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6.97 KB
- 文档页数:19
专题04 人物形象考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高考中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主要涉及两个个,一个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第二个是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后再分析。
(一)常见设问方式(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二)常用的思考角度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一般从五个方面思考:(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在但在分析时要全面,注意区别主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可以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必备知识【题目设定方式】(1)小说中的某某有哪些特点,简要说明。
(2)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某某具有那些优秀品质,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中某某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展示】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正面描写)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正面描写)第三,环境描写。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自然环境对人物也有烘托陪衬作用。
(环境描写)第四,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故事情节)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以及其他人物的评价。
(感情倾向)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表妹林斤澜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指导:人物形象分析(附典例、练习解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典例分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①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①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问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E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诗人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诗人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诗人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诗人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答案解析】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
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例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型(附练习与答案解析)一、描写人物的手法(一)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示例】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俏皮的小鼻子细巧而挺秀,鼻翼微鼓,像是对情欲生活的强烈渴望;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这些就是这张美丽的脸蛋给你的大致印象。
(小仲马《茶花女》)(2)动作描写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
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示例】歇洛克·福尔摩斯从壁炉台的角上拿下一瓶药水,再从一只整洁的山羊皮皮匣里取出皮下注射器来。
他用白而有劲的长手指装好了精细的针头,卷起了他左臂的衬衫袖口。
他沉思地对自己的肌肉发达、留有很多针孔痕迹的胳臂注视了一会儿,终于把针尖刺入肉中,推动小小的针心,然后躺在绒面的安乐椅里,满足地喘了一大口气。
(柯南·道尔《四签名》)(3)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示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曹雪芹《红楼梦》)(4)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示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专题01 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小说)【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常见考查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思路导航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人物形象分析(高中)提起《红楼梦》,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美丽多情的林黛玉葬花时弱不禁风的身姿;说到《西游记》,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已经成为超级神话偶像,留在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中。
文学即人学,人物形象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核心,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吸引、打动、感染读者,进而表现主旨的。
自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分析就成为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可以说“考你没商量”,希望考生们于此着力。
此类考题的常见题型有四种:①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③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和意图;④探究造成人物命运(或导致人物某一行为)的原因。
下面就上述四点分条进行解说。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答题格式:概括人物形象:人物特点1+人物特点2+人物特点3+……人物特点n+人物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围绕人物特点和身份,用小说中的具体描述逐点进行分析。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大家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画线。
画出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等的句子,画出关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画出其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画出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第二步,转述。
转述人物的表现,即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考生在这一环节要力求语言简洁。
第三步,提炼。
提炼出最能概括人物特点的形容词。
这恐怕是大家最为头疼的:往往心中有人物的形象,却苦于一时没有恰当的词去概括。
为了避免考场上的词穷,大家应当在平时多储备一些常用的词汇,准备一个关于人物形象概括的“词汇收纳箱”。
评价人物性格常规化的词语有:自强自尊、团结友爱、富有爱心、珍惜友情,勇敢真诚、乐观顽强,纯真活泼、善良大方,善解人意等。
写长辈:吃苦耐劳、坚强、慈爱、严厉、纯朴、善良、节俭,舍己为人、富有献身精神、热爱子女、重视教育等。
这与全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四.题型分析与演练。
爱的延续朱道能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
2023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分类练习:人物形象分析(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活着的手艺王往他是一个木匠。
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
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
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面儿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
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
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
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
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
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
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
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
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
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
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能让他修饰成鲤鱼的眼睛。
树死了,木匠却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
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这十里八乡要做的那些精细别致的木工活儿,离开他还真的做不好。
他木工的作品真的就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品,结实耐看!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
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我在一边,就像看精彩的舞台表演,好过瘾。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
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粗糙的小活儿,他不干。
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儿。
他宁可憋在家里弄那些丑木头玩,磨、刨、钻、刻,忙得自得其乐,也不愿意接那些粗活干。
而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鉴赏之人物形象知识点讲解与练习题一、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人物(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3、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4、环境(自然、社会环境)5、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二、常考题型 ------ 人物类1.(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8·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2017·江苏高考)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4.请简要概括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
5.概括×××段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6.×××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类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揣摩: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答题模板1.形象特点总分式: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式: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第一节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亲子鉴定宫克在大学学遗传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个专门研究遗传基因的实验室工作。
他不愿一辈子与小麦、水稻、玉米打交道,要求父亲把开了近20年的一家制药厂交给他经营。
父亲宫尚年老多病,力不从心,乐得让宫克接他的班。
为了发挥所学的专长,宫克上任伊始,就大刀阔斧地给制药厂大动手术。
他投资数十万元从国外购进先进设备,把制药厂改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亲子鉴定所。
他的亲子鉴定所不仅凭血型的遗传性状来进行鉴定,而且能用毛发、指甲、血液、尿液……乃至于皮肤上的垢积来进行鉴定,且准确率高达100%。
鉴定所开业之时,宫克花了数万元在他所在的省市电视台、报纸、杂志上做了广告。
然而,半年过去,来做亲子鉴定的人寥寥无几。
除了那些涉及遗产继承、离婚诉讼、出国投亲的人之外,一般人几乎不来光顾。
鉴定所到了濒临倒闭的境地。
宫克的父亲从国外治病回来,得知他的制药厂已被儿子弄得面目全非的情况后,怒不可遏,指着宫克的脑门儿骂个不休。
垂头丧气、一筹莫展的宫克不肯在父亲面前认输认错。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绝处逢生的对策。
他秘而不宣地很快就将对策付诸实施:他首先托人找来这个城市各单位的花名册,接着分别给花名册中每一个当父亲的人寄去他亲自拟写的一封信。
内容如下:××先生:我以一个知情人的名义提醒先生:请先生对着照片认真地比较:你——真的是你孩子的父亲吗?不便具名的好心人×年×月×日信封上应写寄信人地址、姓名的地方,他一律只写“内详”二字。
这样的信,同一个单位每天他只寄发一两封。
尽管这座城市每一个当父亲的人几乎都先后收到了这样的信,但人人都守口如瓶:即使是手足同胞、拜把兄弟、结盟至交,也绝不相告。
他们无不各自悄悄对着镜子或照片,认真地比较子女与自己长相的异同。
可悲的是结论大都一致:乍看有些像,越看就越不像!——专门研究遗传学的宫克最懂得: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相像的人,即使是孪生子也总有许多不同之处。
课案2 赏析人物形象随堂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春嫂的钱包出了西城门,郊外的三岔路口边,有一处简陋的棚屋,这棚搭建了好多年。
春嫂每天清晨三点多来开门,拉亮灯,开始做包子。
清晨来吃的人也多,多数春嫂认识。
来的人大多自个儿小心地从沸水里捞起碗筷,先盛了一大碗骨头汤坐着慢慢地喝。
一会儿,春嫂便递上一碟包子。
来的人多了,忙的还是春嫂一人。
人们于是自己动手盛包子,吃完后,将钱丢进装零钱的小塑料桶,自己找钱,找好钱后冲春嫂扬扬,人便走了。
有一只流浪的猫挺着大肚子在棚屋附近转悠。
春嫂对猫“喵喵”地唤着,猫不时也冲春嫂“喵喵”叫两声,春嫂及时盛了一个包子扔了过去,猫嗅了嗅,慢慢吃了。
“呀,一只可怜的猫,怕是快要生了!”那以后,猫每天早晨准时来了,吃着春嫂的包子,围着春嫂的脚转,一会儿用毛茸茸的尾巴亲热地撩撩春嫂。
后来猫干脆不走了,睡在春嫂的柴火棚里。
这天早上,天阴沉沉,北风刺骨。
春嫂来的便晚些,猫“喵喵”地转到脚下,春嫂边开门边跟猫说话:“饿了吧,等一会儿才有吃的。
”门开后,春嫂随手将每天装钱的小黑布包放在桌上。
包上新挂了一条长尾巴绒线鼠。
春嫂麻利地打开炉火,抱来柴,洗净手后开始和面。
像往常一样,春嫂先在炉火上蒸几笼,再开始在灶锅上贴。
不知什么时候路旁有了一个老叫花子,拄着棍,端着瓷碗,呆望着春嫂,迎着寒风瑟瑟地立着,却也不肯到跟前来。
春嫂心一酸,可怜的事她也见多了,只是无言。
春嫂过去拿了老叫花子的瓷碗,进屋盛了大半碗汤,开笼捡了几个包子,匆匆递给老叫花子。
老叫花子抖抖地接过,顺势蹲在路边贪婪地吃着。
小屋渐渐来了顾客。
人们搓着手,哈着气,坐桌边慢慢地喝汤吃包子。
待到春嫂需要找别人的零钱时,这才发现放在桌上的黑包不见了!包里钱不多,倒有一张上万元的欠条。
春嫂有些慌。
“春嫂。
你瞎找什么呀?莫非掉了钱?”有人看着便问道。
“没……没有,我哪还有钱丢啊。
”转来转去的春嫂笑笑,对屋里正吃着的顾客说自己刚刚丢了钱,这有些不合适。
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必备知识【题目设定方式】(1)小说中的某某有哪些特点,简要说明。
(2)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某某具有那些优秀品质,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中某某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展示】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正面描写)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正面描写)第三,环境描写。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自然环境对人物也有烘托陪衬作用。
(环境描写)第四,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故事情节)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以及其他人物的评价。
(感情倾向)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表妹林斤澜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高中阅读技巧人物形象分析(带答案)人物形象分析在高考小说题目中是一个热点。
小说通过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吸引、打动、感染读者,进而表现主旨。
常见的考题类型有四种: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和意图;探究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在回答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时,可以画出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等的句子,画出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画出其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画出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然后转述人物的表现,提炼出最能概括人物特点的形容词。
常规化的词语有:自强自尊、团结友爱、富有爱心、珍惜友情,勇敢真诚、乐观顽强,纯真活泼、善良大方,善解人意等。
最后,通过题型分析与演练来提高解题能力。
夫妻俩走出医院,妻子紧紧拉着丈夫的手,两人在外面痛哭了起来。
日暮时分,他们在河边洗了脸,微笑着走向三个孩子。
第二天,妻子开始教丈夫做饭。
她告诉丈夫,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做出好味道,让孩子们多吃一些。
于是,妻子坐在椅子上,耐心地教丈夫每一个细节。
丈夫学得很慢,但妻子一直在鼓励他。
白天教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教缝补衣服,妻子告诉丈夫,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能让孩子们穿破烂的衣服。
两年过去了,妻子曾经倒下几次,但每次都奇迹般地恢复过来。
但这一次,她再也无法挺过去了。
丈夫泪流满面,知道他们的生活再也离不开妻子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B.在得知做手术需要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
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
改写:B。
夫妻得知手术需要花费几万元,且手术只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他们感到十分沮丧,表明妻子的病情已经无法挽救,夫妻二人都感到绝望。
D。
在小说中,丈夫笑了两次,前一次是因为他做饭不好而自怨自艾,后一次是因为他不会做针线活而自嘲。
高考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专题讲解与训练(附答案解析)一、概括小说情节题型(1)设题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小说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1)一般设题方式: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综合问)②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单一问)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单一问)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综合问)(2)答题思路: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②人物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
(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甲卷,第8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支队政委(节选)王愿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
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一定!”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
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
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
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
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的时代风光、社会背景等,一般不能以单独的形态存在,要借助自然环境加以体现。
在具体的作品中,它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上。
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依据。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生活具体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
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
【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
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白描和工笔】①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它文字细密、色彩浓郁,往往借助于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
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心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①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
②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像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①主观描写,是作者用浓厚的情感色彩去描绘人物或意象的笔法。
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也就是说,描写的内容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
②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知识点3:鉴赏和评价形象的思路1)从类别(性别、职业、身份、辈分等)上定性;2)从突出的性格上定位(文本中有个性特点的形容或概括,识别就可以);3)从人物拥有的精神品德上定位(从人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
贰~例题汇总~(21二模·杨浦区)芭蕾贾志红①母亲和我一起泡脚是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时候。
记不清是哪一次了,母亲给我擦完脚,让我绷直脚尖、脚背,然后她说,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红儿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呢。
说完,她抬起自己的腿,也绷直脚尖、脚背给我看,有些得意地说,你看,咱俩一样。
②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此后这句话几乎出现在每个泡脚的夜晚。
那会儿,我们借住在农村的小院子已经有些时日了,总以为住不了多久,或许政策一变,下放农村的母亲很快就能返回城市了呢。
③我的父亲,一个年轻的地质队员,他从武汉的地质院校毕业以后分配到豫西,背着铺盖卷,也背着家族里一位长辈送的黑管,踏入了豫西的山山岭岭,带着罗盘和地质锤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中。
父亲有时会在我们的小屋里吹奏他的黑管,那是母亲的快乐时光,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
这个时候,她被父亲的音乐还原成了一个孩子,比我稍大一些,像我的小姐姐。
我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
④成年之后,我也在地质系统工作,走在父辈们勘探过的山山岭岭中,宛如逆着时间走进往昔。
有一次在溪流之畔,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
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
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
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
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
⑤那个时候回忆黑管是一件令我痛苦的事情,因为吹奏黑管的人已经离我远去了。
他的生命终止在中年的路上。
后来,我渐渐忘记了那支黑管,就像忘记了许许多多曾经做过的梦。
⑥许多年之后,我也走在中年的路上。
有一年我到新西兰看望儿子,那是11月,南半球的春天,到处花团锦簇。
儿子与朋友们在客厅里聊天,我听着他们的谈话。
令我走神儿的是海伦的话,她说她要去上芭蕾舞课。
我听到这句话时,像多年以前我的母亲听父亲吹奏黑管时一样也悄悄地绷直了我的脚背和脚尖,仿佛有黑管的乐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触碰了一个梦想。
⑦我小心翼翼地问年轻的姑娘:海伦,我,可以跟着你一起去学跳芭蕾舞吗?姑娘扭头看着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学习班里有好几个中年妇女呢。
⑧舞蹈老师是一位中年人,她来自俄罗斯。
老师站在前排做着动作示范,学员跟着她学做一些基本动作。
先是站好脚位:双脚完全外开,两脚跟相接形成一横线。
然后摆好手位: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保留一拳的距离。
然后,我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动作。
当第四个动作定格时,它已经是舞姿了。
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
⑨我就这样站了好一会儿,沉迷其中。
老师提醒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
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
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
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
只是我不知道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
⑩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
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
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
我也看到了伤痕。
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
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
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
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
⑪几个月以后,我在北京观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是我的朋友老狄请我看的,他是一个芭蕾舞迷。
那其实不是一个好时候,老狄的家庭正陷入一场民事诉讼中,开庭在即,结果不好的话,他可能会居无定所。
⑫那天坐在剧院,他绝口不提家里的诉讼之事,就像那些烦心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只有耳畔的旋律,演奏着永恒之美。
⑬舞台上的仙子们翩翩起舞,旋转、跳跃、伸展,光束下的王子和姑娘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玩具和舞蹈的盛宴。
⑭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⑮这就是芭蕾。
⑯也是人生。
(有删改)8.对母亲的舞蹈,第③段中作者说“我知道”而第⑨段又说“我不知道”,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9.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抒写父亲在溪边吹奏黑管,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10.分析“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4分)11.文章的结尾说:“这就是芭蕾。
也是人生。
”而另一个版本是:“这就是芭蕾。
或许这也是人生。
”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参考答案:8.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是主旨的深化。
(3分)评分:母亲热爱芭蕾(1分);是对母亲轻松舞姿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1分);体现对母亲理解的加深、“我”的成长、深化主旨、从儿童到成人……(1分)9.父亲在艰辛的地质郎生活之余吹奏黑管与母亲下放农村依然怀有芭蕾梦想异曲同工(或者是母亲.....的另一种表现),具体抒写中包含丰富内涵: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