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时期曹丕“文以气为主”的美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03.70 KB
- 文档页数:1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具有与前人不同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曹丕的文艺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观点是“文以气为主”。
这是指文章以抒情为主,文以气为主,文采只是辅助之物。
这样一来,对文艺创作自然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首先,抒情性强,写得有气势才能感人,才能振起读者的精神。
其次,意境丰富,想象丰富,才能传神,打动读者。
再次,语言华美,有文采,可使文章有色彩。
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感情色彩。
对文艺创作既有必然性,也有利害关系。
第二个观点是“辞达而已”。
这里的“辞”就是文辞、文采,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应选择适当的文辞来表达。
若追求辞藻华丽,堆砌词藻,则易走入支离浮夸、佶屈聱牙的歧途。
如《文心雕龙》所云:“故子桓以繁采名家,仲宣以高词擅价,并标置殊体,翻成瑕衅,然则丽不丽在情,而采不采在辞矣。
”这段话着重从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着眼,强调的是表现技巧问题,虽含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免给人以机械之嫌。
文章应该有个性,不应人云亦云。
作者往往要经过一番独立思考,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材料,吸收有益的养分,融化到自己的感受、认识和主观世界中去,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技巧,加以创造。
无论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不宜千篇一律。
第三个观点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它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文艺创作是文艺家主观感情的表现。
主观感情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由于主观感情所引起的创作热情的强弱变化及其对作品的艺术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个合理范围,超过了这个限度,便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
例如,对人物的厌恶,容易导致艺术描写带有贬意,或令人难受;喜悦时则情感高涨,容易导致生动的描绘等等。
总之,文艺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不应违背创作心理。
这句话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对理解文艺创作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仅此还不够,还必须结合具体的文艺创作,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精神。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作者:皇甫国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2期皇甫国芳内容摘要:曹丕首次提出的“文气说”是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命题,文章阐释了曹丕倡导的“文气说”中“气”的独特内涵,揭示了曹丕以“清”与“浊”作为审美标准和以遒劲刚健作为审美追求的独特审美风格,展现了曹丕关切文学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审美观照。
关键词:文气说风格清浊人文曹丕作为王侯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他在《与吴质书》中写到:“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1]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他们关系亲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丕深受曹操“人为贵”思想的影响,提出“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秋湖行》),在这种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曹丕对作家的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
“文气说”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到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气说”。
一、曹丕“文气说”的独特内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每个作家身上体现出的“气”,也各不相同,用音乐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别,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究竟有什么内涵呢?中国古代哲学家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提出了“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而致。
汉代时,哲学家们将人的品性与“气”结合起来,认为人的性格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汉末魏初所盛行的人物品评活动也较多地从“气”的角度谈论人的品性。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名词解释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论1.曹丕的“⽂⽓”说曹丕提出了“⽂以⽓为主”的著名论断。
他说:“⽂以⽓为主,⽓之清浊有体,不可⼒强不致。
”这就是⽂论史上著名的“⽂⽓”说。
以“⽓”论⽂和⽂⼈(作家),是曹丕《典论·论⽂》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也可以说,曹丕是中国⽂学批评史上提出⽂⽓说的第⼀⼈。
曹丕的“⽂⽓”说主要有以下⼏⽅⾯的含义:第⼀、曹丕所说的“⽓”,主要是指作家的⽓质、才能、个性、禀赋等。
“⽂以⽓为主”,就是强调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这种个性源于天赋,即使为⽗兄者亦难以改变这种不同的天赋。
第⼆、曹丕将“⽂⽓”⼤致分为“清”与“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浊”多指阴柔之⽓,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曹丕的“⽂⽓”⼆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学风格的先河。
“⽓之清浊有体”,指⼈的⽓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
也就是,由于作家⽓质、才能不同,因⽽构成⽂章特点也各异。
⽂体与⽂⽓的关系,即⽂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他所讲的“⽓之清浊有体”,即是论⽂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各⾃的特点。
曹丕指出,正是“⽓之清浊”,于⽂学创作便形成了各⾃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品的风格,多源于作家的性格。
作家性格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作品风格的多姿多彩。
每⼀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乃是构成其⽂学风格之独特性的基础。
第三.曹丕论为⽂之⽓,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
“⽓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致”,“虽在⽗兄,不能以移⼦弟”。
他认为⽂⽓的不同是因⼈的天赋禀性不同,因⽽⽆法以⼈⼒来改变。
曹丕的这⼀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的⾃觉”及“⽂”的独⽴的时代精神。
2.“四科⼋体”曹丕在论及⽂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本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就是所谓的“四科⼋体”说。
“夫⽂本同⽽未异”,是说⽂章基本创作原则相同,⽂体要求不同。
浅谈曹丕的“文气说”作者:黄立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4期摘要:“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气之清浊;风格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42-01魏晋时期,随着我国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相继产生。
曹丕的《典论·论文》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可小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介于“文气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一些分析,从“文气说”的源起到令人争议的清浊之辨,做一个由表及里的论述。
一、“文气说”的源起气,在中国古代实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可是其中的“金”是指金属,显然不是石器时代所有的概念,因此英国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在五行说之前,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一个气、水、火、土的四大元素说,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一样。
“气”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哲学范畴之一。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在蔡镇楚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在盛源、袁济喜先生合著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六朝清音》中,他们都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是受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而来。
但我认为不然,曹丕所说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气”是有区别的。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曹丕是我国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本文将主要对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进行阐述。
曹丕的文艺思想有三个特点:第一,认为“文以气为主”,这是曹丕的创造。
第二,曹丕提出“风骨”的说法,认为文章应该有风格、有骨气。
第三,曹丕十分强调文章的形式美。
他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语言的和谐与音韵的优美。
从其创作来看,曹丕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
曹丕的文学创作,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诗歌方面,如其所作的《燕歌行》等。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曹丕诗歌中的悲凉情绪,这可能与他个人生活经历有关。
曹丕早年就曾遭受父亲曹操的责罚,后来因得罪曹操,被放逐到荆州。
在那里,他遇到了长江流域的广大人民,同情于他们的痛苦,并且参加了他们的斗争,所以,他对他们产生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后来,曹丕因不满曹操而装病回到许都,见到曹操,又立即伏地请罪,以此来保全自己。
他写的《与吴质书》,更是抒发了郁结心中的悲愤,反映了他的处境和心情。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先河,这篇文章一方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把文学批评理论化;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以比较客观的态度,对文学做出了公允的评价。
曹丕的诗歌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五言诗形成之前,表现统治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内容,用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充满着慷慨悲壮的情绪,基调比较慷慨苍凉;一类是在五言诗形成之后,以直率清新、雄健活泼的风格,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其中也包括少量悲哀情绪。
曹丕的散文,主要是一些杂文和应用文,大多记录其宴会上的谈话内容,反映了他随机应变的才能,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特色。
他的文章流畅简洁,颇有新意,其代表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却东西门行》等。
文学与道德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曹丕的这一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
曹丕的散文成就虽然不及其诗歌,但是,他的杂文和应用文则构成了他的整个文集,其中以《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最有价值。
曹丕的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大体可理解为:“气”就是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气质个性,也即作者的天赋禀受。
它具体融化在作品里,则表现为作品的精神风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
曹丕的“文气说”受东汉末年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
故而,品文章亦是品人。
首先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
这种观点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导致人口大量丧亡,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更多的是感时伤乱的悲凉情绪,“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凄惨景象使得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温柔敦厚的思想价值取向不可能在当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而另一方面,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们同时又是胸怀远大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和自信,使得他们更多的是探寻自身的价值所在,由广泛的社会道德的研究转向对自己内心的省查和肯定。
浅论“文以气为主”13中文基地易浩诚20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
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
用通俗的话来讲,“文以气为主”是指文章要表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个性才能,每篇文学作品都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自己的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境界,它是充分的感情酝酿和事理条化的结果,其核心是一个“情”字。
第一次把文论与气结合的是孟子。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养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即“知言养气”,但是孟子的气还没有直接与文关联起来,主要针对的是个人的品性问题,由内而外,由人及文。
气与文之间,隔着一层行文者。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就直接把文与气联系了起来。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及了这一观念,进一步将“文气说”发展成为了“养气说”: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
”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
”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而后刘勰更是补充道:“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骋。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意思是说:总之,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
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
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47美学史研究“气”在古代文论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气”作为哲学概念而出现,特指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被认为是艺术和美的根源。
魏晋时期“气”的概念被引入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用以“说明艺术生命的活动或艺术家的审美气质,或概括艺术家审美风格和审美创造力”[1],“文气”成为检验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
本文以唐代“文气”论为中心探讨以“气”论文的渊源、特征与影响。
一、唐前以“气”论文的形成目前学术界对于“文气”论的渊源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文气”论是建立在哲学“气”论的基础上,哲学中的“气”论被援引到文学之中便形成了“文气”;二是认为“文气”来源于“原始人的宗教观和生命主义思想”,具有连续性。
先秦时期“气”的旨归多表现为先民对宇宙的朴素感知,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淫生六疾。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
”从气与自然宇宙、个体生命、社会方面三个角度对“气”做出了最初的理论阐释。
“气”己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理念,并开始成为哲学范畴。
看似朴素的概念实则是先秦原始思维的重要来源,亦为后来“文气”论出现奠定了哲学基础。
先秦诸子对“气”的内涵进行了拓展。
《管子》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根源和本体,认为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由“气”构成的,万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所谓“专气如神,万物备存”,明确地提出了以“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
孟子则提出著名的“养气说”,“夫志,气之神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气”已由原先的物质存在上升为主观精神力量,用来指称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则认为“气”是宇宙间的生息变化,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将气上升到与“道”类似的本体论意义层面,“人之生,气之聚也。
1、(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曹丕认为,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这种作家本身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学风格。
2、(陆机的)"诗远缘情而绮靡"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3、(《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刘勰提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因素,即才、气、学、习,才即天赋才能,气即禀赋气质,以上两方面具有先天因素;学,即学识,学问修养,习,即实践经验和习惯,具有后天性质。
4、(《文心雕龙》的)"风骨"说刘勰所谓“风”当是一种表现的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是文学创作中,作家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的风貌。
5、(钟嵘的)"直寻"说刘勰所谓“风”当是一种表现的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是文学创作中,作家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的风貌。
6.(钟嵘的)"滋味"说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
1.简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作者阐述了志气(情志、气质)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摘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
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文化风范;审美体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
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而由“文气”衍生的概念,诸如气味、气韵、气质、气象、气势、气骨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古代文艺理论体系。
可以说,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传展拓,从而形成了独居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一、曹丕“文气说”的文化渊源华夏先秦时期诸家就曾以“气”来诠释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言“一”指天地未分化前的混沌状态,此混沌状态生成阴阳二气,二气感应和合,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所以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
此乃老子“一元、二气、三物”的宇宙生成论的生命模式。
庄子云:“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管子云:“凡物之精,化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 《荀子》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矽。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皆言“气”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论文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文学思想乐府论文摘要: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
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
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
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
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东汉末年,人们逐渐从经学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正统观念开始淡化,思想活跃,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核心。
曹丕擅长作乐府诗歌,所作《燕歌行》2首在七言诗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安后期,陈琳、王粲等文人为曹操所网罗,曹丕、曹植兄弟与之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与吴质书》),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曹丕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中。
一、乐府情结曹丕登上皇帝宝座后,即对当时的“汉乐”进行了大量改制,对此,《宋书》记载: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日《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日《正世乐》,《嘉至乐》日《迎灵乐》《武德乐》日《武颂乐》,《昭容乐》日《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日《武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五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大武舞》。
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
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这则文献不仅记载了曹丕诏令改制“汉乐”的具体内容而且对王粲奉命作“哥诗”(登哥)的情况也进行了披露。
在东汉建安与曹魏黄初时期,文人创作乐府诗是有条件限制的。
而曹丕平时所接触之乐皆为朝庭之乐的便利条件,为曹丕创作乐府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与可靠的保证。
除了出征打仗外,曹氏父子三人大都生活于相府与宫室,终日投壶燕射,如云的乐工歌女,构成了其创作乐府诗的一架温床。
第18卷第5期 安康师专学报 Vol118№5 2006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Oct12006“文以气为主”———论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意义孙 鸿(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摘 要: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既昭示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又昭示着魏晋审美意识的自觉。
本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文化基础等方面探讨文气说产生的背景,并以此进一步探讨文气说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气;文气;建安;个体意识;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6)05-0046-03The Aestheti cs i n Cao P iπs Theory of L itera ture———W enq iS UN Hong(D epart m ent of Chinese,A nkang U niversity,A 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C ao P iπs“W enqi”D oc trine ind ica ted the aw aken ing of ind ividua lity and aes the tic sense in W e i-jin D ynas2 ty1Th is essay is to ana lyze the h is to rica l background of the theo ry from the asp ec t of cu ltu ra l o rigin and rea li s tica l bas is in lite ra tu re h is to ry,so as to revea l its aes the tic na tu re and theo rec tica l s ign ificancs1Key words:Q i;W enqi;J ian;ind ividua lity;aes the tic sense气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文以气为主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一个人的气质形成后,就相对的固定下来.但文中的气却是变化起伏的,所以称之为"气韵"更为合适.一些书中常把"气"解释为作者的思想修养,是不对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气.如果在某中作品中表现出来,那么该作品也就拥有了单属于他的气.比如一篇书法,每一笔的起落转接,并不可能透出作者的思想修养,它鲜明呈现的是作者心中之气,独特的韵律.韩愈一生中写就的文章无数,内容随各不同,但其中起伏的气韵却是相通的,人们把它比喻成"潮".读韩愈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潮水般的汹涌澎湃,一浪为去又近一浪.所谓"韩潮苏海"简洁的概括了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苏轼文章中的气韵风格.文章中的气是可以切实感受到,但它又是虚的,要通过一定的因素呈现出来.这些因素包括句子中的音节,长短句,以及词汇带来的感受.其中词汇感受呈出的气韵变化常被忽略.其实这正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文中的气韵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就是全篇气韵的统一.好的作品从头到尾呈现的气韵风貌都是一个.比如我们常说读杜甫的诗是怎么样的感受,读李白的诗又是怎么样的,就是说的这点.一个作者当然可以写出不同气韵风貌的作品,杜甫也不光是沉郁顿挫,他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类的文字.但不同的气韵不可以在同一篇作品中共存,否则就乱了.据说曾有人把从古至今最美的音乐中最美的旋律摘出来,合成一首新的歌曲,以期创造出美上之美的乐曲.可他听到的只是一串杂乱的乐章.文章中这统一的气韵在开头就应该读出来,如果读不出来,那么该文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胸有成竹"并不是说在动笔前,已经构划好了图画的每个线条和色阶.这不可能.动笔之前胸中有的只能是一个全篇的气韵风貌.气韵的第二个特征是它在文中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直"这话讲的就是气韵要有变化.气韵的变化一定符合人内心的审美需要,直直的气从一而终谁也受不了.建高速公路时,为了避免司机在行驶中身心疲惫,要在公路上有节奏的画出各种标志.到了一定的路程还要设计一个转弯.读文章也一样.有的文章写的特别顺畅,可就是读着不舒服,就是因为忽略了气韵的起伏变化.气韵的起伏变化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当然就是重复,一二一,一二一,舞曲中三步四步鼓点的节奏都可以避免人在感受它们时的枯燥.再有就是放射性的,可以用一二三来表示,美国大片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一个人做事成功后,先是一个人鼓掌,然后是几个,最后全体都为他鼓掌.或者一个人在肆诞的跳舞,人们先是诧异,然后一个人加入进来,然后是两个,直到所有人都随着节奏狂舞.当然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气韵变化是复杂的,更多的是众多的形式综合运用.而那个自始至都为观者感受到的,就是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气韵风貌了.人们在读小说时被故事打动,以为真的是故事感人,很少想到其中气韵起的关键作用.其实哪一个动人的故事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这样,文章中的句子段落也是这样.好的句子一定是有气韵变化的,单是为了写一件事实,并不会带来耐读感和美感."从那时起,我就在这个城市里等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这样的句子之所以动人,气韵的变化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的著名作家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气韵风貌,最可直接感受的我想是莫言.莫言在行文时已经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读他的文章,觉得他似乎就是在为了宣泄在写.当然,气韵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有了气韵就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因素还很多.可有了气韵的文章,首先可以不让人厌烦,可以读下去.这已经很重要了,想想看,有多少文章看着似乎很好,用词讲究,文笔纯熟,可我们就是读不下去?诗言志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曹丕之“气”--“文气论”及“气”审美范畴的泛化管才君【摘要】曹丕不仅提出了“文气”说,促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的转化,使“气”审美范畴得以确立,更开历史之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构建了一系列的“气”范畴群落,为后世“气”审美范畴的全面泛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ao Pi not only proposed the theory of Wen Qi (the qualities of writing),contributed to conversion of“Qi”from the philosophical categories to aesthetic category,ultimately established the Qi aesthetic category,but also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i Qi (the qi of body),Qi Qi (the qi of leisure),Yi Qi (the qi full of the freedom of life),built a series of qi category group,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ll-round gener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aesthetic category.【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气;文气;审美范畴;泛化【作者】管才君【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1)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以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