如图【设问2】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此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答: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专题五名著阅读一、《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2014年大阅读)【教材链接】七年级上册P56“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叙述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鲁迅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内容梳理与解读】第一类:批判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1.《狗·猫·鼠》2.《〈二十四孝图〉》3.《父亲的病》第二类:怀念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1.《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内容】通过忆述“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节,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刻画了一位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情节梳理】2.《藤野先生》【主要内容】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时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记述了自己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情节梳理】3.《范爱农》【主要内容】在日本留学时,“我”与范爱农在同乡会上为要不要发电报痛斥清政府残忍杀害徐锡麟一事而发生争执,“我”认为他“很可恶”。
后来“我”与他在故乡重逢,冰释前嫌,谈起各自的经历,并回忆了在东京产生误会的根源。
报馆案风波中,范爱农追求革命却备受打击迫害。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考点聚焦考点1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考点2 史学考点3 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2.古代科技著作(1)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2)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3)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3.古代医学(1)华佗(神医):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创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数学(1)东汉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2)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就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
考点4 文学考点5 艺术考点6 戏剧考点7 建筑1.秦长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2.赵州桥: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3.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4.北京城:是明成祖时修建,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5.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考点8 宗教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时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之一是张陵,东汉时在民间兴起,尊老子为教主。
考点9 文字演变特别提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拓展提升1.孔子“仁”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1)主要内容: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2022学年高考总复习 专题五 仿写、变换句式(满分100分)1.仿照下面一组句子,请在“虹飞”“雨落”“雪飘”“叶落”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注意修辞和意蕴。
(5分)例句:花开: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摊草惹笑了。
靠近我身边的那朵,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盈盈笑声入耳。
2.假设你们学校在近期要举行一场有关语文课本中古代名人的诗文朗诵会,其中一项活动就是为这些名人拟写一副对联。
请代表你的班级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拟写。
要求:对仗工整,上下句字数不拘泥所给示例。
(6分)备选人物:屈原、文天祥、白居易、李白、辛弃疾、李清照、苏武、司马迁 示例: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3.文中①句描写了来自天地的波涛与浪花,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句式,在横线处再写一个句子,使整段话的内容更丰富,要求前后连贯、意境协调。
(5分)眼前这哪里是海呢?只有水,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
那如花灿烂的浪,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软软的雾,一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
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
①极目望去, ;那由地里泛起的浪花,洋洋洒洒,一层紧追着一层,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4.从“乡路”“胡同”“小河”中任选一个作为表现对象,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主旨明确,语意完整,句式与原句基本一致。
(6分)炊烟是村庄的呼吸。
只要炊烟在,房屋这棵庄稼就永远不会枯萎。
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屋里的粮食、蔬菜、种子、锅碗瓢盆、镰刀锄头、枷担犁铧,屋外的羊圈牛舍、柴垛草棚、牛羊、鸡鸭鹅……再穷再苦,都会守着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来。
材料一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材料二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天宫一号与“神九”交会对接成功的国际意义。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致力于空间站的建立,目的是和平开发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
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实现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全面展现了中国航天整体实力,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2.运用所学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的原因。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空间自动交会、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科学实验,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万有引力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的能动性。
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表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对宇宙和天体运行规律作出了进一步正确认识。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等航天器的生产和成功发射,是航天工作者在航天科技理论指导下,成功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专题五:赏析物象和人物形象·学生版【复习目标】1.抓住咏物诗中的语言文字,把握物象特征和情志。
2.分清两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 2全国甲卷《画眉鸟》《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作用分析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
②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属于轮考点。
202 0全国Ⅲ卷《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物象特征分析201 7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性格分析专项突破一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物象概说事物形象俗称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二是抒情诗中借托的物象。
前者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石灰,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后者如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中的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借原上草的形象,讴歌抗争精神,传达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思想认识。
【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其一)杜甫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 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
②瞻:往上看,往前看。
③浪语:妄说,乱说。
④故山:喻家乡。
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点拨关键一】物象题解题技巧: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首先要抓住物象的自然属性,分析其的外在特征,如形态、色泽、和环境特点;进而据物象的自然属性思考其社会属性,即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寻找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思考塑造此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作者的怎样的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怎样的向往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